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一般”到“竞争一般”和“价值链竞争”--当代马克思主义竞争学说的哲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1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产业文化与 中国制造 融合发展研究 (12CJL 031)
, 马克思地租理论视野下 中国制造 新优势研究 (13BJL 004), 土地人口红利视角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研究 (14BKS 01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产业升级战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11YJC 790100)作者简介:刘刚,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
研究中心副研究员㊂
2016年第1期总第250期
齐鲁学刊
Q ILU J OURNAL
No.1General No.250
从 资本一般 到 竞争一般 和 价值链竞争
当代马克思主义竞争学说的哲学思考
刘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 要:
竞争一般 是马克思 具体 抽象 具体 哲学原理在 资本一般 范畴基础上的延续与补充,是‘资本论“的续篇逻辑㊂这一逻辑,寓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总框架之内,同时也可以基于马克思 异化劳动
和 世界历史 两个哲学范畴进行较为清晰的哲学阐释㊂随着国内外当代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的发展,部分学者基本完成了 资本一般 和 竞争一般 的时空延伸㊂可将这些延伸归结为全球价值链和跨国资本背景下的 价值链竞争 ,通过 异化劳动 和 世界历史 范畴的延伸,可为我国当前所处的价值链竞争状况和产业升级紧迫性提供一种粗线条的哲学思考㊂
关键词:资本一般;竞争一般;价值链竞争;马克思竞争学说
中图分类号:D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16)01-0091-08
具体 抽象 具体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重要原理[1] 即马克思著名的 两条道路 :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2](P 42)㊂这一原理来自于‘政治经济学批判㊃导言“ 在那里,马克思阐述这一原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抽象出 资本一般 ㊂作为各类具体资本的共性, 资本一般 已经成为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形态的资本的首要 规定性 ㊂然而,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2](P 42)㊂要深入具体地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形态的资本,需要进一步引入不同角度的规定性 竞争 无疑是其中的关键㊂马克思的写作计划中, 竞争篇 就是继 资本一般 (后来发展为‘资本论“)的关键篇章[3](P 121)㊂马克思将其称之为 竞争学说 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全球
化的不断加剧,各国经济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跨国资本主导下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之
中㊂资本的具体形态和竞争行为越发复杂和多样化㊂要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竞争的新问题和新动向,需要再次求助于 具体 抽象 具体 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原理,在 资本一般 的基础上,引入当代马克思主义竞争学说关于 竞争一般 的新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 历史分析 的哲学方法,在 世界历史 的视角下[4],对当代资本主义竞争行为和竞争格局进行更为深入的哲学解读㊂一㊁异化劳动与世界历史理论:资本与竞争范畴
的哲学视角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的哲学方法论㊂马克思关于这个方法论的总的阐释也出现于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㊁必然的㊁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㊂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㊂1
9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㊂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5](P 412-413)
㊂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㊁货币和资本等范畴的本质都是一种生产关系㊂而资本则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制中预付的价值对无偿劳动支配与占有的生产关系㊂我们关于资本与劳动的哲学角度也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哲学视角下展开㊂
①这也包含了另一个基本认识:‘资本论“中所讨论的资本整体上依然是 资本一般 的层次㊂
相对于总的方法论意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资本和竞争范畴相关联的哲学视角还包括两个相对具体的哲学范畴:异化劳动和世界历史㊂这两个哲学范畴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矛盾论与普遍联系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体的方法论工具,为资本和竞争范畴的逻辑展开提供了直接有效的哲学进路㊂
异化劳动集中出现于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研究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㊂异化劳动形成的关键,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㊂因此,有学者认为存在 异化劳动和资本在本质上的一致 [6]㊂马克思首先指出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7](P 238)㊂这种支配权前提就是资本占有的生产资料㊂马克思认为当时的 国民经济学 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㊂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 [7](P 266)㊂关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这样概括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㊂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㊁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㊁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7](P 268)㊂而这里的 规定性 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步被抽象为 资本一般 的规定性㊂在 异化 的方法论视角下,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采取了劳动与其异化的 外部存在 的对抗: 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 [7](P 268)㊂这种 异化 的认识论视角,对于我们延续对 资本一般 范畴,重构
竞争一般 ,同样至关重要㊂
关于资本和竞争的另一个哲学视角
世界历史范畴,与上述 异化 视角的空间延伸有关 马克思曾这样描述世界历史: 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㊁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 [8](P 89)㊂而这种 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 构成 异己的力量 ,是资本全球扩张㊁竞争延伸至世界范围的结果,即是异化劳动从一国走向世界的结果: 尽管有这些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㊁资本集中 [8](P 114)㊂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个方向上提出并阐述了其世界历史理论㊂
简言之,资本的本质规定性可以在异化劳动的视角下获得清晰的哲学解释;资本与竞争的空间延伸则归属于 世界历史 的哲学视角之下㊂这两个哲学视角的进一步延伸与交叉,将为我们理解 资本一般 向 竞争一般 和 价值链竞争 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基础㊂
二㊁从资本一般到竞争一般:异化劳动的逻辑延伸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异化劳动 构成了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 规定性 ㊂在后续的研究中,马克思进一步将这种规定性概括为 资本一般 ㊂这是马克思运用 抽象法 的经典案例㊂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9](P 8)㊂这种抽象,从各类具体资本的共性,即 总的规定性 ,开始: 在这里作为必须同价值和货币相区别的关系来考察的资本,是资本一般,也就是使作为资本的价值同单纯作为价值或货币的价值区别开来的那些规定的总和 [2]
(P 269-270)
㊂那么,这种规定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这里 资本一般 的规定性与‘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的规定性是一致的①㊂这就是所谓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即在运动中实现了增
殖的价值: 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㊂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9](P 176)但是,一般认为,除了 运动中增值 , 资本一般 还包括更为广泛的规定性,荣兆梓教授曾这样概括 资本一般的内涵不仅包括资本流通中资本价值的 自行增殖 的性质,而且包含了增殖之所以发生的全部奥秘:劳动力商品的买卖, 等等,它基本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规定性的2
9
集合 [10]㊂也有学者分别将两个含义称之为 资本一般I 和 资本一般II : 一是能够在运动中发生增
殖的预付价值,以后简称为资本I ㊂二是指资本一般生产方式即资本生产力与资本一般生产关系的统
一,以后简称资本II [11]①㊂显然,上述两个含义都未超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关于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7](P 238)的界定,其内涵依然可以归结为 异化劳动 的视角之下㊂
(一) 资本一般 及其与竞争的关系
上述 资本一般 的得出,是抽象掉资本各类差
别的结果㊂具体而言,马克思抽象掉的各类差别,被汤在新教授概括为: 某一特殊形式 ㊁ 许多资本相互作用 ㊁ 量的差别 和 自身价值变化 四个方面[3]
(P 85)
,在此我们不再详述㊂其中,需要格外强调的是一个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哲学发生 质变 的关键 抽象 抽象掉了 许多资本相互作用 中的 竞争 : 竞争使资本的内在规律得到贯彻,使这些规律对于个别资本成为强制规律,但是它并没有发明这些规律㊂竞争实现这些规律㊂因此,单纯用竞争来解释这些规律,那就是承认不懂得这些规律 [5](P 152)
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 ,Marx -En g els -Gesamtaus g abe )
的著名编辑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 )就持有这一观点,在马克思之前,学者们一般 把竞争视作解释从工资浮动到生产力发展各种不同现象的关键机制 ,在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也曾持有相同观点,但是 上述新观点②较之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以市场为中心的分析模式取得了质的突破㊂把 资本一般 与 竞争 分为不同的范畴,是从概念上正确把握新观念的第一次尝试 [11]
㊂①
我国也存在将 资本一般 的规定性延伸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之外的理论尝试,这种尝试把资本一般界定为 价值增殖 ㊁ 运动性 ㊁ 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等更为一般的属性(如赵亮,王明华.资本一般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方晨曦,龙运书,吴传一.试论 公有资本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本文不再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判断,我们主要在 资本主义世界 和 资本主义竞争 的概念中讨论全球范围的资本与竞争问题㊂
②即把 竞争 从 资本一般 中抽象掉, 竞争没有发明这些规律 的观点
引者注㊂在‘资本论“中,竞争 被抽象掉 的状态得到了改善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讨论了不同资本争夺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第二卷引入了 单位资本 与 社会总资本 的差异,在第三卷引入了不同资本之间的 利润平均化 竞争,以及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等 具体形态的资本 ㊂因此,也有学者持有这种观点 竞争与 资本一般 相分离 的最初设想和写作计划被放弃,从而导致马克思放弃了 资本一般 范畴㊂ ‘资本论“在结构和方法论布局上都不再依
照六册计划,也不再把 资本一般 和 许多资本的竞争 分裂开来 [11]㊂也有学者将这将 资本一般被放弃 的状况,称之为 资本一般之迷 [12]㊂当然也有不同观点㊂部分学者认为虽然部分地引入了 竞争 ,但是 ‘资本论“的内容仍然是资本一般 [3]
(P 120)
,即 竞争 的 规定性 在‘资本论“中并未完全展开, 竞争篇 依然应被视为‘资本论“的续篇㊂ 在MEGA 2的编者中还有另一种意见,
资本一般概念不是遭放弃,而是被修改了 六册计划中的竞争篇,仍然可视作不同于现行‘资本论“的一本独立著作 [13]
㊂(二)竞争一般:提出分歧与哲学思考
重新回到 具体 抽象 具体 的哲学原理㊂上
述分析可以说明, 竞争 作为 资本一般 之外另一种 规定性 ,依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的 规定性 之一㊂近年来,围绕这一 规定性 ㊂马克思主义竞争学说也形成了新的进展,即形成了补充 资本一般 的 竞争一般 范畴㊂
竞争一般 概念由布里安[14]
提出,他与马克思竞争学说的著名学者威克斯[15](P 155)一样,使用了马克思关于 资本的内在本性 的说法㊂这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的一段论述: 从概念来说,竞争不过是资本的内在本性,是作为许多资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并得到实现
的资本的本质规定,不过是作为外在必然性表现出来的内在趋势资本是而且只能是作为许多资本而存在,因而它的自我规定表现为许多资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2](P 394)㊂威克斯都将马克思上述原文中 资本的内在本性 视为资本的定义,而布里安直接将此视为 竞争一般 的定义㊂实际上,细究马克思的原文可以发现,这可能存在误解,孟捷和向悦文认为, 竞争在这里不过是指资本的内在本性的外在实现形式而已 [13]
㊂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布里安建议将这里的竞争区分为 竞争一般和具体形式的竞争 ㊂英国学者威洛克[16]
在此基础上,借鉴日本宇野学派划分政治经济学三层次的原则
即将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划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运动规律㊁不同阶
段的制度特征相联系的资本积累和针对资本主义经
3
9
济的实际状态的分析三个层次的原则 把竞争划
分为: 竞争一般㊁与资本主义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
相联系的竞争的不同形式㊁在各种具体的市场环境
中竞争的实际运作和策略 [13]三个层次㊂那么, 竞争一般 本身的内容或内涵是什么呢?孟捷和向悦
文认为,这应是 竞争一般只应涉及那些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一般运动规律相关联㊁作为这些规律的
外在实现形式的竞争 [13]㊂他们在考察 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共性和基础性意义的竞争,即 提高生产率以削减成本 和 削减价格 两个类型,后者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经不再适用,而前者则适用于自由竞争和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是不同时代和不层次的竞争中共性的因素㊂由此他们认为: 在手段或形式上将其规定为提高生产率以削减成本的竞争 [14]㊂
对此高峰教授提出了不同观点㊂他认为 提高
生产率削减成本 是竞争的具体方式,应归于威洛克
所说的竞争范畴三个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而且这
一概念不能概括部门间资本流动形成的竞争,不能
视为竞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不适合作为 竞争一
般 [17]㊂具体如何定义 竞争一般 ,高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㊂高峰教授在‘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一书中,曾从 资本特定的生产关系 入手阐述了 资本 剥削 竞争 垄断 之间的关系㊂这一论述将竞争理论的相关范围推进至政治经济学一般性原理的深度,对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㊂
高峰认为 资本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包含着相
互联系的两个方面㊂资本一方面体现了资本对雇佣
劳动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资本与资本之
间的竞争关系㊂剥削关系是竞争关系的基础,资本
主义经营既然以剥削雇佣劳动为手段和以追逐利润
为目的,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必然是竞
争的,任何资本在市场上都力图排斥其他资本,以保
持自身在生产上和销售上的有利地位,获取尽可能
多的利润和尽可能高的利润率㊂资本在竞争关系中
所具有的这种排他性,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发展为
独占性,成为垄断的根源 [18](P72)㊂在此基础上,高峰在2012年曾表示, 当时我脑子里还没有 竞争一般 的概念,但也似乎是不自觉地把它看作是资本竞争的基本特征㊂ 但进一步考虑后,我认为:用 排他性 或 自相排斥 来界定 竞争一般 ,似乎还不够㊂ 为了概括资本竞争的最一般特征,我倾向于将其与 资本一般 的概念直接联系起来㊂如果 资本一般 可界定为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 , 竞争一般 则可界定为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相互争夺 ,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本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实际上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特征或本质规定 [17]㊂其实,高峰与孟捷的主要分歧集中在: 竞争一般 是不同资本之间的相互关联还是对资本自身的规定性㊂显然, 资本一般 概念中已经抽象掉了不同资本之间的相互竞争㊂资本一般的概念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将资本视为一个 总和 意义上的抽象,而没有把资本置于不同资本之间相互竞争的前提下㊂这也使得资本一般概念中,抽象掉了资本所面对的竞争,并进而抽象掉了资本的 行为的竞争性 这一特性㊂孟捷主张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将 竞争一般 引入,其目的并非专门探讨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在 资本一般 相同或类似的高度上,引入竞争施加于资本的更为具体的 特性 与 规定性 ㊂换言之,在 资本一般 抽象掉了 资本间竞争 的基础上,将 资本需面对其他资本的竞争 这一本质规定性加入其中㊂这一视角的特点就是重新将 不同资本之间的竞争 找回,但是,并非就竞争关系谈竞争,而是要像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一样,为资本施加一个竞争压力下必然具备的行为特性以充实 资本一般 ;或与 资本一般 相并列,形成对资本行为模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的规定性㊂简言之,孟捷倾向于将 竞争一般 作为资本的行为规则来探讨其规定性;而高峰则倾向于将 竞争一般 视为资本参与的竞争关系的一般性㊂
因此,孟捷和向悦文将 提高生产率以削减成本 所概括的 竞争一般 ,其着眼的并非资本与其他资本之间相互争夺剩余价值的行为或关系本身,而是指面对这样的 争夺 或 竞争 ,资本必须在竞争这个外在强制规律的迫使下 不断使自身更具竞争能力 的本质属性㊂当然,使自身更具竞争力的手段并不一定局限于 提高生产率以消减成本 要阐明资本使自己更具竞争力有哪些手段或哪些方式,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高峰对不同资本竞争关系的具体界定: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相互争夺 ,即相关的 竞争能力 需要沿着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相互争夺 这个中心线索进行解构㊂这里,我们不需要具体探讨这种解构的详尽内容,而是要进一步明晰其基本的哲学内涵,形成一个简明的哲学解读㊂
应该说高峰教授把资本作为 特定的生产关系 ,从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以及 资本与资本的关系 入手阐释 竞争一般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一
49
竞争学说的研究推进至唯物主义历史观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理的层次上㊂在具体的哲学概念上,这里的分析依然可以视为 异化劳动 的进一步延伸㊂在 异化劳动 中作为劳动 外部对象 的资本,已经获得了 能动的 ㊁ 独立的 地位,正是这种客观的外在性和独立性导致了 异化 的存在㊂然而,进一步的逻辑延伸则可以发现:作为 异化劳动 的资本不是整体存在或孤立存在的
不同资本之间同样会出现 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的矛盾状态㊂资本A 的存在,成为资本存在B 的前提;同时资本B 的发展和状大,又可能成为与资本A 争夺剩余价值的 外
部对象 ㊂因此,将 劳动的异化 进一步延伸至 异化劳动 之间的 异化 :一部分资本通过为另一部分资本 服务 而存在,而这种 服务 过程,又成为壮大其竞争对手,抑制其发展空间的 异化 因素㊂资本与资本之间 异化 的矛盾性,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背景下,获得了充分的展开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借助 世界历史 的认识论范畴,将研究推进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 价值链竞争 层次㊂
三㊁从竞争一般到价值链竞争:世界历史的时空延伸
竞争与资本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范畴, 资本一般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差异,也对应着 竞争一般 在不同时代的差别㊂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大哲学视角来看,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两个阶段㊂相应的,竞争一般也在两个时代分别体现为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㊂具体而言,我们又可以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细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相应地,竞争也体现为不同时代条件下各有差异的竞争㊂例如,当前所处的历史时期,一般被视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世界垄断资本和跨国垄断资本统治全球生产和流通的一个新阶段㊂①
M =货币资本;C =商品;P =生产过程;c =商品形式中的剩余价值;m =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L =劳动力;MP =生产资料;M >M ;C >C ;P >P.
(一)世界历史范畴的时空延伸:世界体系与资本国际化
具体阐释 竞争一般 的 规定性 在当代的时空延伸,我们需要引入 世界历史 理论的新发展㊂其中沃勒斯坦的 世界体系 理论㊁帕劳的 资本循环国际化 ,是 世界历史 理论的重要的继承与发展㊂而全球商品链和全球价值链等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竞争的新理论,又与这些研究悉悉相关㊂
沃勒斯坦的 世界体系 理论不仅是对世界经济
发展过程的长周期历史考察[19](P 6)
,也提出了作为 全球商品链 基础的 商品链 概念㊂他与霍普金斯把 商品链 视为世界体系中的国际商品链[20]㊂在世界体系的中心㊁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之间,沃勒斯坦通过 融入 与 边缘化 描述了落后国家进入世界体系,以及在世界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基本过程㊂一般认为,较早系统分析跨国资本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学者是法国学者帕劳(Christian Palloix )
㊂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将资本循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作为主要线索,将资本循环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1]㊂帕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理论的经典原理,将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进行仔细划分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循环经历货币资本㊁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也可以视为三种资本循环的历史过程㊂帕劳通过研究认为,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过程,正是依次实现商品资本㊁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全球化的过程㊂不仅明确解释了 全球商品链 ㊁ 全球价值链 和 全球生产网络 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为接近于上述三个概念的政治经济学提供解释㊂帕劳的研究开启了政治经济学对全球资本主义和网络资本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借鉴价值㊂鉴于帕劳的研究影响较大,且提供了一个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原理上的资本主义时代划分方式,能够为本文
价值链竞争 的时代属性和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㊂我们在介绍帕劳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形成对 价值链竞争 的理论界定㊂帕劳采用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9](P 116),具体可以描述为:
M C P C
M C P C 式中,Ⅰ是货币资本循环(M M ');Ⅱ是生产资
本循环(P P );Ⅲ是商品资本循环(C ' C '
);总流通过程Tc 表述为商品资本循环的起始处C ' M '
C '
①
㊂历史上资本循环国际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早期的商品资本国际化,表现为商品的对外输出㊂第二个阶段是货币资本的全球化,表现为对外投资和对外贷款㊂而全球价值链条件下的资本循环则是第三个阶段,即生产资本实现全球化之后的结果㊂
参照美国学者罗宾逊的总结和简化[22](P 18-
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