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第二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
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1840—1949)
1840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事件,鸦片战争。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中国,给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结 构以强烈的冲击。在此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 质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农业经济发生变化,出现了商品经济因素;另一方面
计入。如果扣除劳动成本后的土布价格低于或等于洋布价
格,小农会将土布继续不断地织下去。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第三,是由中国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的。中国近代社 会中,富裕的家庭很少,构成社会基础的小农非常贫穷。 小农劳动所得只能维持简单生活需要,货币短缺,缺乏从
市场采购洋布的能力,致使洋布在中国市场上的消费量受
到限制。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此外,小农纺织的土布的优点也滞缓了洋布取代土布
的过程。土布与洋布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厚实耐用,它在
国内外市场上还相当有销路。
总之,自然经济的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过程是漫长,
曲折的。纺与织的分离比较迅速,耕与织的分离非常缓慢。 在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农村,耕织结合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和 生活方式,自然经济真正全面地走向解体是在1949年以后。
2.解体分两步走的原因: 第一,由比较优势规律决定。尽管中国的小农并不知 道何为比较优势规律,但是这并不妨碍该规律在具备相关 条件下发挥作用。该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应按“两优
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也就是
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绝对有利的 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 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 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利益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
落。也是“洋布取代土布”的过程。洋布在中国的最初使
用者是城市里的富裕阶层,之后扩展到一般老百姓。原因 主要是价格低,其次是好看。但是洋布取代土布的过程是 极其缓慢的。洋布抢占中国土布市场份额的地区主要集中 在通商口岸,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大农村的织与耕分离不
明显,自然经济解体不彻底。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银57两,当地同量土纱售价87两,洋纱价格低于土纱价格
每包30两,即低1/3,土纱价格属于劣势,无力与洋纱竞 争。农民逐步放弃自己纺纱,用洋纱织土布。洋纱取代土 纱,出现纺与织的分离。中国纺纱业的衰落使中国农村大 批纺纱手工业者失去工作。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第二步是耕与织的分离。分离的原因是手工织布业衰
在生产、流通等领域出现了近代工业,近代金融业等资本
主义因素。中国的社会性质也由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变成 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摆脱封建社会的 桎梏,向近代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跨度是109年的历 史,它占全部课内容历史时间的三分之二, 也是课程的重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 容:
府1914年颁行的《国有荒地承垦条例》等。制度环境的宽
松与激励,促使垦殖公司蓬勃发展。垦殖公司涉猎的行业 很多,如垦牧种植、森林、桑草园艺、蚕业、乳业等。这 些公司除了军阀、官僚创办的部分外,绝大多数公司的经 营方式都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3.类型:4种。 一是由公司统一雇工生产; 二是将土地分租给包工头组织生产;
3.粮食商品化生产大规模发展。在华北、东北、
山西小麦已成为商品作物种植,并向省外、国外输
出。湖南、江西、安徽生产的稻谷每年有500—1000
万担作为商品输出到各省。据1935年调查,全国需
要购买粮食的农户达到35%,浙江高达53%。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三、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出现垦殖公司 在二十世纪初到中叶,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一、农村自然经济初步解体 二、商业性农业发展 三、农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出现垦殖公司 自然经济解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 纺纱与织布分离 第二步 农耕与织布分离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一、农村自然经济初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小农家庭棉纺织业的解体;(重点)
一、南京政府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失败( 1927—1937) 二、革命根据地土地制度改革(1927— 1937) 三、土地制度改革的新变化(1937—1949) 时段: 1927—1937 1937—1949 路线: 国民党 共产党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1840—1911),中国的土 地制度基本延续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的国家所有 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二十世纪初,
100余家,资本由286万元增至1245万元。据北洋军阀农商
部统计,垦殖公司的投资额增到4000多万元,增长5.6倍。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2.发展原因:清末民初时期,垦殖公司不断涌现,是 得益于当时的制度环境。自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后,清政
府和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垦殖公司发展的制度。
如清政府的“开放禁垦区及奖励垦荒政策”,中华民国政
是洋布比土布也便宜,他为什么不选择洋布呢?这是因为
洋纱取代土纱后,解放出了大量劳动力,当时中国社会工 商业一直不发达,农业以外的其它行业就业机会几乎为零。 这也意味着小农织布的机会成本也是零。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在这种状态下,大量的劳动力只能投向织布业。小农 织布投入的成本只是洋纱等生产资料,自己的劳动成本不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5.结果:资本主义性质的垦殖公司给中国传统落后的
农业带来了具有微弱希望的星星之火。它在坚持了20年左
右的时光后,最终还是被传统落后的农业所淹没,中国也
没能实现向资本主义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村依然处于以小
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 ---------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离的原因是棉纺业衰落,绝大多数小农开始只织布不纺 纱,使农村的手工纺纱业衰落,这是“洋纱取代土纱”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输入中国的洋纱数量直线上升, 洋纱成为输入中国棉纺织品的主要部分。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洋纱在华市场前景看好的重要原因是其价格优势,即 价格低廉。例如,1887年牛庄,每300斤重的洋纱售价白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二、商业性农业发展 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同时也是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的
过程。农民要购买市场中的商品,就需要货币,为了获得
货币就必须出卖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能否实现其价值, 关键在于它是否能为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接受。这就引 发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联系。商业性农业发 展的表现如下: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第三节 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取向及发展 第四节 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 (官办工业) 第五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 (民办工业) 第六节 中国近代金融业兴起与币制改革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三是将土地租给佃农生产;
四是将垦熟的土地出售。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分析: 第一种方式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第二、
三种方式,实质上是在公司统一部署下的分户商品生
产,由公司规定种植产品的种类,公司给发农户种子、 提供工具、灌溉和肥料,按一定的比例征收货币地租 或产品,其性质类似于手工业中的包买商经营方式; 第四种方式是一种资本主义地产经营。在众多垦殖公
产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贸易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中国手工纺纱业、手工织布业同英美等国的纺纱业与织布业
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行比较,手工织布业的劣势比手工纺纱业要小
得多。当时,一个机纱工人一天的产量(20斤)约相当于一个手 工纺纱工人每天产量(4两)的50倍;而机织工人每天的产量 (50丈)约只相当于一个铁轮手织工人每天产量(12丈)的 4倍。 相比较而言,农民放弃手纺业,选择手织业是最经济和最理性的,
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洋纱对土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布大,
所以洋纱对土纱的冲击也比洋布对土布的冲击要强烈得多,反映 到土纱和土布的解体速度上便是前者比后者要快的多。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第二,是由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小农经济虽然一 般都属于简单再生产,是重复劳动,但它也具备了“经济 人”的特点。小农经济追求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因此, 小农会计算他从事纺纱、织布、买布的成本与收益比。既 然洋纱比土纱要便宜很多,他会选择洋纱代替土纱。问题
大大小小的商品性专业种植区域。如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
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棉田;苏北地区素有“棉七稻三”之说; 江南杭嘉湖地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蚕桑区域;河南许昌、 山东潍县一带成为烟草专业生产区;东北地区突起,成为 了世界市场主要的大豆供应区。在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的 商品率达到60%以上。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政、土地使用、土地税、土地征收4个方面的内容。
到小数人手中,民怨极大。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 决定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1.改革内容:
南京政府成立后,启动了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
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规。从政策出台到实施、失败
(1928—1937年),代表性改革制度是1936年3月1日
明令实施《土地法》。全文共5篇397条,包括土地行
主要表现为,出现了经营性地主、新式富农、新型农业垦
殖公司。虽然它们在全国土地数量中所占比重都很微小, 但已孕育了新的生产方式。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垦殖公司—中国农业中最早的资本主义企业形式
1.概况:垦殖公司出现于20世纪初。首家垦殖公司是
1901年张謇在江苏通州、海门创办的通海垦殖公司。到 1912年民国成立,全国17个省登记成立的垦殖公司达17家, 资本635.1万元。1921年,仅江苏、安徽、浙江、山东、 河南、山西、吉林和察哈尔8个省这类公司由59家发展到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1.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出口数量增加。在中国进 入大规模对外贸易的几十年中,大豆、糖、油、麻、
棉、毛以及农畜产品,果菜鱼鲜等各类农产品,继丝
茶之后进入国际市场的大规模流通之中。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2.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需求
的牵动下,农业部门各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普及,形成了
司中以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最为成功。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4.生产目的:以市场为取向,追逐利润最大化。由于
绝大多数垦殖公司是从垦荒起步,所以投资周期比较长,
但这并未改变追求利润的初衷。以通海垦牧公司为例, 1901年创办,预计投资40万两(规银),1911年筹集完成。 于1911年盈利,据历届帐目记载,1911年—1925年,15年 获纯利84万两,是原投资的2倍,年均获利6万两,年均利 润率为15%。利润曲线基本上是上扬的。
二是棉纺织业之外的其他手工业的衰落;
三是小农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步破坏。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1.解体过程: 鸦片战争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输入中国的最主要 商品除鸦片外便是棉纺织品,这样,在棉纺织品大量输 入的冲击下,家庭棉纺织业便一步步走向解体。解体过 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纺与织的分离,棉纺业与棉织业的分离。分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框架 封建经济→半封建经济: 1、自然经济解体 2、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工业、金融业) 自然经济解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 纺纱与织布分离 第二步 农耕与织布分离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 历史顺序:外资→中资→官办工业→民办 工业 近代工业产生的过程:军事工业→重工业 →轻工业(民用工业) 近代金融业的出现: 外资银行→官办银行→民办银行
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变化,有国民党南京政府推行的土地
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共产党
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实现了
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一、南京政府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失败
南京政府建立前后,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举步
维艰。自耕农不断减少,佃农不断增加,大量的土地集中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
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1840—1949)
1840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事件,鸦片战争。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中国,给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结 构以强烈的冲击。在此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 质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农业经济发生变化,出现了商品经济因素;另一方面
计入。如果扣除劳动成本后的土布价格低于或等于洋布价
格,小农会将土布继续不断地织下去。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第三,是由中国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的。中国近代社 会中,富裕的家庭很少,构成社会基础的小农非常贫穷。 小农劳动所得只能维持简单生活需要,货币短缺,缺乏从
市场采购洋布的能力,致使洋布在中国市场上的消费量受
到限制。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此外,小农纺织的土布的优点也滞缓了洋布取代土布
的过程。土布与洋布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厚实耐用,它在
国内外市场上还相当有销路。
总之,自然经济的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过程是漫长,
曲折的。纺与织的分离比较迅速,耕与织的分离非常缓慢。 在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农村,耕织结合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和 生活方式,自然经济真正全面地走向解体是在1949年以后。
2.解体分两步走的原因: 第一,由比较优势规律决定。尽管中国的小农并不知 道何为比较优势规律,但是这并不妨碍该规律在具备相关 条件下发挥作用。该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应按“两优
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也就是
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绝对有利的 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 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 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利益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
落。也是“洋布取代土布”的过程。洋布在中国的最初使
用者是城市里的富裕阶层,之后扩展到一般老百姓。原因 主要是价格低,其次是好看。但是洋布取代土布的过程是 极其缓慢的。洋布抢占中国土布市场份额的地区主要集中 在通商口岸,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大农村的织与耕分离不
明显,自然经济解体不彻底。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银57两,当地同量土纱售价87两,洋纱价格低于土纱价格
每包30两,即低1/3,土纱价格属于劣势,无力与洋纱竞 争。农民逐步放弃自己纺纱,用洋纱织土布。洋纱取代土 纱,出现纺与织的分离。中国纺纱业的衰落使中国农村大 批纺纱手工业者失去工作。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第二步是耕与织的分离。分离的原因是手工织布业衰
在生产、流通等领域出现了近代工业,近代金融业等资本
主义因素。中国的社会性质也由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变成 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摆脱封建社会的 桎梏,向近代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跨度是109年的历 史,它占全部课内容历史时间的三分之二, 也是课程的重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 容:
府1914年颁行的《国有荒地承垦条例》等。制度环境的宽
松与激励,促使垦殖公司蓬勃发展。垦殖公司涉猎的行业 很多,如垦牧种植、森林、桑草园艺、蚕业、乳业等。这 些公司除了军阀、官僚创办的部分外,绝大多数公司的经 营方式都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3.类型:4种。 一是由公司统一雇工生产; 二是将土地分租给包工头组织生产;
3.粮食商品化生产大规模发展。在华北、东北、
山西小麦已成为商品作物种植,并向省外、国外输
出。湖南、江西、安徽生产的稻谷每年有500—1000
万担作为商品输出到各省。据1935年调查,全国需
要购买粮食的农户达到35%,浙江高达53%。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三、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出现垦殖公司 在二十世纪初到中叶,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一、农村自然经济初步解体 二、商业性农业发展 三、农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出现垦殖公司 自然经济解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 纺纱与织布分离 第二步 农耕与织布分离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一、农村自然经济初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小农家庭棉纺织业的解体;(重点)
一、南京政府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失败( 1927—1937) 二、革命根据地土地制度改革(1927— 1937) 三、土地制度改革的新变化(1937—1949) 时段: 1927—1937 1937—1949 路线: 国民党 共产党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1840—1911),中国的土 地制度基本延续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的国家所有 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二十世纪初,
100余家,资本由286万元增至1245万元。据北洋军阀农商
部统计,垦殖公司的投资额增到4000多万元,增长5.6倍。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2.发展原因:清末民初时期,垦殖公司不断涌现,是 得益于当时的制度环境。自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后,清政
府和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垦殖公司发展的制度。
如清政府的“开放禁垦区及奖励垦荒政策”,中华民国政
是洋布比土布也便宜,他为什么不选择洋布呢?这是因为
洋纱取代土纱后,解放出了大量劳动力,当时中国社会工 商业一直不发达,农业以外的其它行业就业机会几乎为零。 这也意味着小农织布的机会成本也是零。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在这种状态下,大量的劳动力只能投向织布业。小农 织布投入的成本只是洋纱等生产资料,自己的劳动成本不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5.结果:资本主义性质的垦殖公司给中国传统落后的
农业带来了具有微弱希望的星星之火。它在坚持了20年左
右的时光后,最终还是被传统落后的农业所淹没,中国也
没能实现向资本主义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村依然处于以小
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 ---------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离的原因是棉纺业衰落,绝大多数小农开始只织布不纺 纱,使农村的手工纺纱业衰落,这是“洋纱取代土纱”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输入中国的洋纱数量直线上升, 洋纱成为输入中国棉纺织品的主要部分。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洋纱在华市场前景看好的重要原因是其价格优势,即 价格低廉。例如,1887年牛庄,每300斤重的洋纱售价白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二、商业性农业发展 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同时也是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的
过程。农民要购买市场中的商品,就需要货币,为了获得
货币就必须出卖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能否实现其价值, 关键在于它是否能为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接受。这就引 发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联系。商业性农业发 展的表现如下: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第三节 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取向及发展 第四节 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 (官办工业) 第五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 (民办工业) 第六节 中国近代金融业兴起与币制改革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
三是将土地租给佃农生产;
四是将垦熟的土地出售。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分析: 第一种方式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第二、
三种方式,实质上是在公司统一部署下的分户商品生
产,由公司规定种植产品的种类,公司给发农户种子、 提供工具、灌溉和肥料,按一定的比例征收货币地租 或产品,其性质类似于手工业中的包买商经营方式; 第四种方式是一种资本主义地产经营。在众多垦殖公
产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贸易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中国手工纺纱业、手工织布业同英美等国的纺纱业与织布业
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行比较,手工织布业的劣势比手工纺纱业要小
得多。当时,一个机纱工人一天的产量(20斤)约相当于一个手 工纺纱工人每天产量(4两)的50倍;而机织工人每天的产量 (50丈)约只相当于一个铁轮手织工人每天产量(12丈)的 4倍。 相比较而言,农民放弃手纺业,选择手织业是最经济和最理性的,
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洋纱对土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布大,
所以洋纱对土纱的冲击也比洋布对土布的冲击要强烈得多,反映 到土纱和土布的解体速度上便是前者比后者要快的多。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第二,是由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小农经济虽然一 般都属于简单再生产,是重复劳动,但它也具备了“经济 人”的特点。小农经济追求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因此, 小农会计算他从事纺纱、织布、买布的成本与收益比。既 然洋纱比土纱要便宜很多,他会选择洋纱代替土纱。问题
大大小小的商品性专业种植区域。如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
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棉田;苏北地区素有“棉七稻三”之说; 江南杭嘉湖地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蚕桑区域;河南许昌、 山东潍县一带成为烟草专业生产区;东北地区突起,成为 了世界市场主要的大豆供应区。在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的 商品率达到60%以上。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政、土地使用、土地税、土地征收4个方面的内容。
到小数人手中,民怨极大。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 决定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1.改革内容:
南京政府成立后,启动了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
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规。从政策出台到实施、失败
(1928—1937年),代表性改革制度是1936年3月1日
明令实施《土地法》。全文共5篇397条,包括土地行
主要表现为,出现了经营性地主、新式富农、新型农业垦
殖公司。虽然它们在全国土地数量中所占比重都很微小, 但已孕育了新的生产方式。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垦殖公司—中国农业中最早的资本主义企业形式
1.概况:垦殖公司出现于20世纪初。首家垦殖公司是
1901年张謇在江苏通州、海门创办的通海垦殖公司。到 1912年民国成立,全国17个省登记成立的垦殖公司达17家, 资本635.1万元。1921年,仅江苏、安徽、浙江、山东、 河南、山西、吉林和察哈尔8个省这类公司由59家发展到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1.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出口数量增加。在中国进 入大规模对外贸易的几十年中,大豆、糖、油、麻、
棉、毛以及农畜产品,果菜鱼鲜等各类农产品,继丝
茶之后进入国际市场的大规模流通之中。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2.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需求
的牵动下,农业部门各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普及,形成了
司中以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最为成功。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4.生产目的:以市场为取向,追逐利润最大化。由于
绝大多数垦殖公司是从垦荒起步,所以投资周期比较长,
但这并未改变追求利润的初衷。以通海垦牧公司为例, 1901年创办,预计投资40万两(规银),1911年筹集完成。 于1911年盈利,据历届帐目记载,1911年—1925年,15年 获纯利84万两,是原投资的2倍,年均获利6万两,年均利 润率为15%。利润曲线基本上是上扬的。
二是棉纺织业之外的其他手工业的衰落;
三是小农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步破坏。
第一节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1.解体过程: 鸦片战争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输入中国的最主要 商品除鸦片外便是棉纺织品,这样,在棉纺织品大量输 入的冲击下,家庭棉纺织业便一步步走向解体。解体过 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纺与织的分离,棉纺业与棉织业的分离。分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框架 封建经济→半封建经济: 1、自然经济解体 2、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工业、金融业) 自然经济解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 纺纱与织布分离 第二步 农耕与织布分离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 历史顺序:外资→中资→官办工业→民办 工业 近代工业产生的过程:军事工业→重工业 →轻工业(民用工业) 近代金融业的出现: 外资银行→官办银行→民办银行
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变化,有国民党南京政府推行的土地
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共产党
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实现了
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一、南京政府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失败
南京政府建立前后,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举步
维艰。自耕农不断减少,佃农不断增加,大量的土地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