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校网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悉厘.而革之厘:整理。

B. 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短:诋毁,指摘。

答案 B
解析俾: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
答案 D
解析 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 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
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

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

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他还只身深入民间,
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答案 D
解析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答案(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惮:害
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没:死;训:训
诂、解释;立:设立、建立)
【文言文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

(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

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

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

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

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

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

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二、(贵州省兴义市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9月月考)阅读一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

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

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

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

’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

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

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

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其原,数日亦死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牍.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诚:确实
答案 B
解析过:拜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犹奇于新也B.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其.若是,孰能御之
C.不自怒而.怒花,过矣D.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C
解析A第一个“以”是“认为”,第二个是“拿,用”。

B第一个“其”是“它们的”第二个是“如果”。

C句全都表转折,是“却,可是”之意。

D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答案 D
解析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
丹好”与文章不符。

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
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

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答: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答: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
答:
答案(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

(2)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

(3)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断送掉了。

【文言文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

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

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

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

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

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
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

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

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

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

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

’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
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

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

(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

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

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

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三、(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深圳宝安区高三9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

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调南安军学教授。

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

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

立养士纲条。

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

改知尤溪县。

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

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

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

督府横取秋苗①,建昌为米五千斛。

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

”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①。

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

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

岁大饥,人相食。

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劝居民收字遗孩,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

宴集不用乐。

会岳珂守当涂,制臵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

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

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
..。

珂罢,以鹿卿兼领太平,仍暂提举茶盐事。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三》)注:①秋苗: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也称秋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进争师.宗之效法
B.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困苦
C.达冤抑,邑以大治.治理
D.躬自钩考,尽得其实
..,其中的实情
答案 C
解析应为“太平,安定”。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文学名于.乡②国计反屈于.初
B.①由是理义之.学复明②有忧爱之.诚心
C.①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②鹿卿入白其.母
D.①鹿卿抚恤,无逋租者.②首罢科敛之无名者.
答案 B
解析均为修饰关系,译为“的”。

A.在/比;C.指代某时/他的;D.……的人/后置定语的标语。

7.下列选项中,表现徐鹿卿“有忧爱之诚心”的一组是
①立养士纲条②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③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④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
⑤居家孝友,喜怒不形⑥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
A.②③④B.①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
答案 A
解析①重视士人;⑤孝敬友爱;⑥廉洁自律。

此三项均不能选,排除后选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徐鹿卿博通经史,名扬乡里。

在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他尊重士人,重视教
化,使强盗也受到了感化而改邪归正。

B.徐鹿卿对母亲十分孝顺。

被任命为南安县令时,他以不便供养母亲而推辞,
经过德秀劝说,他征得母亲同意,才去南安上任。

C.徐鹿卿爱民如子,不畏强势。

督府要向建昌强行征收五千斛米粮的秋税,他为民请命,宁愿丢官也不交粮,最终被免职。

D.徐鹿卿清正廉洁,厉行节约,平时不贪钱财,不办宴集。

查办岳珂案,他明
察秋毫,禀公办事,得到皇上的肯定。

答案 B
解析A.强盗未侵扰学堂,不等于改邪归正;C.最终并没有被免职,而是免了秋税。

D.并非“不办宴集”,而是宴集时不奏乐以节省开支。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

②民为守计则善矣。

守独不为民计乎?
答案①张九成曾因为正直行事被贬官而居住在那里,徐鹿卿收集他的言行,把它刻在学校作为训诫。

②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是隆兴丰城人。

他博览并精通经书史传,年青人都争着向他学习请教。

徐鹿卿调到南安军学(“南安军学”,学堂名,后又改为“周程书院”,当时有“南安军学甲江西”之说)担任教授。

张九成曾因为正直行事被贬官而居住在那里,徐鹿卿收集他的言行,把它刻在学校作为训诫。

之前周敦颐、程颢及其弟程颐都曾在这个地方讲学,徐鹿卿进一步弘扬他们的教义,从此崇理重义的学风重新兴盛起来。

徐鹿卿还制定资助士人的制度。

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农民为此困苦不堪。

徐鹿卿好好地慰问、安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

后来强盗兴起,环城的房屋许多都被毁坏,只有学校幸免于难。

徐鹿卿说:“这是强盗也不想骚扰我们的缘故啊。


真德秀称赞徐鹿卿心气平和、言行正直,有关爱百姓之诚心。

徐鹿卿就被调职去主管尤溪县。

德秀驻守泉城时,又调任徐鹿卿为南安的县令。

徐鹿卿以不便供养母亲而请辞。

德秀说:“我们道同志合,一起来救助民众,还害怕你的母亲不让你来吗?”徐鹿卿进去禀报母亲,母亲欣然答应。

到了南安后,徐鹿卿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科税,厘清登记户口、土地的薄册,偿还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的各种赋税,疏通百姓上访的渠道,平反冤案错案。

南安因此变得非常安定。

某年督府要强行收取秋熟谷物的赋税,要建昌要交纳米粮五千斛。

徐鹿卿据理力争,说:“我的官可以不做,但米粮是决不会交的。

”百姓恐怕徐鹿卿被调走,纷纷请求交粮来完成督府的任务。

徐鹿卿说:“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徐鹿卿的坚持下,建昌被免掉了秋税。

某年收成不好,闹了饥荒,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徐鹿卿就拿出府中贮藏的米粮三千多石,以半价来出售,除了一部分冲抵府库的利钱,又拿出一万七千缗钱来救助灾民,劝居民收养那些被遗弃的小孩,由官府每日补助他们钱、米。

所救活的人有几百人。

徐鹿卿平时宴集也不演奏音乐(以节约开支)。

岳珂驻守当涂时,私自制造茶、盐,自己在幕后操纵来获取暴利,各种滥征的捐税名目繁多,导致路上再也没有商旅出行,民生反而比从前更加艰难。

皇上命令徐鹿卿去核查此事,当地的官吏听说后争着逃跑、躲藏。

徐鹿卿给他们一个交待问题的宽松的期限,并亲自去核查情况,全部掌握这些人犯案的证据。

后来岳珂被免职,徐鹿卿兼任太平
的主管,又暂时掌管茶、盐事务。

鹿卿在家中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喜怒不形于色,从来不计较个人恩怨,他的亲族、同乡都对他有好感。

他做官时,廉洁节俭,刚直不阿,一分一毫都不乱拿,他的房子也简陋得仅仅能够遮蔽风雨而已。

四、(广西玉林高中、南宁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独狐信,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也。

本名如愿。

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

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

父库者,为领人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瑰,由是知名。

后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自修饰服章,军中号为独孤郎。

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

从征韩娄,信匹马挑战,禽贼渔阳王袁肆周。

后以破元颢党,赐爵受德县侯,迁武卫将军。

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周文帝已统岳兵,与信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

至雍州,大使元毗双遣信还荆州。

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瀍涧。

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从我,世乱识忠良,岂虚言哉!”进爵浮阳郡公。

时荆州虽隐东魏,人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

既至,东魏刺史辛纂出战,信纵兵击纂,大败之。

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

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奄至。

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

居三载,梁武帝方许信还
北。

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答以“事君无二”。

梁武义.之,礼送甚厚。

大统三年至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

魏文帝付尚书议之。

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议,以为既经恩降,请赦罪复职。

诏转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

寻拜领军将军。

六年,侯景寇荆州,周文令信与李弼出武关,景退。

即以信为大使,尉抚三荆。

寻除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人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

及信在州,事无拥滞。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

周文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

十六年,迁尚书令。

六官建,拜大司马。

周孝闵帝践阼,迁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邑万户。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

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过,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

周文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既为百姓所怀,声震邻国。

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乃云“无关西之忧”,欲以委梁人也。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后,第七女隋文献后。

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北史·独孤信传》有删节8.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表信为大都督表:上表推荐。

B.捐妻子从我捐:捐献。

C.梁武义之义:以……为义,认为有信义。

D.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雅:平素、向来。

答案 B
解析捐:舍弃,丢下。

同成语“细大不捐”的“捐”。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独孤信“有影响力”的一组是()
①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②流入愿附者数万家
③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④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⑤矫称信据陇石
⑥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答案 D
解析①句说的是独孤信父亲,⑨句只是“贺拔胜便命他入关招抚贺拔岳的余部”,没有提及受人拥戴,④旬只是表明周文帝和独孤信的关系,所以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