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释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释读
《庄子》很难读,其障碍,除了玄妙的思想,还有玄妙的用语。

应当说,此书问世两千三百多年来,有些思想我们没有弄懂,即使强作解人,也实在是耍一耍捕风捉影的本领;更令庄周这小子笑死的是,他灵机一动,刀笔一转,弄出来的一些词句,竟让历朝历代的博洽之士们绞尽脑汁闹尽了笑话,就像二百多年前的大才子曹雪芹一样,恶作剧似的弄了一些气煞人的谜语,任谁也无力破解。

也许庄周并非有意为难我们,因为他既不想借香草美人以避祸,又不想仗无题诗以传情,似乎不存在遮遮掩掩故弄玄虚的动机,可以说,其遣词造句,也实在是老老实实地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读不懂,问题当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如下例:
《庄子》内篇第四《人间世》里有一句话:“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古代的解者不少,且看这些先生们是怎么解的吧。

郭象:“举国而输之死地,不可称数,视之若草芥也。


向秀:“蕉,草芥。


崔譔:“蕉,芟刈也。

其泽如见芟刈,言野无青草。


卢文昭:“蕉,亦通樵,故可训芟刈。


郭庆藩:“家世父曰:蕉与焦通。

《风俗通》:‘水草交厝,名之为泽。

’‘若焦’者,水草竭枯,如火爇然,即《诗》‘如惔如焚’之意。

《左传》成九年:‘虽有姬姜,无弃蕉萃。

’班固《宾戏》:‘朝而荣华,夕而焦瘁。

’蕉焦字通。

《博雅》:‘蕉,黑也,亦通焦。

’陆氏《音义》引向云草芥也,崔云芟刈也,并误。


以上,郭、向、崔、卢,加上郭庆藩家大伯,共五位,解“蕉”字分作三派:一、草芥;二、芟刈;三、烧焦。

有意思的是这位郭大伯,引经据典,别出心裁,解蕉通焦,毫不客气地一言判定向、崔皆误,实则他比别人误得还厉害。

不过还真有人信,王先谦说:“国中死民之多,若以比量泽地,如以火烈而焚之之惨也。

郭嵩焘云……”
古人虽然学问扎实,但有时候死脑筋发作,也不免干些圆凿方枘的活,自然是龃龉难通。

这句话有两个难点,一、句读;二、解词,“量”与“蕉”。

正确的句读是建立在正确的
理解基础之上的,某以为,这里的“蕉”字,从《说文》,生麻。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处的“蕉”不是长在地里的“蕉”,而是割下来的“蕉”。

产麻地区的人都有这样的见识,麻割下来之后要打成捆,人腰来粗,一捆一捆扔在水里沤,沤到一定时候,麻就容易剥下来了。

《诗经·东门之池》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庄子的立意是要表达死者之多,就像水地里横七竖八的麻捆。

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它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经验。

他怕读者不好理解,专门加了一句说明:“以国量乎泽”。

“量”,即“比作”。

您瞧,这样解释的话,全句之意不是豁然而通么?联系“杀人如麻”这个成语,那么,本句必然断为:“死者,以国量乎泽,蕉若。

”写出如此精到且有生活气息的句子,妙手偶得,叫人没法不佩服;而定格为这样的句式,主干割裂,又容易使人误解,如果写成“以国量乎泽,死者若蕉”,岂不更好吗?谁知道这位漆园吏爬格子时是怎么想的。

庄子往矣,吾问谁去!
言必有据,不知则阙如,是训诂学的法则,或曰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违反这种科学精神,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结果就会让人觉得多少有点大荒山无稽崖的浪漫主义气息。

比如,奚侗《庄子补注》:“‘国’字涉上‘轻用其国’而衍,当断‘死者以量乎泽’为句,‘以’犹‘已’也,‘量’,满……”稍有旧学底子的人都知道,这样解释不符合古籍的脱衍规律,是削足适履。

而北大教授陈鼓应先生从之,在其《庄子今注今译》中将此句译为:“死的人积满了山泽好像干枯的草芥一样”,可以说是集诸家误解于一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