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用学的语篇连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术 论 坛
250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自20世纪50年代起,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语篇连贯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早期的语篇连贯研究多为静态研究,即从语篇形式结构,如词汇、句型、语法层次上研究语篇连贯。
钱汝敏指出:“近年来,在包括语篇语言学在内的整个语言学界发生了一种‘认知转向’,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语言过程(钱汝敏,2001)”。
这种认知转向对语篇和语篇连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篇连贯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形式之上,而应从语义层面上去探索,因此,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比其他方法更加有效。
1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语篇连贯的必
要性
基于认知语用学的语篇连贯研究始于
20世纪80年代,这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语篇连贯的研究中,语言形式只是表象,真正揭示连贯本质的
是语言之外的内容。
解读语篇连贯仅靠形
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摆脱语言形式的束
缚,去寻找语言形式背后的语境,因为语境
对理解语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影响语篇
理解的语境因素包括说话人与受话人所处
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交际特点
等。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语篇连贯的分
析能更清晰的描述语言形式与语境相互作
用的动态过程。
语篇连贯并非仅仅是表层
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衔接手段,而是在动态
交际的过程中由交际双方共同努力达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篇连贯是语篇构
建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语篇受用者的知识和
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语篇理解的过程
中,新信息不断被融入到背景知识中,语言
运用者不断运用认知能力,激活存储在大
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重新认识新信息、生
成语篇。
2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
2.1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
性:交际与认知》(1986)一书中提出的。
关
联理论是基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语言交
际,从某种意义上说,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
学的理论基础,国外的专家学者将这一理论称为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它还是一组可以用来解释发话人意图的假设(王军,2011)。
例如:
Catherine的老师对Catherine的母亲说:“Catherine hasn’t played computer games for a long time.”
老师的话可以产生如下理解:(1)Catherine’s computer has broken do wn.
(2)Catherine does well in her studies recently.
(3)Catherine has lost interest in com-puter games.
那么哪一个假设才是Catherine的老师意图表达的交际信息呢?这就需要Catherine的母亲根据各种语境假设,结合Catherine最近的行为表现进行推理。
以明确Catherine的老师所期待的理解和语境效
果。
这一认知过程就是关联性,它能够帮助话语接受者明确对该话语的唯一解释,排除其他理解。
所以说,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本质。
关联理论的应用使得语篇连贯理论的发展日趋完善,对人类的交际做出了贡献。
2.2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Labov (1973)认为语言学所涵盖的各类研究本质上都是在研究范畴。
Taylor (1989)也肯定了语言与范畴的密切联系,指出范畴是人类思维、行动和语言的起点。
张玮(2014)
指出,范畴认知是人类体验世界的基本手段和方式,语言作为认知的载体和符号工具必然受到范畴机制的约束。
范畴理论体现了认知主体在认知语篇过程中的能动性。
语言系统受控于使用者的主观因素,这一主观因素突出表现了某些语言要素的使用倾向或注意程度。
进一步讲,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会展现出动态性、辐射性、连续性等特征。
然而,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以及人类认知活动研究的基石在语篇连贯研究中却相对滞后。
语篇在语言范畴理论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既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普通单位,又可作为使用中的一个语言缩影。
有研究指出,范畴理论研究可以解析为“范畴观”和“范畴体”。
那么,语篇本身可以在这两种范畴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特定的范畴,
即“语篇范畴体”和“语篇范畴化”。
“语篇范畴体”是由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组成而成的范畴,而“语篇范畴化”是语篇参与者针对语篇本体实施的范畴化的谋篇过程。
在范畴层级的每一个级别上,语篇接受者都在试图向语篇生成者靠拢,接受者和生成者之间的认知距离会随着范畴级别的提高而缩小。
张玮指出:“在范畴理论中,语篇连贯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在语篇属性的制约作用下,语篇认知的接受者依次在语篇的实体、关系和结构三个范畴体层次向语篇认知的生成者接近的范畴化过程,而语篇参与者与认知体系的融合程度是衡量连贯性的标准(张玮,2014)”。
3 结语
语篇连贯是一种复杂的多维概念,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通过新的研究视角来阐释语篇连贯。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语言学界出现一种认知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对语篇连贯做出新的动态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篇连贯是语篇生成者的经验和知识与语篇接受者的经验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关联理论和范畴理论的视角下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钱汝敏.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王军.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连贯的动态
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90-93.
[4]张玮.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177-189.
①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鲁-038-A)。
项目名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连贯能力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赵蕴萱(1983—),女,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于认知语用学的语篇连贯研究①
赵蕴萱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 要:本文试图在认知语用学的背景下对语篇连贯研究进行具体的考察,分别从关联理论和范畴理论的认知角度出发对语篇连贯进行分析。
旨在建立一种科学的、解释力强的、动态的语篇连贯研究模式,以加深我们对语篇连贯实质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 范畴理论 语篇连贯中图分类号:H 0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c)-0250-0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