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类下垫面谈小区海绵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四类下垫面谈小区海绵城市设计
摘要:结合常见建筑(小区)下垫面特征,归纳出四类常见下垫面,提出了
立足“四类下垫面”进行海绵城市设计的思路。

立足每一类下垫面自身的特征,
首先就地采取与本下垫面相适应的海绵技术措施。

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技术,
合理处理四类下垫面之间的联系与径流转输。

同时,对有关海绵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四类下垫面块料铺装地域性特征绿色屋面旱溪软
隔离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点强调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和统
筹建设。

那么,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海绵城市专项
规划等整体框架下,紧密结合所在地区大气降水、植被和下垫面的地域性特征,
针对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四类下垫面”,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各项技术指标落到实处,则是后续工作的重点。

现行海绵城市设计思路,较多按照下垫面综合径流系数,结合所在地区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厚度进行核算,不足部分进行人工调蓄。

也有部分
地区按照技术指标细分的方法进行海绵城市设计。

事实上,鉴于大气降水、植被与下垫面的地域性特征显著,不同的地区,“渗、滞、蓄、净、用、排”,其侧重点必然是不同的。

另外,在上述六字方针
的基础上,建议增加一个“防”。

毕竟,城市内涝防治,国内外均有一定难度。

再者,对于“LID”,在借鉴的同时,建议辩证对待。

现阶段,关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尽管尚存争议,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反应
了一个地区大气降水的地域性特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那么,关于项目专项规
划阶段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既可通过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的加权平均计算综合
径流系数,或许也可考虑如下思路:“首先立足某一下垫面开展海绵城市设计,
不足部分,通过相邻下垫面进行互补,以此类推。


无论是新建城区,还是既有城区;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小区,除裸地
之外,其下垫面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道路广场、各类绿地、建筑屋面和水面湿地等。

上述四类下垫面,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归结为城市公共配套用地的四
类下垫面与地块用地红线内四类下垫面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配套用地的四类下
垫面之间的联系,地块用地红线内四类下垫面之间的联系。

以地块用地红线内四类下垫面为例,针对降雨条件下不同的下垫面的径流特点,紧密结合当地大气降水与下垫面的地域性特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工程技术
措施,通过精益化设计,首先将某一下垫面上的雨水就地处理,然后再考虑不同
下垫面之间雨水径流的转化。

按照上述思路,可以充分利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场
地空间,在场地空间内尽可能均匀的布置有关海绵设施。

一、小区内的道路广场
1.1 小区内道路广场,可以从透水型式与铺装型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路面
的铺装型式来看,包括整体式路面和块料路面等;从是否透水的角度来看,包含
不透水路面与透水路面(透水路面又分为半透水路面全透水路面);按透水路面
的型式,通常包含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和透水砖路面等。

对小区内的道路和广场铺装而言,整体式铺装,便于机械化施工,施工
效率较高;块料铺装,施工效率相对较低。

两相比较,笔者更倾向于块料铺装。

块料铺装路面在国内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尤其在一些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等
较为常见(如苏州老城的条石路面等),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街区道路也随处可见。

一般而言,小区内的道路和广场等,对铺装的平整度要求,较城市道路低,相对
适合块料铺装路面,而且,块料铺装路面相对粗糙,对于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延
缓雨洪径流叠加是有利的。

此外,块料铺装路面具有一定的透水性;不同规格块
料的组合,可以营造较为丰富的景观效果。

再者,与整体式铺装路面(混凝土路
面或沥青路面)相比,块料铺装路面使用寿命长,即使出现路面破损也便于维修,小区沥青路面出现破损时,修补难度相对较大。

就目前而言,有必要对块料铺装路面应用于小区道路广场铺装展开专项研究,保证块料的强度与刚度,提高块料铺装路面的机械化施工程度,推动块料铺装路
面在小区道路与广场的应用。

1.2新建居住小区,较多为满铺地下室的居住小区。

通常情况下,小区地下
车库顶板上方的回填土厚度不一。

与原状土不同,回填土的回填质量,直接决定
了回填土上方各类构筑物的施工质量。

简单归纳一下,回填土上方的各类构筑物
包括以下内容:(1)给水排水专业的各类埋地管线及构筑物,如雨水口、雨水
管道、雨水检查井、污水管道、污水检查井,以及必要的生活消防给水管道等。

(2)景观专业的各类景观素材,如水池、凉亭、花架、花池、汀步、园林步道,以及绿化种植区域的土方回填等。

(3)建筑专业与主体结构脱开的相关内容,
如地上建筑口部的残疾人坡道、入户台阶、散水,以及坐落在回填土上的其他各
类建筑构造。

(4)总图规划专业的相关内容,如小区道路、小区广场等。

(5)
其他专业各类坐落在回填土上的构筑物等。

上述各项内容,交错分布在同一个小区地库上方有限的回填土空间。

但是,
不同的施工作业内容,对回填土的质量、密实度的要求不尽一致,且分布在不同
的技术规范。

为了确保上述各项内容的施工质量,建议针对建筑小区地下车库上
方不同专业、不同作业范围回填土的质量、回填施工工艺、回填土的密实度等,
出台专门的技术规定,确保回填土上部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

就目前来看,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实有必要。

二、小区内的各类绿地
就小区内的绿地而言,通常包含高位绿地(绿地高于周边地面,如场地内的
景观堆土造景)、平面绿地(绿地与周边地面相平,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和下沉
绿地(绿地低于周边地面)。

首先,对于室外绿地,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
计规范》和《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径流
系数值,虽大同小异,然而还是有不一致的地方。

关于径流系数,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一个地区大气降水与绿化下垫面的地域性特征,综合涵盖了气候、气象、地形地貌、地质等多方面因素。

一方面,对应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绿化下垫面,不同地区的径流量与径流
系数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某一降雨量数值,在有的地区可能对应3年一遇的降雨,有的地区可能对应10年一遇的降雨……,其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必要把不同地区的径流系数测试工作提上日程。

其次,高位绿地、平面绿地与下沉绿地的设计,需因地而宜,因项目而宜。

一方面,结合景观设计,确需设计高位绿地的时候,可以考虑在高位绿地的
周边设置植草截水沟。

另一方面,下沉绿地与平面绿地相比,除了在降雨时段可
以有效截留及入渗雨水之外,下沉绿地具有一定的雨水调蓄与滞留性能,延缓暴
雨时段的雨洪径流叠加速度。

时下,按照通常的下沉绿地设计,下沉绿地内积存的雨水,只有待降雨结束后,通过持续入渗和蒸发,方可逐渐消退。

对于年降雨量不超过800mm的半湿润
及干旱半干旱地区,上述做法相对较为适宜。

但是,对于降雨量超过800mm的湿
润地区,降雨量较大,雨季降水较为频繁(如江南的梅雨季)的情况下,传统的
下沉绿地设计,如果下一次降雨到来的时候,上一次降雨在下沉绿地内积存的雨
水尚未消退,下沉绿地对雨水的滞留与调蓄性能将大打折扣。

针对这个问题,笔
者设计了一种“下凹式绿地用径流延迟型雨水口”,既可以在降雨时有效调蓄滞
留雨水,也可以在降雨结束后,缓慢自然消除下沉绿地内积存的雨水,有效延缓
雨洪径流叠加,为下一次降雨腾出必要的下沉绿地调蓄容积。

三、小区内的建筑屋面(绿色与蓝色)
首先,关于屋顶绿化,现行国家标准设计图集《种植屋面建筑构造》14J206
将之划分为容器式种植、简单式种植和园林式种植。

对于园林式种植,根据建筑
屋面标高与屋面景观标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花坛式种植”和“园林式种植”。

所谓“花坛式种植”,介于容器与种植与园林式种植之间,在
平屋面上,通过人工造景的方式,设计大小不一的花坛,高出建筑完成面600mm
左右。

对于“花坛式种植”的屋面排水,可以将花坛内的积水,通过溢流或花坛
泄水孔的方式排泄到屋面上,通过设置在花坛附近的排水沟(天沟)等排水设施,将屋面雨水有组织的排至室外地坪。

这种屋面绿化与园林式种植的区别,主要在
于绿化屋面的排水方式。

而且,一些地区屋面雨水管落地以后直接进雨水检查井
的做法,对径流延迟不利,其利弊有待斟酌。

其次,出于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或者根据一些地方城市规划的要求,
日常设计中坡屋面的建筑也较为常见。

参照《种植屋面建筑构造》14J206的总说明:“本图集适用于坡度为2%~10%的钢筋混凝土基板平屋面、坡度为10%~50%的
钢筋混凝土坡屋面……”关于这个问题,从目前来看,建议首先在平屋面上因地
制宜的实施屋顶绿化。

对于坡屋面上的屋顶绿化,当坡度相对较大时,对于暴雨
强度较大的降雨,坡屋面上的水土保持尚有一定的难度。

再者,以坡屋面的民用
建筑为例,一般情况下,较多为非上人屋面,其屋面绿化的浇灌、绿化的维护管
理(如草坪养护、灌木修剪等)难度相对较大。

另外,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也需
要在坡屋面檐口位置设计一定高度的女儿墙,或增设金属护栏等,对整个坡屋面
的建筑风格影响较大。

基于上述考虑,对于坡屋面建筑的屋顶绿化,或许可以考
虑从试点入手,收集问题,积累经验,集思广益,统筹分析其利弊,然后再考虑
下一步的工作。

再次,关于屋顶绿化填土厚度,不同的资料,说法不一,有以下资料可
供参考:
园林绿化种植土壤土层厚度
关于屋顶绿化种植土与种植植被的选择,一般而言,应立足当地土壤,以当
地乡土植被为主。

关于这一点,也体现了海绵城市的地域性特征。

一个地方,土壤、大气降水,以及当地的乡土植被,长期以来,三者相互适应,不可分割。


句话说,立足当地土壤、大气降水,以及当地乡土植被的地域性特征进行海绵城
市设计,既反映了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也体现了海绵城市设计对自然的敬重与
顺承。

最后,种植或非种植建筑屋面的雨水,可通过雨水桶(罐)或雨水池就
地收集,也可通过散水进入楼边绿地,经核算后确定是否需要设置雨水收集。


于雨水收集,如果仅用于滞留雨水,可按集中收集考虑;如果收集雨水做绿化灌
溉浇洒或道路冲洗用,宜按浇洒范围分散收集。

四、小区内的水面湿地
关于小区内的水面湿地等,有必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4.1小区内的水面湿地等,根据景观设计需要,通常情况下,沿水面湿地周
边会设计亲水景观步道等。

当水面或湿地等的深度不大时,小区的水面湿地等,
与周边绿地或道路雨水径流怎么衔接呢?如果通过雨水管道连接,从雨水口开始,
考虑必要的雨水管道起点埋深(暂按0.7m考虑),以及必须的管道坡降,雨水
管出水口可能会位于水面以下,或者低于水景或湿地底部;也有结合场地竖向设计,通过地面找坡,坡向小区内的水面湿地,但其辐射半径有限;还有通过植草
沟与小区内的水面湿地相连。

上述三种做法,具体采用哪一种做法,在项目设计时,需紧密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

同时,还应根据水面湿地的超高水位情况,做
好小区水面湿地的安全防护与安全溢流。

4.2从系统化设计的角度来看,植草沟、旱溪与水面湿地三者之间是密不可
分的。

换句话说,场地内的植草沟与旱溪,属于小区水面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者的合理组合,对于丰富场地景观效果,扩大雨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促进雨
水入渗、调节雨洪径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某项目,将绿篱与植草沟相结合,替代传统的围墙,较为巧妙,介绍如下:
在场地周边开挖出一道宽1000mm左右,深200mm的浅沟。

浅沟两侧密植冬青、
红叶石楠等常绿灌木绿篱,中间密植剑麻、夹竹桃等,并采用沿阶草对浅沟内的
裸地进行覆盖。

既可以对场地内起到一定的围护作用,也可对设计场地内、外的
景观进行有效的衔接。

如果把实体砖砌围墙或金属护栏通透围墙比作“硬隔离”的话,上述隔
离方式或可称之为“软隔离”。

通过“软隔离”设计,也可实现总图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4.3结合当地的大气降水条件,当地的水资源状况等,宜设水系,则设水系;宜设湿地,则设湿地;宜设旱溪,则设旱溪;宜设植草沟,则设植草沟、宜组合
设计,则组合设计。

通常而言,水系、旱溪、植草沟等,适用于相对平坦的地形。

在场地坡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的阶梯状设计,实现水系(旱溪、
植草沟)与场地的有机结合。

结语
无论是海绵城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或绿色建筑设计,因地制宜始终是基本
原则之一。

对海绵城市而言,降雨和下垫面,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但是,降雨和
下垫面地域性特征显著,不同的地区,差异明显。

现阶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反映了降雨的地域性特征;下垫面的地域性特征,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本文从下垫面入手,将小区下垫面归纳为四类下垫面,并对一些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不当之处,还望业内专家学者不吝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