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之所以在朱元璋手下善终,仅仅是因为他聪明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和之所以在朱元璋手下善终,仅仅是因为他聪明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节选自拙著《朱元璋大传》,5月上市,敬请关注,属于朱元璋传记的突破性作品。

首先,汤和有前科,我们先看下面这段:
【其实,封赏功臣虽然是大喜之事,但是这名利之事也最容易引起争议了,因为大多数将士都没有人家“大树将军”冯异的那般风范。

古往今来,因争功争破了头的真不知凡几。

但是,朱元璋在封赏之前,就已经强调说“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那意思就是要大家心服口服,谁敢再有异言就等着瞧吧。

作为最高领袖,朱元璋当然是最有权威的功勋
评判人,除了看重资历,朱皇帝自然也可以凭借个人的感情好恶来定夺,尤其是他更看重一个人的“忠诚度”及“规范度”。

接着他就举例说:“如御史大夫汤和,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赵庸从平章李文忠取应昌,其功不细,而乃私其奴婢,废坏国法;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佥都督郭子兴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虽有功劳,未足掩过,此四人止封为侯。

”【1】
当然,很多事情朱皇帝不好明说,只得冠个“欲加之罪”,就算是对大家的疑惑有个交代。

对于朱皇帝的这般用心裁夺,后世的王世贞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读洪武三年之功令,未尝不三复而叹也……中山候,宿将也,以一言之悖而不获公;德庆侯,巨勋也,以一事之纰而不获公……训词何凛乎斧钺焉!”【2】
这里的“一言之悖”,指的自然就是当年汤和在常州时发过的那句牢骚。

汤和对于廖永忠所受到的不平待遇,谈迁在《国榷》中表示不满道:“夫窥旨不过冀一时幸,非罪也!获减禄赏十之二,何足损其功。

”而正因为朱皇帝完全从一家之私出发,才制造了这种君臣极度不和谐的气氛,“其后功臣多诛绝,早见端于此矣”。


汤和令朱元璋不满意的地方很多,比如洪武四年征讨四川的时候。

【北线一路克捷,而东线基本没什么动静。

汤和朱皇帝听闻说汤和部正驻兵于大溪口,准备夏季涨水时再进兵。

但是,北线的战果既需要巩固扩大,就不能不得到东线的有力配合。

所以朱元璋惟恐汤和逗留缓事,于是就趁着隆州捷报传来的当儿,传旨汤和道:“傅将军率精锐冒险深入,克阶文、隆诸州郡及青川、果阳、白水江之地,兵既越险次于平川,蜀人无险可恃,正当水陆并进,使彼首尾受敌,疲于奔命,
平蜀之机,正在今日。

若俟水退然后进师,岂不失机误事?且朕前日所以语尔者,尔独不复记忆乎,何怯之甚也?”
朱皇帝严责汤和胆小退缩,用意自然在于催促其赶快进兵。

重庆地近湖北,只要明军一鼓劲,就不难赶到重庆城下。

廖永忠闻命,即率所部先进,他也顾不得拖后腿的汤总指挥了。

但汤和此时仍迟疑未决,等到见了傅友德沿江撒下的发信号用的木牌,汤和这才命令主力人马自白盐山伐木开道,由纸坊溪以趋夔州。


在北征时期,汤和的表现也不好,廖永忠被杀于洪武八年,他与汤和是亲家。

实际上,汤和在朱元璋打击李善长的行动上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由此获得了朱元璋的一点回报吧。

【…………但李善长的厄运也在于朱元璋活得太长,在于功臣集团本身竟然出现了分化,这最终对李氏形成了致命一击!首先向李善长发难的,正是一贯被朱元璋敲打的汤和;也许是多次的
敲打令他有所觉悟,加上廖永忠的惨痛遭遇,都不能不使汤和此时生出避祸自保的想法——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恐怕就要帮着朱皇帝办几件“实事”,投其所好,做一番落井下石的勾当!
眼看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是七十七岁的高龄。

这一年他想要翻修自家的宅第,于是就到汤和那里借了其名下的三百士兵,汤和发现了良机,于是撸起袖子装作一副忠臣范儿道:“太师胆敢擅自发兵!”【4】于是汤和立即向朱元璋密奏,朱皇帝精神恐怕要为之一震!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此时便有占星家“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这难道不也是在暗示,要将这股祸水引向李善长吗?于是这年五月,御史再次劾奏李善长罪状,朱元璋便乘机逮捕了李佑和他的兄弟李伸。

经过一番审讯,他们吐露了李善长的一些“奸情”:胡惟庸在做宁国县令时,受到李善长举荐成为太常寺卿,为了表达谢意,胡惟庸便以三百两
黄金赠李;当胡惟庸的反谋确定之后,李善长派出家奴耿子忠等四十人跟从胡,这四十人都得到了很多胡所赠送的金帛,李善长则收到了胡所赠送的西域古剑、白玉壶、玉刻交龙蟠桃等贵重物品。

另外,通过一番侦讯,也得到一些类似的口供:先前,胡惟庸谋乱时,曾密遣故元臣封绩出使北元,待到老胡突然败亡后,封绩惧不敢归,直到捕鱼儿海大捷时,他才被蓝玉的军队所俘获;李善长因为害怕事情会牵累到自己,所以就把封绩给藏匿了起来,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封绩很快被人告发并下狱,因此刑官“得反状及善长私书”上奏朱皇帝。

刑官请求将李太师逮捕审问,可是朱元璋不许,于是引出监察御史的一封劾奏:“善长始由小吏,遭遇龙兴,无介胄之劳,乏匡辅之德,皇上念其闾里旧人,艰难扈从,服勤左右,多历年所,锡之公爵,位极人臣,禄及子孙,恩覃
骨肉。

而善长柔奸隐匿,尸位素飱,杨宪谋叛,若罔闻知,胡、陈不轨,又为谋主。

皇上累加曲贷,恬不知恩,今按得封绩往来沙漠私书,有善长手迹,大逆不道,罪状甚明。

天恩宽大,尚存矜恤;王法无私,罪在不赦。


可是朱元璋仍然没有明确表示,就在这时,李善长家奴卢仲谦等又一同站出来揭发老李素来与胡惟庸往来的情状。

这一回群臣们都不得不站出来表态,请诛李善长。


【4】王世贞《皇明异典述》
最后就是汤和晚年病得人事不省了,而且也是死在了朱元璋前面。

【不过,还好有一个汤和是真正寿终正寝的,尽管他生前早已同死人一般——朱元璋当然没必要猜忌一个“死人”,何况他已经向自己表过忠心了。

汤和多次受到朱皇帝的严厉批评和处罚,这已是我们前面所介绍过的。

在被封为信国公以后的几年里,汤和除了负责四处镇压叛乱,便主要是领导东南
沿海的抗倭工作,工作还算有些成绩。

也许是胡案的爆发让他突然觉醒了过来,就在洪武二十一年前后,汤和竟主动提出解除兵权以还乡养老,结果朱皇帝愉快地答应了他,“诏率家属还凤阳新第。

陛辞,上赐玺书劳之,赐白金二千两、黄金三百两、钞三千锭、彩段四十表里,赐其妻胡氏白金一千两、黄金二百两、钞二百锭、彩段三十表里。


两年后,就在汤和出卖李善长不久,他在赴京师“朝正旦”时,突然因“感风疾而失音”。

朱元璋亲自前往探视,还“命医治疗,遂俾还乡,命其女鲁王妃归宁侍疾”【5】。

大概朱元璋对中风的老汤还有些不放心,于是又以怀念功臣为由,将汤和召至京师,“赐以安车入殿,宴劳有加,赐钞六百锭遣还”。

洪武二十七年,也不知是朱元璋真的想念故人了,还是仍旧不怎么放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于是他再召汤和入京,“上亲抚视,见其病笃,对之流涕”;眼看老汤实在不撑了,于是朱元璋又“命
择茔域治后事,赐钞百五十锭”。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以功名终”,至此他有幸成为了朱皇帝生前最后一个消失的开国元勋。

汤和之所以能够如此幸运,王世贞为此分析道:“汤和首倡解兵退休之请,深中上心;而晚年风疾不能言动,又有以安上心耳。

”【6】其实也包括他出卖李善长,加上他能力一般,因此短期内不会招来朱元璋的打击——假如汤和身强体壮地活到朱元璋临死时,大概他就没有这等好运了!
可见,并非汤和足够了解朱元璋这个同乡,也不单是因为他够聪明,更主要是源于他幸运地“病”了,而且病得几乎形同一具行尸走肉!我们在为汤和感到窃喜之余,不禁也觉可叹亦可悲!】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