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考古学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考古学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何德营350500
内容提要:考古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历史研究的深入,在新的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教材也不断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借鉴与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成果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考古学中学历史教学
(一)
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的考古学随之传入中国,大批古代文物重见天日,给人们带来了无数关于古代人类历史的信息,这对中国传统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开始用“二重证据法”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史,至此,中国古代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历史、考古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慢慢地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古代文明比较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古代史部分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考古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资料。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借鉴与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及研究成果,以此来丰富中学历史教学。

笔者在大学期间经过四年的考古学本科学习,现已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不胜惶恐,诉诸笔端,祈诸位大方之家不吝予以斧正。

(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

第一,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许多新鲜、有益的史学观点。

比如,二十世纪初以顾诘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对中国古史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研究,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观点,即时代越晚,中国古史越长越丰富。

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为人们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以李学勤为代表的现代史家提出了新的观点,表示要重建中国古史。

他们的研究成果都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提供了比较前沿的史学信息。

第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还进一步修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

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与探究课为“破解彩陶之谜”。

这节课开始即以设问的方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你注意过已学课文中的彩陶图片吗?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图片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课文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图,即陕西黄陵出土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半坡类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各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造型和图案,想象并描述彩陶的用处,并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于尖底瓶,该教材的提示语为:“观察小口尖底瓶。

想一想: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种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该书19页)。

现在的考古学成果已表明了,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

[i]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研究中心编著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关于张衡的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该书82页)已遭到教育教学界的质疑,随着考古学和地震学的发展,对地动仪复原进行了科学的研究,表明了王振铎设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既不符合史料“行似酒尊,其盖穹隆”(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的记载,又不具备验震器的科学测震功能。

通过多学科的科学攻关,新的张衡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已经面世,并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

[ii]第三,众多的考古大发现为古代史的教学提供了新鲜的素材。

例如:埃及考古为埃及文明的讲述提供素材;印度考古为印度文明的讲述提供素材;非洲考古为大津巴布韦文明的讲述提供素材;美洲考古为玛雅文明的讲述提供素材。

而中国近百年的考古大发现(如良渚、河姆渡、半坡、殷墟、二里头遗址、秦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
南越王墓、广汉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发现)则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鲜活素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5就是从考古学角度着重介绍远古人类文明,以培养学生探索人类古文明的兴趣。

第四,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中会发现大量的古代遗迹、遗物,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测量、绘图和照相,从而获得了大量关于古代文物的精美图片。

这些文物往往就是古代文明的见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典章制度的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精美的文物图片来丰富课堂教学。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的发展,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照片,来制作历史课件。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且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历史,感受历史。

(三)中学历史教学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

考古学是一门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古代遗迹、遗物来探索古代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可见,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这与清代考据学所具有的严谨的治学传统不谋而合,与历史学家所提倡的“史由证来”的理念也极其相似。

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考古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现在大多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历史研究方法的传授,一味地把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统统灌输给学生,或简单地告诉学生某个历史结论,这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

论由史出,没有历史事实根据的历史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历史结论,更要告诉学生从何得出这个结论。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课,当讲述马可波罗故事时,会涉及到一些史学争论,即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在这里,笔者把这个问题设计成辩论会的形式——正方: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反方: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

然后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去查阅相关资料,来证明己方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

经过辩论,可以得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可能性极大的结论。

又如:《隋唐制度的革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一课,在讲述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这个问题时,可以找有关西方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科举制的论述,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文献资料中得出这个结论。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研究方法的感染和熏陶。

考古学以田野发掘为基础,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传统史学以历史文献为自己的研究园地,历史学者给人学究的印象,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薄弱。

随着考古学的传入和影响,历史研究也开始走向田野,注重调查研究。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也可以引入实践的观念,注重学生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点努力:第一,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要多运用历史地图、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主动去挖掘隐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这些实物标本从哪里来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配套的历史挂图,或从互联网上搜寻有用的历史图片。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收藏一些文物或纪念品,作为历史教学的实物资料。

第二,组织学生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甚至到一些乡村进行访问调查,通过田野实践的方式,搜寻相关的历史信息并感受历史。

这样,能够克服传统史学家皓首穷经只重文献、轻视考古实践的弊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考古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她具有博采众长的学科优势,并要求学习者有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把这种优势转化为教学上的优势呢?首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知识,并尽量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比如: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之。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历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
对历史与现实作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iii]基于这一点,历史教师要时时学习,关注历史与考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后,要用一种大历史的视野去开发学生的智力。

现在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局限于条条框框的讲授,有的教师重视政治史的讲授,轻视甚至忽视文化史的讲授,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历史仅仅就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而不会是小人物、老百姓的历史。

这种历史观明显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变化中的客观规律性,必须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及文化心理等各方面作全方位的了解,而这些往往体现于小人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古代珍贵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都是古代历史文化的见证。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对文化史足够重视,要发挥文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i]王先胜.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data/articles/a02/488.html,2004-09-11.
[ii]冯锐.张衡地动仪的教学内容和观点需要更新[J].中学历史教学,2006,第十一期:4-11.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具有博采众长的学科优势,并要求学习者有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把这种优势转化为教学上的优势呢?首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知识,并尽量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比如: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之。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历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与现实作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基于这一点,历史教师要时时学习,关注历史与考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后,要用一种大历史的视野去开发学生的智力。

现在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局限于条条框框的讲授,有的教师重视政治史的讲授,轻视甚至忽视文化史的讲授,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历史仅仅就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而不会是小人物、老百姓的历史。

这种历史观明显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变化中的客观规律性,必须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及文化心理等各方面作全方位的了解,而这些往往体现于小人物、老百姓的**常生活中。

古代珍贵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都是古代历史文化的见证。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对文化史足够重视,要发挥文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