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分子微生物学的顶尖引路人-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邓樱花老师简介
邓樱花老师简介邓樱花,2007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分析化学专业,2008年工作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于2018年1月评上教授。
工作以来,邓老师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育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进取,以教学协助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注重科研育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邓老师主要围绕疾病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或者电化学检测,毛细管电泳分离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分析方法,测定了直肠癌病人、肺癌病人和健康人血浆中生物胺,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Talanta、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和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等SCI 期刊上。
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期间,主要开展神经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集光遗传学控制、微透析活体取样技术和荧光探针标记为一体的神经递质在线检测新方法,分析自由活动大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以邻苯二甲醛为柱前衍生试剂,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电化学检测大鼠海马和嗅球处微透析液中的组胺和氨基酸神经递质的新分析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电化学检测瓜氨酸和精氨酸的分析方法,并成功用于定性分析南瓜和丝瓜中的瓜氨酸和精氨酸,定量分析西瓜中的这两种氨基酸,成果相继发表在Food Analytical Method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Science和Journal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 & Related Technologies等SCI期刊上。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访问学者工作,主要从事维生素A的生物功能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视黄酸的分析方法,用于检测野生型和转基因型两种小鼠不同组织和血液中的视黄酸的含量,探究不同基因型小鼠体内中视黄酸的含量变化规律,为眼睛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Diabetes和PLOS ONE国际著名期刊上。
狄焕然个人简历
狄焕然个人简历狄焕然,男,1978年出生于湖南岳阳。
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狄焕然的成就和贡献不仅限于科学研究,还体现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公益方面,是当今中国杰出的跨学科领袖之一。
科学研究狄焕然是生命科学的杰出代表,他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并且是清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主任。
他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主要研究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分化发育、信号转导和代谢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他曾经在Nature、Science、Cell、Immunity等顶级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其承担或参与的多个研究项目被认为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
狄焕然的课题组通过多种手段,探讨了T细胞分化发育的生化机制,阐明了蛋白激酶mTOR、AMPK等关键分子在调控T细胞代谢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T细胞与抗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该研究为治疗相关疾病开发新的策略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验依据。
教育改革狄焕然长期关注教育问题,他提倡的“实践教育”、“跨界研究”、“全球化合作”等理念,深受多数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他也亲力亲为地推进清华大学教育改革和学科发展,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的大学。
狄焕然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他所带的本科生到博士生、硕士生、实习生、访问学者等都广泛参与到他的科研和社会活动中。
他的课题组也通过合作建立了与国内外多家高校、研究机构等的科研交流和教育合作,这些合作不仅增强了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和声誉,还培养了一批融合创新和国际化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公益狄焕然一直以来关注公益事业,他是“光彩事业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和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联合会理事等多个公益组织的负责人。
他不仅通过个人资助和呼吁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灾区人民等有需求的群体,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多项与公益事业相关的科技活动和项目。
狄焕然推崇的“科技助力社会治理”、“融合创新助推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也影响着他参与的各种社会公益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11(周次:1220)前期教育实习人数:135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专业:生物技术年级:2011 人数:82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专业:化学生物学实验班年级:2011 人数:32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专业:化学生物实验班年级:2012人数:35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专业:生物科学类(非师范)年级:2013人数:52人
化学学院英才班:生物化学-丁书茂120/350时间段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专业:化学生物学实验班年级:2013 人数:32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6周始)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6周始)
专业:生物科学类(非师范)年级:2014④/27 ⑤/25 ⑥/26人数:78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6周始)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6周始)
专业:化学生物学实验班年级:2014 人数:30人。
微生物考研方向及学校
高校中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生物防治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真菌学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海洋微生物学1.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资源是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高校已经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并且也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
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资源收集、微生物分类和功能评估、极端环境微生物。
该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仪器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所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所保藏的菌种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真菌标本馆的标本数量则为亚洲之最。
云南大学,有教育部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有:放线菌生物学,微生物资源学,菌根生物学, 极端环境微生物学,其中放线菌方面研究处于全国先列,重点开展极端(重点是高温、高盐碱)环境或各种特殊环境(植物内生或海洋)下的放线菌资源收集、保存及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及其应用价值评估(活性筛选、代谢产物化学及酶学等)研究。
广西大学,有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广西省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发掘、鉴定和克隆具有特殊用途微生物的功能基因,并对重要功能基因进行改造和利用;发现、分离和克隆农作物抗病虫功能基因、构建抗病虫作物新种质。
中国农业大学,有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有微生物分类及系统发育、微生物生理及遗传学、发酵工程、药用及食用真菌、环境微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和分子免疫学等,微生物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季伦教授等多名著名教授。
四川大学,微生物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资源微生物及微生物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资源微生物,天然产物,生态环境保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生物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利用研究,包括极端环境条件微生物的菌种资源、基因资源及多样性研究;根瘤菌为主的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及利用。
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研复试成绩及录取名单公示
362 67.83 71.03 355 68.67 70.30 355 68.50 70.25 386 83.00 78.94 全日制 拟录取 373 83.60 77.30 全日制 拟录取 375 81.00 76.80 全日制 拟录取 364 82.20 75.62 全日制 拟录取 346 88.40 74.96 全日制 拟录取 339 88.40 73.98 全日制 拟录取 361 76.60 73.52 全日制 拟录取 357 75.80 72.72 全日制 拟录取 342 81.40 72.30 全日制 拟录取 350 74.40 71.32 全日制 拟录取 332 82.20 71.14 全日制 拟录取 344 76.40 71.08 324 83.20 70.32 331 74.40 68.66 349 82.20 73.52 全日制 拟录取 338 84.00 72.52 全日制 拟录取 334 84.60 72.14 全日制 拟录取 329 86.00 71.86 全日制 拟录取 339 74.20 69.72 全日制 拟录取 341 72.80 69.58 321 81.40 69.36 359 86.00 76.06 全日制 拟录取 343 89.00 74.72 全日制 拟录取 330 84.40 71.52
357 84.67 75.38 全日制 拟录取
18 105110115415846 曹孟君 045107 学科教学(生物) 不区分研究方向
367 79.17 75.13 全日制 拟录取
19 105110115415930 刘晓娟 045107 学科教学(生物) 不区分研究方向
361 81.67 75.04 全日制 拟录取
77.70 76.04 75.94 74.58 69.32 68.32 77.24 74.78 74.52 73.84 73.30 72.40 69.94 68.82 82.71 81.70 80.73 80.62 79.96 79.36 78.56 78.52 76.80 76.70 76.68 76.50 76.44
李韶山教授简介
李韶山教授简介李韶山,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2年在华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留学瑞典Lund University和Örebro University以及美国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紫外辐射(UV-B)效应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研究、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分子响应和生态毒理、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入侵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已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项目以及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等。
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标注*为通讯作者):1.Jiang Lei, Wang Yan, Li Qianfeng, Björn LO, He Junxian, Li Shaoshan*.Arabidopsis STO/BBX24 negatively regulates UV-B signaling by interacting with COP1 and repressing HY5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Cell Research, 2012, 22:1046-1057 (IF=10.526)2.Qin Rong, Zhang Huaning, Li Shaoshan, Jiang Wusheng, Liu Donghua*. Threemajor nucleolar proteins migrated from nucleolus to nucleoplasm and cytoplasm in root tip cells of Vicia faba L. exposed to aluminum.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4, 21: 10736-10743(IF=2.681)3.Gong Ni, Wang Yutao, Björn L O, and Li Shaoshan*. DNA C-values of 20invasive alien species and 3 native species in south China. Archives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14, 66(4): 1465-1472 (IF=0.607)4.Chen Yong, Zou Shenshen, Zhou Fan, Yu Sidney, Li Shaoshan, Li Dan, SongJingzen, Li Hui, He Zhiyi, Hu Bing, Björn L O, Liang Yongheng*, Xie Zhiping, Segev Nava*. A Vps21 endocytic module regulates autophagy.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4, 25: 3166-3177 (IF=4.548)5.Zou Shenshen, Chen Yong, Liu Yutao, Segev N, Yu S, Ye Min, Zeng Yan, MinGaoyi, Zhu Xiaoping, Hong Bing, Björn LO, Liang Yongheng*, Li Shaoshan*, Xie Zhiping*.Trs130 and Trs65 regulate autophagy through GTPases Ypt31/32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Traffic 2012, , DOI: 10.1111/tra.12024 (IF=4.919)6.Chen Da, Wang Yan, Yu Lehuan, Luo Xiaojun, Mai Bixian, Li Shaoshan*. 2013.Dechlorane plus flame retardants in terrestrial raptors from northern China.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6: 80-86 (IF=3.746)7.Björn LO*, Li Shaoshan. Teaching about photosynthesis with simple equipment:Analysis of light-induced changes in fluorescence and reflectance of plant leaves.Photosynthesis Research, 2013, 116: 349-353 (IF=3.243)8.Björn LO*, Uvdal P, and Shaoshan Li.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the thermalemissivity of avian eggshell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12, 301: 62-66 (IF=2.371)9.Jiang Lei, Wang Yan, Björn LO, Li Shaoshan*. UV-B-induced DNA damagemediates expression changes of cell cycle regulatory genes in Arabidopsis root tips. Planta, 2011, 233: 831-843 (IF=3.372)10.Wang Yan, Smith W, Wang Xiaodong, Li Shaoshan. Subtle biological responsesto increased CO2 concentrations by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a harmful algal bloom speci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0, 37, L09604, DOI:10.1029/2010GL042666 (IF=3.204)11.Jiang Lei, Wang Yan,Björn LO, Li Shaoshan*. ArabidopsisRADICAL-INDUCED CELL DEATH1 is involved in UV-B signaling.Photochemical and Photobiolgy Sciences, 2009,8: 838-846 (IF=2.708)12.Kalbina I, Li Shaoshan, Kalbin G, Björn LO, Strid Å*. Wavelength dependenceof expression of UV-B-induced molecular marker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2008, 35: 222-227 (IF=2.375)13.Jiang Lei, Wang Yan, Li Shaoshan*. Application of the comet assay to measureDNA damage induced by UV radiation in the hydrophyte, Spirodela polyrhiza.Physiologia Plantarum, 2007, 129: 652-657 (IF=2.708)14.Li Shaoshan, Kalbin G, Olsman H, Pettersson M, Engwall M, Strid Å*, Effects ofUV-B in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ystems: Equipment for wavelength dependence 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Methods, 2005, 65: 1-12 (IF=1.286)15.Li Shaoshan and Strid Å*,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and changes in CHS andPR-5 gene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after removal of the inflorescence stem (decapitation).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43: 521-525(IF=2.485)16.Li Shaoshan*, Wang Yan, Björn LO,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UV-B-inducedDNA damage and photorepair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6: 173-176 (IF=1.412)17.Li Shaoshan, Paulsson M, Björn LO, Temperature-dependent formation andphotorepair of DNA damage induced by UV-B radiation in suspension-cultured tobacco cells.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 2002,66 : 67-72 (IF=2.708)18.Li Shaoshan, Wang Yan, Wang Xiaojing, Bin Jinhua and Liu Songhao. CPDsaccumulation in relation to UV-B sensitivity in rice cultivars.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0, 42 (6): 576-581 (IF1.395)19.汪骢跃†、王宇涛†、曾琬淋、李韶山*,钙和钾对拟南芥幼苗镉毒害的缓解作用。
微生物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严谨学风,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精神。
2、掌握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
能够运用英语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具有一定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3、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1、病毒基因工程主要研究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病毒基因工程及基因治疗。
2、病毒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抗病毒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3、医学病毒学主要研究重要人类病毒感染及致病的分子机制、病毒基因产物的功能、基因工程诊断试剂和疫苗。
4、动物病毒学主要研究动物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毒分子进化规律和跨物种传播机制等。
5、昆虫病毒学主要研究昆虫病毒的分类鉴定、基因结构及分子进化、病毒感染和传播机理及病毒生物防治。
6、分子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癌学主要研究肿瘤病毒感染与细胞变化,癌基因表达调控、新的癌基因分离及结构功能,肿瘤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分子基础。
7、病毒感染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病毒感染细胞后的生物学问题,包括细胞凋亡,细胞转化,细胞相关蛋白的调控等。
8、微生物遗传学主要研究微生物基因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基因转移分子机制、酵母分子遗传学。
9、微生物生理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适应机理、微生物酶结构功能及分子进化、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功能及应用。
10、微生物分类学及其资源利用主要研究细菌和病毒的化学及分子水平分类、系统发育、微生物资源及其产物的利用。
11、微生物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微生物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免疫工程技术及其微生物传感器。
三、学习年限1、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其中课程学习1.5年。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为38个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26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生命科学学院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015
105115115447851 赵娜
015
102485121516149 徐尚威 015
105115115432774 付柳枝 015
105115115447852 郭彦君 015
105115115447853 魏宁
015
105115115447854 武欢
015
105115115447855 张润帅 01
376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非定向
全国统考
343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非定向
全国统考
347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非定向
全国统考
355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非定向
全国统考
351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非定向
全国统考
351
考试方式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
录取单位代码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850细胞生物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351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356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339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448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851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841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836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853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850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850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850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850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850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科目;细胞生物学方向: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L分子伴侣2.多线染色体3.G萤白4.假基因5.顶体反应&G。
期细胞7.联会复合体&胞内信使9.费接体1上细胞同步.二、填空题(每小憩2分,共30分)1,在用相差鼠幽镜观察活细胞时,所见到的图像是物像比背景亮,这种反整称之为,产生这秤反差的光的干涉叫做,2,细胞外基成是指______一一,它的成份主要包括,,和.3-液态镶戢膜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和*4.分泌性蛰白蛋的N末端有一序列叫,它能被其受怵所诚别,并与内族网膜上叫做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导分幡性蚩白成进入到内腹网瞠中-5.广义的核骨架包括一一,,和,6.细胞内概基化修饰分为两大类,即N-连接和。
一连接.前者合成部怛是在中,它是结合在肽链的残基上,而后者合成部位是在,它是结合在fit链的殁基上.7.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行信号俸递,根据其传道的机制不同可将细胞睇上受体分为,和三耗,8.核仁的亚显徽结构包括,.和四种结构.9.在细胞周期中有一个控制细胞增殖的关键调节点,它叫做一一_ ,它是存在于细胞周期的期中.10-与细胞分化有直接关系的基因群叫做—一一一,三、尚答题(关加分)1.简述微廷结合蛋白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7分〉2.什么叫脂质体?举例说明脂痍体技术在基因工程及其它研究领域的应用.〔7分)3.忒数分裂I的前期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有何遗偿学意义?(7分)四、论述题(皆小题10分,共2。
邓宁简历——精选推荐
邓宁简历邓宁简历邓宁,博⼠,暨南⼤学⽣科院教授,博⼠⽣导师,暨南⼤学抗体⼯程研究中⼼副主任,细胞⼯程教研室主任,⼴东省免疫学会理事。
《中国⽣物⼯程杂志》、《暨南⼤学学报》杂志审稿专家。
主要学历和经历:1987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学⽣物系,1993年硕⼠研究⽣毕业于华中师范⼤学昆⾍学研究所,2003年博⼠毕业于中⼭⼤学⽣科院。
1987年⾄1990年,湖北三峡⼤学⽣物系教师,1993-2000年在湖北三峡⼤学医学院教师,2003-现在,暨南⼤学⽣科院教授。
主要研究⽅向:基因⼯程抗体与抗体药物,肿瘤多肽疫苗,肿瘤⾎管新⽣的分⼦机制。
近年来主要围绕抗体⼯程和肿瘤多肽疫苗的研究开展⼯作,开展了抗体库的构建、⼈源抗体的筛选、抗体亲和⼒成熟和抗体的⼈源化、抗体的⾼效表达和纯化,抗肿瘤作⽤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与开发,进⼀步开展抗体药物研究。
开展了抑制肿瘤⾎管新⽣的肿瘤多肽疫苗等研究。
建⽴了⼯程抗体的表达、纯化技术平台,实现了抗⼄肝表⾯抗原Fab抗体在酵母的⾼效表达。
建⽴了抑制肿瘤⾎管⽣长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
探讨了肿瘤多肽疫苗在肿瘤⾎管新⽣和抑制肿瘤⽣长转移的作⽤。
探讨肿瘤⾎管新⽣的分⼦机制及其与肿瘤发⽣发展的关系等。
科研项⽬和研究成果:主持了国家“863”专题课题、国家⾃然科学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东省⾃然科学基⾦和⼴州市科技攻关重点等科研项⽬。
建⽴了⼈噬菌体抗体库,并筛选到抗bFGF⼈源性抗体。
探讨并阐明了bFGF单克隆抗体抑制肿瘤的作⽤,并构建了抗bFGF ⼈⿏嵌和抗体。
成功构建了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抑制肿瘤⽣长的VEGF/bFGF多肽疫苗。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45篇。
参编教材《⽣物技术实验精选》(暨南⼤学出版社)。
指导本科学⽣挑战杯作品获⼴东省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三等奖。
承担的《动物细胞⼯程》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
近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1)Ning Deng, Hong Wang, Junjian Xiang, et al.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phage display library and the screening of anti-bFGF antibody,Journal of Immunology Mehtods, (in press)2)Hu Zhiyi, Lai Wenshan, Zhang Wenze, Deng Ning, et al. Secretion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Assay of a Novel Fusion Protein of Thrombopoietin and Interleukin-6 in Pichia pastoris,J.Biochem. 142, 17–24 (2007)3)Deng Ning, Xiang Junjian, Zhang Qing, et al.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ized anti-HBsAg Fab antibody in Pichia pastoris by fermentation,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 2005, 38(3): 293-2994)Xiang Junjian, Zhong Zhenyu, Deng Ning, et al. Screening antigen epitope of bFGF by phage display,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 2005, 38(3):290-293 (邓宁通讯作者)5)Deng Ning, Xiang Junjian,Wang Xunzhang,et al. Express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ized anti-HBs Fab fragment, J Biochemistry. 2003,134(6):813-8176)邓宁,关⽂达,王宏,等. bFGF⼈源性抗体Fab段基因克隆及其在⼤肠杆菌中的表达,免疫学杂志,2007,23(6): 598-6017)王宏,陈丹,邓宁,向军俭,等. 重组⼈bFGF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克隆及单链抗体的构建和表达. 细胞与分⼦免疫学杂志,2007,23(12):1150-1153(邓宁通讯作者)8)向军俭,汤伟佳,王宏,邓宁,⼈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源性抗bFGF抗体的筛选,免疫学杂志,2006,22(4):451-454 (邓宁通讯作者)9)向军俭,秦艳芳,邓宁,王宏,杨红宇,bFGF mRNA、bFGF及FGFR1与神经胶质细胞恶性⾏为的相关性,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5):440-44410)黄红亮,王宏,向军俭,唐勇,邓宁,bFGF反义硫代核苷酸增强⼈喉癌Hep2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全国遗传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
全国遗传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全国遗传学专业大学排名教育部门并没有公布权威的遗传学专业大学排名,但是公布了生物学大学排名情况,而遗传学是生物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参考意义。
遗传学相关介绍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不限于父母子女或一个家族,还可以延伸到包括许多家族的群体,这是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还可以以细胞为单位,离体培养的细胞可以保持个体的一些遗传特性,如某些酶的有无等。
对离体培养细胞的遗传学研究属于体细胞遗传学。
遗传学专业研究方向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 人类和医学分子遗传学02 微生物分子遗传学03 发育遗传学04 人类分子或群体遗传学05 植物细胞分子遗传学06 遗传工程学07 基因载体与靶向给药系统08 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遗传学专业培养目标遗传学的硕士学位获得着应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与研究领域有关的现代技术。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前沿领域,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研究和实际工作。
能在研究中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比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成为具有独立从事遗传学教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高科技人才。
遗传学专业就业前景本科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检疫、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遗传学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管理工作;另外,遗传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第三部分大学生发表的论文-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一、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1、Wang YL(王用利), Qin N(覃念), Chen S, Zhao JG, Yang X*.Oxidative-damage effectof Fe3O4 nanoparticles on mouse hepatic and brain cells in vivo.Frontiers in Biology, 2013, 8(3): 1674-79842、Wen HN(文华楠),Zhong JX(钟家鑫),Shen B(沈蓓),Gan T(甘涛),Fu C(付超),Zhu ZH,Li R*,Yang X*.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nanosized and microsized tellurium powders on HeLa cells. Front. Biol., 2013, 8(4): 444–450.3、Wang L(王令), Zhou C(周纯), He Z(贺真), Wang ZG(王争光), Wang JL, WangYF*. Wolbachia infection decreased the resistance of Drosophila to lead. PLoS ONE, 2012,7(3): e32643. (SCI收录)4、程静菲,尚帅,何贵波,刘晓帆,唐佳琦,熊国梅,廖晓梅,杨旭. DEHP诱导的氧化应激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和维生素E的保护作用. 医学研究杂志, 2012,5:30-34.5、周佩,蒋子奇,钏茂巧,程静菲,尚帅,唐佳琦,杨旭. DEHP暴露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及脑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9):2339-23456、付宇,王慧玉,可尘娟,王景明,熊国梅,杨旭. 双酚A对小鼠肝脏和肾脏细胞的氧化损伤. 生态毒理学报,2012,7(4):23-30.7、Yang SY (杨尚悦), Luo Q(罗清), Yao LH, Han B, Zhu ZH, Yang X*. The 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y 10-12, 2011(EI收录)8、罗清,杨尚悦,吴旗,陈闪,杨旭*. 氧化胁迫在TRPV1受体去敏后的活化以及甲醛唤起的痛觉效应中的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2):266-271.9、李子文,李诗登,张凤娇,刘丹丹,杨旭*. BDE-209和PCB-153在致大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上的拮抗作用. 生态毒理学报,2011,6(2):138-142.10、廖静,周梦晨,王娜娜,杨旭. 蚂蚁提取液对DNA-蛋白质交联修复能力的研究. 医学科学研究,2011,40(9):31-35.11、廖静,谷浩,牟文,张灿,熊丽. 硫氰酸钠对斑马鱼毒性的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2011,6(1):43-47.12.谢沁珊, 王杉杉, 蔡凤云, 艾燕, 杨旭*.塑料增塑剂DEHP环境污染水平, 人体负荷及生物毒性的初步研究.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21(5):19-22,13、Liu D (刘丹), Li Y, Ai HH, Chang Q, Liu DD, Xia Y, Liu SW, Peng NF, Xi ZG, Yang X*.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as efficient drug vehicles.Nanotechnology, 2010, 21(10):1139-1145. (SCI收录)14、王萌,蔡凤云,杨旭*.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大鼠不同器官细胞SOD抑制作用的研究.医学科学研究,2010,39(5):31-33.15、廖静, 张雯, 王玉凤, 杨旭. 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与学. 高等函数学报,2010,4:20-2216、Liang SS (梁思斯), Yi C, Kun W, Cong F, Lin X, Yang X*. Inhibitive Effects of LipoicAcid on the DNA-protein Crosslink Induced by Formaldehyde in Mice Liver. The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June 11-16, 2009.(EI收录)17、王红蕾,柯砚,赵明明,吴凯,杨旭*. 单壁碳纳米管对小鼠肝和肾氧化损伤的诱导.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6):1491-1495.18、辛芳,关蕾,艾汉华,李岩,常青,杨旭*. 纳米Zn/Al-水滑石对Hale细胞的氧化应激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2009,4(2):276-281.19、王萌,蔡凤云,杨旭*.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大鼠不同器官细胞SOD抑制作用的研究. 医学科学研究,2009,39(5):31-33.20、关蕾,辛芳,艾汉华,李岩,常青,杨旭*. 纳米Zn/Al-水滑石对Hela细胞中的ROS及SOD的影响.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2):4-6.21.肖国强, 徐晓宇, 蔡文君, 付聪, 吴曲, 丁书茂, 袁均林, 袭著革*, 杨旭*.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肝, 肾细胞DNA的损伤.生态毒理学报,2008,3(6):590-595.22、付聪, 曹毅, 王昆, 梁思斯, 肖琳, 丁书茂, 杨旭*.血清对Hela细胞内硫醇浓度和甲醛诱导性DNA-蛋白质交联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2008,3(5):488-492.23、崔萌萌, 黄俊, 王江伟, 曹毅, 毛彩霞, 李岩 (杨旭指导). 多壁碳纳米管对小鼠肺脏和肝脏组织SOD活力和GSH含量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2008, 3(2):162-167.24、项晓玲, 李岩, 田熙科, 杨超, 吴曲, 常青, 袭著革*, 杨旭*.纳米硫硒化镉对小鼠肾脏和脑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生态毒理学报, 2008, 3(2):162-167.25、梁思斯, 曹毅, 王昆, 付聪, 肖琳, 丁书茂, 袁均林, 杨旭*.硫辛酸注射对甲醛诱导小鼠肝细胞DPC形成的抑制作用 . 医学科学研究, 2008,37(10),:25-27.26、付聪, 王昆, 肖琳, 王红蕾, 王江伟, 吴曲, 蔡文君, 杨旭*.甲醛致大白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 医学科学研究,2008,37(9): 29-31.27、王江伟, 崔萌萌, 赵明明, 曹毅, 袭著革*, 杨旭*.多壁碳纳米管对小鼠肝和肺细胞蛋白质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 医学科学研究, 2008,37(4): 17-19.28、崔萌萌, 王江伟, 曹毅, 毛彩霞, 袭著革, 杨旭*.碳纳米管对小白鼠心脏和肝脏SOD影响的研究. 医学研究杂志 , 2008, 37(2):21-23.29、赵明明, 王红蕾, 王江伟, 崔萌萌, 袁均林, 丁书茂, 杨旭*.单壁碳纳米管致小鼠肝脏组织蛋白质氧化损伤的研究.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 19(4):4-6.30、蔡文君, 田熙科, 李岩, 杨超, 肖国强, 付聪, 王黎明 (杨旭指导). 纳米硫硒化镉对小鼠脑和肝DNA的损伤.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19(1):12-15.31、王江伟, 江军, 万娟, 杨旭*.碳纳米管对机体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高等函授学报, 2008,21(3):3-6.32、郭靖,魏晨曦,刘丹丹,袁均林,丁书茂,杨旭*.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对小鼠肝脏DNA-蛋白质交联水平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12):1039-1041.33、王红蕾,柯砚,肖琳,付聪,魏晨曦,王昆,杨旭*. 甲醛致雄性大鼠脑和睾丸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10):853-855.二、本科生为非第一作者的论文34、张建华,熊丽,夏诗慧,王金龙,李倩,刘德立*. 柑橘绿霉菌CYP51同源模建和定点突变分析.植物保护学报,2012,39(1):81-86.35、Li Y, Ning H, Zhang ZT, Wu Y, Jiang J, Su SY (粟思韵), Tian FY (田方云), Li XB. Acotton gene encoding novel MADS-box protein is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fibers and functions in cell elongation. Acta 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11, 43 (8): 607-617.(SCI收录)36、Ren F, Chen L, Guo QQ, Zhong H, Wu Y(吴燕), Chang LL, Li XB*.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enes induced by phosphate starvation in leaves and roots of Brassica napu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1, 65(1):65-81. (SCI收录)37、Chen L, Zhong H, Ren F, Guo QQ, Hu XP(胡绪鹏), Li XB*. A novel cold-regulatedgene, COR25, of Brassica napus is involved in plant response and tolerance to cold stress.Plant Cell Reports , 2011, 30(4):463-471. (SCI收录)38、夏晓飞,郑小婧,王玉凤*. 不同开口饵料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养殖,2011,32(7):16-21.39、刘义,孟丽君,楼梦,姚汉超,刘修齐,刘小兰,俆可瀚,李娜,刘德立*. 一株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45(3):444-449.40、许尚营,张华,李娜,李风,杨俊忠,郑永良,刘德立*.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鉴定及反硝化特性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2):10-13.41、魏艳红,熊鹰,袁永泽,郑扬忠,邓子厚,张华,李风,杨江科,闫云君,刘德立*. 纤维素酶产生菌HS-F9的筛选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16(2):274-278.42、Dai Y, Wang TT, Wang YF*, Gong XJ, Y ue CF. Activities of digestive enzymes during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the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Decapoda). Aquaculture Research, 2009, 40 (12): 1394-1399. (SCI收录)43、黎晨,张华,韩睿,袁永泽,杨江科,刘德立*.玉米黑粉菌cyp51基因上游调控区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2009,36(6):517-521.44、胡芹芹,李娜,张华,李凤,杜丹,刘德立,熊丽*. ELISA及电化学法检测藠头中氨基甲酸酯类. 农药,2009,38(5):352-355.45、魏艳红,阿不都克里木•热依木,熊鹰,许尚营,邓子厚,袁永泽,刘德立*. 三株沙漠放线菌XJSS-21、XJSS-39和XJSS-58的多相分类及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4):569-574.46、王三应,孙萍萍,张磊,张翌,李莎,李燕,杨继红. 羊轮状病毒LLR VP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11):1074-1078.47、戴颖,巩雪洁,李兵,王玉凤*,黄卫国. 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繁殖期的研究. 动物学杂志,2008,43(2):21-27.48、邰付菊,李扬,胡凯,张文娟,王秀兰,李兵,李学宝*. 棉花GhRGPL2基因分离鉴定及其在组织发育和逆境胁迫中的表达调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1):86-92.*通讯作者。
研究生复试英语自我介绍
chromatography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Electrophoresis 2002 23:1279-1284
1986.09-1989.06: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kaoyangj
1996.09-1999.06: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092
工作简历 200092
1号
1982.01-1998.04: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021-
7 孙蒙祥 男 教授 发育生物学
8 赵洁 女 教授 发育生物学
9 吴燕 女 教授 发育生物学
10 夏惠君 女 教授 发育生物学
11 严雪 男 副教授 生态学
12 吴中华 男 副教授 生态学
13 刘春花 女 副教授 生态学
14 肖克炎 男 副教授 生态学
15 徐新伟 男 副教授 生态学
early proembryo of wheat. Acta Botanica Sinica, 45:200-204 (通讯作者)
Zhao J, Yu FL, Liang SP, Zhou C, Yang HY. 2002. Changes of calcium distribution in egg cells, zygotes and
Email: jzhao@ 659 76674
单位地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23站台
遗传学排名
071007 遗传学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面。
遗传物质的本质包括它的化学本质、它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它的结构、组织和变化等;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遗传信息的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机制等。
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不限于父母子女或一个家族,还可以延伸到包括许多家族的群体,这是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还可以以细胞为单位,离体培养的细胞可以保持个体的一些遗传特性,如某些酶的有无等。
对离体培养细胞的遗传学研究属于体细胞遗传学。
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还可以扩充到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甚至mRNA的转录,这些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课题。
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而产生无数具有相同遗传组成的子细胞,它们怎样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是一个遗传学课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发生遗传学。
由一个受精卵产生的免疫恬性细胞能够分别产生各种不同的抗体球蛋白,这也是遗传学的一个课题,它的研究属于免疫遗传学。
从噬菌体到人,生物界有基本一致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所以遗传学原则上不以研究的生物对象划分学科分支。
人类遗传学的划分是因为研究人的遗传学与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而系谱分析和双生儿法等又几乎只限于人类的遗传学研究。
微生物遗传学的划分是因为微生物与高等动植物的体制很不相同,因而必须采用特殊方法进行研究。
此外,还有因生产意义而出现的以某一类或某一种生物命名的分支学科,如家禽遗传学、棉花遗传学、水稻遗传学等。
更多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是按照所研究的问题来划分的。
例如,细胞遗传学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结合;发生遗传学所研究的是个体发育的遗传控制;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是行为的遗传基础;免疫遗传学研究的是免疫机制的遗传基础;辐射遗传学专门研究辐射的遗传学效应;药物遗传学则专门研究人对药物反应的遗传规律和物质基础,等等。
微生物学(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微生物学》配套建设有“微生物学”数字课程,该数字课程包括发现之路、知识拓展、科技前沿、应用案 例、视频、动画、教学课件、自测题等内容 。
教材特色
教材特色
《微生物学》采用统一规划、集中编写、整体协调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依据编者们对微生物学近几十年来 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基础微生物为引线向分子水平过渡,密切**现代基因技术向各个微生物领域如微生物 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进化和发育科学的渗透,力求把握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主流,反映最新的学科进 展,符合和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注重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生产应用与实践案例,做到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该教材紧跟当前学习 方式的变化,推出“纸质教材+数字课程”相结合的形式。纸质教材提纲攀领,强调内容精炼,注重简洁与实用。 数字课程包括可不断新增和更新的发现之路、知识拓展、科技视野、技术应用、视频、动画、教学课件、自测题 等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通过与纸质版教材一体化设计的标注、链接,在电脑或移动 终端浏览相关内容,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
该教材共分15章,内容包括绪论、原核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病毒、微生物的营养 等。
成书过程
成书过程
《微生物学》由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 大学、四川大学、宁夏大学、郑州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九所大学的多位从事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学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共同 编写而成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邓子新邓子新,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现任微生物代谢国家 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 员会(GIM-IC)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其主要从事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的化学生物学及其合成生物学的研 究,其研究领域涉及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代谢网络与代谢调控,组合生物合成与药物创新,表观遗传学 等学科或高新技术前沿研究 。
石声汉
有待后学
1966年,正当《农政全书校注》完稿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石声汉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和伤害。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相信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弘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 的,有益于国家民族,有益于人民群众。他认为,研究古代农书,不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今天农业所根据的优良 传统,更重要的还在于“溯往知来”为提高农业生产寻求更广阔的道路。因此,在那样的逆境中,他出人意料地 处之泰然。当时,学校的古农学研究室被关闭,他的全部书籍也被查封。在那些失去工作条件的日子里,在极度 的苦闷困惑之中,他偶然在家里拣起一部查封时遗漏下来的书——《焦氏易林》。于是,在每天频繁地进行检讨、 接受批判、参加劳动之余,在晚上家人入睡的时候,他对这部汉代讲音韵的名著又认真仔细地阅读研究起来。他 在当时居住的破旧的小土屋内,忘其苦,忘其病,晨窗夜灯,展卷濡毫,用他那从不停歇过的笔,又写出了20多 万字的研究笔记。当看到他留下来的那一页页布满端正瘦劲的楷书笔迹,人们无不为他勤奋苦读、钻研祖国文化 遗产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所感动。
1955年4月,农业部召开了“整理农业遗产座谈会”。西北农学院辛树帜和石声汉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 议决定积极研究整理出版中国重要古农书,为开展农业史的研究作准备,并将校注《齐民要术》的任务交给万国 鼎和石声汉共同完成。会后,西北农学院党委决定将学校原农史小组扩大,成立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由辛 树帜院长亲自主持,石声汉任研究室主任。
石声汉早在20多年前就看到德国人瓦格勒(译音)所著《中国农书》,后来又了解到国外已翻译出版了中国 古代农书,并有“中国人对此不重视,深表遗憾”的评论。石声汉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现在,那种由外国人研究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的局面终于要改变过来,他为此感到自豪,并决心致力于祖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的整 理......
Sigma B因子活性的调节及其在几种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中的作用
Sigma B因子活性的调节及其在几种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中的作用冯莹颖;张晓莉;罗勤;周青春【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报》【年(卷),期】2008(48)6【摘要】Sigma B(-B)是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对环境胁迫产生应答反应的主要调控因子.不仅在芽孢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B也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包括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在内的一些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毒力及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结合作者在国内外的相关工作,综述了-B活性的调节方式及其在上述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中相关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总页数】5页(P839-843)【作者】冯莹颖;张晓莉;罗勤;周青春【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相关文献】1.Sigma B因子活性的调节及其在几种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中的作用 [J], 冯莹颖;张晓莉;罗勤;周青春2.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 [J], 龚霄;陈盼3.肉类微生物学(三)肉中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 [J], 刘琳4.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J], 王岩;周倩倩;万锈琳;王佳莹;侯红漫;张公亮5.我刊编委徐国恒教授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内毒素调节脂肪分解作用的研究取得进展[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分子微生物学的顶尖引路人
——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邱东茹
邱东茹校友1989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2年同校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科院水生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从事水生植物和净化生物学研究。
博士,研究员,学科组长,博士生导师。
2011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
曾在欧、美、日多家研究开发机构接受训练和从事科研工作10余年。
在PNAS、AEM等国际主流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SCI高频引用论文2篇;获得美国及国际专利两项。
主要从事细菌分子遗传(假单胞菌、希瓦氏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纳豆菌)和环境生物技术研究。
目前正在开发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检测的基因芯片。
从环境生物学到分子微生物学
邱东茹博士早年的研究以环境生物学为主。
在华中师大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陈德懋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了鄂东南幕阜山区种子植物区系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广西植物》上。
在学期间发表3篇论文。
研究生毕业到水生所工作后,“八五”期间参与国家攻关项目“东湖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子课题“湖泊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结构优化与合理利用研究”,参与野外围隔试验,完成大部分水质和藻类分析实验测试,在后期子课题负责人出国进修期间,承担该子课题的总结、研究报告的撰写和课题鉴定汇报,撰写和发表系列论文。
主要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的退化和生态恢复问题,揭示长江中下游湖泊沉水植被重建和湖泊稳态转换的湖水磷含量临界阈值,提出一系列促进水生植被和湖泊恢复的可行性对策。
该项目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五”期间参与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热带、亚热带区域水质改善、回用与水生态系重建”的申请和执行,开发和优化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该项技术已在国内广泛应用。
个人申请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科学基金(IFS,瑞典)各一项,研究水生植物与藻类的相互作用和水生植物所分泌的克藻物质。
SCI论文(SCI引用50次)和EI收录论文各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
为相关水域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日后的生态工程建设打下了基础。
之后,邱东茹博士前往日本庆应大学,从事微生物代谢工程方面的研究。
参
与了日本经济产业省新能源开发机构(NEDO,相当于美国能源部)微生物代谢工程课题和文部科学省21世纪COE(杰出教育中心)“多系统生物学”项目的研究,在纳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分子遗传研究方面,阐明了纳豆菌的基因组特点和多聚谷氨酸(poly-gamma-glutamic acids, PGA)生物合成调控机理。
这期间发表SCI论文两篇(SCI引用近20次),EI论文一篇。
随后又在Marshall 大学参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项目“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基本阐明了假单胞菌从非粘液野生型(Non-mucoid)向大量产藻酸盐(Alginate)的粘液型转换(Mucoid conversion)的信号传导机制,即环境压力引起周质空间变性外膜蛋白的聚集,变性外膜蛋白外露的羧基端氨基酸三联体(如-WVF)引发周质空间、细胞质膜和细胞质内多种蛋白酶(AlgW, MucP和ClpXP)介导的抗Sigma因子MucA 的切割和最终降解,释放出质膜外功能Sigma因子AlgU,进而调节藻酸盐的大量合成,藻酸盐吸收水分使细菌呈现粘液态(抗逆和抗免疫系统)。
这些工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哈佛医学院G. Pier教授在Faculty 1000 of Biology上评价和推荐此文,论文发表后的短时间内就被SCI引用达50多次;英文专著引用3次)。
邱东茹校友这期的工作还发表在“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UK)、“应用与环境生物学”(AEM)和“细菌学杂志”(JB)等国际微生物主流期刊上,获得美国专利两项。
所构建的pHERD系列质粒为国内外多家实验室索取和使用(SCI引用已达30余次,包括发表在Cell和Nature上的论文)。
之后邱东茹校友前往Oklahoma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所工作,参与多项美国能源部(DOE)GTL(Genes to Life)项目课题的工作,主要研究对象为金属还原菌Shewanella属细菌,建立了适用于Shewanella属细菌基因组足迹分析技术(Tn-seq),发现了细菌低温适应相关基因和新型机理。
鉴定出一系列与细菌低温适应相关的基因。
构建了高产原卟啉IX的工程菌株(美国专利申请中)。
回国建立分子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2011年邱东茹校友离开美国回国工作。
在水生所组建分子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带领以年轻学者(一名实验员、2名博士后、3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为主的团队,开展细菌无氧呼吸与低温适应机理、细胞质膜外功能sigma 因子、铁氧化细菌形成黑褐色沉淀和胞外多糖的机理以及细菌溶解微囊藻的分子
机理和纳豆激酶等多项研究课题的研究。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筛选到两类强杀(微囊)藻剂并开展其溶藻机理研究;发现铁锰氧化细菌是造成湖北省某县自来水中黑褐沉淀物的主要原因,分离到一株纤发菌(Leptothrix)RN12并鉴定出若干与胞外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揭示微氧条件下细菌硝酸盐还原的特点和调节机制;揭示希瓦氏菌中两个ECF sigma因子的细胞功能及调节机理。
已完成多篇论文,已有三篇论文发表或被接受,其中一篇被AEM(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接受。
近年来,邱东茹博士主持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等多项重点课题。
我们期望,邱东茹博士的研究工作能为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和水库有毒微囊藻水华的控制、水污染治理和工业生物技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邱东茹简介:
邱东茹,男,1968年7月出生,湖北麻城人。
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学科组长(PI),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1989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2年同校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科院水生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从事水生植物和净化生物学研究。
2002年3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3月,获日本庆应大学(Keio University)大学院和先端生命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Biosciences)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2年7月~ 2001年8月,在德国科隆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短期访问、进修或培训;2001年9月~2005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先端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助理;2005年4月~2005年6月,日本琦玉县越谷市Taitec(タイテック)株式会社商品企划部会社员;2005年6月~ 2008年3月,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马歇尔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微生物系博士后;2008年4月~2011年2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学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