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斯塔夫阿诺斯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通史斯塔夫阿诺斯名言
1.《全球通史》经典语句有哪些
1.在消灭了所有可能的对手之后,人类不再面对任何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自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苏格拉底《全球通史》3.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5.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6.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
《全球通史》7.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
因为战争真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8.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林恩·怀特教授说:“中世纪后期最可夸耀的不是那时的大教堂、史诗或经院哲学,而是有史以来首次建立的一种复杂文明。
这种文明并非建立在挥汗苦干的奴隶或苦力的脊背上,而只要以非人力的动力为基础。
”
为碾谷、伐木、排干沼泽和矿井而发明并使用的水车和风车,可代表这种“非人力”的动力之源。
9.确实,希腊人和罗马人尽管在哲学和艺术上成就极高,但在以机器力量减轻人类的辛苦劳作方面,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却还不及中世纪的欧洲人在短短数世纪里所取得的。
这大概是因为欧洲较缺乏人力,而那种不发达的新开辟地的社会也颇需劳力,从而促进了发明的缘故。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人从奴隶或农奴经济开始转入由机器力量推动的经济,西方的文化发展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0.技术愈原始,其使用范围也
就愈有限;反之,技术愈先进,其使用范围也就愈广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1.利益能给人们的眼睛蒙上一层厚厚的隔膜,即使双目失明亦不过如此。
《全球通史》。
2.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简介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美]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
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3.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书笔记近现代以前的历史部分非常好,但近现代部分似乎不是特别的好。
当然,可能的原因是对近现代部分个人也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不
太新奇的东西就难以有特别好的评价。
我们也许不能将自私,或者任何一种品性,当作人的本性。
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是由他所在的社会所塑造的;社会支持和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受社会影响的人们也就具有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说:“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要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即取决于学习。
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塑造,而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乔姆斯基对于语言的看法跟这个论断有类似的精神。
在原始的石器时代,不管是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者还是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者,他们的社会群体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平等--几乎是完全的决定的结果公平。
所有人尽自己的所能劳动,所得的食物平均分配。
在他们那里,没有自私、阶级、不平等这些观念。
这种绝对平等并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或者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就是不平等--因为平等不能带来任何革新的动力。
原始人将自己视作社群的一个分子,这个社群是由已经死去的、现在存活的和将来存活的所有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所组成的。
这个社群永远更替,但不会有任何实质的变化。
所有的规则就是现在所见的样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崇古带了些原始文化的气息。
古代文明的代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人和夏商时期的中国人,大约的年代在公元前3500-前1000年。
另外属于希腊爱琴文明的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等并不属于这四个古代文明的一支,但相对不处于中心的位置。
但除了中国以外,所有这些古代文明都被后期北方游牧民族所灭。
现在的埃及人跟金字塔时候的埃及人并没有多大关系;现在印度
的雅利安人跟古印度人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中东穆斯林跟苏美尔人关系也不大;而只有中国人,与三四千年前的古中国人有直接的血缘关联。
中东是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古印度人和古中国人其实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但进入古典文明时期,即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500年左右,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儒教中国文明都各有自己的称道点。
毁灭古代希腊爱琴文明的印欧人建立了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特别是雅典,发展了传承至现在的理性文明。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修希底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希波克拉底。
只要看看这个名单,就该能够意识到希腊文明的影响了。
罗马主要的底子是希腊化的,并没有特别创新的文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国家,但也是深受希腊化影响的。
从500到1500年间的中世纪时期,出现了伊斯兰教文明,大约是从7世纪开始兴起,建立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
印度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
中国则是秦汉一直到明清。
中国的社会情况比较特别,从秦统一一直到1912前取消帝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勃发,倒是因为西欧从500-1500的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不稳定、多元化的落后当中,没有像中国和伊斯兰教文明的保守。
所以有时候会考虑,物质资源的丰富,未必是促进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稳定的环境产生变革,变革的创新可能会有异常强大的力量。
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在决定人类文明的创造性上起得作用巨大。
而唯有创造性才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源泉。
看现代的中国。
固然是发展了,但这个发展的来源是借用了西方文明中的经济部分,与中国本身的文明可能并不多么协调。
现在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旧的约束发展的经济制度被破除后的自然反弹,而且这个反弹也正好有合适的国际环境;但在这个初始反弹的力量用尽之后,持久发展的动力还在于创新,但这一点上看不出中国有比西方更优胜的地方。
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还是个说不清的事情。
关于公平。
在古代文明,所有人绝对平均是所谓公平。
在古典文明,各自按阶级各安其职是公平。
在近代西方文明,公民(不包括非公民)个人有平等的机会是公平。
在现代西方文明,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是公平。
在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按劳分配,但倾向弱势二次分配是公平。
在共产主义文明,所有人绝对平均(按需获取)是公平。
历史需要观点。
不是零碎的知识的集合,而是历史观的竞争。
以前在初高中所学到的历史,算不上什么历史。
当然是有一些历史观的渗透,但那时候的理解力显然不足以让这些历史观成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另外这些历史观也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
所以实际学到的也就是些零散的历史事件,不构成为知识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习历史,或其他社会科学,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首先是:1. 对于主观的人类涉及在内的学问,存在不存在普遍的规律?2. 如果存在规律,那么是那种性质的规律?是简单的几个因素就可以决定结果的还是复杂的交互影响,是确定性的影响的还是存在。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由此可见其是指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所以答案选A,B出现在夏朝,C D两项盛行于秦统一中国之前。
点评: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的具体表现是“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表现为“郡县制”,材料强调了“三公九卿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高考关注的角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和具体特征,而秦代是这一制度的开创时期,应从整体上对此有所把握。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史学观点的独特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
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
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1. 《全球通史》经典语句有哪些
1.在消灭了所有可能的对手之后,人类不再面对任何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自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苏格拉底《全球通史》
3.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
《全球通史》
7.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
因为战争真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8.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林恩·怀特教授说:“中世纪后期最可夸耀的不是那时的大教堂、史诗或经院哲学,而是有史以来首次建立的一种复杂文明。
这种文明并非建立在挥汗苦干的奴隶或苦力的脊背上,而只要以非人力的动力为基础。
”为碾谷、伐木、排干沼泽和矿井而发明并使用的水车和风车,可代表这种“非人力”的动力之源。
9.确实,希腊人和罗马人尽管在哲学和艺术上成就极高,但在以机器力量减轻人类的辛苦劳作方面,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却还不及中世纪的欧洲人在短短数世纪里所取得的。
这大概是因为欧洲较缺乏人力,而那种不发达的新开辟地的社会也颇需劳力,从而促进了发明的缘故。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人从奴隶或农奴经济开始转入由机器力量推动的经济,西方的文化发展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0.技术愈原始,其使用范围也就愈有限;反之,技术愈先进,其使用范围也就愈广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1.利益能给人们的眼睛蒙上一层厚厚的隔膜,即使双目失明亦不过如此。
《全球通史》
2. 关于《全球通史》这本书的经典语录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
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3. 全球通史中的一个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全球通史本来就是从整体上来把握和讲述的,所以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全球的历史就是各个国家历史的总和,它是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其中不乏特殊性,但历史的步伐和方向是一定的。
所以才有:“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4.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600字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
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
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
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
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
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
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
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
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
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
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
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
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
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
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
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
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5.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后感]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全球通史读后感。
”
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妙哉!此言正对我的胃口。
无论对待什么事物,我总会很尽量去发掘它的缺陷,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
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
”“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
”
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
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
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
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
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
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
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
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孩子还是幸福得多了,现在的历史教材都随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