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锷
近代史重要历史人物——蔡锷

“再创民国第一人”——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
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献、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
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
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
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
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
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
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
蔡锷将军夫人是怎样的人

[键入文字]蔡锷将军夫人是怎样的人谈到蔡锷的情感故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第一反应想到就是将军与小凤仙之间的故事,然而事实上关于这二人之间的风流情事并没有极其确凿的证据,多为野史的传闻。
此外蔡锷的生命却实实在在有过一位红颜,也就是他的妻子,两人感情十分好,下面就来走进这一位女子,看看蔡锷的夫人是怎样的人。
蔡锷的夫人名为潘蕙英,人如其名,是一位十分温婉的女性,比蔡锷足足小了十二岁,因此蔡锷对她也是十分疼爱。
潘蕙英出生于云南的一户士绅人家,年纪尚小的时候便被送入女子私塾中接受教育,最早学习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等年纪略长一些后开始接触了西方的教育,为人不但聪明伶俐,还很勤奋好学,对知识持有极大的热情。
此外,潘蕙英身材娇小玲珑,面容秀美可人,在她十九的时候便嫁给了蔡锷,两个人生有两个儿子,蔡端和蔡永宁,还有一位女儿,名为蔡淑莲。
那么这位潘蕙英作为蔡锷的夫人是怎样的人,他们俩的感情又如何呢?据悉当年在护国战争结束之后,潘蕙英带着二子前往四川与蔡锷相聚,呆了短暂的一段时间以后,她又跟随蔡锷漂洋过海远赴日本治病。
在蔡锷去世以后,潘蕙英将丈夫的一缕发丝编入自己的发髻中,终生难忘。
蔡锷与妻子是郎才女貌般的搭对,两情相悦,留存至今的蔡锷致妻子的九封家书,就可见其二人之间的忠贞与情深。
蔡锷将军是得了什么病关于蔡锷去世的原因,向来众说纷纭,历史上给与我们的答案是患病而死,最终于日本的一所医院内结束了自己正值壮年的生命。
但是关于其死因的探究从未停止过,有说是被日本人谋害,也有说是劳累而死,如果真的是病逝,那么蔡锷是什么病呢? 蔡锷虽然英年早逝却流芳百世,他短暂的生病并没有使他生命的光辉就此结束。
但关于他的死因,向来令世人所不解,究竟蔡锷是什么病?可以查究的最为合理的一个说1。
蔡锷的PPT

人物评价
护国岩
蔡公成为国葬第一 人。 袁世凯死去 后不到半年,蔡锷也 艰苦作战,久病不医, 于11月8日在日本福冈 长逝,为捍卫民国献 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 生命。1917年4月12 日,蔡公魂归故里, 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 山为他举行国葬
我们的时间安排
第八周 制定计划, 小组讨论 第九周 参观蔡锷墓(岳麓山)足迹寻访 ,了 解蔡锷生平事迹 第十周 全组观看《护国军魂》 更深刻了解 蔡锷一生 第十一周 制作小组报告ppt 成果展示
• 《护国军魂传奇》是由于荣光,郑则仕,郭金,王力 可主演。本剧讲述重九起义后蔡锷及家人被袁世 凯“请”到京城,扣为人质,蔡锷在看清袁世凯真 面目后,破除重重困难,经日本,转台湾、香港 地区,再过越南,最终返回云南反袁的故事 一九一一` 年十月三十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 义,响应武昌起义,大清朝终于在众多有识之士 的努力下,落下了帷幕。 重九起义2年之后 ,蔡锷被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调到北京,多方势力 角逐,危机始终围绕蔡锷。 蔡锷为麻痹袁世 凯,将自己扮成风流军人,并且结识了京城名妓 小凤仙,在确认袁世凯一心称帝的真面目后,蔡 锷下定决心反袁
军事救国
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 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 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 义。蔡锷认为尚武不仅需 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 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 要国魂。提出对全民进行 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 提高国民素质。这种主张, 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 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 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是一段佳话,江山 美人,英雄红颜,历来都是有老百姓乐意 看到的题材,也是自古以来百谈不腻的话 题,观众最愿意看到英雄在江山与美人之 间的纠结选择。本剧以最干净的手法再现 了蔡锷与小凤仙之间的故事,两人间更多 的话题还是来自于家国,少了风月却多了 豪情。蔡锷的信仰无往不利,不仅征服了 小凤仙,更征服荧屏外的大批观众。这样 的英雄虽然多了几分想象和神化,但仍然 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护国军魂 蔡锷将军.

蔡锷的儿子
+ 长子蔡端193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曾任国 民政府外交部情报司科员,驻南非总领事馆随同领事,后 在国民政府外交部任职。1949年后,在北京华北革大 政治研究院学习后曾任《光明日报》编辑,全国政协文史 办公室编辑等职。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15日在 北京逝世,终年84岁。
云吉班的小凤仙右
蔡锷军事生涯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 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 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 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 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 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 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 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 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 都督。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 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 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 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 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 等计划响应。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 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 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 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 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 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 川督军兼省长。
+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 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 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 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 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 小凤仙: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 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 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 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 千秋。
朱德与良师益友蔡锷

朱德与良师益友蔡锷蔡朱有师生谊,更具战友情。
惜蔡锷英年早逝,否则,真“环顾中原谁是主”了。
1909年,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
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
这里介绍的是朱德同志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结识的一位良师益友——蔡锷,这位晚清反对封建专制的先驱者之一对朱德提高军事才能和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在云南讲武堂有幸聆听蔡锷的教诲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随后又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由于成绩优秀,他与同期的蒋方震、张孝准被该校师生推崇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蔡锷一生中,曾两次到云南。
第一次是1911年,月到1913年9月,约两年半的时间。
1911年3月,应云南总督李经羲之邀来到云南。
蔡锷到云南之初,在等待就任新职之时,即抓紧时间,伏案著书,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附以按语,写成《曾胡治兵语录》一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德认识了蔡锷,他对蔡锷的最初印象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
一天吃过晚饭,朱德来到讲武堂主楼旁的一处院落。
这里原是讲武堂第一任主办高尔登的住所。
在蔡锷夫人引领下,朱德走进了蔡锷的办公室。
朱德走进屋子发现,四周堆满了中文、日文的书籍和报纸。
求知欲望强烈的朱德开始在蔡锷的屋里查阅书报杂志。
朱德在浏览这些资料时发现,有的报纸是蔡锷家乡湖南的,有的则是共和派的秘密报纸,还有一些报纸是来自香港和东京的。
其中,有些报纸言辞十分激烈,猛烈攻击各式各样的帝制派,并主张武力推翻腐败的清王朝。
从文弱书生到军界明星 34岁的“共和将军”蔡锷如何演绎“军神”人生

年少体 弱
打响 了起义的第一枪。跟随梁启超学 习的 l 1 个 时务学 堂学生,从 日本千 里迢迢赶 回国内,想要参加唐才常在
汉口领导的起义。 唐才常为保护蔡锷,把他派到湖 是他父亲背着 ; 稍大点以后 ,从武 冈 南。几天后,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杀,
父亲背着上学堂
蔡锷 ,原 名蔡 艮寅,1 8 8 2年 1 2
1 人物与历史 I
谭嗣同被杀、梁启超流亡后 , 内,再经陆路直奔云南 昆 历的第二次大的创痛。
第1 9 镇第 3 7 协协统。在等待任命 时, 明。1 9 1 5 年1 2月 1 9日,蔡锷终于抵
回到 日 本之后 ,他的心态跟过去 蔡锷编 了一本书,就是 中国十大兵书 达 昆明。
“ 就 多公 里的故居,现年 8 1 岁 的梅汝墩 科建设基本上沿袭 了苏联模式,全 国 这本书还没写完 。蓝 明良回答说 : 那一年 ,恰好是东京大审判结束 解员,“ 我要让我 的子孙来感受梅汝 志向。 ” ( 周昌中)
1 5
学。在 当时那个年代,抗 日战争虽然 4 o 周年,而这场审判的亲历者和这本 墩的英雄气概,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 常被宣传,但东京审判却很少有人提 书的作者梅汝墩 已逝去十余年了。
不一样 了,他认为 中国不缺少 学者 , 的最后一本 《曾胡治兵语录 》 ,“ 论持 也不缺 宣传家、鼓动家 ,中国缺少优 久战” 、 “ 游击战”等词语都 出自其中。 秀的军人。于是 ,他 改名蔡锷 ,打定 主意要做那种足智多谋 的军事领袖。
武 昌起义爆发,消息传 到云 南,
举义旗讨伐袁贼
患重病将军殒命
1 9 1 5 年1 2 月,云南正 式宣布 独
锷领 第一军攻 四川 ,李烈钧率第二军 1 9 1 6 年 1月,蔡锷率军入川 ,开 始与袁军战斗。这是蔡锷最后一次走
蔡锷将军是不是洞口人?

[键入文字]蔡锷将军是不是洞口人?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洞口县人,蔡锷将军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水东镇的水东大坝上(地名),其少年时代在洞口县山门镇度过。
蔡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
位于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的蔡锷公馆关于蔡锷将军的出生地,民间颇有争议,但据有关书籍和史料记载,其应该是出生于今湖南省洞口县水东镇。
主要有以下三项文史资料佐证:第一个证据据民国18 年(1929 年)修纂的《邵阳蔡氏三修族谱松坡公家传》记载:其先世业农,居地北担地。
洪扬之变,流离转徙于邑东及武冈山门。
光绪八年生君。
洪杨之争,说的是这么一段历史。
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之间发生内讧,翼王石达开率军出走,从江西转战湖南,途中攻打宝庆府。
蔡锷祖父正是因为宝庆战乱,就已迁居到武冈山门一带。
迁居时间比蔡锷出生时间要早20 多年。
湘潭大学教授刘建成著有《蔡锷出生洞口考》一文,对此有详细论证。
这是证明蔡锷出生地最早的记录,族谱于1929 年而修,当时蔡锷已经成名并逝世了13 年,族谱的记载应该是公允的。
这个证明蔡锷出生于洞口,很有说明力。
第二个证据那就是蔡锷的母亲王太夫人于1935 年5 月2 日逝世后,王太夫人之侄张学乾题挽联云:自坝上联姻,芳型亲炙,最难忘,落落熊丸,夜雨狐灯曾惠我。
武冈第六区(即山门区)区公所挽联中也云:令嗣生长山门,自东渡以还,而粤而滇而蜀,烂然勋业,再造共和,论湖湘革命功,屈指吾乡人第一。
这两幅挽联,在刘策成于1935 年9 月编辑的《邵阳蔡母王太夫人荣哀录》中有记载。
这样的证据,足以证明蔡锷是出生在今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大坝上。
1。
蔡锷简介——精选推荐

民进行军事教 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 素质。这种主张,与单纯依 靠改革军制以求
强兵御侮的思 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 远。
中国士官三杰
蔡锷将军手迹
1902年 11月,蔡 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他思想活跃,成 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 、 张孝准 ,同被称为 “中国士官三杰 ”。当时 ,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 为世界第一等强 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 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 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
1898年考入长 沙时务学堂,师
从梁 启超、谭嗣 同,接受了 梁启超等人 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 洋公学(后 更名为 “国
立交 通大学 ”,即今天 “上海交通大学 ”与 “西安交通大学 ”的 前身)。
1 89 9年 赴 日
本,就读于东 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 业学校。
1900年随 唐才常回国参加
生气销沉 ”,主要由于教 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 ,武器窳劣等原
蔡锷将军
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 “军国民主义。 ”
他断言: “居今日而不
以军 国民主义 普及四万 万,则中 国其真亡 矣。 ”(《 军国民篇》,《蔡 松坡集》(1984年
版), 第15页 )那么,怎样实行 “军国民主义 ”呢 ?蔡锷认为 “欲建造军国民 ,必先陶铸国
免费入私塾学 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 堂中文总教习梁
启超的 赏识,并建立 起深厚的师生 友谊。
这时,中国在 腐败的清王朝 统治下,
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蔡锷 像许多热血青年
一样 ,怀着急迫 的心情,寻 求救国救民 的道路。他 在一首诗中 写道: “流血 救民吾辈 事,千秋肝胆 自轮菌”, 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蔡锷

蔡锷——再造共和第一人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于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蔡锷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他将原名“艮寅”在改名“锷”,意为“砥砺锋锷,重新做起”。
蔡锷报着“流血救国”的志愿复去日本学习军事,先入陆军成城学校,后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蔡锷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训练新军。
1911年蔡锷在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当时,全国革命气氛浓厚,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
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于10月30日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起义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时年29岁。
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蔡锷持支持态度,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1915年11月,蔡锷为进行反袁潜逃回昆明。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唐继尧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出师讨袁。
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在四川击败优势袁军。
护国运动时的蔡锷将军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大总统,于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这时蔡锷因患喉结核,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去日本治病。
1916年11月8日上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走进蔡锷

目录
• 蔡锷生平 • 蔡锷家庭 • 蔡锷与小凤仙 • 军事生涯 • 后世评价
生平重要事件
• 188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 (今洞口县山门镇)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私塾读书. •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院校,横滨东亚 商业学校. •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 立志“流血救命”. •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宣布云南独立, 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被任命为护国军第一军 总司令. • 1916年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医院, 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
•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 宣布独立,众推唐继尧为云南 军政府都督,蔡锷为第一军总 司令. •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 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 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 军兼省长.
蔡 锷 军 刀
护国讨袁
• 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是发生 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 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 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 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 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 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 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走进蔡锷
基本资料
中文名:蔡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宝庆(今邵 阳) 出生日期:1882年12月18号 逝世日期:1916年11月8号 职业:军事家 主要成就:护国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原名:蔡艮寅 字:松坡 军衔:中华民国陆军少将
人物简介
•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 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 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 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返日本学习军 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 (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 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 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二次革命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 克武讨袁.事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 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等虚职.1915年袁策划称帝,加紧对其 监视,蔡锷以赴津治病为名,逃至日本,转道香港回云南,12月25日 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 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屡获胜利.不久广西,陕西,贵州,浙 江,湖南等省相继响应,迫使袁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艰苦转战, 积劳成疾,8月赴日本治疗.11月病逝.
风云民国看蔡锷

风云民国看蔡锷姓名:周凡学号:201150403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洞口县山门镇)一个贫寒农家。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戊戌变法的失败,蔡锷的两位老师一死一逃,给了他很大的刺激。
我想着对他在日后选择用军事强国是有很多关系的。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遗体由日本运回国,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足见蔡锷在当时有多么大的影响!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1905年,蔡锷学成归国,广西巡抚李经羲邀蔡锷到桂任职,他在广西任职期间,工作刻苦,且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于是在1907年,由于革命党人与蔡锷之间的一些误会,同盟会广西支部的一些年轻会员掀起“驱逐蔡锷出桂”的风潮,又值前广西巡抚、现任云贵总督李经羲邀蔡锷到云南担任要职,遂同意辞去广西职务,去滇就职。
在遭遇“驱蔡”风波时,蔡锷并不理会那些人,说明蔡锷很宽容,也可以说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认定自己是正确的,就相信自己。
我觉得这一点我非常需要向他学习,因为有时我就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做不好事情就不说了,还常把自己弄得郁郁寡欢。
初到云南,蔡锷对云南的情况作了调查,并编辑收录了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语录,并作简要批注,编纂成《曾胡治兵语录》一书,作为训练军队的“教材”。
1911年7月蔡锷直接被任命为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历史趣谈:蔡锷后人:将军知音是夫人潘蕙英 非小凤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蔡锷后人:将军知音是夫人潘蕙英非小凤仙
导语:对于蔡锷,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他与风尘女子小凤仙的一段故事,有人说他们是情人,有人说他们是知己,还有人说他们是同志,甚至在上世纪《知
对于蔡锷,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他与风尘女子小凤仙的一段故事,有人说他们是情人,有人说他们是知己,还有人说他们是同志,甚至在上世纪《知音》等影视作品播出后,有些人误以为小凤仙是蔡锷将军的夫人。
到底真实的蔡锷将军是什么样,他与小凤仙的关系究竟怎样,他的红颜知己是谁?为此,记者专访了蔡锷将军的重外孙袁泉先生,他自小生长在蔡锷长子蔡端的身旁,对蔡锷历史颇有研究,著有《蔡锷大传》。
蔡锷的知音是潘夫人而非小凤仙
问:最近播出的几部关于蔡锷将军的电视剧您看了吗?
答:都看过了。
其实,“蔡锷热”的出现,并不为奇。
将军1916年去世后,他的传奇故事一直以各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他年仅34岁就举兵护国,以少战多,最终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被民众誉为“护国军神”和“再造共和第一人”。
历史上有著名的鸿门宴,而袁世凯给蔡锷摆下的“鸿门宴”,历时更长,情节更复杂。
蔡锷精心布置、巧妙周旋,最后成功摆脱了袁世凯的监控;再加上他和风尘女子小凤仙有过一段交往,这些故事都让人津津乐道,并且家喻户晓。
问:您提到小凤仙,这也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影视剧中蔡将军和小凤仙的关系各不相同,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同志,有的是知音。
到底哪一种关系更接近史实?
答:哪一种关系都不符合事实。
小凤仙幼年身世坎坷,母亲是偏房,受大老婆排挤,离家早亡,她生活常识分享。
蔡锷抓作风建设

之家个个面色惨 白 , 骨瘦如柴 , 蔡锷忙问咋回事?原来 , 这户人
家姓 朱 , 儿 子 是个 小货 郎 , 全 家 吃 的 穿 的用 的全 靠 儿 子 叫卖 养 蔡锷弧作 风建设 儿子挑 着 活 。谁 知一个 多月前 ,
文
\
摊子 , 蔡 锷在行政 上进行 了若
干 重大改革 , 撤 换 了 一 批 贪 污
的甚至迟到 一个多小 时 , 且 提
年陷入绝境。见此情景 , 蔡锷心 中十分难过 , 不仅把身上所带的
银两 全 拿 出来 ,回到 军政 府后 , 他迅 速派人 四处 明察 暗访 , 很 快
前 下班的现象也 很普遍 。这不 由使他想起 流传在 昆明百姓 口
中 的一句 顺 口溜 : “ 新政 府 、新 政府 , 七班 似 蜗 牛 , 下 班 快 如 侵 吞 缺额 饷 银 。并 规 定 ,公 务 宴请 的费用不 得超过 5 元, 违
对 迟 到 的T 作 人 员 进 行 惩 处 ,
豪华 宴请蔡 锷来调解 。蔡锷收
一
次, 他 自己 从 每 月 6 0 0元 减 到1 2 0 元 ; 第 二 次 减 得更 狠 ,
办法是 : 早上迟到 1 0 分钟仍不 到请 帖后 , 当 即在帖 上批 示 : 见上班者 , 扣除当月工资的 1 %, 迟到 2 0 分钟扣 2 %,依此类推。
格要求 , 对昆明的老百姓却慈祥 如父母。一次 , 蔡锷穿着便衣到
民间 寻访 , 途 中遇暴 雨 , 于 是钻 进 一 户 农 家 暂 避 。 只 见这 五 口
民党 元 老 )等人 于农 历 九月 九 日在 昆明发 动 “ 重 九起义 ”, 结 束了 自 1 6 5 9 年 以来 清 王朝 对 云 南2 5 2年 的 封 建 专 制 统 治 。蔡 锷 被推 举为 云南首 任都 督 。 面对 清政 府 留 下 的 一个 烂
蔡锷简介

蔡锷一、简介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
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蔡锷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出生于一个贫寒裁缝家。
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得到了梁启超的赏识,并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的高等学校。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落后等原因造成的。
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
)二、生平1、大事年表1900年回国随唐才常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战略方面见解独到,不随波逐流,很早就提出了“波亚战术”即后来的游击战术。
1911年初调云南,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
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蔡锷病死探究

蔡锷病死探究作者:姚鹏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4期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也是我的老乡。
如今在邵阳市郊区有一个蔡锷乡,我是他隔壁的隔壁乡的。
蔡锷16岁远渡日本求学,始学经济,立志实业救国。
一年后回来参加唐才成领导的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又走日本,投笔从戎入日本陆军成诚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军官学校,21岁时以全校第二名毕业。
29岁领导云南重九起义,光复云南。
33岁率领护国军将士“再造共和”,34岁为四川督军。
蔡先生之成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只不过先生之死,确为我中华之一大损失也,此乃绝对尔。
其在人生的最高峰哑然去世,不仅在当时,就算在今日也让人叩足叹,仰天长叹先生英年早逝。
先生死于1916年11月8日,其在1915年底即已发病。
其在1915年11月22日呈袁世凯文中有,“自今年入秋,复觉脾胃不舒,饮食减少,时作咳嗽,也不成眠。
近复感受秋燥,虚火上炎,以致喉痛失音,发热盗汗,诸症并作”。
有人或说这是先生为了迷惑袁世凯使其批准其休假三个月到日本就医的谋计,其实不然。
先生是真的病了,这可以从他自己及好友的记述中证明。
如其在1916年6月28日致梁启超的电文中有,“锷喉病起自去冬出京以前,迄无疗治之余裕,念已成顽性,非就专门医院速为调治似难奏效”。
1916年4月29致潘蕙英函(潘蕙英为蔡锷妻子)中有,“此病起自去冬,因国事奔驰,迁延未治,遂至缠绵,其来也渐,则医治亦难急切奏效也”。
先生具体起病原因又见蒋百里的《蔡公行状略》“一日深秋,早起渡南海,欲疾风而喉痛剧,遂病”。
这里所说的南海,应该是中南海的南海,而不是南中国海。
这段话的真伪,无法考之,有可能为蒋百里杜撰,但也可能是蔡锷和蒋百里聊天通信时说起过,依蒋百里中国近代军神的名气和他与蔡锷的好友关系,这还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的。
咳嗽、失音、饮食减少、肿痛、痰多,发病一年即死。
当时的一般记录是喉疾之死,但具体死因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及信息所限,也有可能是喉癌所致。
《名将风流》关于蔡锷的作文

《名将风流》关于蔡锷的作文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省原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蔡桥头(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人。
蔡锷少年时在当地被誉为“神童才子”。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春,蔡锷不满13岁,由父亲领着去宝庆府城(今邵阳市)考秀才。
临近考场时,由于个子矮小,考生很多,父亲将他举起坐在肩上。
湖南管教育的最高长官江标见了笑问:“怎么儿子将父亲做马骑呀?”蔡锷敏捷地回答:“父愿子成龙嘛!”江标高兴地召蔡锷走近,手指蔡锷说:“小学生暗藏春色。
”蔡锷立即躬身道:“大主考明察秋毫。
”江标大喜。
后阅蔡锷试卷,拍案叫奇,赞不绝口,于是取为秀才,且名列前茅。
1897年秋,蔡锷又在新任湖南教育长官徐仁铸的推荐下,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名列第三。
不满15岁的蔡锷,是头班40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中文总教习梁启超视他为才子,师生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蔡锷原名艮寅。
19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深为悲愤,决心做“湖湘人杰”,因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锷”。
锷指剑刃,表明要弃文学武,改习军事,不做文弱书生。
1901年,他自费考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次年进入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一道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回国后,辗转江西、广西、云南等地,投入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九重阳节,昆明城内菊花吐蕊,桂子飘香,春城显得格外艳丽。
担任新军三十七协统的蔡锷心中却如浪翻滚,异常激动。
自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就一直和云南同盟会的志士们密谋策划起义响应。
两天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他被同志们推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定于重九日夜发动起义。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蔡锷被任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
但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一再请求辞职,获准,旋即离成都赴上海治疗。
1916年9月9日,转入日本福冈大学医院。
11月8日,与世长辞,年仅34岁。
临终仍嘱“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12月21日国会议决,予以国葬,追赠上将军。
蔡锷怎么死的

蔡锷怎么死的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蔡锷怎么死的的答案,供大家阅读!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
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人物轶事设计出逃1913年10月,袁世凯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蔡锷调到北京,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权,并进行严密的监视。
针对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阴谋,蔡锷与梁启超等人秘密商讨“倒袁”计划。
为避免引起袁世凯的猜疑,蔡锷在公开场合批驳反对帝制的梁启超,并积极表态“赞成帝制”。
同时,他佯装胸无大志,经常在八大胡同“鬼混”,与名妓小凤仙打得火热。
然而,袁世凯对蔡锷仍不放心,曾派人扮成盗匪闯入蔡锷家中,翻箱倒柜,以探虚实,结果一无所获。
在蔡锷的严词责问下,袁世凯只得从监狱里提出几名犯人当替罪羊而枪决,才搪塞过去。
自此,他认为蔡锷真的沉湎于酒色之中,从而放松了监视。
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与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世凯的疑虑,然后突然从北京潜回云南,并发动护国战争。
与小凤仙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
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
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蔡锷与护国运动

运动经过
叁
滇
桂 边
运动经过
之
战
湘
云
湘
西
南
西
之
起
之
战
义
战
四 川 之 役
云
南 起 义
四 川 之 役
湘 桂 边 之 战
滇
桂 边 之
运 动 经云过南 起 义
战
湘
云
西
南
湘 西
之
起
之
战
义
战
四
川
之 役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
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
边 之 战
云
湘
南
西
起 义
1916年发1月起1下9进1旬攻6年,。1王1月8文日1华6之战,日率占,护领蔡国四锷黔川所军高部进县1抵7西日黔北,湘之向边横川境江南。
湘 西 之 战
第二军的战略目标后是,东立出即桂分1、9路日粤向,,湘向转西叙道北府入洋(赣今军。宜进唐宾攻继)。西尧至南将2之准月安下备边旬开进,往攻护湘。国西,黔的
护国运动
目录
人
物
简
运
介
动
背
景
运
动 经 过
义运 动 意
人物简介
壹
运动背景
贰
运动背景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 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 京临时政府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就被北洋军阀袁世凯夺取。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袁 世凯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1915年12月 12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
想不到的历史人物关系:朱德、蔡锷、杨昌济与谭嗣同

想不到的历史人物关系:朱德、蔡锷、杨昌济与谭嗣同有段时间刷视频,有很多营销号都在说,蔡锷、杨昌济是谭嗣同的学生,朱德是蔡锷的学生,杨昌济是毛主席的老师。
杨昌济先生是毛主席的老师兼岳父,这点是众所周知的,但对其他几段关系是真的吗?蔡锷是谭嗣同的学生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出生于1865年3月10日(同治年间)。
谭嗣同蔡锷是民国有名的爱国将军,出生于1882年12月18日。
蔡锷从出生日期上看,二人有17岁的年龄差。
1897年,由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在湖南省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人的支持下,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倡办了长沙时务学堂。
长沙时务学堂在1897年10月正式开办,但招生却是在1897年8月开始的。
1897年8月28日,还在筹办中的长沙时务学堂进行了它的第一次招考。
此次招考录取了四十名学生。
来自宝庆府邵阳县即今日邵阳市大祥区、年仅15岁的蔡锷就是这批学生之一。
此时的蔡锷还不叫蔡锷,叫蔡艮寅。
长沙时务学堂开办后,在里面任课的教师有:提调(校长)熊希龄,中文总教习梁启超,西文总教习李维格,中文分教习谭嗣同、唐才常、韩文举、叶觉迈、欧矩甲,西文分教习王史,数学教习许奎垣。
蔡锷作为长沙时务学堂第一期的学生,以上老师的课应该都上过。
所以,说谭嗣同是蔡锷的老师是没错的。
而且不止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人都应该是蔡锷将军的老师。
杨昌济也是谭嗣同的学生吗?杨昌济出生于1871年4月21日,比谭嗣同小6岁。
二人的交集其实比较短。
在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期间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翤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
杨昌济虽然并没有像蔡锷一样进入到长沙时务学堂学习,也没有向谭嗣同拜师,但和谭嗣同应该算是有师生之谊,二人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
杨昌济朱德是蔡锷的学生吗?蔡锷在长沙时务学堂学习一年多,于1899年赴日留学。
蔡锷语录大全

蔡锷语录大全登岳麓山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
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
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
——蔡锷《劝捐军资文》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蔡锷《南宁寓庐联》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蔡锷集·序及按语》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国之不存,身将焉托?——蔡锷《讨袁通电》爱国如命,见义勇为。
——蔡锷《致柏文蔚电》蔡锷在给他好友丁怀瑾(石生)的信中亦有云:“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吾人今日处兹乱世,认定一事于道德良心均无悖逆,则应放胆做去,无所顾怯,所谓既要仁慈,又要痛快也。
” 各存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
——蔡锷最喜欢那句“事若不济,吾侪死之,绝不亡命;若其济也,吾齐引退,绝不在朝”(《盾鼻集·序》)“兵易募而将难求!”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治天下之真病莫于察吏!”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立法不难,行法为难!” 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
——蔡锷致赠辛亥革命志士朱朝瑛铁血救国;耕读传家。
——蔡锷自题联蔡松坡有言:“善用兵者胜败决于未战之先,比及干戈相见然后以争胜负,亦已晚矣。
” 或问何以决于未战之先,蔡锷曰:“民心之向背、地势之得失,此胜败之大原因,未战之先已可见及。
若夫军旅之多寡,器械之利钝,何足道焉。
” “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
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 以正胜邪,以直胜曲。
——蔡锷当年有人要给蔡锷将军铸造铜像以感念其对西南各地之恩德时,被蔡锷将军婉言拒绝。
蔡锷说:“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蔡锷将军蔡松坡先生主政云南时,惠泽云贵川藏等西南诸地,士绅民众有以建生祠以彰其功者,或为其铸造一尊高大威武之铜像以资纪念者。
蔡锷先是敬领了大家的好意,却用这笔款子来赈恤两省的饥民。
事后,蔡锷正色以解释其婉拒之由而言曰:“君等铸我像,享受荣名,在百年千年之后,若辈哀鸿,食此涓滴之赐,当可活命无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锷
蔡锷(1882—1916),中国军事家。
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
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
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
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极负时誉。
1911年升云南新军三十七协统,与同盟会革命党人多作联络。
武昌起义爆发后,于10月30日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任贵州都督。
1913年被袁世凯调到北京,暗加监视。
1915年与梁启超暗中策划反对袁世凯称帝,以赴津治病为名,化装逃出北京,转道日本,径达昆明。
12月25日,与唐继尧、李烈钧等组织护国军讨袁,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军入川,与袁军曹锟、张敬尧等部在泸州、纳溪一带激战累月,屡获胜利。
倒袁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
灵柩运回上海时,“执绋万人,举国摧痛”。
以国葬葬于长沙岳麓山。
孙中山致送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把他比作东汉的班超和马援,给予了高度评价
蔡锷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响应武昌起义的云南新军起义;二是发起、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护国战争。
对这两件大事,历史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后一件事情,为他赢得了“再创共和”的崇高声誉。
不过,在蔡锷做这两件事情之前,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在领导云南新军起义之前,蔡锷经历了一次“驱蔡风波”。
事情发生在1910年,蔡锷当时在广西督练新
军,广西的同盟会员想发展他参加革命,但蔡锷没有表态,从而引起了广西同盟会员的不满,认为蔡锷会是革命的阻碍,决定对付他,加之蔡锷在新军中位高权重(他先后担任过随营学堂、测绘学堂、陆军小学堂、讲武堂的总办),也引起了广西一些地方主义者的不满,这两部分人各怀心思,都想把蔡锷赶出广西。
恰在此时,蔡锷奉命对干部学堂第二期学员进行甑别考试,淘汰了一些广西籍的学员,而保留了一些湖南籍的学员,那些人便借口蔡锷“庇湘仇桂”,掀起了驱蔡运动。
蔡锷不得已离开广西,在云贵总督李经羲的奏调之下,他来到云南昆明,担任了新军第三十七协的统领。
随后不久就爆发了云南新军的“重九起义”。
蔡锷用短短的一生时光所做的这些事,个人认为蔡锷是一名十分优秀的中国军人。
蔡锷向来主张和笃行的是军人的“不党主义”。
他当然不是革命派,对孙中山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
梁启超是他的恩师,影响很大,关系极深。
但松坡也并不是惟老师马首是瞻。
进退行止,他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说他是改良派也比较勉强。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真诚伟大的爱国者,一个现实感很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个存在主义者。
辛亥革命之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同盟会人将蔡锷的名字也列入其中,但蔡锷表现消极,并不领情。
以前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上说,这是因为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属于维新派和保皇派,因此对革命不感兴趣,这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
但真实的情况是:蔡锷对民主共和有更深更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以武力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后,今后的任务就是建设国家,以前推翻清王朝
是武力之争,共和国建立之后,怎样建设国家就因当是主义之争,主义之争只能是政党在国会里通过辩论来进行,因此军人不应该加入政党,政党的主义之争军人参乎其中,主义之争就会变成武力之争。
因此蔡锷提出“军队不党主义”,反对军人干政。
由此也可见蔡将军的人品。
他没有什么打江山坐江山的封建皇权思想,他考虑的只是国家、民族。
尽管他对政治非常淡漠,但他知道军人该干什么,一旦有人要颠覆共和国,恢复帝制,他马上站了出来。
蔡锷是一名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为拯救中华而奔波,他的救国之路很是曲折,有人说蔡锷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秉承的是天地的正道,只忠于真理,而不是效忠于任何党派。
他是公正无私的,没有一点私心,不谋求一点既得利益,所以他反对结党,因为结党必定营私,怎样做,能够挽救危亡的祖国,怎样做,能够拯救中华民族,怎样做,能够使国家富强,不再遭受列强的凌辱,怎样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他就怎样做,就支持谁。
所以,这不能说成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蔡锷一生淡泊明志,品行正直,护国军兴,袁世凯恼羞成怒,责令湘督汤芗铭查抄松坡家产。
不想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将军为官多年,邵阳老家却仍然寒素贫微,“实无财产可查封”。
松坡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生前“尚欠债三四千金”。
蔡锷在护国战争胜利后,即得了严重的喉疾,在日本不治身亡。
尽管蔡锷身前一直身居高官,做都督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有钱粮一手包办,连中央都畏惧的土皇帝;护国战争时带兵打仗,每天经手的钱粮千千万万。
但蔡锷死后竟欠有不少的债,还是他生前的好友凑钱为他料理的后事。
其高洁的品行令人敬仰啊。
历史学家李剑农写道:松坡“历岁治军南省。
光复之初,开府滇中且二年,未尝为身谋。
盖棺后室家萧然无长物,尤是为当世军人楷模。
”
作家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
我个人很是敬重蔡锷将军,我佩服他的大智大勇和高尚的人格。
他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也是爱国主义者的典范。
他一生都在寻救国之道。
他始终追求富国强兵和社会进步;始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始终主张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以增进国力;伸张国权并借以保障民权;他始终反对内乱党争;力求团结一致外竟;他始终维护国家的权利;竭力谋取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他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坚定不移,身体力行,表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我想爱国主义是推动他不断前行的伟大动力,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