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重游古琴台(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觅知音——重游古琴台(上)
虽然经常路过汉阳古琴台,却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进去探幽了。
原以为与月湖风景区连成一片后可以免票游览,到进门时还是要缴纳15元购买参观券。
古琴台是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它位于汉阳龟山西麓、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地方。
古琴台门前一长排“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浮雕,把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的知音故事,形象地展现给前来的游客们。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俞伯牙,极善于鼓琴,一次乘船途经汉阳江面,停舟龟山脚下,适逢雨止云开,抚琴以遣情怀。
不料弦断,伯牙知有人听琴,经两厢辩琴论艺,始知非俗士,邀其入舟,此人便是樵夫钟子期。
伯牙续弦操琴一曲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伯牙喜遇知音,便结为挚友,约来年再会。
次年伯牙按约赴会,谁知子期不幸病故。
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挥泪鼓琴“高山流水”,对天长吟:“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今后永不操琴。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历代屡毁屡建,最近一次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
占地15亩,规模虽不大,布局却很精巧。
进大门后首先见到“知音腊像馆”,可怜的腊像长期没有得到维护已呈破败之态了。
穿过小院的右门,迎面是置于座北朝南照壁内的“印心石屋”,此碑文为1835年清道光皇帝为两江总督陶澍亲笔而书。
碑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却凹陷而入。
照壁西面是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
照壁南面有一花墙圆门,穿过门洞又是一番天地映入眼帘:釉瓦红柱的小舍群掩映在修竹古树间,整个伯牙亭周围古朴绿盈。
照壁院落虽小却幽静宜人,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米芾之手。
进小门后为一曲廊,廊壁立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历代石刻碑记;还有清道光六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诗兴大发时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赏识,可惜因年代久远,都用玻璃贴面保护着,看得不是很清楚,拍照就更难了。
顺着曲廊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檐下的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
我找到了1979年前冒充军人与老伴在琴堂面前的合影,“高山流水”见证了我们相识相爱的一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