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13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管壁及管腔变化,并取
同期住院109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空腹血浆总胆
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DM)及血压。
结
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4.2%高于对照组22.9%,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
梗死组管腔狭窄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均与对照
组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管腔狭窄与脑梗死发
生关系相当密切,对危险因素及斑块有效的控制,可使脑梗死发生率下降,其中
超声检测斑块,有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高频彩超斑块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67-02
1 前言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而脑梗死则是造成人类致残甚至
死亡的重要原因。
斑块的成因较多,进展缓慢,自身可修复、代偿,早期又难以
发现。
随着高频超声的临床应用,旨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起到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指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13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观察。
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协会制定的标准,经头颅CT及MRI证实的132例
在院患者,男75例,女57例,年龄在43-91岁之间,平均年龄(68.2±7.2)岁,梗死部位累及小脑、脑干及各脑叶。
对照组为同期109例非脑梗死在院患者,男63例,女46例,年龄34-78岁之间,平均(57.3±4.2)岁。
2.2 研究方法
采用颈动脉超声仪(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3 logiq7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超宽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7.5-10MHz。
嘱患者平卧位,头颈伸长,明显
暴露出颈部,并头偏向对侧,从锁骨上窝水平开始,仔细探查,探查顺序依次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近段 1.0cm,颈外动脉,以超声显像测定管腔内膜。
评定标准如下: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
<1.2mm为内膜增厚;局部隆起并向腔内突出>1.2mm,为斑块形成。
管腔内径减少>30%时为管腔狭窄:内径减少30-60%时,为轻度狭窄;内径减少61-80%时,
为中度狭窄;内径减少81-99%时,为重度狭窄。
血脂检测均让患者清晨空腹抽血,采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血糖(DM)。
危险因素中生化指标诊断标准:糖尿病为空腹血糖
≥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H-TG>1.8mmol/L,H-TC>5.9mmol/L,H-LDL>3.34mmol/L,高血压诊断标准:≥140/90mmHg。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
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及相关分析采用x2检验。
3 结果
3.1 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人数为98例,其中男性58例(43.9%),女性40例
(30.3%);对照组斑块形成人数为25例,男性13例(11.9%),女性12例(11.0%)。
脑梗死组斑块发现部位以颈总动脉居多为82例,其次颈内动脉9例,颈外动脉7例;非脑梗死组斑块部位,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7例,颈外动
脉 4例。
脑梗死组出现管腔狭窄共计90例,其中轻度狭窄16例,中度狭窄45
例,重度狭窄29例。
对照组管腔狭窄共计20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
6例,重度狭窄5例。
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表2)
注:*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3.2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危险因素
脑梗死组年龄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另外,梗死组高血压100例
(75.76%),糖尿病62例(46.97%),分别高于对照组高血压20例(18.35%),糖尿病18例(P<0.05)。
TG、TC、LDL测定均与非脑梗死组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3)
表3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区别
注:**P<0.01为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
的提高而明显上升,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目前脑梗死在治疗上无特效的方法。
国内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梗死的部位关系密切[1]。
国外研究也报道[2],脑梗死患者IMT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将IMT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标志。
鉴于超声技术的安全性,无创性,操作的简便,诊断明了,已在临床
中广泛应用。
随着颈动脉超声检测IMT在临床上的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的狭窄有了影像上的诊断,让人们逐步了解到斑块的形成、脱落,从而引起
血管梗塞的整个机理。
研究表明,颅外段颈动脉硬化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引起
的脑梗死已得到重视。
单纯动脉内膜增厚并不足以引起脑梗死,而当斑块形成后
并对血管造成堵塞将致严重后果。
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缓慢,引起梗死的机制如下:①粥样硬化斑块扩大,引起狭窄,直接阻塞血管;②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碎片
脱落所引起的远端动脉闭塞;③动脉内膜损伤或形成溃疡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硬迂曲,管壁厚薄不匀,血小板及纤维素等在血中有形成粘附、聚集、沉着,形成血栓,血栓逐渐扩
大从而阻塞动脉[3]。
本研究结果发现:梗死组132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检出率达74.2%,与非梗死组的22.9%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
统计学意义。
管腔狭窄数目、程度梗死组与对照组也存在差异。
而脑梗死患者绝
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
高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四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
因素。
其中年龄是独立的,无法干预的因素,Jorgensen HS等[4]发现年龄>55岁
的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患病率为10%,而>75岁的人则为33%。
高血压所致的血
管内皮结构功能损害,无论收缩压或(和)舒张压的增高都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且与发病危险性呈正相关。
糖尿病引发的大血管病变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
正相关,此外,可降低血管壁溶酶体脂肪酶系活性而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故属于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脂血症可增加血液粘滞度,加速脑动脉硬
化的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
生有关。
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国内外研究,发现脑梗死组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比
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
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积极予以相关药物治疗,减少不良生活习惯,适当的进行
体育锻炼能有效的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及稳定斑块,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从而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维丹,姚声涛.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发病关系的探讨[J].贵州医药,2003,27(5):393-395.
[2] Cuffe RL. Rothwell Pm. Effect of nooptimal imaging on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 measured degree of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06, 37(7):1785. [3] 张育红,张辉.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59.
[4] Jorjensen HS, Nakagamo. H, Rasschou HD, et al. Silent in-fra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Prevalence, Localization, Risk factor and clinical significant: the Coenhagen stroke study[J]. Stroke, 1994; 25: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