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最有争议的名臣——胡宗宪
学院:机械学院学号:011110123 姓名:周宏宇胡宗宪生平: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明代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今安徽绩溪)人。
明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出生于绩溪县华阳镇龙川村。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
历任益都(今属山东),余姚(今属浙江省)知县,后来提升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
为人多智略,擅用权术立志为国建功立业。
当时倭寇大肆攻掠沿海州县,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派督察沿海军务。
胡宗宪主动与赵文华结交;又通过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
赵文华将张经等的王江泾大捷之功归于宗宪,又陷害张经与李天宠,擢胡宗宪为左佥都御史,代天宠御倭之任。
后文华又排斥新任总督杨宜,以胡宗宪为兵部右侍郎代杨宜任总督,任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渐直福建军务。
三十五年诱降并歼灭了倭寇的徐海,陈东,麻叶,辛五郎等部。
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汪直功,加太子太保。
以得明世宗宠信,晋兵部尚书,并加
少保。
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其为“严党”而入狱。
在狱中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嘉靖四十四年,瘐死狱中。
隆庆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入国史。
胡宗宪官拜兵部尚书,衔任浙江、福建总督。
明神宗谥之襄懋。
胡宗宪作为龙川胡氏的第三十四代孙,自出生起就被家人寄予厚望。
胡宗宪聪明好学,对于兵法谋略之类的书尤其用心,唯独在科举功名上没有兴趣。
这让他的父母大为伤心。
后在其父苦苦规劝下,胡宗宪才有所收敛,专心科举。
嘉靖七年(1528),胡宗宪成为绩溪县学庠生。
嘉靖十三年(1534),胡宗宪乡试中举。
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宪考中进士。
此时距他的曾叔祖胡富考中进士正好是一个甲子,整六十年。
后胡宗宪累官至兵部尚书。
至今,在安徽绩溪的龙川村(现为大坑口村)村头还矗立着颂扬他们事迹的“奕世尚书坊”,“奕世”就是代代相传的意思。
胡宗宪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
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
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
上任后,他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
干。
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
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不仅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
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
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
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
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为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末明初,岛国日本由于多年的战乱(日本的南北朝时代),使得很多战败的将领、武士和破产的农民等无以谋生,纷纷逃亡海上。
同时,原本统治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部在被朱元璋打败后,其残余力量流窜到海上,还有两国的不法商人也夹杂其中。
这样,几股势力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海盗集团。
他们经常对明国沿海地区进行疯狂的侵扰和抢劫,这就是所谓的“倭患”,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备受其苦。
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
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嘉靖年间,东南
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
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
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世宗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大明王朝的海疆终于有望恢复往日的平静了。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
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朝中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
这年年底,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
很快,世宗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
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
陆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为胡宗宪网开一面,给了他一条生路。
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
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委屈和不甘心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们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
假拟圣旨的罪名到了胡宗宪额头上。
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
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
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
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
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
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亮点。
他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的确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位能臣,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他交结权贵、趋炎附势、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能不能得到重用呢?世宗的为人行事一向不能以常理来推断,他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简单干脆的答案,就是:能重用,但对曾经做错的事也要付出代价,尤其是触犯皇权的行为,更要严惩。
世宗对胡宗宪屡次保全,让他尽展其才。
胡宗宪大功告成之日,也就是他的厄运降临之时。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为其初步平反。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神宗为他全面彻底平反,肯定他的抗倭功绩,将他的官衔尽数恢复,并赐予御葬荣誉,追谥襄懋。
个人感言:
如果一个人才能非凡,品行却不够光明磊落,值不值得肯定呢?回顾胡宗宪的一生,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
明朝中期,历时多年的倭患横行,使原本无闻之人走上历史前台,胡宗宪是其中代表。
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对兵法谋略类用心,1534年,乡试中举;1538年,考中进士;后任益都和余姚知县,再以御史巡按边防重镇。
嘉靖年间,东南倭患愈演愈烈。
1562年,胡宗宪临危受命,主持抗倭斗争,贿斩徐海,诱擒王直,两浙沿海倭患暂告平息。
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明朝海疆终于恢复平静。
有人将他和于谦并论,“于谦的功劳,是在保存宗庙;宗宪的功劳,是在安定东南”。
真应了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作为节制八省军务的封疆大吏,手中的重权,反倒使他处于不利境地。
此前,他虽多次遭弹劾,但因其抗倭有功,皇帝当然保全他,所以每次都有惊无险。
但卷进了政治漩涡,前景便不那么好了。
1562年5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胡宗宪处境岌岌可危,当然,这一切都由首辅徐阶操纵,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
很快,他的职务被悉数罢免,皇上感念其功劳,对他网开一面,给了一条
生路。
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止了。
1563年春天,胡宗宪带着无尽委屈,回到绩溪县龙川故里。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打算从此不再问政事,政敌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正在等待着机会。
1565年3月,因为贿求严氏父子,争取内援信件曝光,灭顶之灾从天而降,胡宗宪被押赴京城。
在狱中,胡宗宪写下《辩诬疏》,极力为自己进行辩解。
可是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他彻底绝望了,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诗句,自杀身亡,时年54岁。
胡宗宪虽儒生出身,却纵横疆场,集抗倭奇功与品行争议于一身,他的死,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有亲手埋下的祸根,他为人不够光明磊落。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能不能得到重用呢?明世宗给出简单干脆的答案:可以,让他尽展其才;犯错,也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