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关于非虚构性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关于非虚构性文学
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一一
关于非虚构性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常品
摘要:自从"非虚构文学"登陆中国文坛,真实性与文学性孰轻孰重,"真"的程度,"真""假"的界限等
争论都如影相随.是不是必须一丝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都不能有才能算得上非虚构文学?本文也就这一老问题进行初
步的探讨.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真实性文学性
当虚构性作品风靡文坛,人们对此类作品司空见惯的时
候,难免产生一些腻烦,便会产生一些要求,想要在文学作
品中(特别是其容量最大和表现力又最强的小说这种文学样
式中)直接窥见真实的世界.这时候,非虚构性文学必然开
始为人们所关注.,
非虚构文学其实该是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新的称谓,
是两种文体的巧妙糅合.既然如此,真实性也就该是非虚构
文学的基础和生命,它必须仰仗,凭靠真实的力量去区别于
虚构文学,去感染和征服读者,并与读者建立一种默契,读
者只要一看到"非虚构文学"的字样,就会毫不怀疑的相信
它所写的完全是事实.失却了真实性就失去了非虚构文学的
魅力和威力.卢跃刚说:"'文学'与'报告'联姻,而且
经久不衰,真是一种奇迹.究其原因,有一条,就是它们都
揭示人类的真相和本质,都朝着真实'顶礼膜拜."_1同
样说出了非虚构文学真实性原则的不可动摇.这类作品原创
性,真实性,历史感都很强,与虚构性作品相比更贴近生
活,其可读性更高.尽管有些非虚构性作品在语言艺术上并
不高超,但它还是深受许多读者的喜爱.其本身就是把真实
性放在第一位的.读者在看的时候也就在其文学性上没有寄予太多期望.所以对语言的艺术性要求并不高.读这些作品
往往给人一种厚重感,而过后对真实事件的回想及思考,会
让读者明白更多.
可是非虚构文字真实又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
问题.它包括了事实的真实,本质的真实,艺术真实以及作
者的真实观,读者的真实感等层面.非虚构文学也是在"戴
着镣铐跳舞",它贵在真实,也难在真实.
过去的报告文学发展的进程就是一个轮番上演的关于"真"与"假"的争论过程.差不多每一部有影响的作品的
问世都伴随着关于真实性的讨论.非虚构文学概念出现后也没例外.那么非虚构文学是不是就该是做到绝对的真实,任
何一个细枝末节都完全真实?且不谈它是不是要有文学性,
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的作者去写他,可以写成完全不同的人;同样一句话由不同的人去说,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真
实";即使是同一个人说同一件事,由于说话时间地点对象
不同,也会有"失实"的可能.如此说来,就算是新闻也很
难做到真正的绝对真实了.更何况非虚构文学毕竟还是"文学","真实"虽是非虚构文学的生命,但"文学性"该是
其灵魂,生命失却了灵魂也顶多是个肉身而已.文学性会赋
予非虚构的事件和有限的事实以灵性,使得它比文学还要文学.脱离了文学性的非虚构性作品读起来就像是看一一些直接告诉给读者的案例事件,也许是缺乏情节的,会让读者索然
无味.还是要讲究艺术性,讲究美感.表达方式也可以灵活
多样,这样才能更生动的传达信息给读者.文学是艺术,必
然有加工,就像一块玉石必定要经过雕琢才能使其灿烂光
彩一样.就是承认"'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
性'(invention)或'想象性'(imagination)是文学的
突出特征"的美籍文学理论家雷?韦勒克(Wel1ek)也说过
这样的话:"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
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还必须承认有些文学,诸如杂文,传记等类过
渡的形式和某些更多运用修辞手段的文字也是文学."_2
西方文学界将非虚构文学称为"创造性纪实作品"¨3].
他们可以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去创作,与小说唯一的区别仅是它的题材事件是真的.阅读国外的这类作品,你会模糊了文
体之间的界限.像美国的理查德?普莱斯顿的《高危地
带》,被《纽约时报》评为非虚构类畅销书第一名,却又同
时被评价为"一本引人入胜的纪实性惊险小说……令人惊惧的作品".而实际上它就是一篇故事真实,人物也真实的非
虚构文学作品.这些非虚构作家给我们追寻非虚构文学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说非虚构文学应该比以往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只要作品不是作家道听途说,只要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而创作出来的,尽管进行了
艺术加工,但其还属于非虚构作品,但其具有了艺术价值.
可以说,非虚构文学作品虽然属于"写实的艺术",但更需要"艺术的写实".它似乎有意识的淡化或是技术性的回避了其
必须有的真实性和新闻性,这恰恰使它摆脱报告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镣铐"的束缚而得到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关于非虚构性与虚构性作品,笔者觉得它们都是来自于
生活,不管它们的差距有多大,它们始终还是跳不出生活这
个圈子.尽管人们看虚构性作品与非虚构性作品就像是镜子的两面,从中看出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它所折射
出来的景象又是生活中的千姿百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
以只要非虚构文学作品保证了重大事件和基本事实准确真实这个前提,可以对某些细节"略有虚构"以增强作品的文学
性和感染力.这"略有虚构"的界限就是不会引起读者对其
真实性产生怀疑.相反最终会把真实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相结合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其实,如果我们追溯下去,就会发现非虚构文学并不是
新的没来源的或是外来的事物.中国该有着悠久的非虚构叙事文学的沃土.从《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上,我们就
已经看到了非虚构文学的雏形,尤其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看到了非虚构文学的张扬和充足发展.所写都是真人真事,真名真地,真时真景,真情真意,后人从未怀疑
过其真实性,但谁都不能肯定它毫无虚构.例如《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
文理究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的故事是关于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最后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打压而最后双双殉情.作品最后枝相交与鸳鸯和鸣,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其构想极为优美迷人.这里就出现了虚构性,但这并不影响文章的真实性.最
后的虚构性使得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提升.而现代作家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有大量的抒情,议论,这就
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性的信息.但它还是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并真实的还原给了读者.夹杂作者抒情,使得作品的感染力
进一步增强.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这样说:"倾注感情的
肖像画,画出来的全是那位艺术家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坐在
那里的模特儿的内涵."_4读者从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
而自己也深受感染.
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非虚构性各有其独到的地方,如果
把真实性说成是"鱼",那么想象虚构就应该是"熊掌",
人人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在文学创作中二者却可兼得."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非虚
构文学不表现为虚构,而是除虚构之外,通过语言,结构,
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建构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_5而文学作品只有既有真实性又有虚构性的时候,才会更加生动,达到
历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由于真实性受政治环境,民主程
度,市场经济以及作者的立场,观念,政策水平,写作水平
等影响,不可能做到绝对真实.所以我认为进行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时候,只要不动摇,影响,损害其真实性,其虚构性
程度不会导致读者把它与小说混淆就行,只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行,"文质彬彬"该是所有文学的至高追求.
注释:
【1]卢跃刚:《我有话要说》,中华文学选刊,1994年,第3期. [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3】[美】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沃:《新闻采写教程》, 姚清江,刘肇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爱尔兰】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郑晓园,魏文峰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王晖:《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甘肃
社会科学,2005年,第l期.
(常品江苏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25400)
3—4一圜
H口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