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对古诗的解读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缺乏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曲”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体会作品中“枯藤”“小桥”等景物之美和作品的意境之美;掌握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本首小令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培养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枯藤”“老树”等意象;作品凄凉的意境与反衬、白描的手法。
2.教学难点:小令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语言特点。
点拨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合作探究法: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解读,并加深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这首歌的名字叫《枫》。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这首动听的歌曲一边想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天是怎么样的。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景啊?嗯,大家描述的秋景都很美呢。
每个人印象中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词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天净沙·秋思》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词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3)教师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天净沙”、“秋思”等。
3. 作者简介(1)教师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事迹。
(2)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4. 意象和意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等。
(2)学生合作探讨,描述诗词的意境。
5. 古典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天净沙·秋思》与其它秋天的诗词进行比较,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学生分析不同诗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秋日思乡点点愁——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人教版(部编)语文七上《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掌握《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背景、朗读与背诵、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具体内容包括:
1.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共同学习了《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思乡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诗歌意象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我通过举例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意象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表现手法:学习诗歌中的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枯藤老树昏鸦”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象征着生命的衰败和孤独。
-情感体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是难点,尤其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举例:针对“枯藤老树昏鸦”这一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自然景观与人生阶段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尝试挖掘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有过思念家乡或亲人的感受?”这种情感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天净沙·秋思》中的情感奥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天净沙秋思》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篇经典古诗词,这首诗词是中考重点考察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分享一篇有关《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希望大家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好好记忆教案整理的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秋日落叶(来源:pexel)【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秋日山景(来源:pexel)【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天净沙·秋思》全诗的朗读与背诵。
3.词语解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押韵、平仄、节奏。
5.探讨“悲秋”主题在诗中的体现,感受作者孤独、忧伤的情感。
6.课堂讨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押韵等概念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朗读中感受到韵律美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在诗歌中识别修辞手法,并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情感的共鸣与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忧伤,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
举例:在分析“枯藤老树昏鸦”时,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代表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衰老等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
另外,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内容感到困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实践活动中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诗歌接触得不够多,缺乏足够的感知和体验。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歌朗读和欣赏的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和模仿,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拓展阅读:推荐与《天净沙·秋思》主题相近的其他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抒情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天净沙·秋思》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各小组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思乡情感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情感,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和学习。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下面给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VCD、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
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
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
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
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
作者马致远,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
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教学理念〗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
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
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
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
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天净沙-秋思》
教案名称:《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古文词汇,理解散曲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散曲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散曲中的意象运用和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引导学生运用散曲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天净沙·秋思》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秋天景色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曲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秋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秋天和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和《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曲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学生跟读,体会散曲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曲鉴赏:分析散曲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散曲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意象讨论:学生观察秋天景色的图片,讨论散曲中的意象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曲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每组准备分享。
3. 情感体验: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散曲,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曲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小诗或散文,表达对秋天或人生旅途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散曲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天净沙·秋思》的主要内容、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3)分析并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理解马致远创作《天净沙·秋思》的情感背景。
(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转换和意境的把握。
(2)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采用图片或音乐等辅段,营造秋天的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悟和印象。
(3)引出本课《天净沙·秋思》,简介作者马致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和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
(2)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诗歌。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赏识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纪律、合作讨论等方面。
(2)学生的朗读、背诵、创作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单元测试:(1)测试诗歌相关知识。
(2)测试诗歌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秋思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3. 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文本、翻译、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欣赏等。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2)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 词语和意象分析:(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天净沙”、“秋思”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4. 艺术特色欣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韵律、修辞等。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秋思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7. 总结和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范围。
8. 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鉴赏短文。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③背诵诗歌.2.过程与方法:①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①课前预习指导: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教学过程】①:导入新课: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1)自由朗读.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mò白沙堤dī)(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3)模仿齐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步骤(一)切点导入,以点激趣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二)讲解常识意图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操作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三)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意图理解句意,明确内容操作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四)细读,体会作者情感意图诗言志。
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
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五)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意图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
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六)体会意境,迁移延伸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七)小结(八)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本曲板书设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凄苦惆怅的羁旅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