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乘法的概念
2. 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3.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 乘法的概念
2. 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难点
1. 乘法的概念
2.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乘法现象,如:2个苹果,每个苹果有3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例子,引出乘法的概念。

2.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乘法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可能会回答:“2 2 2=6”。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有4个苹果,每个苹果有3个,一共有多少个苹
果?”学生可能会回答:“3 3 3 3=1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3.新课教学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教师可以画出3个苹果,每个苹果里面画2个小圆圈,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圈。

学生数完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个例子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即3×2=6。

教师解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如3和2是乘数,6是积。

4.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如2×4=8,2和4是乘数,8是积。

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乘法来解决。

如小明有5个糖果,他每天吃2个,问他可以吃几天?学生解答:5÷2=2(天)……1(个),即小明可以吃2天,还剩1个糖果。

5.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的概念,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可以提问:“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怎么读?”“乘法算式中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六、课后作业(略)
七、教学反思(略)
以上就是4.1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乘法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提高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新课教学”部分,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概念的关键环节,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解释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新课教学部分,教师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何通过具体例子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以下是对这一部分的详细补充:
1.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或图片,如苹果、小球、铅笔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每组学生需要将相同数量的物品进行组合,然后数一数总共有多少个物品。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乘法的概念,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 教学语言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解释乘法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说:“当我们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这个例子。

乘法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用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说3乘以2等于6,也可以写成3×2=6。

这里的3和2叫做乘数,6叫做积。


3. 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的解释
教师需要详细解释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例如,教师可以说:“乘法算式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乘以’,另一种是‘乘’。

比如,3×2可以读作‘3乘以2’,也可以读作‘3乘2’。

在乘法算式中,乘号(×)表示乘法运算,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叫做乘数,它们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4.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教师需要强调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说:“当我们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我们也可以用加法来表示这个例子,即2 2 2=6。

但是,当我们有很多个相同的加数时,用加法来表示就很麻烦。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来简化运算。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5.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乘法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乘法。

比如,我们去超市买水果,如果每斤苹果3元,我们买了2斤,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总价,即3×2=6元。

再比如,我们家里有3个人,每个人需要2个碗,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一共需要多少个碗,即
3×2=6个碗。


通过以上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乘法的理解正确、深入。

6. 教学互动与反馈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有4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3个篮球,我们应该如何计算总共有多少个篮球?”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可能会得出答案:“我们可以用加法,3 3 3 3,也可以用乘法,4×3或者3×4,结果是12个篮球。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强化学生的正确理解。

7. 乘法算式的书写规范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乘法算式,包括乘号的写法、乘数和积的位置等。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标准的乘法算式:“2×3=6”,并解释乘号“×”表示乘法操作,乘数2和3位于乘号的两侧,积6位于等号的右侧。

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8. 乘法运算的性质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即乘数的顺序可以交换,积不变。

例如,教师可以指出:“在乘法算式2×3=6中,如果我们交换乘数的位置,变成
3×2,积仍然是6。

这说明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


9. 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联系
教师可以初步建立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为后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乘法算式3×4=12,我们如何找到一个乘
数?”学生可能会回答:“我们可以用除法,12除以3等于4,或者12除以4等于3。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指出乘法和除法是相互关联的运算。

10. 课后作业的设计
教师应设计相关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应用。

作业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作业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以上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师可以确保学生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中学到乘法的基本概念、算式的读写方法、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乘法运算的基本性质。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乘法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