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经典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案例赏析】19经典案例,构建雨水花园可持续生态的迷人景观
【案例赏析】19经典案例,构建雨水花园可持续生态的迷人景观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雨洪的管理。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为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的措施有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
在实际的应用中,雨水通常是通过绿地生态水渠和道路渗滤沟等雨水收集系统得以收集,通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和生物处理等净化系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然后将水储存在人工湖或者地下贮水沟或贮水池中。
渗滤池花畦绿地生态水渠道路渗滤沟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这完全符合'海绵体'的特征。
这种雨水利用的方式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
国外关于雨水花园的案例很多,以下介绍12个国外雨水花园的典型案例。
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美国波特兰位于美国西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是一个多雨城市,解决过多的雨水问题就成了波特兰市首要问题。
波特兰的雨水园运用现代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创造出的一种自然的生态空间,成功地平衡了自然生态和人工间的对立。
美国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唐纳德溪水公园位于美国波特兰市俄勒冈州的心脏地带,是茫茫城市海中的一片绿洲,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逃离城市喧闹的安静空间。
这片公园的面积为一英亩,是切合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公园典范。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林地雨水花园在西北路易斯安那州的这个住宅占据了5英亩的土地。
这片区域的山坡上有着繁茂的松树和本土的硬木植被。
一条在西部边缘位置的南北走向的山沟,是大约周围100英亩森林的排水走廊。
美国霍伊特公寓雨水花园雨水花园的设计目标是对所有从屋顶流下的降水进行引导和暂时储存。
工程设计巧妙而细致,能够收集、储存降水,并对其水质进行进化处理。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1. 你知道荷兰的鹿特丹吗?那里有超级厉害的海绵城市建设例子哟!他们把屋顶都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就像给城市戴上了一顶漂亮的大帽子,下雨时能吸收好多雨水呢!这难道不是很妙吗?
2.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是海绵城市的典范呢!他们在街道上使用了透水的路面,就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会喝水的地毯,雨水一下就渗下去啦,多有趣呀!
3. 咱们中国的迁安也很不错呀!在公园里打造了好多雨水花园,就好像是城市里藏着的小水洼秘密基地,能把雨水好好留住。
这不是很棒吗?
4. 新加坡呀,那可是海绵城市的高手!他们有超大型的蓄水池,就好像是城市的大水缸,把雨水都装起来备用呢,哇塞,是不是很厉害?
5. 西雅图也很牛哦!他们把很多停车场都改造成了可以吸水的场地,就像是给土地喂了好多水喝,这创意太好了吧!
6. 德国的柏林也值得一提呢!他们的城市到处都有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设施,简直就是给雨水安排了一场奇妙之旅,真的好赞呀!
7. 波士顿也是海绵城市的积极践行者呀!他们在社区里弄了好多小型的湿地,感觉就像给城市造了一片片小绿洲,能很好地处理雨水呢,太厉害啦!
8. 潍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做得很好呢!他们把河边区域都精心打造了一番,就像给河流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能有效地应对雨水,这真让人惊喜呀!
9. 南宁也不逊色呀!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如同给雨水挖了好多小坑让它们乖乖待着,这举措真的太明智啦!海绵城市真的太重要啦,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呀!。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而这样的描述也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所力求最终达到的生态本质。
如何妥善解决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把低影响开发措施(LID)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中,本期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一、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问题1传统城市道路雨水规划带来的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道路面积不断增大,道路在建成区占比高,极大改变径流特征,同时成为面源污染重要影响因素。
传统“边沟-雨水口-市政管线”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有三个不足:1、雨水直接经过排水管道排水,汇流速度快,无法蓄存;2、雨水冲刷速度快,导致雨水污染;2、道路绿化带耗水严重。
道路雨水口不足或不畅造成的路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我国道路排水设计规定较为简单,未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但排水口的具体距离应根据计算确定,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根据实际需要、距离等布置雨水口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由于地势较低或城市不同地区存在明显高差造成道路排水倒灌当城市降水量大于道路总体排水能力时,必会造成地势较低地区积水水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在沿海城市或者河流众多的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城市道路要从雨水问题的重要“诱发地”转变为雨水问题的首要“解决地”是非常重要的。
“海绵化”道路改造能使道路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有机地统一并协调运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二、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1道路两侧改造1丨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从“滞”和“蓄”两个方面控制雨水,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2丨下沉式树池带改变以往单个树坑的方式,把4~5个树坑连成一个树池带,以增大蓄水能力。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那我得给你说说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这可算是海绵城市的一个超棒案例呢。
你想啊,新加坡本身地方不大,但人口还挺密集的。
这个碧山宏茂桥公园以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园,一下大雨就积水,搞得大家都很头疼。
后来啊,他们就把这个公园打造成了海绵城市的样板。
那里有好多绿色的屋顶,就像给房子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这些绿色屋顶可不是光为了好看,它们能像海绵一样吸水。
下雨天,雨水就被屋顶上的植物和土壤给吸收一部分,就不会一下子全流到地上造成积水了。
公园里还有好多的生物滞留池。
这名字听着有点拗口,其实就是一些小池子。
这些小池子就像是一个个小水库,但是又特别自然,周围长满了各种植物。
雨水流到这里面,植物的根系就像小爪子一样,把水里的脏东西抓住,还能吸收一部分水分。
而且这些滞留池里的水还能慢慢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呢。
还有啊,公园里的步道也很有讲究。
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路,而是那种有很多缝隙的透水砖铺成的。
这样一来,雨水就可以从这些缝隙里渗下去,就像给雨水开了很多条小通道,让它们可以乖乖地到地下去,而不是在路面上到处流。
再说一个咱们国内的例子,江西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也很厉害。
萍乡以前也是逢雨必涝,排水系统那叫一个不给力。
后来他们开始搞海绵城市建设,到处都是亮点。
比如说他们把一些老旧小区的地面都改造了。
以前小区里一下雨,地面就跟小河似的,现在呢,地面改成了那种能渗水的材料,而且还在小区里建了一些小小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就像一个个小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
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里,花草把雨水过滤净化一番,多余的水再慢慢排走。
还有萍乡的公园,像鹅湖公园,他们在湖边设置了很多的生态驳岸。
这可不是普通的湖岸,它是用一些石头和植物搭配着弄的。
石头之间有缝隙,植物的根也能帮助稳固湖岸,而且下雨的时候,雨水能顺着石头缝和植物根部渗到地下或者流到湖里,既不会造成湖边积水,又能让湖水得到补充。
这就像是给公园穿上了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海绵外套。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在我国北京市的南侧,有座充满魅力的海绵城市,它充分利用地下水,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绵。
这座海绵城市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优良的环境,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
首先,这座海绵城市的设计极为独特。
城市内的每一个建筑物都被纳入了雨水收集系统中,雨水通过屋顶的排水管道被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以用于市民生活的用水和灌溉植物。
此外,城市内还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和公园,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利用雨水来浇灌,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而废水则经过处理后,可再利用于冲厕和清洗等用途,实现了循环利用。
其次,海绵城市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城市内有大量的湿地和植被,这些地方可以有效地吸收雨水和路面的积水,减少雨水排放,防止城市内的积水现象。
而不仅如此,这些湿地和植被还可以净化空气,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城市内还有许多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这些绿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屏障,有效减少了城市的温度,提供了一个凉爽的居住环境。
再次,海绵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
在水资源方面,这座城市提倡居民节约用水,如安装节水器和淋浴器,并提供水费减免政策来鼓励居民节约用水。
在能源方面,城市内大量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这座城市还鼓励居民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减少汽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排放。
最后,这座海绵城市的设计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市民居住的舒适度,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城市内兴起了很多与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企业和产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这座海绵城市的设计注重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等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不仅是一个环保城市,也是一个值得称赞和学习的城市。
希望将来我国的更多城市能够借鉴海绵城市的设计,打造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城市建设所占据,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大量的雨水径流,引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通过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是荷兰的鹿特丹。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洪涝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鹿特丹市政府实施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他们开展了城市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了地下蓄水池和雨水花园,成功地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除此之外,中国的深圳市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部洪涝灾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希望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投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即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海绵城市的案例。
首先,中国南京溧水区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溧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溧水区还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其次,荷兰鹿特丹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水患威胁。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鹿特丹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地下蓄水系统储存雨水,再利用这些雨水进行城市绿化、冲洗马路等,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另外,美国芝加哥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芝加哥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芝加哥还通过改造河道,增加湿地面积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可以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上所提到的南京溧水区、荷兰鹿特丹和美国芝加哥都是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这些成功案例,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的城市能吸水——超详细国外海绵城市案例解析!
我的城市能吸水——超详细国外海绵城市案例解析!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国外“海绵城市”的案例,看看他们是怎么样建设海绵城市,将城市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的吧!1金斯敦市水敏性城市设计2001年开始,金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设计项目(包括200多个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
雨水流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
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
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
设计雨水花园是利用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雨中过滤污染物。
传统的排水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大型降水,防止洪涝灾害。
蒙通镇的Stawell 街项目2008年,这些雨水花园升级到现在的设计形式,花费了6.8万美元(每个雨水花园6800美元)。
这个设计结合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岩石、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土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田地的妙用。
Mordialloc的Peter Scullin停车场项目这个水敏性停车场使用雨水径流去灌溉景观,把多余的雨水输送到生物滞留池里。
Mordialloc的Bear St项目Bear St于2007年重建成一条狭窄的弧形道路。
在长条状草地里建造了5个雨水花园和1个大型的70米长的生物滞留池。
这个生物滞留池有多功能用途,减少污染物、减少洪涝、加强街道景观。
Parkdale的Warren Rd项目Warren Rd项目于2007年被重新建造,升级了道路材料,解决了交通问题,整治了雨水径流。
这个项目把雨水花园与路边石进行了融合设计,使用石墙最小化腐蚀性。
这种处理方法尽可能进行自然化设计,最小化维护工作。
Aspendale的Coleman Rd项目Aspendale的这个海滩那时受到了沙丘和3个雨水排放口的侵蚀。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波特兰这地儿啊,以前就和很多城市一样,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城市里到处积水,下水道都忙不过来,搞得大家出行特别不方便,就像在玩“水上冒险”游戏,可这游戏没人想玩啊。
然后呢,城市的管理者们就开动他们的小脑袋瓜了。
他们决定把波特兰打造成一个智慧海绵城市。
这第一步啊,就是搞绿色屋顶。
你想想看,在那些大楼的屋顶上,不再是光秃秃的水泥板,而是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
这些植物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海绵宝宝,下雨的时候,它们就大口大口地喝水,把雨水储存起来。
而且啊,这些绿色屋顶还特别好看,从高处看下去,就像给大楼戴上了一顶顶绿色的帽子,波特兰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的。
还有街道绿化这一块,那也是相当有创意。
他们在街道两旁种上了很多树,还设计了一些特别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可不是普通的花园哦,它们的地势比较低,周围用石头和一些特殊的土壤围着。
一下雨,雨水就会顺着街道流进这些雨水花园里。
花园里的植物和土壤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们把雨水过滤、吸收,就像一个天然的净水器一样。
这样流进下水道的水就干净多了,而且还减轻了下水道的压力。
另外,波特兰在城市建设中还特别注重可渗透路面的使用。
传统的水泥路和柏油路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盾牌,雨水根本渗不下去。
但是波特兰的可渗透路面就不一样啦,它就像一块有很多小孔的海绵,雨水可以慢慢地渗透到地下。
这样地下的水资源也能得到补充,一举多得呢。
而且啊,这一切可都不是随便弄弄的。
波特兰利用了很多智慧科技来管理这些海绵设施。
他们在各个地方安装了传感器,就像给这些设施装上了小眼睛和小耳朵。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降雨量、土壤湿度、水位等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到一个大的管理系统里。
城市的管理者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城市的排水策略,比如说如果某个地方的雨水花园已经满了,他们就可以及时把多余的水引导到其他地方去。
现在的波特兰啊,下雨天不再是灾难了。
街道上虽然也有雨水,但不再是积水成河的景象。
人们可以在小雨中悠闲地漫步在充满绿色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福州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福州海绵城市典型案例在福州说起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呀,琴亭湖那可必须有姓名。
以前呢,这琴亭湖周边一到下大雨的时候,那场面就有点“惨不忍睹”。
雨水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路面上全是积水,一不小心就踩一脚水,就跟踩地雷似的。
而且这些雨水带着各种垃圾、泥沙就一股脑儿地往低处冲,还会造成内涝,附近的居民和过往的车辆都苦不堪言。
后来呀,咱们福州就开始打造海绵城市,琴亭湖就迎来了它的华丽变身。
首先呢,湖周围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植物,那些植物就像一个个小卫士一样。
像芦苇啊,它的根系超级发达,就像一张大网在地下铺开。
当下雨的时候,雨水落下来,一部分被芦苇的叶子和茎秆拦截住,就像被小卫士们伸出的手臂给抱住了。
然后顺着叶子和茎秆慢慢流到地面,这时候芦苇的根系就发挥作用啦,它就像海绵一样把雨水吸住,不让雨水一下子就跑走,这样就减少了地面的径流量。
琴亭湖本身也被改造得更加“聪明”了。
它的湖岸不再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岸,而是有很多缓坡和湿地。
当雨水带着泥沙冲过来的时候,湿地就像一个天然的过滤器。
泥沙会沉淀在湿地里,水就变得清澈一些再流进湖里。
而且这些湿地还能储存不少雨水呢,就像一个隐形的大水库。
如果遇到连续的暴雨,湖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下子就满得要溢出来,因为它周围的这些“海绵设施”都在帮忙分担。
现在的琴亭湖啊,不仅仅是一个能蓄水防洪的地方,还变成了一个超级美的景点。
周围的居民没事就来湖边散步,看看那些在湿地里嬉戏的小鸟,还有各种漂亮的花草。
这琴亭湖的改变就像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福州在海绵城市建设上的智慧和成果呢。
咱再来说说福州的金山公园,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里特别棒的例子。
金山公园那可是福州的一片大绿洲。
以前公园里的排水也有点小问题,一下雨有些地方就积水,弄得大家想在公园里散步都不方便。
现在可不一样啦。
走进金山公园,你会发现地上的路都很有讲究。
那些步道不是普通的水泥路,而是用透水砖铺成的。
这种透水砖就像一个个小嘴巴,雨水落上去的时候,就“咕噜咕噜”地把水吸进去。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咱来唠唠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吧。
先说说萍乡,这地儿以前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到处积水,居民出行那叫一个头疼。
后来搞海绵城市建设,就像给城市穿上了一件能吸水的“海绵衣”。
他们在公园里、道路两旁建了好多绿色的设施。
比如说,把普通的草坪改成下凹式绿地,这玩意儿可神奇了,雨水就像被它吸进去一样,而不是流得到处都是。
道路也做了改造,用了透水的材料,水可以直接渗到地底下,就像给城市的脚底板开了好多小气孔,让雨水有地方去。
还有南宁,南宁这城市可聪明啦。
它在城市里搞了好多雨水花园。
这雨水花园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小酒窝,又好看又实用。
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植物,下雨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儿,花草植物就像小海绵一样,先把水存住一部分,多余的水再慢慢渗到地下。
而且这些雨水花园还成了城市里的小景观,居民们散步的时候都爱去那儿瞅瞅。
再看看厦门。
厦门在海绵城市建设里,对老城区的改造很有一套。
老城区房子密集,空间有限,但是人家还是想出了办法。
把一些老旧的排水系统升级,然后在一些小的公共空间,比如小巷子的角落里设置小型的雨水收集装置。
这些小装置别看不大,积少成多,能收集不少雨水呢。
收集起来的雨水还能用来浇灌街边的花草树木,一举多得。
这些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啊,就像给城市做了一场魔法改造,让城市在面对雨水的时候不再狼狈,而是变得更加有韧性,居民的生活也变得更舒适啦。
世界海绵城市成功案例
世界海绵城市成功案例那咱得说说德国的汉堡。
这汉堡啊,可是海绵城市的一把好手。
你想啊,汉堡老是下雨,以前一下大雨就到处积水,搞得大家出门都得划船似的。
后来呢,他们就开始搞海绵城市那一套。
比如说,他们在城市里到处建那种绿色屋顶。
啥是绿色屋顶呢?就是在屋顶上种满花花草草的。
这一下雨啊,就像给屋顶盖了层吸水的毯子,雨水先被这些植物和土壤吸收一部分,就不会一下子都冲到地面变成积水啦。
还有他们的雨水花园也超酷。
就在城市里那些空地上,弄成一个个小花园,但这花园可不是光为了好看。
它的土是特别设计的,能快速吸水,下完雨之后,雨水就渗到土里,储存起来。
而且这些雨水花园里的植物也很厉害,就像一个个小海绵,喝饱了水还能净化空气呢。
再说说新加坡吧。
新加坡这个地方本来就热,雨水也不少。
新加坡人就把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得特别彻底。
他们的街道啊,很多都是那种透水性特别好的材料铺的。
就像那种超级多孔的海绵一样,雨水一落上去,“嗖”的一下就渗下去了,地面上就不会有积水洼洼的情况。
新加坡还有好多人工湿地。
这些湿地就像是城市的大水库,不过是天然的那种。
下雨的时候,雨水就流到湿地里,湿地里的水草啊、微生物啊,就开始工作了。
它们一边净化雨水,一边还把水储存起来。
等到干旱的时候呢,这些储存的水还能再利用,用来浇花、洗车啥的,可环保了呢。
咱国内也有个很棒的例子,就是江西的萍乡。
萍乡以前也是一下雨就涝,不下雨就旱。
后来他们搞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里到处修那种下沉式绿地。
这下沉式绿地就像是一个个小盆地,周围的雨水都往这里流。
绿地里的植物就欢快地喝着雨水,多余的水还能慢慢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呢。
而且萍乡还改造了好多老旧小区,给小区里加了雨水收集设施,就像给小区安上了一个个小水罐,收集的雨水能用来冲厕所、浇小区里的花花草草,既省了钱又保护了环境,多好的事儿啊。
中建方程天津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中建方程天津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今天咱们得唠唠中建方程在天津搞的海绵城市建设那些超酷的事儿。
一、项目背景。
天津啊,那可是个大城市,但和很多城市一样,以前一到下雨天就闹心。
你想啊,短时间内下大雨,城市里的排水系统就跟累瘫了似的,到处积水。
道路就成了小河,小区门口都能划船了。
这时候呢,中建方程就站出来说:“咱得给天津换个‘吸水’的好法子。
”二、具体措施。
1. 绿色屋顶。
先说说那些大楼的屋顶。
以前屋顶就是个光秃秃的平面,除了晒太阳就是接雨水,然后雨水一股脑儿地全往地上冲。
现在不一样了,中建方程给不少大楼搞了绿色屋顶。
种上各种各样的植物,就像给大楼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这些植物可厉害着呢,下雨的时候,它们就像小海绵一样,把雨水吸进去一部分。
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用了,多余的就慢慢渗下去,不会一下子全涌到地面。
而且啊,绿色屋顶还让城市看起来更漂亮了,从高处看下去,一片绿意盎然的。
2. 透水铺装。
再看那些街道和广场。
以前都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地或者柏油路,雨水落在上面根本渗不下去。
现在呢,中建方程把好多地方改成了透水铺装。
走在这种路上,你能感觉到它和普通路不太一样。
下小雨的时候,雨水直接就渗到地下去了,就像地面在喝水一样。
这不仅减少了地面的积水,还能补充地下水资源呢。
而且这种透水铺装的路面也很结实,不用担心走着走着就坏了。
3. 雨水花园。
还有雨水花园这个神奇的地方。
这可不是普通的花园哦。
它是专门设计来收集雨水的。
里面种满了各种耐涝的植物。
下雨天,雨水就流到雨水花园里。
这些植物就开始大展身手了,它们的根系就像小爪子一样,紧紧抓住土壤,让雨水慢慢渗透。
而且雨水花园里的土壤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就像一块超级海绵,能储存不少雨水。
等到天气干旱的时候,储存的雨水又可以滋润这些植物,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小水库。
三、实际效果。
1. 排水压力大大减轻。
自从搞了这些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后,天津下雨天积水的情况可改善太多了。
以前那些容易积水的路段,现在基本上都能很快把水排走。
一滴雨水的海绵城市之旅_王睿
陕西日报/2015年/4月/15日/第009版西咸周刊一滴雨水的海绵城市之旅——西咸新区全面建设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调查本报记者王睿通讯员董知行近日,西咸新区成功入选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建设试点。
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否有效地利用城市雨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
西咸新区引入国际领先的规划建设理念和低影响开发模式,不断探索适合西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成功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城市的绿色之路。
1三级雨水收集系统让雨水不再是“过客”走进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一条6.8公里、不间断的绿色长廊从城市规划核心区穿城而过,连接起渭河和沣河,这不仅是沣西新城城市设计的亮点所在,更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神来之笔。
4月初,连日的大雨丝毫没有影响到绿廊两边的道路,与传统城市用大管道将雨污水排走的处理方式不同,绿廊两侧的道路上没有雨水篦子,而是在路沿上开了若干个小口,雨水顺着地势流入马路两侧的低洼绿地,经过花草、砂石的不断过滤,雨水渗入周围的土壤,补充地下水。
而在离绿廊不远的沣西新城同德佳苑小区,雨水经过小区内雨水花园、生态绿地的滞留、净化,逐渐渗入地下,涵养地下水。
在雨水饱和时,可以用来补给景观用水、清洁用水或者排入市政管网等。
“最近的大雨如果不能及时下渗,就会流入市政管网,排向绿廊。
我们在中央绿廊布置有湖泊、湿地,将雨洪调蓄系统与城市生态基础设计结合,解决城市雨洪管理。
”负责雨水综合利用方案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邓朝显说。
生态雨洪调蓄系统作为城市的“绿色海绵”,转变了人们传统的雨水治理思路。
绿廊与沣西新城道路立体交叉,可直接将两侧街区约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表径流通过地表水沟、溢流管等设施全面收集。
同时,通过间接雨水转移泵站对区域约25平方公里的雨水进行收集,最终形成大大小小共约330亩的雨水景观水面,并通过工程设施实现净化、调蓄、溢流功能。
校园海绵城市的案例
校园海绵城市的案例
我给你讲讲我们学校打造海绵城市的超酷案例吧!
咱学校以前一到下雨天就“水漫金山”,操场变成小湖泊,道路上到处是积水洼洼,那场面就像个乱七八糟的水上乐园。
后来呢,学校就开始搞海绵城市建设啦。
先从操场说起,以前的硬邦邦的塑胶跑道旁边,现在多了很多绿色的小洼地。
这些洼地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作用可大了。
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就像找到家一样,哗哗地往洼地里流。
洼地里种着各种各样的小草和小野花,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卫士,把雨水留住,还顺便给自己喝个饱。
而且这些洼地下面还有特殊的沙子和小石子,就像海绵一样,把多余的水慢慢地渗到地底下,而不是让水在地面上横冲直撞。
再看看教学楼周围,以前雨水管都是直接把水排到下水道,现在不一样喽。
学校在楼旁边弄了几个大大的雨水花园。
这雨水花园可漂亮了,种满了各种水生植物,像菖蒲啦,睡莲啦。
雨水从屋顶流下来,先到这个花园里歇一歇。
水生植物们就开始发挥它们的魔力,一方面净化雨水,让雨水变得更干净,一方面也吸收一部分水。
那些多余的水呢,就通过花园底部的小孔,慢慢渗透到地下的蓄水层,就像给大地喝了个饱水。
还有学校的人行道,以前就是普通的水泥路,现在改成了透水砖铺的路。
这透水砖可神奇了,下雨天的时候,你要是从上面走过,就能看到水像小虫子一样,迅速地从砖缝里钻下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在路面上积起来,让你一踩一个大水坑,溅得满脚都是泥。
现在啊,不管下多大的雨,我们学校都不会再狼狈不堪啦。
校园里到处都是湿漉漉又充满生机的样子,像是一个有自己雨水循环系统的小天地,那些小动物们好像也更喜欢这个有“海绵魔法”的校园了呢。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设施,模拟海绵的原理,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达到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下面以中国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介绍一下海绵城市的实践案例。
珠海市香洲区是中国最早提出并实施海绵城市概念的地区之一,该区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来应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香洲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止城市内涝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
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洲区注重融入生态要素,将绿地、湿地、水体等自然要素纳入城市规划。
在新建项目中,要求设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以便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同时,在城市绿化中,选择耐旱、适应性强的植物,减少水的使用。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香洲区注重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增加土地的自然渗透能力。
将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花园纳入建筑物中,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此外,还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提高了排水能力,防止城市发生内涝。
最后,在城市管理方面,香洲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包括对雨水收集设施的有效管理、对城市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区内的小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共同维护好海绵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通过以上措施,珠海市香洲区成功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要素的融入,保护了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在城市管理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促使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结来说,珠海市香洲区的海绵城市实践案例证明了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减少水资源浪费和防止城市内涝,还能够增加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珠海市香洲区的经验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被维护景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渗滤沟:渗滤沟是利用卵石、碎石等空隙为雨水提供滞蓄空间的方法,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导引地表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
渗透性铺装: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是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具有入渗、滞留的能力,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
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
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
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
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找坡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
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
④山体渗滤沟:内侧做渗滤沟,隔一定距离结合地形设置渗滤池或贮水池;
⑤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
⑥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
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
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
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生物处理
参考中水处理流程,结合人工湿地设计生物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水的净化系统。
天津桥园
澳大利亚墨尔本爱丁堡雨园
雨水贮存系统
人工湖
结合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包括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清水池。
雨水利用时主要从清水池用泵抽取,供附近的冲厕用水以及补充山地绿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
湖水的常水位标高比溢流口低10cm,而驳岸的标高则根据常水位来设计这
样处理可以使降雨蓄存量增加,保证至少单次降雨量在50mm以下时不会产生溢流,既保持了平时湖水充盈的亲水效果,又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础。
在人工湖设计有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这些种植池在丰富湖区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的作用。
为保证湖水清洁,防止水质恶化,中水处理系统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公园里其它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得汇集的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地下贮水沟
结合生态集水渠设计地下贮水沟,既是集水沟,也是贮水设施。
贮存的水过滤后在重力作用下直接供给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贮存沟内溢流出的雨水排入下游净化池中。
地下贮水池
根据景观场地设计及绿化灌溉就近原则,设置2种形式的地下贮水池:
①自动滴灌式贮水池:主要设置在阳光草坪高位坡地上,抽取清水池中雨水,贮存在坡顶土层下方贮水池中,结合滴灌系统,利用重力作用灌溉下游草坪;
②山地贮水池:水源主要来自高位集水沟收集过滤的雨水,必要时用水泵抽取清水池雨水补充;贮存的雨水主要用作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利用溢流管将山地贮水池连成一个系统,水量过多则通过溢流管逐级下流,最后排入清水池中;缺水时通过水泵抽取清水池中雨水,逐级提升至最高位贮水池中。
案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案例之外,小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貌似没有那么热门的案例,大家感受下。
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社区
由于当地地下水位较高,kronsberg城区是汉诺威重要的地下水储存地,这也是汉诺威政府一直迟迟没有在kronsberg城区进行建设的原因之一。
该项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标是通过一些接近自然的排水方式尽可能的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可能的减少流失量,让城区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开发前的状态。
整个雨水规划中的几个大型雨水滞留区都很好的结合地形设计,由于地势东高西低,在场地的西边缘最低洼处,规划了一个可作为公园绿地使用的大型滞水区域,下暴雨时可滞
留大量雨水从而起到防洪作用,平时是可进入的休闲绿地。
雨水顺应东高西低的地势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观。
结语
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雨水资源利用与景观水景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适宜。
山、林、塘、畦,它们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基因,我们应该珍视承载这份基因的大地,将绿色科技融入这块大地之中,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