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6高二上·公安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列观(guān)河间相(xiàng)连辟(pì)旄(máo)节
B . 煴(wēn)火丈人行(xíng)冠冕(miǎn)冷炙(zhì)
C . 孱(càn)头广成传(chuán)汤镬(huò)枢(shū)纽
D . 囊(náng)括檠(qíng)弓弩弋(yì)射牧羝(dī)
2. (2分)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在继承音乐传统的时候,应持的态度。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交流从未间断,少数民族的音乐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音乐也在各民族音乐融合的基础上,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A . 开放密不可分百花齐放
B . 开阔亲密无间百花齐放
C . 开阔亲密无间渐臻佳境
D . 开放密不可分渐臻佳境
3. (2分) (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就扑朔迷离的中东局势而言,达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就如同拔除了一个潜在火药桶的引信,缓解了地区紧张局势,降低了冲突。

B . 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生动的冰雪运动姿态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C . 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创新论坛”,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百度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东西也越来越多。

D . 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4. (2分)(2017·铜山模拟) 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比喻)
B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
C . 你不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很努力吗?(设问)
D . 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拟人)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经济动物这个名词最早是日本人的“光荣称号”,形容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只埋头追逐金钱。

___,___,____,____。

____,____,谁若提起理想和信仰,哈哈大笑的准是经济动物。

①这种身穿西服文质彬彬的动物并不在十二生肖之列,而是独立进化的一支
②但只吃同一种草——财富
③很快,该类“动物”批量进口,并迅速成长为职场大军
④他们每天出没于城市的水泥森林,尽管分工不同
⑤对金钱的嗅觉却相当灵敏
⑥虽然这种“动物”的表情木讷
A . ①④⑤⑥②③
B . ③①④②⑥⑤
C . ①⑥②④⑤③
D . ③④②⑥⑤①
二、默写 (共2题;共11分)
6. (6分) (2019高三上·烟台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
述为“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革做比喻,说“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一句描写了战争的烟尘铺天盖地的情景,“________”一句描写了战场上的血迹在寒夜中的颜色。

7. (5分) (2020高三下·厦门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1935,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材料二:
1956年11月12日,新中国成立才6年。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事物总是发展的。

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他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请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方志敏在率部北上抗日途中不幸被捕,在狱中写下了遗著《可爱的中国》。

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读后感,在学校举办的“阅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读书会上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场合;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8. (17分)(2020·黄浦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养鱼记
程颐
① 斋之前有石盆池。

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

支颐而观之者竟日。

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② ,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

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
③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

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

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

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 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

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

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

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释】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

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

洿池:池塘。

(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 欤
B . 矣
C . 乎
D . 焉
(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3)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 (7分) (2020高一上·池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
万俟咏①
春到南楼雪尽。

惊动灯期②花信③。

小雨一番寒。

倚阑干。

莫把栏干频倚。

一望几重烟水。

何处是京华④。

暮云遮。

(注)①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元佑时诗赋老手”。

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

②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③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④京华:汴梁,都城所在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到南楼雪尽”,点明时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群花也将依次绽放。

B . “惊动灯期花信”,“惊动”,运用拟人手法,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群花也将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C . “小雨一番寒”的“寒”字,不仅是指下过一场小雨天气寒冷,还指客居他乡的词人内心悲凉。

D . 本词上篇写景,下片抒情。

词中所选意象勾勒出一番烟雨迷蒙的景象,与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十分契合。

(2)词中为何说“莫把阑干频倚”,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10. (12分) (2018高二上·铅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

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

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

”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

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

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

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

”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

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

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

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

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 .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 .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
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 .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11. (6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

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
“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

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

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

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

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1)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B . 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

C . 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D . 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是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中华文化,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意蕴。

B . 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许多曲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 . 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 . 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体现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 . 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看出昆曲佶屈聱牙。

B . 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

C . 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D . 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默写 (共2题;共11分)
6-1、
6-2、
6-3、
7-1、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8-1、
8-2、
8-3、
8-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1、
9-2、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10-1、
10-2、
10-3、
11-1、
11-2、
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