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温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温度
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土壤温度主要指与花木生长发育直接有关的地面 下浅层内的温度
01 基本介绍
03 调节 05 性质影响
目录
02 关系 04 热量来源
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是指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土壤温度主要指与花木生长发育直接有关的地 面下浅层内的温度,测试土壤温度的方法主要是插入法。
热量来源
太阳的辐射能 生物热
地球内热 周期性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土壤吸收的热量首先决定于到达地球的有效太阳辐射能的数量。在相对少云干旱区,有75%的太阳辐射能可 以到达地面。与此相反,在多云湿润区,只有35% ~ 40%的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大概只有5% ~ 15%的净辐射在 土壤及植被中以热能储存起来。 任何特殊地点的太阳辐射能主要决定于气候。
在0一40℃之间,细胞质的流动随升温而加速。在20一30℃的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有机质的输送。温度 过低,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率,阻碍作物生长。在0一35℃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呼吸,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较小,所以低温有利于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适宜的土壤温度还能促进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调节
谢谢观看
1
耕作
2
灌溉和排水
3
施肥
4
覆盖
5
设置风障
耕作措施可以调节土壤,垄作、中耕、深翻、镇压、培土等措施,由于改变了太阳的入射角、土壤空隙度、 土壤水分状况等,均可起到调节土壤的作用。“锄头底下有火”,北方早春气温低,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温 不易上升,对春播和作物出苗不利,可采用深锄,松表土,散表熵,提高地温。作为苗期,早中耕,地发暖,通 过深耕,可以提高土温,同时加强土壤的稳温性。起垄种植能增加土壤表面及近地层气温,并有利于排水,据测 定,垄作5 cm深处,日平均土温能增加2 ℃~ 3 ℃,温度日较差比平地高3 ℃~ 4 ℃,最低洼下湿地和某些作物 的良好的耕作种植形势。
土壤温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所以种植业和研究中心会经常测量土壤温度。
基本介绍
土壤温度(地温)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形成。 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活动所引 起的生物化学过程和非生命的化学过程,都受土壤温度的影响。
关系
有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作物的生长发育越快。一年内某时段出现 低温或高温,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作物的种子必须在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内才萌发。
过高的土壤温度使植物根系组织常加速成熟,根系木质化的部位几乎达到根尖,降低了根表面的吸收效率。 土壤温度低,作物根系吸水缓慢,当气候条件适于蒸腾时,植株地上部分常呈现脱水或缺水。土壤温度过低,常 使冬作物的分孽节或根系产生冻害,强低温延续的时间长短和降温及冻融的速度都影响到冻害的程度。土壤温度 影响作物的生理过程。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是放热过程,释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被生物用来作为进行同化作用的能源,而大部 分用来提高土温。 一般来说细菌对于热量的利用系数(指微生物同化的能量占有机物质转化总能量的百分数) 很少超过50%,无机营养型的细菌则更低,可见,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在提高土温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土壤的 有机质含量一般不多,故其作用有限。
水分具有大的热容量、导热率和蒸发潜热,土中水分含量又与土壤的反射率有关。因此,调节土壤水分含量 对土壤热状况有较大影响。对土壤进行灌溉,由于下述原因:
①土色加深,地面反色率降低;
②地表温度下降,地面长波辐射减少;
③由于近地面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加,因而,一般白天灌溉地表辐衡有所增加,土壤导热率也因土壤湿 度增加而增大了。
地球内部也向地表传热。因为地壳导热能力很差,每平方厘米地面全年从地球内部获得的热量总共也不过54 卡,比太阳常数小十余万倍。从地层的20 m深处往下,深入20 ~ 40 m(平均为33 m),温度才能增加1 ℃,所 以与太阳辐射能相比,地球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很小。但是,在地热带,如温泉附近,这一因素则不可忽视。
一般耐寒的谷类作物,种子萌发的平均土温为1一5℃;喜温作物为8一10℃。与气温相比,对种子发芽和出 苗的影响,土壤温度要直接得多。但是,土壤温度随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条件、天气及作物覆盖等影响而变化。 一般作物的根系在土壤温度2一4℃时开始生长,在10℃以上根系生长比较活跃,超过35℃时根系生长受到阻碍。 冬麦在12一16℃时生长良好,玉米、棉花等为25℃左右,豆科作物的根系在22一26℃生长良好;马铃薯块茎成熟 期30天内,15一27℃是块茎形成的最适土壤温度。
覆盖是调节土温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根据其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透明覆盖与非透明覆盖。前者是用尼龙薄 膜、玻璃、油纸等材料。后者用植物秆、草帘、芦苇、回飞沥青制剂等。
此外,一些地区还使用土面增温剂以提高苗床温度。其原料主要是脂肪酸渣制剂或沥青制剂,也有的用天然 动物植物油油脚制成。土面温度剂的效果与土壤水分、天气、季节等条件密切相关。喷施后,一般有效期为15 ~ 20 d。
但是进入土壤的能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颜色、坡度、植被。众所周知,暗色土壤要比浅色土壤吸收 更多的热能,并且红色和黄色的土壤要比白色土壤的温度上升的快,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含有暗色土壤总是温暖一 些的意思。因为暗色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高而且保持着大量水分,水分本身也要升温和蒸发,所以实际情况正好 相反。
性质影响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和N素的积累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与温度的关系很大,热带地区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寒温带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其 所含养料周转期远比南方长。所以,在南方,调节土壤的有机质偏重于加强有机质的积累,而在寒冷地区则更多 的侧重于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以释放养分。
在南方水田中,早春使用大量的绿肥后,由于春后气温和土温的升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相当迅速,加之地 表水膜已隔绝了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气体交换,如果土壤中地下水位又高,土体内所蔽蓄的空气本来就不多,这就 已造成缺氧条件,特别是在大量使用新鲜绿肥或未腐熟肥的情况下,由于肥量的迅速分解耗尽了氧气,就更造成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急剧下降,产生H2S和过多的Fe2+、Mn2+离子,引起有机酸的积累造成对水稻根系的毒害, 抑制其吸收养分的机能。
寒冷多风地区风障能起到降低风速、减少地面乱流和蒸发耗热的作用。障前地面(向阳面)还能增加反射辐 射和减少地面有效辐射损失,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温度,有利于作物育苗和安全越冬,减少霜冻危害。在大 风期间可减低风速40% ~ 60%,提高秧苗温度1 ℃~ 3 ℃。北方地区设置风障,使冻土层后变薄,春季解冻早, 可早播种。一般风障改善土温的有效距离是障身高的5 ~ 8倍,增高障身,能提高投资效果。
随着太阳辐射昼夜或季节变化,地表温度亦随之发生周期变化。在每一个温度变化周期里,各出现一次最高 值和一次最低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温度最高或最低出现的时间逐渐延迟。从许多地区图文观测资料得知, 土层深度每增加1 m,最高(或最低)图文出现的时间延迟20 ~ 30 d。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年变 幅将迅速变小。土温日变化与年变化相类似,表层土温变幅远大于深层土壤,而且>20 cm土层日变化曲线几乎呈 平行线,也就是说,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低于年变幅。
因此,水运用的适宜,有增温、降温、保温的作用。早春秧田,高温晴天,日灌夜排,或全天灌水,以水层 护田,缓和气温与土温的突变,使土温趋于稳定,起到保温的作用。寒冷晴天,则日排夜灌,田面水层消失,增 加了土壤空气容量,土温上升快,起到保温的作用。
肥料不仅可以肥田,而且可以调节土温。各种有机肥,在其分解过程中,可以放出不同的热量,按其发热量 的大小,有热性肥、温性肥、凉性肥。热性肥如马粪、羊粪、菜子饼;温性肥如猪粪、人粪秸秆肥等;凉性肥如 牛粪、塘泥、阴沟泥等。“冷土上热肥,热土上冷肥”,这种合理施肥方法,充分发挥了肥料的热特性,对作物 生长有很大的好处。此外,施用草木灰和有机肥料,能使土色变深,增加土壤的吸热能力,也起提高土温的作用。
旱地土壤中最有利于硝化过程的土壤温度是27 ℃~ 32 ℃。在冰冻土壤中,硝化作用几乎出停顿对状态;在 -1 ℃~ 4 ℃时,土壤中开始有硝化作用,但反应非常缓慢,其硝化速率仅相当于25 ℃时的1% ~ 10%,随着温 度的升高,硝化细菌渐趋活跃,10 ℃、15 ℃、20 ℃时的硝代速度相应为25 ℃的20%、50%、80%。由土温引起 的土壤N素供应商的季节性差异,是制定施肥制度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