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

“心理理论”广义上是关于心理的各种知识,狭义上是指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系统。狭义上是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儿童关于这些心理成分与知觉输入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是儿童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儿童是“常识心理学家”。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这种心理理论并对此作出解释,就可以适当地称之为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

[编辑本段]

【起源】

对“心理理论”的探讨源于Premark 和Woodruff (1978)对“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这一问题的探究。这里的“心理理论”就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连贯的因果解释,使个体能借助于信念、愿望等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行为。概括起来说: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

[编辑本段]

【为什么称之为“理论”】

1、科学家——建立理论学说——认识和理解众多事实——预测事物或事物间关系的存在

2、理论具有逻辑特征(因果联系)

3、儿童以相似的方式建立一种“理论”,解释他人的行为

4、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随年龄的逐渐增长而日益复杂化和精确化的发展过程

5、这一过程与科学研究中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1]

[编辑本段]

【研究的具体模式】

1、“区分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

2、“理解知觉输入与心理行为相联系”的实验任务

3、“错误信念认知”的实验任务或者叫“虚无信念”

[编辑本段]

【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1、错误信念(False Bel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

(1)意外转移任务: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2)表征变化任务: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 。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

2岁:愿望心理学。了解愿望、知觉、情绪、行为和结果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

3岁:愿望-信念心理学。开始认识信念是心理表征,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同人之间可能不同。但仍用愿望而非信念来解释行为。

4-5岁:信念-愿望心理学。具有了心理表征理论,认识到事实可以用不同方式表征。

信念心理学:表征有所不同

相对于某个真实的客体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错误的(错误信念。但该信念的持有者认为是正确的!)

相对于某种心理状态,行为可能是与其不一致的(悲哀者的微笑)

相对于某一客体的实质,外表可能是错误的(外表-真实的区分)

两个人的知觉观点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观点采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