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谈起来其实挺复杂的,毕竟它涉及的面儿多,牵扯的事儿也不少。
但是,说白了,就是个“做事儿的艺术”!你想,学校想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发课程,学生想从中学到点东西,家长呢,当然希望孩子学得好,长得快,能有个好前程。
这些要素一碰撞,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得说,这个“校本课程”,说的其实就是学校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所以说它跟其他学校的课程可能不一样,学校得根据自己特有的资源、环境来“量身定制”适合的课程。
但是呢,有些学校做得挺好,大家都夸;有的就比较尴尬,像做了半天手工,结果连个模型都没做出来。
问题在哪呢?最直接的一个就是,“个性化”设计总是容易跑偏。
有些学校特别“创意十足”,非得搞点儿特别的东西,结果搞得很花里胡哨,最后倒成了课程的“噱头”,学的东西一点儿没实际用处。
就拿一些学校的“特色体育课”来说吧,弄得跟奥运会似的,一堆学生跑得气喘吁吁,结果啥也没学到,反而把体力浪费了。
所以说,别让“特色”把孩子累倒了,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有所收获,能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才行。
再说,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时候真的是个问题。
比如,学校想打造一个特
别的课程,但是课程内容设计的特别简单,学生上了几节课就没什么兴趣了。
你让他们学点儿“深度”的东西吧,又怕他们接受不了,怕他们负担过重。
唉,这就有点像我们去外面吃火锅,店家放了好多菜进去,看着好像热闹,但你吃了几口就发现,菜虽然多,但啥都不够精致,吃完了也不饱。
所以说,课程设计的“深度”得讲究,不能光图花里胡哨,也不能只顾得过于简单,要恰到好处。
话说回来,有的学校可不光是设计不好,实施起来也出问题。
再好的课程,如果没有一个靠谱的老师来执行,那也是白搭。
有些老师可能原本就不太了解这个课程,教学起来也没什么动力,就像给你做饭的厨师心不在焉,做出来的菜味道自然差。
更有甚者,老师在课堂上根本就没多少互动,学生就像一潭死水。
你说这课程再好,如果学生都觉得枯燥,那不是白费劲儿吗?所以,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决定课程能不能“活”下来的关键。
有的学校在实施时,还会遇到“家长”这一关。
现在家长普遍对教育比较重视,甚至有点“操心过度”,看到孩子上的课程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就开始发火了。
有的家长就觉得,孩子是不是学到最先进的知识了?是不是和其他学校的孩子拉开了差距?这种心态也能理解,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能“脱颖而出”呢。
但过度焦虑反而让学校的教学压力山大。
要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向顶尖,而是希望他们能在兴趣和能力上有所提升。
所以说,家长这一块儿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很重要。
还得提一下学校的“资源”问题。
课程设计再好,实施起来再有条不紊,最后都得依赖资源。
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设施、场地、教材,甚至是课外活动的机会,都有可能成为一大挑战。
你要是没有好的设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大打折扣;你要是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孩子的兴趣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那种像是“纸上谈兵”的课程,虽然想得好,但因为缺乏实际支撑,也很难落地。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得从实际出发。
课程内容上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
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不同,得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比如,你所在学校有一片很棒的菜园,那就可以开设农业课,既
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动手操作。
而不是非得搞一些学生根本没兴趣的课程,最终课程上去了,学生的参与度却掉了。
再一个,课程的深度得调整。
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拿到个什么大证书,但至少要能学到一些能用的东西,培养一些有价值的能力。
比如,思维训练、动手能力,甚至是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是未来生活中很重要的技能。
所以,课程设计要在“深”和“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脱离实际,又不太低估学生的潜力。
然后,老师要不断地充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学校得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鼓励他们创新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别让他们觉得自己总是“老办法”套“新课程”。
最重要的,家长要理解学校的努力,支持学校的课程创新。
毕竟,校本课程的成功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这门课程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成长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虽然不容易,但它的前景确实值得我们去努力。
只要我们把握住方向,做好内容,注重细节,就一定能让这项工作走得更远,帮助学生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