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地球自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二、探究地球自转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2. 讲解时间差异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因此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四、实验探究(1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光源(如手电筒)。

2.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在桌子上,模拟地球的自转。

(2)打开光源,照亮地球仪的一部分。

(3)观察并记录地球仪上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部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4)讨论并解释时间差异的现象。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的自转教案篇1【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

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2.准备一个地球仪注意事项: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分析:1.绕轴旋转问题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手势判断法: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从全球看是怎样的?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⑵太阳光的照射四、重复实验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完成课后练习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地球自转》教案《地球自转》教案1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材分析^p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根底。

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根底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根底,因此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根底。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展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学习新课】〔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展示〕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展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展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

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够对自转的影响有一定
的了解。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运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引言:
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相信大家都很喜欢旋转的木马。

那么,地球为什么
会自转呢?
2.一起探讨:
请同学们围绕地球自转运动探讨一下,地球自转有什么特点或者规律?
3.引入新内容:
根据同学们的探讨,我们可以知道,地球自转是一种规律的运动,下面我们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内容(20分钟)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
2.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自转轴的倾角。

3.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1.自转现象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地球模型来进行自转现象的实验讲解。

2.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自转现象
提示:“太阳从东升起,从西落下是为什么?”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探讨,并引导同学们自己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

四、实践活动(20分钟)
1.制作自转地球模型。

2.采取角度测量仪,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地球自转时钟现象的实践活动。

1.总结学习内容。

2.回答问题:
④地球上的自转现象。

3.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或者自己观察,探究自转现象对于人类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明确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4)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等。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价值;(2)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3)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一、内容与说明1、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以下的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把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力量。

4.培育同学喜爱科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老师可向同学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学问点直观地展现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老师可引导同学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同学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看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殊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同学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老师要使同学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同学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学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同学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同学演示他们的区分。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理现象2、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4、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解释其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2、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3、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地球自转的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3、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4、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教学重点】1、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地理现象【教学难点】1、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2、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变化。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我国领土最东端与最西端的时间差异图片并提问:你知道这种地理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学习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可以来解释这一现象了。

二、推进新课(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引导学生读课文后1、学生甲:演示地球自转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1)学生甲演示是否正确?(2)地球围绕什么自转?(3)自转方向如何?2、教师正确演示、总结,并相应板书:3、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转:侧视图及俯视图(二)实验活动:昼夜交替现象及周期实验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实验猜想: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实验过程:打开投影仪,让光线水平照射地球仪,调整地球仪的位置,让地球仪完全处于投影仪的光照之中。

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

实验现象:地球仪向着投影仪的一面变亮了,背对着投影仪的一面好还是暗的。

《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对地球生物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 学会通过演示和观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1. 正确理解地球自转的含义及其实验观察的要点。

2. 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观测方法。

难点在于:1. 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即地轴倾斜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2. 运用抽象思维,分析并归纳地球自转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1. 地球仪或相关模型,用于演示地球自转。

2. 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科普读物或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拓展学习。

4. 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手电筒等,用于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5. 预先制作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或展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照片和资料来开启话题。

视频中,地球从太空中看去仿佛一位优雅的舞者,昼夜交替、星辰环绕,画面壮观而神秘。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白天和夜晚会交替出现吗?又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地球自己旋转?”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后续的教学内容铺设了桥梁。

2. 探索地球自转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将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周的现象,这个运动是地球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然后,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动态图等,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自然现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现象。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现象。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3.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区划分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现象。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的理解。

2.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考虑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比赛,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2. 开展以地球自转为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转现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班scheduling、时间调整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3. 实际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第2周: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自转》学科领域:地理科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解释。

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课件3. 相关视频资料二、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定义及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知识拓展:介绍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地理现象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三、课堂练习(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1)昼夜交替(2)四季更替(3)时间差异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索地球自转的奥秘。

2. 利用地球仪、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意义。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D)
A.365天B.30天C.三个月D.24小时
2.地球的自转产生了(C)
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C.昼夜更替D.昼夜现象
3.地球自转时(C)
A.以一年为周期B.地轴的倾斜方向随季节而变化
C.总是自西向东转D.西边总是比东边早见到太阳
4.地球上有昼夜更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B)
1.地球怎样自转?
答案:围绕地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极点是什么?
答案: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极点。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答案:一天,约24小时(每小时转15°)。
4.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案: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探究活动 地球的自转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建立地球球体的空间概念和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意识。
3.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板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沫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1.1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1.1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4.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布置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练习:学生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
3.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实时指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如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地理意义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等具体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时间差异、昼夜更替等现象的解释。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3.实践活动题:
-利用地球仪或相关软件,观察地球自转过程中经线、纬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观察生活中的地球自转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拓展阅读题:
-阅读一篇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关系的科普文章,总结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8.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如天文学、物理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地球自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和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展示和集体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理解,增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速度与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时间差的关系。

(2)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身形状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1)利用视频或图片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思考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地球自转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会自转?”2.探究(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小球和粉笔。

(2)学生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每组选择一个小球作为“地球”,用粉笔在小球上标出一个点作为“北极”。

(3)要求学生自行想办法让小球自转起来,并观察小球自转的过程。

(4)学生观察小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并回答问题:“小球自转是否均匀?方向是否一致?”(5)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自转的特点和规律。

3.理论总结(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总结出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点。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西东方向自西向东旋转,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

(3)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赤道处自转速度最大。

4.拓展应用(2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调查该地区的时间和东经标度,并计算出与本地时间的差值。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

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
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

(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

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2008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

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