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课标要求以都江堰等著名工程和建筑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列举音乐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教学内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

编钟的出土,说明了我国古代音乐达到很高水平。

都江堰和编钟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并形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第一高峰,具有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结构及其水利灌溉作用与编钟的神奇。

通过都江堰巧妙结构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对象:
1.学生已经感受过古代思想文化的灿烂,通过本课也要体味科技与艺术的辉煌。

2.初一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对专业性的术语感到生疏,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更要注意教学语言上的形象生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动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知道编钟的由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律,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整理课文内容,结合文中图片及教师提供的资料,较全面地认识都江堰与编钟,感受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

让学生懂得文字资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历史文物和遗迹也是一种重要的认识历史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知道先秦时期我国人民的巨大创造力,了解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准备都江堰示意图与现状图将上述资料合理整编,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产生了空前繁荣的文化气息,与此同时在科技与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智慧之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味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吧!
【讲授新课】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同学们,大家知道“天府之国”是哪个地区的美称吗?(生答: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气候温和。

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流经平原,四季绿水长流不息,孕育这里的丰富矿产。

但古代岷江却是一条给人类带来水患的河流。

(多媒体录像展示)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江水陡落平川,流速顿减,泥沙沉积,河道淤塞,平原西南地区常常泛滥成灾,而东北却因
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造成干旱。

(出示成都平原示意图)针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是否会有治水的想法呢?那么又是怎样来设计你的伟大工程呢?让学生根据图示分组(5~6人为一组)讨论,每组派代表提交设计方案。

对于学生们的方案,较好的给予表扬,一般的给予鼓励。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经过日夜操劳,精心设计出了治水方法,那就是建造都江堰。

(播放影像资料)都江堰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充分体现。

它的设计闪烁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强化环保的意识。

下面,同学们依据老师出示的资料和问题,辅之以教材课文与图片,分组进行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学习、研讨。

(出示幻灯片)教师事先准备的资料与问题:(问题如下,资料见附录)
1.都江堰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是何时的水利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
2.都江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发挥着怎样的功能与作用?
3.古人的“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治水原则你认为科学与否?
学生讨论中,教师巡回指导,与学生共同探究,点拨学生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正是筑成一道堰,汹涌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内江与外江。

分水堰叫“分水鱼嘴”,后延部分称作“飞沙堰”,凿穿玉垒山,使江水流入成都平原,灌溉千里农田,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宝瓶口”。

都江堰修建距今两千多年,它既能防洪,又可灌溉,还能航运,居然符合今天的水利科学。

随着新中国成立,经过人民的修整,现可灌田1000万亩,至今造福后人,难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人们一直颂扬着李冰的功绩“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如果说都江堰工程的巧妙设计,让我们领略了祖先的创造力,那么编钟的神奇,更象是人们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之声。

二、神奇的编钟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着一种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的音乐表演形式,被称作“钟鼓之乐”,代表着其发展水平的便是编钟。

而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最具代表性。

(出示多媒体影像)它共有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钟架由6个佩剑青铜武士和8个圆柱顶托,整个钟架由246个构件组成,总重量为2567公斤。

观看了这段资料片,大家是否领略到编钟乐器的高超水平?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多数学生会说出对中华瑰宝的赞美之语。

教师总结:至今人们还能用它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

由于音域宽广,在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编钟这一古老乐器,仍在音乐王国中占有重要地位。

【归纳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非凡成就——都江堰与编钟。

这些成就是祖先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积累,创造力的表现。

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这些古代文明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也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要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创造。

【布置作业】
课后研究性课题:
1.都江堰的变迁
2.李冰小传
3.编钟——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生任选其一,通过查询资料,或个人,或分组完成。

研究性课题的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后记:多准备一些有关图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力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上课时要因地制宜,用板书、挂图、投影、录音等均可。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