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同步练习试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同步练习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沛公居山东
..时,贪于财货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自君别我后,人事
..不可量
D.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3.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B.使人听此凋.朱颜
C.砯崖转.石万壑雷D.猿猱欲度愁.攀援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衡: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B.四海:四海与文中的宇内、八荒都是指整个天下的意思。

C.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别居于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洲八州。

D.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的小路。

阡陌,泛指田间小路,文中借指陈胜为农民出身。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
二、文言文阅读
A.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B.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C.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D.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8.文中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请结合全文,谈谈积贮对国家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节选)
贾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

C.追亡逐北.北:北方。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

10.贾谊在《过秦论》选文中写到“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古时南北朝向为纵,合从(纵)是战国七雄中后期,较弱的国家共同抵抗强国而采取的合作策略,从北往南分别是哪些合纵国?
11.面对同一史实,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都是借古讽今,被后人誉为“史论双璧”。

(1)《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相关证据,请概括这些证据。

(2)《六国论》第四段中作者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而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了相关事例,请概括这些事例。

(3)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12.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语言表达
13.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类文章不尚空谈而注重实际,尤反对宣扬性命之说与佛老之说。


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而文之作。

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

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激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四、微写作
14.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

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疑问或进行辩驳。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B
6.D 7.(1)这两种大祸患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们。

(2)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而招不来呢?8.①粮食充足、财力充裕,进攻就能攻取,防守就能巩固,作战就能胜,并能使敌人归降;①百姓归向农业,就能安居乐业。

9.C 10.从北往南排列的合纵国家分别是燕、赵、魏、韩、楚。

11.(1)①非战不善: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①弊在赂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贾谊的《过秦论》写到六国礼贤奇才的事例:①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①四君子宽厚爱人、尊贤重士。

(3)不矛盾。

六国情形各异,因两文的立意角度不同,所选史料的角度也不同。

《过秦论》选文意在突出秦国的强大,因此作者强调六国中尊贤重士的典型,渲染六国士人团队的强大,从而反衬秦国更加强大;而《六国论》意在强调六国赂秦的危害,因此假设六国用赂秦之地之心来尊贤重士,是想从反面来论述六国赂秦的不作为、不可为。

12.①《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则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①《过秦论》语言铺排夸张,辞采飞扬,气势磅礴,具有赋文色彩;而《六国论》语言朴实冷峻,老辣雄健,寓情于理,有战国纵横家的笔意。

13.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有感而发。

14.范文
国家兴亡,攻守有道
《过秦论》将秦王朝的失败归结为“仁义不施”,《五代史伶官传序》将庄宗的死归结为“宠信伶官”,归结为庄宗个人的“逸豫”。

我以为二者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除了贾谊的分析,事实上秦朝被推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山东六国民智未泯,尚具有质疑和反抗精神。

而秦处于偏僻的关中地区,自古少与四方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
且吕不韦执政前秦国不重文教,再加上商鞅变法的种种愚民政策,一百多年来秦人已经习惯于不合理的统治,逆来顺受成了习惯,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以为适用于秦人的政策法度也可以推广到天下,结果秦朝为天下所颠覆。

在愚民的过程中,秦朝统治者也在自愚,因为把民众当成了没有思想、任劳任怨的牲口后,统治者自身就缺少了危机感,于是开始不思进取、不讲情理、不容谏言,逐渐丧失了本就极少的治国能力,这样的君主不可理喻,被武力推翻是迟早的事。

再来看庄宗,在实现他父亲的“遗愿”时,思路清晰,不遗余力,奋勇当先,威风八面。

一旦外无强敌,便终日沉浸在自己的所谓爱好当中了。

以至心中无政,甚而不讲规则,恣意妄为。

他的失败,亦在情理之中。

究其二者,正如古人所说,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打江山,会打仗就行;而坐江山,就非得讲究方式方法不可。

“守成不易”,但有法可循。

“仁政”也好,“法治”也罢,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不是以“自己”为本,以“统治者”为本,更不是以“独夫”为本。

今天,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的典范,这是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永不变色的不老秘籍和制胜法宝。

这是我们今天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应该看到的和想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