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崇尚真、善、美是人类的优良传统。

美育教育能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课堂,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应该理解为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审美感知是对美的现象的感受,解决对象美与不美的问题;审美判断是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与评价,不但要肯定事物的美与丑。

而且能从理论上说明它为什么美,美在哪里等。

学生本身就是美的化身!美的使者!在学校这个美的环境中学习美的语言,美的知识。

因此你们的言语、行为等一切都应该是美的,我们是新一代最美的人!应该用美的标准要求自己。

“不美的话不说,不美的事不做”。

语文材料尤其是文学作品更是美育的材料,其中饱含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我们完全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发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取向,在遵循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的同时,也应该按照审美的特殊规律来组织和运用这些材料。

学习美的享受,愉快地接受美与善的熏陶,尚伦理,讲礼仪,善待社会、美化人生。

二、创设令人向往的氛围,对学生进行美育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感情,是进行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要根据文章题材、思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情感。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做了如下结语:“《苏州园林》以不同凡俗的风采跃然纸上,使人觉得山美、水美、天然美、作者文笔美、大师情操美。

同学们试想,如果作者没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不可能写出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的文章。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并且有许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同学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吧!为我们的中华而努力学习,愿我们的中华更加美丽!”这一结语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秀丽的园林风光无限美的情趣,从而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获得美的享受。

三、创设悲壮的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现代的青少年,爱憎尤为分明。

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和课文内容相吻合。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时值晚秋,阴风怒号,在江南小镇咸亨酒店前,现代文学作品的走廊里,“走”出了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颓唐、低声下气的老书生。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他就是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

他是一个惨遭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毒害的中国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交融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即通过自己的感官,反映客观存在的美,产生美感。

也就是欣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美的素材,如课文《春》《济南的春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都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创造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

美学鉴赏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它不仅仅要识别事物的美与丑,还应当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劳动是否美。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习鉴别艺术美。

其次,用多种比较来鉴别美。

从而进一步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

五、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形象之美和景物所蕴藏的意境之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和景物众多,各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之美和景物的意境之
美。

如,学习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感悟的色彩是明丽的境界:莲叶绿、荷花红、湖水蓝、骄阳彤,意趣盎然,美不胜收。

景色美,语言更美,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六、启发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和人物之美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用美妙的梦境来表情达意:《荔枝蜜》里的梦匠心独运、《我的老师》里的梦情浓意深……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启发学生去感知梦之美、梦所蕴含的自然之美、人物之美。

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尾部分,孩子:“那我昨天晚上怎么还梦到了阿婆了呢?”“我想跟他说梦的原理……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了,这绝不是一颗流星。

”讲析时,可向学生提出:作者以梦作结,有何好处?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文章以这一真情美梦来收束全文,不仅有力地再现了孩子那恒星般童真的美丽,而且给人以启迪、感悟。

纵观语文教材,美的教育内容比比皆是,它为青少年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使他们受到多方面美的展示与感染。

总之,语文教学和美育不能互相替代,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应该,而且可以有意识地按美育的规律积极创造美的教育情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