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7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宁政发[2006]157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7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和地方预算的
通知
正文: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7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
(宁政发[2006]157号2006年12月13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编制2007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现就编制2007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和地方预算问题通知如下

一、编制2007年预算的指导思想
综合考虑2007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编制2007年预算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努力提高收入质量;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积极支持深化投资、金融、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等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2007年财政收入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财政收入的增幅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认真落实国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和完善资源税等税制改革试点要求,抓好落实工作;推进物业税试点。

(三)巩固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成果,按照完善后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要求,安排好出口退税预算,保证及时足额支付。

(四)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

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有偿使用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

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等违法活动。

三、2007年财政支出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落实稳健财政政策,集中财力确保自治区重点项目支出需要。

认真落实中央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妥善安排好财政支出预算。

努力筹措资金,确保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重点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等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支出需要。

(二)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预算内经常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扶持农业优势产业、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和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制度,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

增加农村扶贫开发投入,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1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大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投入,支持塞上农民新居和南部山区危窑改造工程。

继续支持农业科技和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

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支持中部干旱带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三)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积极落实人员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再就业补贴政策,努力创造就业岗位。

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提高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标准,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在全区农村实行“五个全面”政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五保人员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儿童计划免役项目免费补助和化解乡镇债务等“五个全面铺开”,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
讨人员救助等制度。

(四)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重点支出的需要。

确保财政对教育投入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三免一补”,所需经费纳入各级预算管理,足额安排。

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机制。

继续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实现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优化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投入力度,建设“创新型宁夏”。

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一年覆盖全区。

(五)完善财政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做好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

完善公务员工资津贴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安排相关支出,逐步提高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

同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六)加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力度,完善“四奖一补”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大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机制,对市县收入增长进行考核奖励,全面启动化解乡镇债务“以奖代补”政策,对产粮大县继续给予奖励,提高基层政权运转保障水平。

完善自治区对下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完善市县预算审查办法,加强对市县预算编制、执行和人员控制的监督和约束。

(七)大力支持深化投资、金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体制改革和创新。

(八)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确保重点支出。

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要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

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支出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做好2007年预算的编报工作
各市、县(区),各部门要认真做好2007年预算编报工作。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2007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和地方预算。

二是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改革,完善结余资金和学校经费管理相关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大力推进综合预算。

四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推行财税库行电子缴库横向联网试点,推进专项拨款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

五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推进专项拨款政府采购试点工作。

六是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七是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研究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八是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自治区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全额列入市县级总预算,确保收入来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本级预决算的监督。

在编制本级预算时,自治区对市县“两税”返还、所得税返还、体制性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固定结算补助、固定专项补助、体制上解和专项上解按上一年执行数编报。

在支出安排上,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顺序,确保收支平衡,不打赤字。

要将调资翘尾、按政策规定计提的社会保障性支出打足,预留规范津补贴需负担资金,不允许在预算中留下支出硬缺口。

各市、县(区)预算(草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应于2006年12月20日前正式行文报自治区财政厅审核汇总;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于2007年4月30日前,将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汇总后报自治区财政厅。

五、狠抓增收节支,圆满完成2006年预算
2006年前11个月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为完成全年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要继续抓好增收节支。

要加强依法治税,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走私、偷税、骗税和逃税等违法活动。

要严格控制减免税,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越权减免税收,不得擅自出台减免税和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出台的要及时纠正,凡未纠正的要严肃查处。

各地、各部门既要认真落实支出预算,及时拨付资金,又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防止年终突击花钱。

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自治区财政超收主要用于安排自治区成立50周年各项重点建设项目支出需要。

地方财政超收重点用于落实调资政策,存在调资缺口的市、县(区)必须将超收全部用于落实调资政策,要通过超收来缓解当前财政支出压力,通过超收来确保收支平衡目标。

——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