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史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其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揭示:市场根源于人性,表现为自主的交换——分工活动,市场经济的灵魂在于政府提供的保护、支撑、促进互利双赢交易的制度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一:西方经济学网络教改分析1我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状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深入考察以及面向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目前我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经济学本身综合性、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中理论知识讲授多、经济学方法训练较少。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身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体系庞大,流派众多,知识点中重、难点较多,因此实际教学中,面对诸多的理论知识,为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解传授西方经济学各个章节的知识,而对经济学方法的介绍相对较少。

学生在听完课之后也习惯通过死亡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

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建立逻辑能力的锻炼。

而且由于课时限制,加之学生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很容易产生抽象、枯燥、难学之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学中传统理论讲解较多、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介绍较少。

目前国内各个高校所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尽管有限侈不同的版本,但内容基本都是以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针对非主流经济学派和许多较为前沿的理论缺乏系统介绍。

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动态的了解,不能对学生经济学多元化思维方式进行启迪和训练。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是有较大差异,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的错位。

有加之,学生开课年级较低,其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宏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都较为肤浅,这也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国外经济论文六篇

国外经济论文六篇

国外经济论文六篇国外经济论文范文12021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利用外资,我国将形成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

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进展慢,2021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有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5%,之后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约45%的速度增长,到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1078.4亿美元,是2021年的37.2倍,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之比为1∶0.92,基本呈现进出持平格局。

这一比例虽然低于发达国家1∶1.4,但已经高于进展中国家1∶0.5的平均水平,可见近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显著,我国也由此首次跻身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

2021年对外投资约12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水平,将来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

今后将向着对外开放的“大进大出”格局转变,这将意味着我国今后应连续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更大程度上参加到全球经济竞争之中。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进展,讨论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实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还可以带动推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目前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显现。

详细而言,其主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经济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形成经济增长效应。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

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就是直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阅历,提高投资主体的技术水平,形成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量,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一方面猎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腾动身展新产业的空间,促进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进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经济学外文期刊顶级论文

经济学外文期刊顶级论文

经济学外文期刊顶级论文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using a panel data set of 120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20.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with initial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having a nega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while further increases in income inequa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income inequality is always harmful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suggest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driving these findings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Overall,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individual countries when designing policies to promot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itial high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may lead to social unrest,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decreased social cohesion, all of which can be detrimental to economic growth. High inequality can also lead to under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s those at the botto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ay not have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thus reducing overall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economy.On the other hand, as income inequality increases further, it may create incentives for individuals to work harder and invest more in human capital, as they strive to move up the economic ladder.Moreover, higher inequality can lead to greater savings and investment by the wealthy,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dditionally, in some cases, income inequality can reflect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and skill level, and reward such differences may incentivize individuals to acquire higher skills and contribute more to economic output.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Addressing high levels of initial income inequality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 Policies that aim to reduce inequality through progressive taxation, social safety nets, and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can help to create a more equal distribution of opportunities and outcomes, ultimately fostering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However, as income inequality increases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growth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policymakers need to consider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each country. In some cases, measures to reduce inequality at extremely high levels may inadvertently stifle incentives for hard work,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reducing inequality and maintaining incentives for economic dynamism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uniqu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each country.In conclus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to move beyond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essential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policies thatpromote both 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是人类经济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以及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融合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析日本低碳消费的经济策略摘要: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日本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不仅缓解了日本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发展。

日本实施该战略有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文化积淀以及广泛的民间基础。

从不同角度考察日本低碳经济战略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低碳消费;低碳经济;日本目前,地球资源日益短缺,如何在保证本国在减少能源消费的过程中高速发展经济就提上了各国政府的日程表。

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它以“低碳”为导向,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促使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均衡发展。

据调查,目前许多人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

本文以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策略为代表,介绍了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希望我们能够在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使人们立足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消费,用低碳消费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实现公众的低碳消费,发展低碳经济。

1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的,作为一种较新的前沿经济理念,学界还没有对其定义形成完全的共识。

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表述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1是方法论。

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致,而低碳经济是指尽可能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其目的是以低排放的方式来化解温室气体效应带来的气候的灾难性变化,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英文论文及翻译范文

经济学英文论文及翻译范文

经济学英文论文及翻译范文Economics is a field that is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changing, and the study of economics involv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individuals,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make decisions about how to allocate resourc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concepts of supply and demand, elasticity, and market structur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conomy.The concept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 economics, and it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y of a good that producers are willing to sell and the quantity that consumers are willing to buy. When demand for a good increases, the price tends to rise, and when demand decreases, the price tends to fall. On the other hand, when supply increases, the price tends to fall, and when supply decreases, the price tends to rise. This intera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determines 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of a good in a market.Elasticity is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price.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measures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quantity demanded to a change in price, and it is calcula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 If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is greater than 1, it is considered to be elastic, meaning that a small change in price leads to a relatively lar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Conversely, if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is less than 1, it is considered to be inelastic, meaning that a change in price leads to a relatively small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Market structures refe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arket that affect the behavior of firms and the outcomes of the market. There arefour main types of market structures: perfect competi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oligopoly, and monopoly. In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there are many small firms selling identical products, and there are no barriers to entry or exi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s similar to perfect competition, but firms sell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In an oligopoly, a few large firms dominate the market,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barriers to entry. A monopolyis a market with only one seller, and there are high barriers to entry. In conclusion, the concepts of supply and demand, elasticity, and market structur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economy. Understanding how these concepts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other is essential for policymakers and businesse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hat can lead to a mor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a more prosperous economy.翻译范文如下: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经济学的研究涉及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如何做出关于资源配置的决策有着深刻的理解。

经济学百年期末论文

经济学百年期末论文

《经济学百年》读书笔记本学期学习了经济学百年这门选修课,经过一学期的网上学习虽说没有学懂这门课程的精髓,但是对于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以及一些名人的经济思想也是略有了解。

作为本门课程的期末考核,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讲述我从《经济学百年》这门课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思想的历史演变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前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三大历史时期。

前经济学时期又称为经济学知识的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源自经济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经验和直觉以及对各种经济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并逐步形成观念,但大多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范式,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不过,这一时期的经济观念已经触及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经济学开始于古希腊。

第一次对经济问题,如分工、价值效用作出专门分析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他们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自由科学丧失了研究资源与机会,但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同样在价格、私人产权、慈善业的经济效应、管制等问题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距今不过三百多年,这一时期包括重农学派、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穆勒的经济学三个发展阶段。

古典经济学侧重对价值论的分析和研究: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可以创造财富,其他经济部门或经济活动都不会创造财富或者价值;斯密则认为重农学派的这种观点在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中已不适宜,他提出经济价值的形成在于劳动,因而就产生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

斯密之后,萨伊和李嘉图进一步巩固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的范式逻辑基本内容有:萨伊定律、供给分析、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的两分法以及货币数量论等。

到了穆勒时期,古典经济学就走到了尽头。

1870年的“边际革命”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经济学方法论的革命也使得经济学研究范式由古典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化。

这次革命的核心内容是用主观心理分析的价值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强调增量分析。

同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逐渐从对人和物的关系方面向如何配置资源以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方面转化。

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_国际经济学主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_国际经济学主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_国际经济学主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一):大数据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对分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数据的运用已经成为人们分析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对国贸专业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型教育模式也不断地出现,慕课、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本文结合互联网信息和传统课堂,探讨国贸专业国际经济学课程的BOPPPS模式对分课堂教学,全面优化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1引言国际经济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这门课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了解经济体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开放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及其运行方式;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理论模型、运行机制和政策含义;以达到可以应用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的目的。

这对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国贸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不够扎实,逻辑思维不够强,数据处理能力有限,这点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BOPPPS模式教学法有六大教学结构,分别是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 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

导言的作用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晓课程主题和重要性。

学习目标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明确、适当、可达成、可测量,涉及认知、技能和情意等三方面目标。

前测的作用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学生的兴趣,调整后续的难易与进度,让课程的目标更加聚焦。

参与式学习的目的在于让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强化印象,要以学生为中心,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外国经济思想史论文(赵莹) 刘高平

外国经济思想史论文(赵莹)  刘高平

西方价值理论综述-------基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十九世纪初的经济思想内容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相应的经济思想。

无论完善与否这些思想都是价值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研究了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十九世纪初期的主要经济学派和经济学家的思想价值理论,通过对他们价值理论的梳理和评述来把握西方早期价值理论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重农学派引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相应的经济思想。

通过对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十九世纪前期这两千多年的历史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思想家们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时代背景的限制,资本主义尚未发展或者处于初级阶段,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不太深刻,没有认识到价值的本质;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家本身并不是专门研究经济,所以他们的价值理论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不乏一些思想家提出比较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经济思想。

无论怎么说,这些经济思想都是西方价值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对西方价值理论的分析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思想;第二部分则研究了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的价值理论。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部分是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一部分是从封建社会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是西欧经济思想发展的源头,西欧中世纪经济西乡对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而重商主义已是对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研究了。

(一)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价值理论古希腊时期的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的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经济思想:色诺芬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货币有流通和贮藏的职能;柏拉图则认为货币是为交换服务的,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但反对把货币作为储藏手段;亚里士多德的价值思想与色诺芬相似都认为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更进一步提出了“同一性”的价值思想,在商品交换中发现了价值的等同关系,区分了货币和资本。

一篇经济类英文论文(含中文翻译)

一篇经济类英文论文(含中文翻译)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社会成本问题RONALD COASE 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 is Professor Emeritus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School and a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This article is from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October 1960). Several passages devoted to extended discussions of legal decisions have been omitted. 罗纳德·科斯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本文是其外法学与经济学杂志(1960年10月)。

专门的法律问题的决定的延伸讨论的几个段落已被省略。

I.THE PROBLEM TO BE EXAMINED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ose actions of business firms which have harm-ful effects on others. The standard example is that of a factory the smoke from which has harmful effects on those occupying neighbouring propertie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such a situation has usually proceeded in terms of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social product of the factory, in which economists have largely followed the treatment of Pigou in The Economies of Welfare. The conclusion to which this kind of analysis seems to have led most economists is that it would be desirable to make the owner of the factory li-able for the damage caused to those injured by the smoke, or alternatively, to place a tax on the factory owner varying with the amount of smoke produced and equivalent in money terms to the damage it would cause, or finally, to exclude the factory from residential districts (and presumably from other areas in which the emission of smoke would have harmful effects on others). It is my contention that the suggested courses of action are inappropriate, in that they lead to results which are not necessarily, or even usually, desirable. 一、要检查的问题本文关注的是这些行动的企业有伤害他人有用的影响。

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1.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跨入21世纪以来,越南国民经济已连续四年出现递增性增长态势(见表1)。

从越南经济各项指标来看,一是出口市场扩大,出口额激增,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提高;二是国内投资、消费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同时,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2.经济结构继续改善。

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工业化进程加快,外资和国内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而农业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产量的绝对值仍在增加,且增长平稳(见表2和表3)。

农业的稳定发展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越南经济的稳定发展。

3.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01年以来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还债能力不断提高(见表4)。

2001年财政收入100万亿盾,超过计划13%;2002年财政收入完成年计划的106.5%,约为73.9亿美元,同比增长7.8%;2003年财政收入不仅全面完成国家计划,而且连续第六年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比增长11.3%。

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投资力度加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率从2001年的9.2%上升到2003年的14.1%,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越南财政收支持续好转,是经济稳定发展的结果。

它将在今后几年内,在保障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完成、鼓励出口、创造就业机会和消饥减贫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4.社会投资踊跃。

越南经济增长稳定,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利润预期乐观,投资踊跃。

投资呈递增趋势。

2000年越南国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8%;2001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达21.9%。

2002年社会总投资额达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

投资增长主要是受国内私人投资大增的推动。

2002年,非国营企业投资额达32.4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其中,私人投资约2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3%。

关于美国经济的历史论文

关于美国经济的历史论文

关于美国经济的历史论文美国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殖民地时期。

当时,美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业、渔业和林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美国的经济开始逐渐向工业化转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萧条期间,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迎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经济奇迹”,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都迅速增长。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经济再次遭遇了严重的困难,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贸易逆差。

随着里根政府的改革措施和其他因素的作用,美国经济得以复苏,并在90年代实现了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增长。

21世纪初,美国经济再次面临挑战,包括互联网泡沫破裂、恐怖袭击事件和金融危机等。

然而,美国政府和企业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创新活动,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困境。

如今,美国经济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美国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当前的美国经济中,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包括金融、医疗、科技、娱乐等领域。

此外,制造业和农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重要地位。

美国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美元也被广泛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

然而,美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就业不稳定、人口老龄化等。

此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对美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美国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美国也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加强跨国贸易关系,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有关国际经济的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的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的论文浅析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21世纪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

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把世界各国连成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前世界的现实是,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而生存下去,任何国家所发生的问题必将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

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是全球化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走向,大致如下:一、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依存将日益加深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贸易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在1950年到1994年的45年间,世界进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

在这期间,全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4倍,而生产只增加了5.5倍。

1950年贸易在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7%,而到90年代末已增加到了23%。

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达到40900亿美元;到1999年已接近7万亿美元,达到6.95万亿美元。

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也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

世界贸易组织认为,这不仅显示出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说明世界经济进一步迈向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实行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鼓励外国企业到本国建工厂、雇劳工、加工生产或组装,直到将产品运往第三国销售。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产品约有1/5纳入国际贸易渠道。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又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比1998年增加了55.2%,达到8650亿美元。

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创记录的1.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8.2%;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

2001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将从2002年开始恢复,2001-2021年的总额估计将达到4.4万亿美元,超过1996-2000年的3.6万亿美元。

外国经济史期末论文

外国经济史期末论文

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班级:09广告2班姓名:石智慧学号:2009532023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从崩溃到繁荣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程。

阐述了经济发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诸多作用因素。

这不仅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二战后;日本经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发展战略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侵略战争吃了败仗,宣告无条件投降。

此时的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也陷入极度混乱和疲乏的状态。

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国家财产损失惨重,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

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日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

”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

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

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

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客观原因主要是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保护伞”,美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摘要】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

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意义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力谋扩大全世界自由贸易的要求提供论据。

“地域分工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第一篇: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班级:经济学(国贸)、学号:512300514309、姓名:邓驭懿摘要: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

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

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全面超过解体前的1990年。

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入世后的俄罗斯在普金的经济理念下实现了飞速发展,未来俄罗斯的经济既充满了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关键词:苏解体初经济、俄罗斯入世、普金经济理念、未来发展正文:目录一、苏联解体初的俄罗斯经济二、俄罗斯入世三、普金经济理念四、未来发展五、中国经济现代化当今应思考的问题六、结语一、苏联解体初的俄罗斯经济通常,经济增长是引起综合国力变化的最明显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综合国力下降最直接的体现和最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全面滑坡。

1991年底,苏联解体,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但当时的俄罗斯可谓穷家难当,共有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计划经济转至市场经济。

面对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时期。

时任总统叶利钦采取了“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但是,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并不适合俄罗斯的基本国情。

自1992年起,俄罗斯一直存在着财政赤字,苏联欠下的债也全部由俄罗斯承担。

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叶利钦政府全面贯彻“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想通过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有化来换得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但是,1992年年初实行的激进式“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方针完全失败了。

实施的结果变成只有休克,没有治疗:休克疗法更加剧了企业的艰难处境,导致全面支付危机。

俄罗斯既没有摆脱经济危机,更没有振兴国家,反而使得国家陷入越来越困窘的境地。

西方经济史论文

西方经济史论文

基于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分析[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解释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这个现象,然后论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现状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与通货膨胀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对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这个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可行性应对策略.[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of foreign internal devaluation of RMB apprecia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nd foreign internal devaluation,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its ultim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devaluation draw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stage internal devaluation of RMB appreciation feasibility of external coping strategies.[Keywords]: RMB appreciation; devaluation; inflation目录引言 (3)1.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概念界定 (4)2.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成因——根源是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并存 (4)2.1 中国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4)2.2 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困扰 (5)2.3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 (5)2.4 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 (5)3.对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缺形成通货膨胀怪异现象的分析 (6)3.1 两者共存的现状 (6)3.2.通货膨胀之谜 (6)4.国内现状的概述和分析 (7)5.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8)5.1 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8)5.2 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进一步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国门 (8)5.3 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解决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所引起的失业问题 (9)5.4 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9)5.5 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9)5.6 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9)结论 (9)参考文献 (10)引言近期,全民都在思考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这个话题极度升温。

外国经济学专业论文

外国经济学专业论文

外国经济学专业论文With the growing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a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Trade openness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a country allows the free fl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across its borders. Proponen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rgue that opening up to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lead to increased efficiency, productivity, and growth. However, critics point to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job losses, income ine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In order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examines data from a sampl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over a period of several years. The analysis includes measures of trade openness, such as tariffs, imports and exports as a percentage of GDP, and trade agreements. The study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other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economic growth, such as investment,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uggest that trade opennes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untries that have liberalized their trade policies and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experienced higher levels of GDP growth compared to those that have not.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indicatethat trade openness can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productivity,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verall,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ongoing debate on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rade openness can be a powerful tool for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policymakers must also be mindful of potential negative consequences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policies to mitigate them.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rade openness influences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governance, and social factors in shaping the outcome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2017国外经济形势论文

2017国外经济形势论文

2017国外经济形势论文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2017国外经济形势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2017国外经济形势论文篇一经济公正理论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于经济公正理论的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总体的述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经济共公正理论的研究现状产生好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中国人投入到经济公正理论研究的改良上面来。

【关键词】经济公正;分配公正;平等。

【作者简介】高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哲学;湖北科技学院思政课部讲师。

国外的研究比国内的研究先进的地方在于对于社会公正和经济公正的区分更加明显,更关注于个人“权利”的维护和实现,缺陷在于对经济公正的理解狭隘了,主要将之理解为分配公正。

经济公正常常被狭义的理解为分配公正,分配公正在现代意义上是要求国家保证人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物质财富。

美国的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认为,保证给穷人救济是现代观念,它的形成只有二百年的历史。

正义的早期概念,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是关于政治权利分配而不是财富分配;只是到了18世纪,在诸如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正义才开始被用在贫困问题上。

正义的谱系被拉长,是因为没有弄清正义和慈善的关系。

美国的罗尔斯是经济公正理论自由主义的领头人。

他在上世纪写的《正义论》是研究公正问题必读书目,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在当时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如今人们研读之仍有清新明目之感,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启示不容小觑。

这本书有三个部分:理论、制度和目的。

在制度这个部分里、全书的第五章中,他集中探讨了分配的份额,其实是就经济公正中分配正义的一个论述,他认为是政治经济理论中的正义问题。

罗尔斯后来在本世纪又出版了一本《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正义原则、全书的第二十一、二十二节中又涉及到了经济公正的问题,有关于将自然天赋视为公共资产和关于分配正义和应得的简要评论。

经济学百年期末论文

经济学百年期末论文

"经济学百年"读书笔记本学期学习了经济学百年这门选修课,经过一学期的网上学习虽说没有学懂这门课程的精华,但是对于经济学的产生、开展以及一些名人的经济思想也是略有了解。

作为本门课程的期末考核,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讲述我从"经济学百年"这门课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思想的历史演变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前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三大历史时期。

前经济学时期又称为经济学知识的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源自经济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经历和直觉以及对各种经济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并逐步形成观念,但大多比拟零散,缺乏统一的*式,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不过,这一时期的经济观念已经触及了经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

经济学开场于古希腊。

第一次对经济问题,如分工、价值效用作出专门分析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他们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自由科学丧失了研究资源与时机,但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同样在价格、私人产权、慈善业的经济效应、管制等问题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距今不过三百多年,这一时期包括重农学派、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穆勒的经济学三个开展阶段。

古典经济学侧重对价值论的分析和研究: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可以创造财富,其他经济部门或经济活动都不会创造财富或者价值;斯密则认为重农学派的这种观点在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中已不适宜,他提出经济价值的形成在于劳动,因而就产生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

斯密之后,萨伊和李嘉图进一步稳固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的*式逻辑根本内容有:萨伊定律、供应分析、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的两分法以及货币数量论等。

到了穆勒时期,古典经济学就走到了尽头。

1870年的"边际革命〞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经济学方法论的革命也使得经济学研究*式由古典*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式转化。

这次革命的核心内容是用主观心理分析的价值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强调增量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班级:09广告2班姓名:石智慧学号:2009532023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从崩溃到繁荣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程。

阐述了经济发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诸多作用因素。

这不仅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二战后;日本经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发展战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侵略战争吃了败仗,宣告无条件投降。

此时的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也陷入极度混乱和疲乏的状态。

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国家财产损失惨重,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

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日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

”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

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

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

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客观原因主要是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保护伞”,美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二、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三、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

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

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主要体现在: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政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
制定许多经济计划,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

‟”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等。

通过这些计划,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

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

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

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

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

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

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除了以上所论述的一些客观和主观的诱因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如:制定“高度经济成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

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

扩大出口,增收外汇,加速经济发展等。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经过二战的惨重失败并在国家满目苍夷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不到三十的时间就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分析其原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