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
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
第二步 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 承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 产力。
公认方法
美国的威廉 ·福格特和威廉姆 · A.阿兰在(1949):前者, “土地为 复杂的文明生活服务的能力”;后者,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 前提下 ,一个区域能永久供养的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或土地退化前区域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诸多学者认为 ,土地承载力是在不对土地 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前提下 ,土地生产潜力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IUCN、 UNEP、 WWF, “地球或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 限度的影响就是其承载力”;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 ,以 可预见的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 , 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总而言之 ,土地承载力的诸多定义可综述如下:一定技术水平、 投入强 度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引起土地退化 ,或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 响 ,或不使环境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 ,能持续、 稳定支持具一定消费水平的 最大人口数量 ,或具一定强度的人类活动规模。
承载力一词最早是在生态学的研究中发展的,早期应用范围也只限于 生态领域。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现象的出现,人类学家 和生物学家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了人类生态学中,产生了生态承 载力概念。承载力一词也总是与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人口增加、资源减 少、经济发展相联系在一起,承载力概念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3、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AEZ法) (1)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 (2)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 研究的要求; 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 验田式的投人产出。
B)后期(1970年以来)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
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较具影响的研究有3个: 澳大利亚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澳大利亚1973年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 资源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土地承载力, 提出了可以养活2亿人;若让每个人都生活在高于 当时中等以上水平,能养活的人口将不超过1200万 人。
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① 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 ② 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③ 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 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 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概况
在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同时,环境污染一方面使资源利用价值降低, 使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水资源);另一方面,大气、水体、土壤、 固体废物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环境自净能力、环 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区域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相继被提出。
土地承载力定义:(又叫人口承载力,或土地人口承载力)
(1)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个阶段 A)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大多是生态学上承载力定义的直 接延伸,较有影响的研究当推威廉· 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威廉· 阿伦的计算方 法。 威廉· 福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用作者的话说, 他之所以撰著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了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 数量已超越其土地负载能力。C=B:E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
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溉条 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农业生态区法的步骤(AEZ法) (1)土地资源调查 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土地数量、作物种植制度、
土地利用现状等。
(2)划分农业生态区 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由气候图、
3。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的必要前提 ① 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 食物; ② 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 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③ 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④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 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理需求 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执行的农业生态区法 (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简称 AEZ)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 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 元
发展中国家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教科文组织(UNESCO) 在1971—1981年间,合作完成并出版了全套世界土壤图 (1978年)。同时,粮农组织还制定了《土地评价纲要》, 提出土地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粮农组织尝试把评价原则应 用于世界土壤图,以估算发展中国家适合于生产各种特定作 物的土地资源数量,这就可以评估作物产量和投入水平。 这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人口发展的方法,它将气候 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合,来反映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的实际潜力,并考虑了对土地的投人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 对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不同 的土地利用方式(投人水平)下,可以有不同的人口承载量。
土壤图、地貌图和行政界线图手工或计算机软件叠加,或用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计算机上生成。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
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 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 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 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调查图,一方面是在生态区图 中输入了行政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在每个基础行政区内, 根据其灌溉地(水浇地、水田)、非灌溉地(旱地)、草地、 水域等的面积统计,以及相应生态单元的匹配而计算出耕地、 草地、水域等的土地生产力,最后可以统计出每一个行政区 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 进一步考虑经济投人的水平,使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联系。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 承 载 力 按人均(含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工种)统计每人每年 所需热量、蛋白质折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一定行政区内的 土地生产潜力,并通过投入水平系数修正来计算所能承载的 人口数量。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
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 它可以从如下多种指标加以反映:
1.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土地面积 100 % 土地总面积
耕地面积 2 .垦殖指数,又称 土地垦殖率 100 % 土地垦殖率 土地总面积
3.水面利用率
已利用水面面积 水面利用率 100 水面总面积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 E代表环境阻力(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福格特断言:地球上土地的负载能力已达极限,耕地太少,已容纳不了现存的 世界人口数量。 英国的威廉· 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其目的是计 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或者说给出承 载人口的上限。 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它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反 馈作用, 因此只能作粗略估计。
土地生产潜力的测算 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
光合生产潜力:作物的光合潜力是在假设各种环境因素
均处于最适宜条件下高光合效能作用组成的群体所能产生的 生物量(干物质),即仅把光照作为惟一的考察因素,而假 设其他因素都不起任何限制作用。
(1)光温生产潜力, 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上限,需要在光合生 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 光温生产潜力。 (2)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进行 水分衰减,乘以水分订正系数,得到光温水生产潜力。 (3)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土地自然生产力
(2)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 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 研究”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开展不
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最有影响的当
6.建筑密度
7.容积率
8.土地利用集约度
二、土地承载力分析
1。基本概念
关于承载力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是第一 个看到环境限值因子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他的 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式,而且对后来的 科学研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和发展
资源承载力研究的ECCO模型 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 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
20世纪80年代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 ECCO模型开始设计,并在非洲试运行。它是由英 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提出的一种承载力估算的综合 资源计量技术,它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模拟不 同发展策略下,人口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
分平衡、养分平衡等)的定位观测,研究各种因素对作物产
量的影响,推算出一定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2)典型调查分析 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 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3)机制法 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 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 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 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 T· W· S = PT· W· S = PW· 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 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 Pf是光合潜力; PT是光温潜力; 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2。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
生产条件; 土地生产力; 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 土 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因此: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PSCL )的因素为单位面积 的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PSCL=[P(e)×A]/N 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土地面积; 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4 .耕地复种指数, 指每年实际播种使用的面积与已开发为耕 又称耕地利用率 地面积总量的白分比
5.草原载畜量
放养各类牲畜头数 草原载畜量 2 草原面积( km)
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 地面积之比 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整个地 块(或建筑用地)面积之比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 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衰减,即乘以土壤订正系数, 得到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土地自然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人类对土地植物生长 无负作用,亦无正作用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它是现实条件 下可达到的最低生产力,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下限。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1)实 验 法 根据某一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人为地创造作物生长 的最佳环境,通过田间实际栽培,来取得作物最高产量;再 通过对该地区土地生态条件(包括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