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松湖MOOC”,提升“松湖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松湖MOOC”,提升“松湖教育”
作者:唐维伦
来源:《师道(教研)》2023年第11期
2011年11月3日,《“智慧松山湖”规划》评审会在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召开。
基于打造“智慧松山湖”的定位和总体规划,教育领域将“智慧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以信息化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
一、智慧松湖,为“莞式慕课”奠基
当前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全球化的MOOC、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东莞市MOOC 建设教育试点”背景下,需要建立松湖大慕课:园区层面,从顶层规划到平台搭建;学校层面,立足课程建设到课堂改革。
(一)园区整体规划,有步骤的实施“智慧教育”
1.组织和管理。
基于打造“智慧松山湖”的定位和总体规划,提升松山湖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松山湖在2012年底启动智慧教室试点项目,按照“探索试点、扩大应用、推广应用、总结成果”四个阶段进行,做到分步实施,先行先试,逐步展开。
各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的相关精神和园区“智慧教育”理念的引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顶层设计。
2.平台建设。
教师的在线交流、学生的在线学习等,离不开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
松山湖结合学校需求搭建了云端结合的五种教学平台:(1)教学管理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评学三个教学环节。
(2)自主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发布、检测、定制推送三学习环节。
(3)教学互动平台。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利用平板在教学互动平台上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的高效互动。
(4)数字资源平台。
通过该平台,学校可以组建校本资源。
校本资源包括课程等,每个课程有导学案、微课、录像课、PPT、作业练习等。
(5)大数据分析平台。
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论是课前作业,课中测验还是课后测评,系统都为每位学生提供基于评测的数据分析,并通过分析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分析报表,包括答题情况详情、个人知识监测指针图、个人能力强弱指标、个人考试能力曲线表、错题详解及补救练习等。
(二)学校慕课规划,从课程整合到课堂改革
1.课程整合。
MOOC把优质教育资源变成共享资源,把学习形态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推向在线学习新生态,赋能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为此,积极尝试课程的整合与开发。
比如实验中
学推广创新、创作、创业三大校本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校本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实验小学的《晨诵》《午练》《暮韵》《男足》《女舞》一日特色课程,构建了无痕教育课程体系。
2.课堂改革。
各学校围绕课堂进行改革,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大数据支持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二次备课。
比如实验小学依托信息化技术,探索技术与课堂的关系,让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课前以学为导向的资源建设,课中以智慧教室为手段的教学互动,课后以个性定制为特色的项目实践,以此构建出“四学五明”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且思且行,探索“莞式慕课”教改潮流
在探索“莞式慕课”教改潮流下,在打造松山湖“智慧教育”新模式背景下,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拓宽学生学习环境,让学习发生在线上线下。
(一)师资培训,提升硬件软件使用能力。
对教师的培训,从园区层面组织所有教师参加省市相关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达标。
从学校角度根据“智慧教育”实施情况,开展校本培训,让培训更精准和实效。
培训后积极开展各种智慧课堂竞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促进教师的自我研修,以赛促训。
(二)校企合作,线上线下拓宽学生学习时空。
松山湖是高校和高新科技企业云集之地,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优越的社会资源为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便利,学校不断探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会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参与。
社会资源的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创客学习空间,打造了线上线下的融合,构建了按需学习的高效智慧学习环境。
三、百花齐放,为“莞式慕课”增添华彩
“莞式慕课”在松山湖有了特色,为学生创设了个性、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
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新型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形成。
同時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校长、主任等管理队伍,一支具有信息素养的各学科实验教师队伍,一支以实验教师和公司团队联合的信息化资源建设队伍。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