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阅读课堂精彩“三字诀”:读、想、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语文阅读课堂精彩“三字诀”:读、想、活
一、读——读出自己,读出灵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用来说明要想上好一堂好课的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最好不过了。
每上一节新课,笔者总是在想,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自己懂得了多少?那么怎样将自己懂了且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能接受的东西愉快轻松地传授给他们呢?如果我们自己对那篇文章都没有精深地理解,甚至是似是而非的,我们怎么给学生传道,解惑?又怎样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提问?显然,为了更精彩地上好一节课,笔者首先要反复地读文章,理性思考一下自己懂了多少,还有哪些没懂。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读相关赏析文章,当然,除了人手一本教参以外,还有其它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中不排除不同版本的教案。
这样做,笔者是基于三种认识:一是不同赏析的文章是站在不同角度来品味这篇文章,这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理解,更为立体地把握这篇文章。
二是不同的教案设计的着眼点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我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思路或一个点子借鉴运用。
三是在读他人的赏析文章和教案时,常常在某一点上产生自己的灵感,可能我们的教学思路立即因此茅塞顿开。
笔者在教《核舟记》时就有这样深刻的感受。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魏学洢要赞颂奇巧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为此,作者选择了王叔远的一件雕刻品来说明,而这件雕刻品的内容和主题又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显然,这种故事之中又套故事的写法给笔者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处。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没有理顺笔者的教学思路,但是一直在翻阅相关的资料,在思考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星期一上午,笔者是三、四节语文课。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上午的一二节课放下手头的其它一切事情,还在不厌其烦的读文章,读相关的资料,但感觉教学思路还是不顺。
就在上课前十分钟,笔者仍在阅读有关此篇课文的赏析文章。
突然一个好的切入点进入笔者的脑海,并由此产生一个顺畅的教学思路。
最终笔者确定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搞清楚两个问题,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一是要让学生根据作者对雕刻品的语言描述内容能否真正感受到“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和意境。
如果学生确实感受到了“大苏泛赤壁”的具体时间、人物、事件和那泛游时美妙的境界,那说明王叔远确实是“奇巧”、
“灵怪”的雕刻家。
二是从说明文的角度与学生一起体会作者如何描述王叔远是“奇巧”、“灵怪”的雕刻家的妙处。
而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意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一体的教学原则。
读过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的第四节的内容是文章的关键。
在此,笔者借鉴他人的妙思,让学生在认真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到台上表演第四节的内容,而下面的同学必须对台上的学生表演进行批评指正。
这样受到了一箭“多”雕的效果。
显然,老师备课中的“读”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读不仅有助于老师更为立体全面的把握教材,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对文章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进而会产生课堂创新设计的灵感。
这样,你的课堂教学可能就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
二、想——纵横捭阖,运用自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显然,这句话意在强调人应该具备良好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和习惯。
事实上,想象是受人的需要所推动的,一般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即在必须探索新的解决方法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指出,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
在语文教学导入时,老师充分地利用想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想象直接指向就是创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情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上选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篇文章。
因为这一课所在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而且编者让学生从每一篇课文应该学到写人方面的知识点又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贝多芬是多面的,褒贬不一的,甚至他的性格中被后人丑化的多于美化的。
而作家何为塑造的是“巨人”音乐家——贝多芬的形象,显然,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巨人”。
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想该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刻画“巨人”贝多芬的,而且是音乐方面的。
在认真阅读文本和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苦思冥想的多少天,最终想出了这样一个导入。
在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
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大家猜猜她是谁?
生齐说:邰丽华。
师说:这就是舞者巨人邰丽华。
她是中国惟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然而她却听不到声音,是一个患有耳疾的失聪者。
现在假如电视台让你采访她,你认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采访才能成功地进行?围绕采访的内容,你打算怎样写一篇歌颂邰丽华人格魅力的文章。
生1说:应该在有一个懂手语的老师参与的情况下进行。
生2说:主要通过对话的描写来揭示她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地走向成功的。
生3说:通过他人的介绍。
老师在此引申——哑语老师的介绍。
生4说:通过邰丽华的一些细节描写来实现。
老师引申——采访者观察到的。
生5说:通过邰丽华的一段舞蹈来表现。
下面同学们认真地朗读文章,思考一下作者何为所记叙的事情,与老师刚才要求同学们描述的情景是否有相似的地方?作者刻画贝多芬是不是全部用对话描写实现的?
生读文章后,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说:相似。
并且说出了佣人在文中的作用。
生2说:有关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
生3说:佣人对贝多芬评价的话话。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到对音乐巨人的分析;同时,还与学生探讨了在动态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显然,老师如果没有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就无法将学生在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情与作者记叙的距离笔者们遥远的异国他乡的名人联系到一起。
那么学生也就不能更好地找到一个角度,更为具体可感地把握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那么笔者的课堂可能离精彩就更远了。
三、活——机动灵活,引入活水
所谓“活”不只指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引着学生向你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的口袋阵中钻,要相时而动,灵活处理;要相机诱导,善于处理课堂现场生成的内容。
精彩往往在此处产生,尊重学生在这里真正实现。
同时,“活”更指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有效地实现课内课外的迁移。
学生到校求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机地和生活联系起来,时刻注意生活“活”水的引入。
否则,就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只有与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成为“生活语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在上《杜甫诗三首》的时候,笔者首先简要交代作者创作中三个不同时期。
即读书和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
有了这样的伏笔,那么在三首诗都学习完以后,笔者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三首诗都是杜甫写的,但三首反映了作者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和他所处时代的变迁。
同样都是“望”,望的都是祖国的山河,但作者望出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
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我们写作时,由于所需表达的感情不同,那么我们所描绘的景物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同一景物,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描写。
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时刻注意到生活,并且能做到深入浅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获得了方法和能力,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更为地丰富,人生态度会更为地积极,价值观会更为地与时俱进”。
四、余韵
喜欢小品的老师一定对赵丽蓉老师在小品《打工奇遇》中用毛笔书写的“货真价实”的四个字赞口不绝。
如果你还知道她在幕后为了写好这四个字付出艰辛地努力的感人事迹。
相信你会和笔者一样地想起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然,笔者坚信各位同仁对阅读课堂的精彩理解更为深刻,定位更为立体,操作更为娴熟。
笔者在此有点班门弄斧罢了,望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