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试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的投加量mg
7、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废水色度的去除率- 臭氧投加量的工作曲线。
8、绘制臭氧利用率-臭氧投加量的工作曲线。
9、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对臭氧脱色工艺作出 分析。
五、测定方法
• 色度测定方法采用铂钴标准比色法或稀释 倍数法见附录一
参考文献
1 张自杰,顾夏声,等.排水工程(下 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494-506.
2 许保玖,安鼎年.给水处理理论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2
3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张自杰,顾夏声等.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实验五
空气扩散系统中氧的 总转移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氧向液体的转移是污水生物处理的重 要过程。空气中的氧向水中转移,通常以 双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六、思考题
1、分析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2、当投药量超过最佳投药量后,混凝效果反而降
低,分析其原因。 3、COD测定时加入硫酸汞的原因。
七、参考文献
1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四版).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许保玖,安鼎年.给水处理理论与设计.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实验水样 生活污水
3、实验试剂 (1)10%聚合氯化铝; (2)10%聚合硫酸铁; (3)10%聚合铝铁。
四、实验步骤
(一)混凝剂最佳投药量的确定
1、测定原水水质(COD、pH、色度、温度等),记入 表1-2。
2、依次用量筒取400mL水样,倒入烧杯中,将烧杯置 搅拌机平台上,进行预搅拌0.5min。
3、隔5、10、20、30、45、60、90min,从试验筒中部 取样二次,每次约50毫升左右(准确记下水样体积)。取水 样前要先排出取样管中的积水约10ml左右,测定水样的浊度 Ii。并观察静置沉淀现象。
五、实验记录
时间 (min)
0
5
10 20 30 45 60 90
浊度
六、数据处理和结果
(1)沉降效率率 E = (I0-Ii)/I0×100% (2)沉降速度 u = hi/ti (3)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沉淀曲线:
5、运行结束后,先关掉臭氧电源开关及制氧 机开关,然后关闭气路球阀,再将水泵关 闭,系统停止工作,关闭系统水路阀门。
6、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氧化时间(min)
0 4 8 12 16 20 24 28
通入氧气体积(L)
出水的色度(倍)
色度的去除率%
臭氧的浓度mg/L
尾气中臭氧的浓度 mg/L
臭氧的利用率 %
(6)落床待用; (7)绘制再生效率曲线,即再生效率与再生剂用 量(树脂体积的倍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记录
水样体积 (mL)
浓度 (mg/L)
六、数据处理和结果 (1)绘制离子交换穿透曲线; (2)绘制再生效率曲线。
七、问题讨论 1、结合离子交换穿透曲线分析影响离子交换速
度的因素; 2、分析影响离子交换再生的因素; 3、实验过程中产生含铬废水应如何处理?
2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5-223.
实验四 水静置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沉淀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 2、了解固体通量分析过程; 3、加深对沉淀的理解,为沉淀池的设计提供 必要的设计参数。
二、实验原理
沉速<u 的颗 粒与全部颗粒 的重量比
(2)正向接通去离子水,调节出水阀使滤速为1~2升/升树 脂·时,拆除去离子水线,使交换柱内液面降至树脂层顶部下 一厘米处,接通再生液线,使10%的氢氧化钠流入交换柱,注 意观察出水颜色的变化,一旦出现黄色,立即用50毫升量筒收 集之。当再生液为0.1、0.3、0.5、0.7、1.0、1.3、1.5、1.7、 2.0、2.5、3.0、4.0、5.0倍树脂体积时,测定再生液中六价铬 的浓度;
3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
实验二 离子交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离子交换容量的分析与计算; 2、了解交换带的移动过程; 3、掌握穿透曲线和再生曲线的绘制技术。
二、实验原理
离子交换反应是在两相中进行的,它服从当量定律 和质量作用定律,并且是可逆反应。离子交换法就是 基于等当量交换和可逆反应进行交换和再生。
二、实验原理
(一)化学混凝是用来去除水体中无机和有机的胶体悬 浮物。 通常,废水中胶体颗粒的粒径在1nm至 0.1μm之间。
(二)混凝机理: 1、压缩双电层机理 2、吸附电中和机理 3、吸附架桥机理 4、沉淀物网捕机理
(三)常用混凝剂:铝系和铁系二大系列。
三、实验装置和设备
1、实验装置 (1)六联搅拌器 (2)精密酸度计 (3)COD测定装置
双膜理论认为,当气液两相作相对运 动时,其接触界面两侧分别存在气膜和液 膜。气膜和液膜均属层流,氧的转移就是 在气、液双膜进行分子扩散和在膜外进行 对流扩散的过程。
由于对流扩散的阻力比分 子扩散的阻力小得多,因此传 质的阻力主要集中在双膜上。 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 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 这就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在交换过程中的反应为:
RH+Ca2+ R 2Ca+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OH+HCO3- RHCO3 +OH-
阴、阳离子在再生过程中的反应为:
R 2Ca+2H+ 2RH+Ca2+ RHCO3 +OH- ROH+HCO3-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装置
Ⅰ
Ⅱ
Ⅲ
Ⅳ Ⅴ
Ⅰ—废水池; Ⅱ—去离子水池; Ⅲ—再生剂池; Ⅳ—离子交换柱; Ⅴ—收集筒。
1、熟悉实验工艺装置流程。 2、打开水箱出水阀,启动水泵,水泵工作,
用转子流量计控制一定的流量,将印染废 水吸入水泵,然后打开系统气路球阀。 3、先后打开制氧机电源开关与臭氧发生器电 源开关,调节气体流量计使供氧量符合要 求,设备开始运行
4、当通入的氧气的时间为0、4、8、12、16、 20、24、28min时,相应地从混合罐取样口 取样100ml(取样前应排除取样管中的积液) 测定色度,同时取样测定水中臭氧的浓度。
3 、 用 移 液 管 分 别 称 取 混 凝 剂 0.5 、 1 、 1.5 、 2 、 2.5 、 3mL,依次加入水样烧杯中。
4、搅拌:快速300转/分2min;慢速60转/分10min。搅 拌过程中,观察矾花形成的过程,记录矾花形成的 时间。搅拌结束后,搅拌轴自动提机、停机。
5、静置沉降30分钟。观察并记录矾花的大小、密实和 沉降过程。
实验三 臭氧氧化实验
•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构体,具有很很强的氧化性, 不仅能容易地氧化废水中的不饱和有机物,而且 还能使芳香族化合物开环和部分氧化,提高废水 的可生化性,降低废水的色度。
• 臭氧极不稳定,在常温下分解为氧。用臭氧处 理废水的最大优点是不产生二次污染,且能增加 水中的溶解氧,臭氧通常用于水体的消毒、废水 脱色及深度处理中。
对于难溶解的氧来说,转移的 决定性阻力又集中在液膜上,因此 通过液膜是氧转移过程的限制步骤, 通过液膜的转移速率便是氧扩散转 移全过程的控制速度。
四、实验步骤
1、将水样倒入废水槽中,关闭进水阀,打开回流阀,
开泵,用泵循环搅拌废水约5min,使水样中悬浮物分布均匀,
从废水槽中取样三次,每次约50ml(取样后要准确记下水样
体积)。此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即为实验水样的原始浊度Io。 2、打开进水阀,关闭回流阀将废水送入沉降柱。当废
水升到溢流口,溢流管流出水后,关紧进水阀,停泵,记下 沉淀开始时间。
E-t曲线 E-u曲线;
七、问题讨论
1、分析沉淀曲线特点; 2、如将沉淀曲线应用到沉淀池的设计,需注 意什么问题? 3.本实验中采用浊度测定来代替悬浮物浓度 的测定,浊度是否能够完全表征悬浮物浓度?请回 答浊度与悬浮物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八、参考文献
1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9
目
录
实验一 化学混凝实验 实验二 离子交换实验 实验三 臭氧氧化实验 实验四 水静置沉淀实验 实验五 空气扩散系统中氧的总转移系数的测定 实验六 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实验七 厌氧消化实验 实验八 水处理工艺路线研究
实验一 化学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混凝沉淀原理的理解; 2、掌握化学混凝工艺最佳混凝剂的筛选方法; 3、掌握化学混凝工艺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方法。
x
H
dxx
沉降柱
1-x
x x x+dx
u
u
沉速u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装置
溢流口
取样口
进料口
放空口
沉降柱
泵
废水槽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装置
(1)沉降柱 直径200mm 工作水深1500mm
(2)浊度仪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2、实验用水 采用粘土配制的模拟废水。
3、分析方法 悬浮物测定采用比色法。
(3)再生结束后,停止进碱,把交换柱内的碱全部排空收 集之;
四、实验步骤
(二)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实验
(4)正洗树脂用水量:强碱阴树脂4~5倍树脂体 积,时间15~20分钟。弱碱阴树脂6~7倍,时间20~30分 钟,正洗水带黄色部分收集于废水池;
(5)反冲,以10~30倍流速逆流反向进水,反冲树 脂层,反冲水量:强碱阴树脂一倍树脂体积,时间3~5 分钟,弱碱阴树脂二倍树脂体积,时间5~10分钟;
八、参考文献
1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四版).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许保玖,安鼎年.给水处理理论与设计.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
4 张自杰,顾夏声等.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打开进水阀,用转子流量计控制废水流量,使废水 以20~60升/升树脂时的流速通过树脂层,用量筒计算出水体 积。每收集0.05升出水,取样测定六价铬的浓度。当交换带 前沿就近出水口时,可改为每收集0.01升或更少的出水体积, 测定一次六价铬浓度。注意交换带的移动;
四、实验步骤
(一)离子交换实验 (4)绘制穿透曲线(Cr6+的泄漏量—出水体积)并
计算当六价铬的泄漏量为0.5毫克/升时的工作交换容量; (5)改变废水的滤速,重复上述步骤; (6)根据所得的数据,绘制当六价铬的泄漏量为
0.5mg/L时的滤速-出水体积的关系曲线。
四、实验步骤
(二)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实验
(1)用去离子水反冲树脂层,将树脂层中残留的含铬废水
顶回废水池,直至出水无色为止;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2、实验用水 人工配制含铬废水。 3、实验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717#) 4、分析方法 Cr6+的浓度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法。
四、实验步骤
(一)离子交换实验
(1)把预处理好的一定重量的阴离子交换树脂(717#) 转入交换柱,脂层高度为0.15~0.2米,计算离子树脂的体积;
(2)把含铬废水注入废水池,测定含铬废水中Cr6+的浓 度;
• 工业上,一般采用无声放电制取臭氧,原料为 空气,廉价易得。因此利用臭氧处理水和废水具 有广阔的前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臭氧发生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通过对印染废水的处理,了解臭氧对工
业废水进行脱色处理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工艺流程及设备
三、实验水样 本实验采用印染废水
四、实验步聚
表1-2 最佳投药量实验记录
(二)混凝剂的筛选
对于混凝剂的选择,首先根据废水的水质,对出 水水质的要求及有关的实验资料,初步确定几种混凝 剂,按实验步骤(一)进行实验,确定每种混凝剂的 最佳投药量,据此进行经济对比,从中选择既经济处 理效果又好的混凝剂。
五、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
1、不同混凝剂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2、最佳混凝剂的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3、pH值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混凝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6 、 取 各 烧 杯 水 样 上 清 液 进 行 测 定 pH 、 色 度 和 COD 值 (标准重铬酸钾法),记录数据(表4-2)。
7、绘制COD去除率-投药量的关系曲线,初步确定药量 的范围。
8、由8的结果,进一步设定投药量,重复步骤3-8,从 而确定最佳投药量mg/L。
注:最佳投药量是指使胶体体系脱稳所需的投药量,即设备 处理效果(COD、色度等)最好时的投药量。最佳投药 量一般是指设备出水达到一定的水质要求(国家制定的 排放标准或回用标准等)时的最小投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