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本店铺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助你金榜题名!
1.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XX,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用兵之道(*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
2.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5.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能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他东西多。
8.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10.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形容妇女。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18.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19.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20.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21.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22.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23.沁人心脾:形容诗歌或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24.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25.别出心裁:形容构思、设计等独创一格。
3.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9、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1、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
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三、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3、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4、其人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
5、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7、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8、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9、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四、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欲与(之)俱(往)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5、文言固定句式: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4.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5.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1、字音:
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2、词义: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3、近义词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4、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