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低碳农业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低碳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二稿)
二○一三年二月
目录
总论 (1)
1、规划背景与意义 (1)
2、规划原则与依据 (3)
3、规划技术路线 (5)
4、规划范围与期限 (5)
第1章发展基础与现状分析 (9)
1.1区域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概况 (9)
1.2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演变 (12)
1.3低碳农业特征与关键领域 (18)
1.4赣州市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7)
第2章发展条件SWOT分析 (31)
2.1基础优势 (31)
2.2劣势制约 (33)
2.3面临机遇 (35)
2.4战略挑战 (36)
第3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38)
3.1指导思想 (38)
3.2发展思路 (39)
3.3低碳农业重点领域 (40)
3.4规划目标 (41)
3.5实施阶段 (45)
第4章低碳农业发展战略途径 (48)
4.1重大平台示范带动战略 (48)
4.2科技支撑与强化战略 (49)
4.3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 (51)
4.4低碳品牌统领发展战略 (52)
4.5政策引导与推动战略 (55)
第5章总体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58)
5.1农业产业布局现状 (58)
5.2总体布局方案 (60)
5.3功能分区与发展方向 (61)
第6章低碳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73)
6.1低碳种植业发展规划 (73)
6.2低碳养殖业发展规划 (79)
6.3低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86)
6.4低碳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 (90)
6.5低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 (96)
第7章低碳农业模式与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101)
7.1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 (101)
7.2资源节约型模式 (108)
7.3“三品”基地模式 (116)
7.4“猪-沼-果”循环模式 (121)
7.5规模养殖低碳排放模式 (127)
7.6南方草地资源保护低碳化模式 (132)
7.7低碳池塘养殖模式 (135)
7.8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141)
7.9清洁能源利用模式 (146)
7.10农产品节能仓储物流模式 (151)
7.11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模式 (157)
7.12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163)
第8章低碳农业设施服务与机制创新配套规划 (169)
8.1低碳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规划 (169)
8.2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规划 (175)
8.3低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规划 (178)
第9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81)
9.1重点工程与项目 (181)
9.2投资估算 (182)
9.3资金筹措 (184)
9.4效益分析 (185)
第10章保障措施与建议 (187)
10.1组织保障 (187)
10.2资金保障 (187)
10.3科技保障 (187)
10.4政策保障 (188)
10.5人才保证 (188)
附录 (189)
一、附表 (189)
总论
1、规划背景与意义
1.1规划背景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出要把赣南苏区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低碳农业示范和碳汇造林工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赣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不可多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长期以来,赣州市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突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基础扎实,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巨大。
但同时,在经历了石油农业冲击之后,赣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开始凸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求迫切。
此次,国务院提出支持赣南苏区低碳农业的发展,为赣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的世界级优先议题,并迅速带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热潮。
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支柱,并引导未来的走向。
2009年,江西省省政府发布《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当中指出要建设以“四大生产区”和“八大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产业群。
近年,赣州市委、市政府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科学发展的头号工程,这些工程已为赣州市发展低碳农
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规划重点在解读低碳农业关键特征与领域的基础上,围绕构建赣州市低碳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提出相应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规划确定低碳农业示范基地和重点工程。
1.2规划意义
一是发展低碳农业是新形势下,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发展与经济相协调的必然举措。
通过发展低碳农业,开发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少用或不施用化学合成物质、不施用高毒高残留化肥农药,多用有机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发展低碳农业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发展低碳农业,利用畜禽粪便、农村秸秆等农村废弃物,实行“猪—沼—果”、“猪—沼—棚—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平衡。
利用沼液代替农药、沼渣代替化肥,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实行“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
三是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农业资源有效利用,放大资源效应并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形式。
通过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进行再加工,使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既节约能源,又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
同时,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
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
四是发展低碳农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首选途径。
发展低碳农业生产模式,减量和替代有害投入品,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发展有机农业,打造一批名优特农产品,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2、规划原则与依据
2.1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的原则。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为指导,坚持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高效与生态有机统一,经济、社会与环境有机统一,贯彻环境友好理念,推广农业循环生态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科学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
尊重客观规律,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发展规律的要求出发,统筹考虑自然资源、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以及比较效益等因素,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调整生产结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原则。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低碳农业发展要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广大劳动人民从劳动强度大、技术难度高的环节中解放出来。
将低碳农
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和谐发展。
2.2规划依据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赣州都市核心区总体规划》
《赣州市土地利用规划》
《赣州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赣州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和调研资料
3、规划技术路线
图1 规划技术路线示意图
4、规划范围与期限
4.1规划范围
赣州市整个市域范围,包括1个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内的行政区划
地区行政区划乡、镇
人口
(万人)
面积(平
方公里)
安远县8个镇、10个乡共162个村民委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鹤子镇、三百山镇、车头镇、镇岗乡、凤山乡、新龙乡、
蔡坊乡、重石乡、长沙乡、浮槎乡、双芫乡、塘村乡、高云山乡
35.17 2375
崇义县6个镇、10个乡共127个村民委横水镇、扬眉镇、过埠镇、铅厂镇、长龙镇、关田镇、龙勾乡、杰坝乡、金坑乡、思顺乡、麟潭乡、上堡乡、
聂都乡、文英乡、乐洞乡、丰州乡
20 2206.27
大余县8个镇、3个乡共115个村民委南安镇、新城镇、樟斗镇、池江镇、青龙镇、左拔镇、黄龙镇、吉村镇、浮江乡、河洞乡、内良乡30 1367 定南县7镇共129个村民委历市镇、岿美山镇、老城镇、天九镇、龙塘镇、岭北镇、鹅公镇20 1318.72
赣县9个镇、10个乡共290个村民委梅林镇、王母渡镇、沙地镇、江口镇、田村镇、南塘镇、茅店镇、吉埠镇、五云镇、韩坊乡、阳埠乡、
大埠乡、长洛乡、大田乡、湖江镇、储潭乡、石芫乡、三溪乡、白鹭乡
61 2993
会昌县6个镇、13个乡共289个村民委文武坝镇、筠门岭镇、西江镇、周田镇、麻州镇、庄口镇、清溪乡、右水乡、高排乡、晓龙乡、珠兰乡、
洞头乡、中村乡、站塘乡、永隆乡、富城乡、小密乡、庄埠乡、白鹅乡
45 2722.18
龙南县8个镇、7个乡场共105个村民
委
龙南镇、武当镇、杨村镇、汶龙镇、程龙镇、关西镇、里仁镇、渡江镇、桃江乡、东江乡、临塘乡、南亨乡、
夹湖乡、安基山林场、九连山林场
31 1640.55
南康市2个街道、20个乡镇共324个村
民委
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潭口镇、龙岭镇、龙回镇、镜坝镇、横市镇、潭东镇、浮石乡、赤
土畲族乡、横寨乡、朱坊乡、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十八塘乡、麻双乡、大坪乡、坪市乡、隆木乡
80.4 1844.96
宁都县12个镇、12个乡共319个村民
委
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固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
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安福乡、东韶乡、肖田乡、钓峰乡、大沽乡、
蔡江乡
76 4053
全南县6个镇、3个乡共89个村民委城厢镇、大吉山镇、陂头镇、金龙镇、南迳镇、龙源坝镇、中寨乡、社迳乡、龙下乡20 1520
瑞金市7个镇、10个乡共237个村民委象湖镇、瑞林镇、壬田镇、九堡镇、沙洲坝镇、谢坊镇、武阳镇、叶坪乡、丁陂乡、大柏地乡、岗面乡、日
东乡、万田乡、黄柏乡、云石山乡、泽覃乡、拔英乡
64 2448
上犹县5个镇、9个乡共125个村民委东山镇、徒水镇、社溪镇、营前镇、黄埠镇、梅水乡、油石乡、安和乡、寺下乡、双溪乡、水岩乡、平福乡、
五指峰乡、紫阳乡
30 1543.87
地区行政区划乡、镇
人口
(万人)
面积(平
方公里)
石城县5个镇、5个乡共144个村民委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31 1581.53
信丰县13个镇、3个乡共290个村民委嘉定镇、大塘埠镇、古陂镇、大桥镇、新田镇、安西镇、小江镇、铁石口镇、大阿镇、油山镇、小河镇、西
牛镇、正平镇、虎山乡、崇仙乡、万隆乡
75 2878
兴国县7个镇,18个乡共312个村民委均村乡、茶园乡、江背镇、高兴镇、龙口镇、潋江镇、长冈乡、鼎龙乡、崇贤乡、枫边乡、良村镇、南坑乡、
方太乡、埠头乡、永丰乡、隆坪乡、城岗乡、杰村乡、社富乡、东村乡、兴莲乡、兴江乡、古龙岗镇、梅窖
镇、樟木乡、
78 3214.46
寻乌县7个镇、8个乡共176个村民委长宁镇、晨光镇、留车镇、南桥镇、吉潭镇、澄江镇、桂竹帽镇、文峰乡、三标乡、菖蒲乡、龙廷乡、丹溪
乡、项山乡、水源乡、罗珊乡
30 2311.38
于都县9个镇、14个乡共377个村民委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禾丰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罗江乡、小溪乡、
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
95.8 2893
章贡区5个街道、7个镇共141个村民
委
解放街道、赣江街道、南外街道、东外街道、黄金岭街道、沙石镇、水东镇、水南镇、湖边镇、沙河镇、水
西镇、蟠龙镇
55.6 375.52
4.2规划期限
规划期8年,2012年-2020年。
在8年规划期内分为三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5:调整转型阶段;第二阶段2016-2018:加速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8-2020:完善升级阶段。
第1章发展基础与现状分析
1.1区域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概况
1.1.1区位概况
赣州市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赣南地区的核心地带,重要的中央苏区。
处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经济圈辐射范围,也是海西经济区的重要发展支援区。
赣州市作为赣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是连接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图1-1 赣州市行政区划图
赣州市处于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
生态环境优越,是山清水秀之城。
该地气候条件优越,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全国柑橘产业优势产区,也是东南沿海和港、澳等地区的重要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有待提高。
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图1-2 赣州市地理位臵区位图
1.1.2自然条件概况
(1)气候资源。
赣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
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该市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独厚,赣南适宜建设成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
(2)土地资源。
赣州市土地总面积为393.17万公顷,其中农用地360.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为91.74%;建设用地14.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为3.72%;其他用地17.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为4.54%。
在农用地中,耕地37.5万公顷,占10.42%;园地8.1万公顷,占2.24%;林地301.6万公顷,占83.63%;牧草地751.92公顷,占0.02%;其他农用地13.3万公顷,占3.70%。
在其他用地中,水域为12.2万公顷,自然保留地为5.5万公顷,分别占68.89%和31.11%。
除林地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人均占有数外,其余均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
(3)水资源。
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河流面积14.49万公顷,总长度为16626.6千米,河流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2千米。
多年年均水资源量为33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900立方米,略大于全省人均量,比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高出70%。
赣州市基本属富水区。
在水资源中,地表水资源为327.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动量为79.13亿立方米,占河川总流量的24.46%。
境内温泉53处,除章贡区、赣县、南康外,其余15县(市)均有分布,以寻乌最多,达14处。
水温最高79℃的1处,最低21~23℃的3处,出水量最大的为崇
义县分水坳温泉,达50升/秒,其次为安远县虎岗温泉,出水量为24.89升/秒。
温泉水已有一部分开发用于养鱼、育秧、养殖、洗涤、旅游等。
(4)森林资源。
赣州是中国商品林基地和重点开发的林区之一。
植物区系具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等特点。
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是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还是中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
西南部的九连山,是中国中亚热带南缘东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保存了一些野生动植物的活化石和珍贵树种。
境内林区约有乔、灌木树种1500多种:其中乔木约500种、灌木约650种、竹类约30种。
属于乡土树种的有1000余种,外地引进树种有100余种。
中国特有、珍贵、稀有而濒危的重点保护树种有70余种。
有森林活立木蓄积7900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3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30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64万立方米,毛竹2.10亿株,森林覆盖率为74.20%。
(5)旅游资源。
赣州历史文化悠久,是客家摇篮地、红色古都,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3个,分别是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宝葫芦农庄和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目前赣州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蒋经国旧居等。
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8处。
1.1.3经济社会概况
(1)江西省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赣粤闽湘交接地区的唯一
的大城市。
赣州市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辖1区2市15县,2011 年赣州城市人口接近75 万,常住人口890万,是江西省面积和人口最大的城市。
(2)宏观经济发展良好。
2011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5.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1.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72.13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807.46亿元,占GDP比重达60.4%。
2011年财政总收入180.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05亿元。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002.3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819.55亿元。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32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2.72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9.6亿元。
(3)历史文化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赣州市历史文化悠久,是客家摇篮地、红色古都。
长征第一渡于都和红色故都瑞金都在赣州市。
历史上该市是赣江和珠江水道中转联接的重要节点,江西的南门户。
1.2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演变
1.2.1农业系统的能耗与碳排放途径
在人类活动所放出的温室气体中,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约占1/15~1/5,主要有CO2,CH4、N2O和NO X等。
全球一半以上的N2O 和NO X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农业和畜牧业导致的森林减少;饲养反刍
动物,如牛、羊、骆驼等,饲料在其肠内发酵引起CH4排放,种植水稻,因土壤长时间用水淹没,形成厌氧条件,产生并排放CH4;农田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的N2O的排放;家畜粪肥处理过程也会引起CH4和N2O的排放以及生物质燃烧等。
目前,农业用碳的根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投入品,既有农业自身活动产出的投入品,如种子、秧苗、有机肥等,也有工业生产产出的投入品,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
(2)农业机械的制造与使用,都离不开电力、石油等能源的使用。
(3)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等也需要各种材料和能源的投入。
(4)发展设施农业的各项装备都需要能源和材料的投入。
(5)农产品的收获、储存、加工和流通等过程,能源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产品销售,不论是否包装,都要使用一定的耗用物,如农贸市场、超市的包装袋等。
(6)农业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同时也需要各种设备和能源的投入。
1.2.2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演变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迅速,其核心是利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措施、系统方法和策略,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探索不同的低碳农业发展道路,从发展战略、交易机制、标准制定、经营模式、消费引导等
多个层面积极谋划与部署。
(1)重视低碳农业耕种方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固碳能力。
如美国主要采用一些保护性措施,在长期耕作和风化腐蚀的农地上进行保护性耕作和休耕,并在休耕地地表适量覆盖植被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存量,在东南部地区则通过降低耕作幅度与强度、减少土壤的物理性扰动以优化土壤有机质比例。
澳大利亚在半干旱农地实施灌溉,促进地上植(作)物的生长,将多余农地转换为自然生态系统以提升碳储量。
(2)积极推进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能耗与环境污染。
畜牧业是农业生产中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实现畜牧业的减排对于低碳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如澳大利亚在畜牧业管理上,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种植和家畜饲养的效率,建立农业废弃物处理工厂实现对家畜粪便的循环利用。
日本则通过改良草种和畜种加强养殖环节的管理来产生更好的减排效率,减少单位面积上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美国采取厌氧发酵的方法,把牲畜粪便、秸秆、烂菜叶等废弃物经厌氧发酵制成CH4,将CH4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利用。
(3)大力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进清洁生产。
从组织、立法、规划方面加强对清洁能源发展的管理。
在生产技术方面,通过分担研发费用、利用政府贷款等方式帮助开拓市场,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同时,在清洁能源消费环节,通过用户补贴和绿色电价对消费者使用清洁能源进行鼓励。
(4)强化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引导机制,搭建碳交易市场平台。
国际碳市场是由国际碳补偿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交易平台3部分组成。
碳市场的核心产品是二氧化碳排放权,其目的是通过农业碳汇的项目来弥补未完成的减排指标。
2003年福特、杜邦等14家公司或机构联合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这是全球第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愿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市场交易平台,目前加入的公司已超过200家。
2009年全球自愿性的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总额达3.82亿美元,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
(5)加强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制定低碳农业国家战略。
2009年,欧洲已有25个国家制定或着手研究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日本于2008年发布了《21世纪新农政》报告,提出扩大生物燃料的生产,加快对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灵活利用。
俄罗斯颁布了《农产品市场调节、农村发展规划》,提出将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并对低碳农业的关键环节进行扶持,资助生态农业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
(6)实施低碳农业安全生产认证,引导群众低碳消费。
为了提倡低碳农业,1997年欧洲零售商协会制定了“良好农业规范”食品标准,明确规定了农产品的可追溯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福利等事项。
制定了“农民行为守则”,对品种和育种来源、农场基地的历史和管理、土壤管理、肥料使用、灌溉与施肥、植物保护措施、采收、废弃物处理设施、劳工健康、职业安全与福利环境问题等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这些都从各方面推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1.2.3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演变
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7年的4.6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7.1亿吨,增长幅度为54.41%,年均增长率为2.59%。
同时,随着农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大量的投入使用,使农业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
从1987年到2007年,我国农业能耗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标准煤消耗量从1987年的4471万吨增长至2006年的8595.1万吨,且在2000年之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出现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我国农业能源消耗量存在快速增加的可能性。
(1)资源利用方面
通过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基础确定肥料施用,大幅降低肥料的投入;按照配方确定的各种肥料的合理配比施肥。
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据数据统计,在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的94个县,共减少不合理施肥(折纯)23.44万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近60万吨,节电5亿多千瓦时。
禁止焚烧作物秸秆,大力发展秸秆发电和秸秆气化,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培育和推广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同时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种植结构,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实施病虫害监测预警,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研发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保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