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

合集下载

2024年社会心理学与群体行为培训资料

2024年社会心理学与群体行为培训资料

2 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文化如何塑造 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3 文化差异与刻板印象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文化如何塑造 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4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文化如何塑造 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02
群体行为原理及影响因素
合。
02
群体行为复杂性的挑战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群体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对社会
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03
跨文化交流的难题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
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议题。
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鼓励研究者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探索 新的解决方案。
分沟通、建立信任等。
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02
探讨领导力在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领导力以更
好地管理团队。
冲突管理与解决策略
03
分析团队协作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及其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
策略和方法。
0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群体中的作 用
情感表达对群体氛围的影响
情感表达与群体凝聚力
积极的情感表达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 助。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建议加强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和 应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
社会心理学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加强社会心理学与公共政策的结 合,推动政策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论

¾ 随后的近两个月内,每天发布地震伤亡信息、余震情况,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及手机短信等媒介使公众了解灾区 的最新情况
¾ 但截至5月16日,地震后不到4天的时间里公安机关就查 处涉嫌制造并散播谣言者17人
¾ 如捐款排行榜在网络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引发了攀比之风
¾ 如传5月12日当晚北京会有地震 ¾ ……
社会心理(social min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狭义指社会心 理的外部表现,包括表情、姿态、言语、动 作等;广义包括内在的社会心理。即包括日 常生活中种种人际交往和互相影响的行为, 也包括各种群体中的中的决策等行为。
樊富珉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最新动态:
第一组:文化、社会、宗教 第二组:发展、教育、青少年研究 第三组:消费、管理与职业研究 第四组:人格、自我、心理健康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解释的层面
综合层面的解释
神学 哲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生物学 化学 物理学
基础层面的解释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的作用: 预告作用
(顺民心者兴,逆民心者亡)
中介作用
(社会控制—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学性质与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性质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4
学科性质: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景中
的心理与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 科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最新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最新PPT课件
? 改善人际关系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善缘好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我们庸俗而深情地活着。
人有三重生命
? 自然生命 ? 心理生命 ? 社会生命
四项任务 /四大使命
1
描述
2
解释
3
预测
4
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心理学的最终使命: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灵和谐 外化内不化
2.主要学习内容
一、概述 二、社会化与自我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五、态度 六、沟通与人际关系 七、社会影响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背景
社会心理学
到21世纪中叶,人类没有任何一 种痛苦比心理危机所带来的苦难 更加深刻和持久。
——WHO(世界卫生组织)上世纪80年代预言
前言
?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 2 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 3 希望达到教学目标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 一门学科 ? 两大收获 ? 三重生命 ? 四项任务
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 社会心理学概念
? 侧重心理学 ? 侧重社会学 ? 介于之间
(一)侧重于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是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 --弗劳德?奥尔波特
? 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为学界认 可.----高尔顿?奥尔波特:
(二)侧重于社会学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 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 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等等。
(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 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行为含义
? B=f(P·E) ?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关系

社会心理学讲义5--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讲义5--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一是智力的发展的最高峰年龄一般约在 30岁,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接近老年 时下降得最快;另一是不论男女,延长正规 的教育都可使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商 有所增加。
第5章
男女两性在智能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 在知觉速度方面,女性占优势; ◇ 在语言方面,女子的口才普遍比男子好; ◇ 在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视觉和对空间物 体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方面,男子都比女子更强; ◇ 数学能力,男子比女子增长得快; ◇ 在记忆方面,女性的机械记忆能力明显优 于男性;
第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 角色价值观的形成,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 产生。
第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 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第5章
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柯尔伯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 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 性别认同。 ◇ 性别分化。 ◇ 亲长认同。
第5章
四、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第5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女性加入 了职业大军的行列,与男性一道参加各种各 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活动。“时代不 同了,男女都一样!”
不同的国家与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男孩女孩的教养 态度也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规范 还是有较大差异。
第5章
二、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5章
3. 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是如何知觉其周围 的事物,并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的。
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
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
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身体和社会
现实情况有选择地接受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得到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第一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3.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二、乔哈里视窗美国心理学家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公开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1.公开区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

公开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公开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2.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有道德的人等等,社会化是多面的,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基础心理学讲义

基础心理学讲义

社会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概述1、现代心理学基础性分支学科2、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有密切关系3、《社会心理学》(1908)与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诞生的标志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在《社会心理学》(1924),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C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K.Lewin(1936):B = f (P .E) •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1?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1.社会心理学的本质:社会心理学是什么﹖2.社会认知:我们如何知觉并解释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个体以既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解释他所观察到的人(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社会行为。

3.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什么﹖它又如何改变﹖4.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喜欢和爱;什么使得我们喜欢并爱上他人﹖5、人际关系沟通: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是什么﹖如何使这些方式更有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者的主要任务在探讨与解释为什么个体的思考、感受和行为会受他人,不论是实在的、虚构的、隐藏的他人的影响。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态度与行为。人们对上级、部下、同学、知 己、家属等的态度与行为是大为不同的。 自我表现的行为方式,只表明了与自我 意识有关系的一方面,不是自我意识的全部。 第4章
2. 自我表现是复杂的
社会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形成 了人与人之间多重的关系,因而对人关系中 的自我意识及其表现也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其复杂性来自三方面: ◇ 对方本身的特点; ◇ 当时的情境; ◇ 所属团体的参照。 第4章
原因是他们把与其交往者的自我表 现作为一个参照点。
在人际交往中,当缺乏一定量的信
息时,个人会根据猜测或经验而作出其自 我表现。
也有例外情况。
第4章
当时的情境 格京的实验以一群新入学的海军学员为研究对 象,把他们分为A、B两组,对每一组被试都交给
他们一个同样的工作任务,但给以不同的指导语:
项目 指导语(强调) 分组 A组 B组 团结协作 总要求 个人自我描述 谦虚、批评自己
自我评价的功能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 关系有较大的影响。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 自我评价 第4章
自我评价具有主观性 自我评价内容具有多样性 ◇ 以自己理想形象为蓝本的自我评价, 如自我满足感、不知足感。 ◇ 以周围其他人作为标准的自我评价, 如自卑感、自我优越感。 ◇ 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情绪方面的表现,
如自信心、胆怯等。
第4章
2. 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 ◇ 霍林沃斯的研究。 ◇ 沙平的研究。 ◇ 苏联心理学界的研究。 第4章
3. 自我意识的作用 影响和控制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 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及顺从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及顺从心理分析
第10章
个体顺从群体的研究
张昌荣等研究了个体顺从群体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阶段,顺从的高峰期出现在三四 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 儿童的影响逐渐减弱,群体对儿童的影响逐渐 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一般广泛地对多 数同学的意见表示顺从。
第10章
顺从行为表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男 生要比女生更顺从于群体评价,但进入五六 年级以后,小学中女生的顺从性较男生更为 显著。
第10章
实验结束后,实验者个别访问被试,询问其 发生错误选择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种原因:
被试确定观察发生了错误,把他人(假被试) 的反应作为自己的参考点。这是一种知觉的歪曲。
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 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是比自己正确些。这是一种判 断的歪曲。
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但自 己却跟着也作错误的反应。这是一种行为的歪曲。 第三种情况是顺从行为。
发生众从行为的必要条件:
一致性 独立性 权威性
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
多数派成员内部意见分歧
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
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第10章
3. 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
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 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
4. 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正确对待社会变革中的改革者(少数派) 对众从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利于社会的
第10章
阿 希 在 1951年开始做这 个实验 , 1956年、 1958年又重复做此实验,结果颇为一致。实验结 果发现:
大约有1/4—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 次的选择反应无一次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从众反应为75%,即 从众行为平均12次中有9次。
所有被试平均有总数的1/3次作了从众反 应,即12次中有4次从众。

偏见

偏见

三、偏见得分类 1、常轨偏见与科学偏见 (1)、 常轨偏见是人类的一些感觉经验被特定背景下的材料 甚至只是狭隘的条件和环境所印证,于是开始横向传播和纵向延 续,进而凝固化。太阳总是早晨东升,傍晚西下,许多人就曾得 出一个流行很久很久的结论— 出一个流行很久很久的结论—太阳围绕地球转。 (2)、科学偏见有两种,其一是科学研究者方法错误,先人为主 的立一观念,然后,戴着有色眼镜寻找材料支持,甚至剪裁事实、 断章取义。另一种情况是,过去确实为正确的东西已不适应新形 势,但偏见者出于特定的需要和利益仍极力支撑。 2、原生偏见和次生偏见 (1)、原生偏见是指在没有被继承的先在偏见的情况下所形成的 原始偏见。它本身没有历史根基,所以稳固性较低,如果加以及 时、有理而有力的引导,在产生之初可能比较易于消除,这就要 求思想工作者必须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免得积重难返。
4、个体的人格和心理问题(p164)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问题(p164) (1)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一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信念通常构成一种广 泛而又一致的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他的人格中 根深蒂固的倾向。也就是说,存在一种一般性的 人格力量,它是深层次的、非理性的、被压抑的 人格力量。正是由于它的影响,才使得权威主义 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特定的思想倾向,并 进而产生歧视或保守的行为。 (2)偏见还和某些独特的心理有关 心理有过创伤的人易对别人产生偏见,如遇到挫 折的人
四、偏见产生的影响(p164) 四、偏见产生的影响(p164) 1、自我实现预言 就是说如果某人或群体产生了偏见现象,那么他会不自觉的向着偏见的 方向发生结果。如,一个学生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那么他会认为他的成绩 不好,不会产生老师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就是他的成绩会越来越差。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特指性别偏见引起的结果,一般大多人都对女性有偏见,其 结果就是女性认为自己应该依赖,在男性面前产生自卑感,或者是男性在外, 女性内为主的观念等。 3、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亲情的淡漠 社会的分工产生了内群体与外群体,强化了偏见,而这又恰好反过来使 内群体和外群体得疏离更加可怕、遥远。如,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偏见,那么 他会与老师保持越来越远的距离。严父慈母现象。 4、对逻辑思维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1)用旧的模式去套处于发展 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1 中的新概念,甚至用旧的文化去验证伴随新文化出现的结果, 中的新概念,甚至用旧的文化去验证伴随新文化出现的结果,就难免出现对新文 化、新概念的不适应和不习惯,于是,人们蜷缩在旧文化的苑囿里, 化、新概念的不适应和不习惯,于是,人们蜷缩在旧文化的苑囿里,用旧的眼光来 审视新的理论,用原有概念的相对稳定和完善来要求新概念,用原有概念之“ 审视新的理论,用原有概念的相对稳定和完善来要求新概念,用原有概念之“长” 来衡量新概念之“ 来衡量新概念之“短”,这样,就形成了对新概念的偏见。(2)偏见使判断发生 这样,就形成了对新概念的偏见。(2 偏差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们对知识的确定性和明晰性的片面追求。 此外还对人格、工作等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社会心理学大体经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与实验期而逐渐成熟与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始终存在着争论,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人(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及其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验法(现场试验)与非实验法(相关法及其他),它应当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来龙去脉、研究的对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也评介了几种已在进行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1.2重难点导学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辨期——即在哲学怀抱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经验描绘期——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实验期——以实验、实证为主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段。

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有社会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孕育时期·原始社会·人性之争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西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国荀子:“人生性恶,其善者伪也。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启蒙期】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心理咨询师讲义

心理咨询师讲义
1.满足个体一些社会性需要 2.取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防止窘境
➢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次序有主要影响 ➢ 首因效应—最初取得信息影响比以后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近因效应—最新取得信息影响比原来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机制 ➢ 熟人间尤其是亲密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30
第30页
㈡光环效应
➢ 也叫晕轮效应
心理咨询师讲义
22
第22页
二、身份 ㈠定义
➢ 身份是由个体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自我认 同
➢ 社会地位所决定身份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 身份主体
➢ 处境地位所决定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
▪ 身份是由角色组成 ㈡特点
➢ 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3
第23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㈠侧重于心理学定义
➢ 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 究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学科”
➢ G.W.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了试 图解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 现实、想象和隐含存在所影响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4
第4页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定义 ▪ 印象
➢ 是个体头脑中相关认知客体形象
▪ 印象形成
➢ 个体在接触新社会情境时,普通会按照以往经 验,将情境中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 意义,使自己行为取得明确定向过程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9
第29页

社会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社会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逐渐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创期、确立期、发展 期和深化期。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以及群体 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等。
情感智商
描述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 人情感的能力。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的概念
指个体对某一社会对象(如人、 事、物、观念等)所持有的相对
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探讨了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以 及态度改变的策略和方法。
偏见与歧视
分析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可能产生 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以及消除这些 现象的途径。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咨 询技术和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 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动机,为制定 有效的犯罪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 依据。
犯罪预防宣传与教
04
CATALOGUE
人际交往与沟通
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的定义
指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 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交往的类型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 系等。
人际沟通的技巧与艺术

通过开展犯罪预防宣传和教育活 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 水平,减少犯罪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学科母体是:《心理学》和 《社会学》
(一)侧重与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 (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 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认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 所影响。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 2 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
访谈法:特点:不是聊天要有目的、提纲、实施原则 分类:结构性与非结构性访谈 直接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 接近 应当拒绝的技巧 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追问的技巧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得(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 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 程及其行为规范的科学
二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 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个体的习得行为
亲社会行为
反应系统
反社会行为 人际合作与竞争
作用、社会影响。
社会层面: 风俗、时尚、阶级、民族、国民性。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908)有一句名 言,“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 一个短暂的历史”。
• 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 学的发展可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 证分析三个阶段。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 期、形成期、确立期。
是 负强化)
• 3 模仿: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往 往 都是模仿榜样的结果。
(三) 观察学习
• 注意的过程 • 保持的过程 • 动作再显的过程 • 动作过程 (四) 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忽视当时的情景,个体的主观因素,心理 过程的分析。
二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 人们之间的互动式物资与非物质之间的一种交换 • 霍曼斯提出了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 • 1 成功命题 • 2 刺激性命题 • 3 价值命题 • 4 剥夺---满足命题 • 5 侵犯---赞同命题
一 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 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它吸收了行为 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 现在的行为又决定作用。
(一)简史 俄国巴甫洛夫 美国华生 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 斯金纳行为主义 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
(二) 学习的机制
• 有三种机制 • 1 联想:条件反射 • 2 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奖赏是正强化 惩罚
社会心理学
• 适应社会环境 • 参与社会生活 • 学习社会规范 • 履行社会角色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 第五节 态度 •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 第七节 社会影响 •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短期内获得信息。 分类:结构问卷与非结构问卷 发送问卷 访问问卷 邮寄问卷 问卷的构成:题目 前言 指导语 问题及备选答 案 数据记录 结束语 计算机编码
3 档案法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符号互动论 精神分析论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霍曼斯 詹姆斯和米德 佛洛伊德和荣格
3 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 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 他的意义。
(二)主要观点
• 心智自我社会不能分离 •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是人的“自我互动”
过程。 • 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 个体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 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
群体的决策行为
• 勒温(1936)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 = f(P, E )

函数关系 个体 个体所处的环境
(二)社会心理
社会刺激 社会行为
引 导 过程
社会心理
社会因素 心理活动
引 起
外显 客观存在 容易观察
个体
内隐 个体主观 不能直接观察
E-biz transformation
社会行为 - 파트너와의 협력은 전략적 자산 - Supply Chain를 활용한 경쟁 우위 확보
第一节 概述
•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 心理学》。
•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 导论》。
• 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
- 고객 정보, 고객 관계는 전략적 자산 - 다양한 채널을 통합한 고객 서비스 제공
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 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 社会动机、
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群体层面: 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
三 符号互动论
•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 系的个体的日常情景中研究人类群体 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 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 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 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一) 符号的基本假设
1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时以该事物对 他的意义为基础。
2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 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
三 实证分析阶段
• 20世纪20年代 • 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
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 F,H,奥尔波特(1924)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 向。 2 墨菲夫妇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 3 瑟斯顿(1928)李科特(1932)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 4 谢里夫(1935)“游动效应” 5 莫里诺(1934)社会测量法。(1937)创办《社会测量 学:人际关系》 6 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