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
(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
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生齐读)
2、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事)
3、是的,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事(板书:父子)这篇课文讲到了一场怎样的大地震呢?(生读第一段)
4、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出现影音资料)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
5、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6、你关注到课文的结尾,真会读书,同学们也来读这句结尾(投影)
投: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你猜是什么问题
出示: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分两方面思考,请大学默读思考,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父亲
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
(1)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看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2)他挖了很长时间,到底挖了多长时间(36小时),36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板书,挖)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
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想象画面,丰富形象。
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
)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4)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
(5)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反复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3.交流讨论:
(1)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2)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3)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板书)
①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②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4)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引读课文)
(5)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无论父亲受了多少伤,总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
(6)小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1)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2)配乐范读课文:“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到处都是血迹。
(3)谁想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师生对读)。
1.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
(爸爸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爸爸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爸爸。
)
2、想象说话。
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1)对于阿曼达在废虚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问什么?(他是怎样安慰同学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是怎么生存的?)
(2)出示: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会想写些什么?说些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先说给同学听。
(3)你找到了那些语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
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
教师小结: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正中情况下,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
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表现他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有爱心)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4)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
(出示)
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爱,是,,。
(回顾你生活,也来说说你心中的爱。
)
五。
总结全文: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六。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
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了不起儿子
挖不论……总…… 父子情深等只要……就……
恪守诺言勇敢
有责任感有爱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二
设计理念:
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重点抓住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文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说到地震,让老师想起了20xx年发生在我国汶川的5·12大地震,始终有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回忆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播放课件并解说)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2—11自然段
同学们,地震是残酷的,地震中的父子之情是不能泯灭的。
中国汶川的地震中有这样可歌可泣的父子,在美国洛杉矶的地震中也有这样的一对父子,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让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三个字来评价这对父子?(了不起)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找一找当地震发生后,父亲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指名读句子)
3、(出示课件)反复读一读,同桌说一说两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5、当父亲赶到学校,学校变成一片废墟,父亲会怎样?(指名读)
6、在绝望中,父亲做出了了不起的决定,请同学们自由读5-11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汇报)(1)追问有哪些人来劝他,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2)面对这些好心人的劝告和阻拦,父亲放弃了吗?他依然不停地挖着,那我想问问这位父亲,人们这样劝你,情况这样危急,你为什么不离开呢?
(3)找一找父亲曾经和儿子有着怎样的一句承诺?(出示课件)生齐读。
(4)这位父亲,你的心里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小结:时间很紧迫,儿子还在废墟中等着我,父亲着急啊,甚至崩溃,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我们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出示课件)
并齐读,追问36小时相当于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都可以做些什么?父亲呢?
2、父亲没有任何工具,只凭自己的一双手在疯狂地挖着,为什么
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了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他的头脑清醒吗?那他在想些什么呢?
4、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进一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相机板书。
5、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危险,父亲仍然不停地挖了12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这样
写,(播放课件)而是将时间罗列地来写,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6、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请带着你的体会把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7、时间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可他坚持挖了12小时?
是什么在支撑父亲36小时苦苦的挖掘?(是一句承诺)怎样的一句承诺?除了承诺还有什么?(深深的父爱)
小结:这句话让我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看看这位父亲现在怎样?(播放课件)
父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36小时当中都放生了哪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呢?请同学们闭眼倾听,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师朗读生汇报)
2、请你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反复的读一读,(出示课件)说说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3、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啊,而是饱含深深父爱的一首诗,让我们齐读这首诗。
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小结:父亲为救儿子不惜一切,让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父爱,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
(二)学习11—23自然段
我们被父亲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中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他的儿子阿曼达身上,请同学们轻声朗读11-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让你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并做上批注。
(生汇报)
1、(出示课件15自然段)阿曼达为什么不害怕?
2、让学生自由读读,体会不一样颜色的字应该怎样读?并指名读。
小结:儿子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了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怖的勇气,所以我们说儿子(了不起)。
(继续汇报自己的体会)
3、(出示课件22自然段)说说阿曼达这样做的原因?
4、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老师相机指导。
(三)分角色朗读(11—23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下面就让我们用这句承诺来回顾一下这艰难的历程吧。
(出示课件)
(1)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一句话是()
(2)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
(3)当安全的小出口在14个孩子面前被打开时,儿子却最后一个出来,那是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
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播放课件)让生齐读。
总结:爱是伟大的,爱是无私的,就让地震中父与子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课件)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坚强
了不起
儿子:勇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
(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
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今天这节课讲述的是发生在那次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揭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读文,学习生字,感知主要内容
1、师:在这场大地震中,在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在学生读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用横线划出答案)
2、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的正确请跟读,如果不正确请你们为他纠正。
生读词语
同桌互相读词语,小组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这幅图,能想到我们刚刚学得哪个词语?
过渡:同学们,这些悲惨的画面,就是这场大地震带给我们的。
虽然大震无情,但是人
间有爱,在震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这篇课文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感人的事呢?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问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齐读,师板书)
三、品读体验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默读课文1—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先读划出的句子,然后谈感受。
教学过程的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而定。
)
(1)同样是父母,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对比这读一读。
(分角色读)谈谈感受。
(2)处境如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倒塌,不少人来劝说父亲,咱们都来看看父亲都听到了哪些劝阻?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分角色读读吧!(课件出示5—9自然段)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
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回答)
师: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
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生合作读。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指名生回答)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小结:从众人在劝阻父亲的短短几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的恳求、焦急、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
(课件出示句子)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课件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小结: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 (出示课文片断)师:就是因为父亲挖了这么久,现在已是“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
男同学读(课件出示第12段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抽读——齐读)
四、总结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
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我们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本课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爱儿子
挖不论…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