江苏省09-10学年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09-1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七)
生物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套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6题,共5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铃薯植株缺K,将会造成其产量下降
B.Mg是叶绿体中各色素分子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C.由Fe参与组成的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
D.P是组成磷脂、ATP、NADPH及核糖等多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1.A 马铃薯的营养物质贮藏于块茎中,其光合产物的运输有关的矿质元素是K。

2.下列各组物质可以肯定不是生物体的内环境成分的是
A.H+、乳酸、乳酸钠、Ca2+、碳酸氢钠B.解旋酶、呼吸氧化酶、酪氨酸酶、ATP 合成酶
C.CO2、K+、尿素、血浆蛋白、神经递质D.氨基酸、抗体、淋巴因子、肾上腺素2.B 解旋酶、呼吸氧化酶、酪氨酸酶、ATP合成酶等酶存在于细胞内。

3.与人体进行抗感染免疫有关的细胞器有
①核糖体②高尔基体③线粒体④溶酶体⑤内质网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3.A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杀死抗原;细胞免疫通过激活溶酶体酶的活性,裂解靶细胞,因此与之相关的细胞器有①②③④⑤。

4.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学生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法步骤。

在同学们提出的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是
A.缺少pH为6.8的对照组B.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是合理的D.操作步骤设计合理
4.D 本实验中有了过酸、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设计,但缺少pH为6.8的对照组,A项的评价是正确的;B项: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是正确评价;C项中用碘液来检验实验结果,鉴定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这个设计是合理的;D项中整个实验操作步骤是不正确的,应按2→3→4→1→5来操作。

5.下表为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比较,你认为错误的有
A.0处B.1处C.2处D.3处
5.B 本题只有培养液的区别是有差错的,植物细胞工程中运用的是蔗糖,而不是麦芽糖。

6.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绿色植物的个体发育中,先进行异化作用,后进行同化作用
B.鸡的红细胞和人的红细胞一样,只进行无氧呼吸
C.将小白鼠从20℃移至0℃的环境中,小自鼠将出现耗氧量减少、心率加快
D.若水稻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O.3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0.7,则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4:1
6.B 水稻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O.3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0.7,可知水稻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O.3;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O.4,进一步可算出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O.05;无氧呼吸消耗葡萄为O.2,比值为1:4。

7.作物受涝,反而会表现出缺水症状。

其原因不包括
A.根系环境缺氧,影响矿物质吸收B.根系生长不良
C.酒精积累,使根系中毒受伤D.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7.D 水分的吸收与根的正常功能是有关的。

出现缺水症状,说明根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这主要因为作物受涝后,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积累,使根系中毒受伤;进一步导致根系生长不良,影响矿质吸收,从而导致根细胞液浓度下降,影响了吸收水分。

8.用含有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

实验分两组,一组在光下,另一组在黑暗中,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

下表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离子浓度的百分比,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大麦在光照条件下吸收钾离子的速度比吸收水的速度快
B.大麦在黑暗环境中吸收镁离子的速度比吸收水的速度慢
C.大麦根细胞膜上运输钾离子的载体比运输钙离子的载体少
D.大麦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速度受光照影响
8.C 本题的变量分析非常关键,水分消耗与矿质离子对比,可以得出A、B项是正确的。

同种矿质离子吸收在光照与黑暗条件对比,可以得出D项。

钾离子与钙离子吸收对比,可以得出大麦根细胞膜上运输钾离子的载体比运输钙离子的载体多,所以C项是错误的。

9.下表为甲、乙、丙三个病人早晨空腹时血清中的部分指标值。

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指标项参考值甲乙丙
谷丙转氨酶5-40 U/L 90 30 31
总蛋白55-85 g/L 40 38 60
葡萄糖 3.9-5.9 mmol/L 3.6 3.8 10
尿素氮 1.9-7.2 mmol/L 1.2 3.0 8.5
A.甲的血氨浓度可能低于正常值范围B.乙可能水肿并伴有蛋白尿现象
C.丙可能身体消瘦并伴有多尿现象D.甲、乙、丙的病变器官分别可能是肝、肾、胰
9.A 分析甲: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说明肝脏有病变,很有可能患有肝炎,肝脏的解毒功能将受损,因此血氨不能大量转化形成尿素,因此,血氨应该是升高。

乙的血液总蛋白比较低,有可能是肾小球肾炎,将原本不能滤过的蛋白质也滤过进入原尿中,会形成蛋白尿,同时由于血浆蛋白的流失,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渗困难,会出现组织水肿。

丙血糖浓度偏高,有可能患有糖尿病,可能会出现身体消瘦并伴有多尿现象。

10.下列有关人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健康成年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是平衡的
B.在健康人的尿液中,尿素的含量较高说明其食物结构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C.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通过脱氨基作用生成的氨,必须转变成尿素才能排出体外
10.C 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蛋白质氧化分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11.下表是对甲、乙、丙图所示的生命现象及a、b、c所表示的变量的分析,正确的一组为()
11.D 组合题,甲对应的生命现象是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速率的影响,纵坐标反映的是生长速率;乙对应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纵坐标反映的是CO2的吸收量(释放量);丙对应的是恒温动物、变温动物体温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横坐标反映的是温度变化。

12.在蛙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在受精卵的卵裂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减少、种类增加
B.卵裂过程中先出现囊胚腔,后出现原肠腔
C.囊胚细胞按照一定的次序运动,许多细胞从囊胚表面移动到内部
D.在原肠胚期以后,会分化出表皮、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四肢等结构
12.D 对于蛙的胚胎发育,在原肠胚时期,由三个胚层可进一步分化形成表皮、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但不可能形成四肢;四肢的形成是在胚后发育中形成的。

13.下列长方框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有关其叙述错误的是()
A.①经脱分化形成②是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实现的
B.②经再分化形成③主要是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的
C.经脱分化后,②的全能性较①低
D.植物细胞在离体条件下才能表现出全能性
13.C 提示:离体的植物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但全能性增
大。

植物细胞只有在离体条件下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因为在生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选择性。

14.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B.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C.皮肤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14.A 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产热只有增加,散热减少,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只有C项是正确的。

其中A项中感受寒冷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

15.人的精子产生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次减数分裂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而第二次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形成的异常性细胞个数是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15.D 当第一次减数分裂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均不正常,由此形成的子细胞也均不正常。

16.下列在基因结构中不含内含子的一组生物是()
A.圆褐固氮菌、酵母菌B.谷氨棒状杆菌、青霉菌
C.放线菌、根瘤菌D.硝化细菌、噬菌体
16.C C组均为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不含有内含子。

噬菌体是病毒,酵母菌、青霉菌是真核生物。

17.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
B.等位基因进入卵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
C.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D.♀、♂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17.C A项卵细胞形成是两次不均等分裂形成的,无法判断继承了多少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B项等位基因是必须分开的,不可能同时进入卵细胞;D项中♀、♂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但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

18.已知红花对白花是显性,现以杂合体(开红花)为砧木,隐性个体(开白花)为接穗,通过嫁
接形成的一新植株,让其自花传粉,并将所结的种子播下去,其子代的表现型是
A.3红1白B.红白各半C.全部红花D.全部白花
18.D 白花是隐性基因控制,通过题中的方式进行嫁接,然后自花传粉,形成的种子是隐性纯合的,因此子代的表型均为白花。

19.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育种方法来提高作物产量。

在下列四组多倍体植物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组是()
A、玉米和高粱
B、甘蔗和甜菜
C、水稻和棉花
D、油菜和大豆
19.B 本题考查多倍体的特点。

多倍体一般表现为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

因此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组是甘蔗和甜菜。

20.右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C 阴影部分是由于食物、空间等其它生活条件限制和种内斗争加剧以及捕食者数量增加而淘汰的个体数,因此可理解为环境阻力,也可理解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21.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
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1.C A项中丁占有第二、三、四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B、C两项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输入总量,输入总量是生产者的同化总量,B项概念理解有误;C项正确的反应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项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外来大量外来物种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其稳定性降低。

22.下列关于硫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物能吸收SO2与SO42-B.硫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蛋白质的形式传递
C.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遗物分解产生SO42-D.大气中的SO4主要来自于燃料燃烧与火山爆发
22.D 大气中的SO4主要来自于:①燃料燃烧②火山爆发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3.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面团用纱布包住在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的试剂是碘液
B.向含有还原糖的溶液中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即可出现砖红色沉淀
C.在溶解有DNA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溶液即可变蓝色
D.在伊红一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
23.D A项中将面团用纱布包住在水中搓洗,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淀粉,不能用碘液鉴定;B项还原性糖鉴定时,加入斐林试剂后,应放在沸水浴中加热2min,才出现砖红色沉淀;C项溶解有DNA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也必须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溶液才变成蓝色。

24.某病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抗生素长期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

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抗药性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杆菌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
B.原来的幽门螺杆菌群体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C.抗药性的形成实质上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D.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24.A 抗药性的形成是由于细菌本身的不定向变异,个体间抗药性上存在着差异,经抗生素的选择,后代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所占比例增加。

A选项说明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基因定向突变
的结果,故不正确。

25.硝化细菌有碳源、氮源、能源依次是()
A.葡萄糖、氨、葡萄糖B.葡萄糖、铵、太阳能
C.二氧化碳、硝酸盐、化学能D.二氧化碳、氨、太阳能
25.C 解此题从如下方面分析:第一,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因而所需碳源不是现成有机物。

而是无机物二氧化碳。

第二,硝化细菌虽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氧化氨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最终还原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第三,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硝酸盐,被根吸收。

26.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A.植物体细胞杂交、基因工程可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纤维素酶、果胶酶、胰蛋白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等是生物工程工具酶
C.发酵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获得相应的发酵产物
D.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可为发酵工程提供优良菌种,发酵工程可实现基因或细胞产物的大量生产
26.C 发酵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过程或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获得相应的发酵产物。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题有不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27.在一定的光照和适宜温度下,气孔开闭状况将会对下列哪些生理过程造成明显的影响A.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B.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
C.植物水分的散失D.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27.ABC 气孔是水蒸汽、CO2进出的门户,关闭气孔肯定影响植物水分的散失;也影响叶肉细胞中C3化合物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CO2无法及时的排出,同样也会影响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

28.下列物质在发挥相应的作用后,结构不会立即被破坏,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是
A.转移RNA B.抗体C.酶D.载体蛋白
28.ACD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掉。

而转移RNA、
酶、载体蛋白发挥作用后,通常结构不被破坏,还可继续发挥作用。

29.植物种子萌发初期,胚细胞内可能存在的代谢途径有
A.葡萄糖—→丙酮酸B.葡萄糖—→纤维素C.C3途径D.C4途径29.AB 植物种子萌发初期,胚细胞肯定进行呼吸作用,即一定存在“葡萄糖—→丙酮酸”途径;同时也一定存在有丝分裂,在新细胞壁形成过程中,一定存在“葡萄糖—→纤维素”途径。

30.已知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不同但均适合某种细菌生长。

现从甲培养基中取少量处于对数期的这种细菌,接种在新鲜的乙培养基上(设培养条件适宜且无杂菌污染)。

则在接种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细菌在乙培养基上的状况与在甲培养基上的状况相比,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A.细胞分裂速度B.诱导酶种类C.组成酶种类D.mRNA种类
30.ABD 当接种到新培养基中后,为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新的酶(诱导酶),合成新的酶需要新的mRNA,而组成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与生活环境无关。

31.下面是一种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的配方:蛋白胨10g,乳糖5g,蔗糖5g,K2HPO42g,伊红0.4g,美兰0.065g,琼脂10g,蒸馏水1000mL。

下列有关这种培养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天然培养基B.这是一种选择培养基
C.这种培养基可以用来鉴别大肠杆菌D.这种培养基可以用来培养圆褐固氮菌31.ACD 该培养基的成分中存在蛋白胨,因此是一种天然培养基;同时存在伊红——美兰,也属于鉴别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进一步分析:该培养基中无氮素,并含有有机物,可用来培养圆褐固氮菌。

32.测定某种植物种于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鲜重增加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判断,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A.从吸水方式来看:在第Ⅰ阶段主要为吸胀作用,第Ⅲ阶段主要为渗透作用B.从细胞分化来看:在第Ⅰ、Ⅱ阶段分化不显著,第Ⅲ阶段分化显著
80
60
40
20



加(


萌发时间(h)
C.从种子的干重变化看,在第Ⅰ、Ⅱ阶段变化很小,第Ⅲ阶段显著减少
D.从种子中有机物的种类变化,第Ⅰ、Ⅲ阶段显著增加,第Ⅱ阶段变化很小
32.ABC A项:吸水方式:第Ⅰ阶段液泡尚未形成,主要为吸胀作用;第Ⅲ阶段胚根已长出,液泡已形成,主要为渗透作用。

B项细胞分化:第Ⅲ阶段分化显著。

C项干重变化:第Ⅲ阶段会显著减少。

D项从种子中有机物的种类变化:第Ⅲ阶段显著增加,第Ⅰ和Ⅱ阶段变化很小,因此只有D项是错误的。

第Ⅱ卷(共80分)
三、非选择题(包括10小题,共80分)
33.本题包括A、B两小题,请自主选做A或B。

A、B都选者以A题计分。

A.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鉴定组织还原性糖的实验中,选择苹果、梨子等为实验材料,而不选择幼嫩的菠菜叶,是因为。

(2)为了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通常选择紫色洋葱鳞叶片为材料,为什么不选用黑藻叶片? 。

(3)观察植物细胞有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通常选用洋葱根尖(2n=16)而不选择小麦根尖(2n=42)的理由是。

(4)植物向光性实验往往选择盆栽的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幼苗作材料,而不用盆栽的榕树,其原因是:。

B、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下表:
细胞来源胎儿中年人老年人
增殖代数50 20 2—4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下图: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
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
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

(1)每个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是:
实验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33.A(1)幼嫩的菠菜叶是绿色,干扰颜色观察,实验效果不明显。

(2)黑藻叶片无有色液泡,液泡变化不明显。

(3)小麦细胞内染色体数太多,难以观察和计数。

(4)榕树属于木本植物,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出现向光性现象时间太长
B(1)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生物的物种、年龄和细胞核
34.下表是几种植物种子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质量百分数),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1)上述种子中储存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人类以上述___________的种子为食时,获取的能量最低。

(2)肝脏功能弱的人不宜多食用____________的种子。

因为肝脏功能弱,可使脂蛋白合成受阻,_____________不能从肝脏顺利运出。

(3)上述植物种子萌发时,吸胀吸水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的种子,种子中有机物分解时耗氧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的种子。

(4)大豆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将储存的蛋白质分解成____________,然后经过作用,其中_____________进一步转化为糖类。

34.(1)太阳能 小麦(2)澳洲坚果 脂肪 (3)大豆 澳洲坚果 (4)氨基酸 脱氨基 不含氮的部分
35.下图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C3的产生和消耗主要发生于叶绿体的 中。

(2)AB 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

(3)G

C3
含量极少,其原因
是 。

(4)G 点与F 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 含量较 (填写“高”或“低”)。

(5)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一条曲线,表示上图中的HI 段(15时至19时)小麦叶肉细胞中C5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设a 点为15时的C5
含量)。

35.(1)基质 (2)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NADPH 和ATP ,C3不能还原成C5 (3)气孔关闭,缺少CO2,C5不能
转化为C3 (4)高 (5)见下左图
36.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回答: 15
16 17
18 19 (t )
C 5 相对含量
a
(1)④_________的形成主要由[ ]__________(细胞器)完成,④中的物质⑤的释放需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__作用来实现。

(2)此神经元细胞核中有无胰岛素合成基因?
_____________理由是。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将偏转_________次。

(4)脂肪肝患者多食动物的神经组织有利于缓解病情,原因是神经元结构有______而使其面积增大,因
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_。

(5)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
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6)下列几种酶中,①中不含有的是()
A.ATP合成酶B.核酸合成酶C.丙酮酸氧化酶D.乳酸氧化酶
[研析] ①是线粒体,不可能含有乳酸氧化酶;②是高尔基体,参与突触小泡的形成;③是内质网,参与物质的合成与运输;④是突触小泡,内含递质;⑤是递质。

神经元细胞核中具有全套的遗传信息,所以具有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只是该基因未在神经元细胞中表达而已。

刺激A点,产生的电流向左传递时,电流计将感受到两次电位的变化,所以指针将会偏转两次。

脂肪肝患者应多食富含磷脂的食物,而神经组织由于具有较多的突起,所以细胞膜表面积大,磷脂含量也就相应得增多。

[答案] (1)突触小泡[ ②]高尔基体外排(2)有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3)2 (4)突起磷脂(5)主动运输(6)D
37.下列为过敏反应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 细胞是,它所分泌的抗体,在这一过程中与正常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区别是。

(2)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

如血管性水肿就是由于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肥大细胞就会分泌等物质,引起,进而出现红肿现象。

(3)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

37.图中过程是过敏反应的过程图。

(1)a细胞分泌产生抗体,说明a细胞为效应B细胞,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可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2)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在同一过敏再度刺激时,细胞会分泌出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引起红肿现象。

(3)找出过敏原,并且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1)效应B细胞吸附在体内某些细胞表面
(2)组织胺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
(3)找出过敏原,并且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38.如图甲是大肠杆菌在复合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复合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和乳糖。

图乙表示大肠杆菌内产生G物质的代谢过程。

(1)图甲中b、c、d所指的生长期的正确名称依次是___ _______。

(2)图甲曲线的变化可体现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之一是___ _______;图乙体现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之一是___ _______。

(3)如图甲的微生物的培养中,如果要缩短a时期,其方法有:①___ _______;②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