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顺序号 1 主备教师贾红燕参备教师乐昌中心校全体五年级语文教师
集体备课时
间 2016 年 8 月22 日二次备课时
间
月日
授课时间月日第节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阐明课标依据)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读文
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法与学法引导点拨分析讲授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具
与
学具
多媒体(词语有关地
震的纪录片)
学生搜集的地震料。
教学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
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纪录片。
)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
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
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
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
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
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
与子》(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
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
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过程
1.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2.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层次。
第一段(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把儿子及儿子的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4、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资料
介绍分享自己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五、课堂小结
1、地震是残酷的,但是当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2、出示填空:这是一对()的父与子。
(了不起)
3、为什么说他们是一对“了不起”
的父与子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起因
事情发展的顺序经过了不起的父与子
结果
教学反思
学校南街小学姓名贾红燕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
个人主备解读稿
一、学段目标(阐明课标依据)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53个,其中25个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单元解读
单元(章)编排意图(地位、作用、前后联系、课标要求)。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
《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三、课时分配
阶段时间内课时计划及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课时设计思路
本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即课时教案)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首先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然后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最后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备课困惑
备课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需提出来供集体研讨的教学问题。
个人参备反馈表
困惑内容
对应建议
词语的理解是高段语文教学的重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可以创点,怎样抓深抓透?
设情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