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古诗文阅读-三年(2019-2021)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广东专用)(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5 古诗文阅读
(2021·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2)忠之属.也(3)公将驰.之(4)惧有伏.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乙)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

”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成惧其来攻。

孔坦曰:“不然。

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

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

”已而果然。

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诸军初至.石头/至.霸上及棘门军B.贼众方.盛/方.七百里
C.侃从.之/隶而从.者D.若.峻攻垒/仿佛若.有光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2020·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020·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①,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注]①镞:箭头。

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广亦竟.射杀之②广之将.兵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0·广东中考真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

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

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 祯曰:“恩龙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
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

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循.法度(遵照)B.恩宠不可恃.(倚仗)
C.被捕而杖.杀之(用杖刑)D.以及.于此(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2020·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自劳.军劳.其筋骨B.军士吏被.甲将军身被.坚执锐
C.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属.予作文以记之D.使人称谢.长跪而谢.之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汉文帝劳军的北京。

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汉王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驻扎军队,此时的边境地区正处于战备状态。

B.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

细柳营官兵均严格遵守军令,周亚夫见到皇帝没有跪拜,而是以军礼参见。

C.汉文帝是一位开明、识大体的国君。

虽然在细柳营处处受到约束,不得不听命于手下将军,内心颇为不满,但他仍然对周亚夫大加称赞。

D.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霸上及棘门的军营,汉文帝长驱直入;而到了细柳营,入营受到阻碍,在营中只能慢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020·广东中考真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2019·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9·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
(3)即更刮目相待____
(4)有人从学者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的?
(2019·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

”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日:“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年
..出之②莫不然.矣
(2)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2019·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光.先帝遗德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C.悉以咨之.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2019·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2019·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
(2)去.国怀乡(__________)
(3)宠辱偕.忘(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