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要
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
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
第四,核心素养要
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OECD)。
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它
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
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
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
”经合组织是从功
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
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
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
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
的概念。
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
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
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
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
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
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
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
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
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核心素养更直指
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
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
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亦称《德洛尔报告》,国内曾译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21世
纪教育的整体愿景。
《学习:内在的财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
出版的《学会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样,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教
育和学习思想领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文献。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003年,欧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出现
“核心素养”概念。
培养什么样的人顺利进入生存、生活和发展?美国21世纪学生核心
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
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
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大素养、25个要点),这是国家层面的顶
层设计,是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人发展价值的统一,是未来课改的核心突破口,是探讨语文教育问题的新焦点和新坐标。
五年之内,中小学校会因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力度不同而获得
重新洗牌的机会。
(即育人导向是否关注理念和信仰,课程的综合性、主
体化程度,实践活动学习体会动手动脑,课业负担将无限减弱,课程贴近
生活,注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融合……)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国价值审视
中国式教育热词的背后是国家意志的集中聚焦:上世纪80年代,夯
实双基;90年代,实践素质教育,20世纪,提倡三维目标,当前又提核
心素养。
4个十年,热词迭生,折射出教育的国家意志和教育之于全人培
养的必然追求。
40年风雨变革,背后最终选择的是什么?
什么是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遵循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必将引发课程观的改变。
19世纪的课程观是“知
识就是力量”,20世纪的课程观是“语文教材回避不了意识形态(谁的
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的课程观是“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适切跟进,21世纪课程观具体表现为:1.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实用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3.注重培养学
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促进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再思考——“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最迫切的?”“最永恒的?”以及
相反的“最不重要的?”“最无关紧要的?”“最遥远的?”“最可以忽
略的?”……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
语文教改体现社会变革对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建设核心素养不能
轻重不分、面面俱到,要找寻到关键素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
教学需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理解”“运用”“思维”“审美”等四
个维度。
语言理解能力表现为:1.读懂文本主要内容,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2.指导积累优美有新意的语用材料,初步具有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表现为:即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书面口头表达
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变现为:即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运用联想与想象,初步认识语言和文学形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批判意识。
初步的审美能力:曹文轩的文学创作永远建立在“道义”“审美”和“悲悯”三大基石之上。
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1.感知到汉字之美,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2.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四、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途径
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习得、悟得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一
次完成的,是多次培养、反复训练的结果。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
是“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的问题。
语言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知识。
语言的理解运用处于最基础的
部分,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
以语用能力为基础,是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阅读、表达是
实践途径,听说读写是实践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范畴,说、
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
语文教学要多读多思多实践,实践大阅读观、大语
用观,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模仿力和创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