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三章外国新闻传播业的产生一、古代新闻传播1、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⑴新闻传播业的四个特点: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②有采集新闻与传播新闻的手段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才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新闻传播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⑵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前新闻传播业时期,即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古代新闻传播时期。

⑶古代新闻的三个阶段:原始新闻传播、手写新闻传播、印刷新闻传播。

2、原始新闻传播原始新闻传播是指人类早期使用各种原始的、简单的生理手段来进行传播的活动。

包括口头传播、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⑴口头传播: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之一。

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古希腊马拉松报捷菲迪皮茨)⑵标记传播:借用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播信息的传播活动。

(结绳记事、实物借代、珠贝传令)⑶声光传播:借助声音或者光波为信号传递信息,传播距离远,排列组合变化较多,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挥动旗幡。

褒姒烽火戏诸侯)⑷图式传播: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

图式传播孕育着文字,是原始新闻传播的高级形态。

3、手写新闻传播⑴手写新闻传播的出现:文字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文字与书写工具出现之后,人类传播就增加了新的传播方式:手写新闻传播。

(古埃及纸草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骨棒、芦杆在泥板上刻字为楔形文字;古印度人书写在石、陶、象牙、树叶上,为印章文字。

欧亚羊皮纸,蔡伦造纸术)⑵两种手抄新闻①官方公报《每日纪闻》:古罗马时代,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执政官后,将元老院议事记录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涂有石膏的木板上,并手抄多份,在罗马帝国的军队和重要城市公示。

后来屋大维将布告牌发展为手抄官报。

内容:帝国政治新闻、战争消息、元老院议事、司法案件、名人言论、宗教记事。

目的:凯撒通过将上层会议内容公之于众来争取舆论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

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

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

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式样象钟,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2、露布(99传名):指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形式犹如一面大幅旌旗,上面抄写着进呈皇帝的告捷奏报。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也较广。

3、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道士发现,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邸报:是宋朝的一种官报名称,也称“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邸报”,其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

8、小报(90名):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报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9、民间报房:始于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各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距今422年。

该报选用雕版印刷,做“小本”状,共六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 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 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 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 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 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 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 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 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篇第一章: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现代: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的历史称为“现代史”,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依据恩格斯的分析,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如下:1)世界地理大发现时的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之后则示衰落。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15~16世纪,欧洲大陆王权削弱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

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市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的语言文字基础。

(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问你话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

(18~19世纪,现代报刊编辑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读书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读书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外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写在前面(书中内容提要及读书感想):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全球的新闻信息传播与交流日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书以历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外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做出梳理,全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外国新闻传播的起源及外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对象,意义,基本方法。

对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进程进行叙述,并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较为明晰的整理出人类在不同阶段里新闻信息传播事业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着重挑选了在全球新闻传播发展进程中既具有特点,又在当今世界新闻传媒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以它们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发展体系向读者展示多姿多彩的传媒业概况。

第三部分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模式及发展。

本书依托几个体制,社会形态对新闻传播事业进行描述,凸显出不同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历史是对一定时期内发生事情的总结,其中囊括经济,政治,文化。

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很多上层建筑,例如本书提到的新闻传播与发展,常道,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可见经济决定政治,社会形态,例如我国的大唐时期,经济发达则政治开明,文化呈现大繁荣姿态,而文化也对政治经济起到一定的影响,文化对社会的变革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重要的影响,拿近代前期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来举例,国人一直向西方学习,思索强国御辱的方法,不管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救亡图存中改良各个政策,最终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反观欧洲革命,均是从一.新闻传播起源综述1.1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活动1.1.1语言的出现1.1.2口语传播1.1.3口语传播的辅助手段1.2文字的出现与手写新闻传播1.2.1文字的产生1.2.2手写新闻传播1.3印刷术的发明与印刷新闻传播的早期发展1.3.1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1.3.2印刷新闻传播的早期发展第二章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2.1西欧专制王权型传播事业模式--封建时期的英法传播事业史2.2贵族分封型传播事业模式--德意志封建时期的传播事业史2.3殖民地型传播事业模式- -北美十三州传播事业史封建社会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生存时间漫长。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一: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④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②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④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戴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颁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②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类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④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妻言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哪”,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编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编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哪”,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④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布。

④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燃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社会上的传指手段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阅读书籍介绍1、名称:《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2、作者:郭武群二、读书目的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在新闻史上是一条绵延不断靓丽多彩的风景线。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的报纸文艺副刊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时期的文艺副刊做了深入剖析。

阅读此书能够对民国时期的文艺副刊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分析此时期文艺副刊办报思想的精华。

结合现代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困惑。

挖掘那个时代文艺副刊和当代文艺的关联点。

借鉴民国时期文艺副刊中的优秀思想,指导现代报业文艺副刊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三、读书内容第一章文学与报纸联姻1、主要内容这一章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的历史和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起源。

2、读书心得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的端绪。

中国报业的兴起是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文化渗透同步的。

从1874年2月4日第一章国人创办的报纸《循环日报》诞生开始,中国报业跟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发展。

19世纪末迎来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期,中国近代报纸也开始注重本土化。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就是在国人办报的大环境中孕育产生并蓬勃发展的。

关于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缘起,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当时新闻来源的不通畅和事实稿件的匮乏,办报人不得不以“诗词杂搞”等填充报纸版面中所留出的空白,以保证报纸如期出版。

另一种说法认为,民国时期报职业激烈竞争是导致文艺副刊生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初期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文字与报纸中其他形式的文字的相通性;中国文学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都促成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

可以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出现是报纸成型后寻求发展的一种必然。

第二章精彩纷呈的民国报纸文艺副刊1、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概况以及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名报文艺副刊。

2、读书心得自1911年至1949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从民国初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生长阶段;从1919年2月《晨报》率先革新副刊至20年代末,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转型阶段;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繁荣阶段。

新闻传播历史笔记

新闻传播历史笔记

名词解释:1.苏报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因“营业不利”,转让给了陈范。

1903年,该报聘请章士钊为主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追捕章太炎等8人。

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

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2.邸报: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它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它始于唐代结束于晚清。

不同朝代,还有不同名称。

如报、进奏院状报、邸报、朝报等。

邸报这个名称也是在宋代固定下来,并且开始通行3.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

4.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

1909-1910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立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做出了贡献。

5.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6.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社,于1931年11月在瑞金创办。

1937年一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成为国家集中统一的通讯社。

思考题:1、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详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思想:1.报纸应主持公道,指斥时弊.”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说,手能写.他还强调,记者要加强各种素质.2、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3.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文风的出现.4.副刊的革新.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内容的改进.3.分析以《解放日报》为首的新闻改革的背景、经过、成效和意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新闻学: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

.新闻业务是研究各种新闻业务技能的规律,包括采、写、编、评、摄、录、管等被称为新闻“术”的东西。

.新闻史是研究新闻传播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所谓新闻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

”———戈公振新闻与历史的异同•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一、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帮助我们掌握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借鉴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经验王韬——报刊政论文体梁启超——时务文体黄运生——新闻通讯文体3.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为进步和革命的政治服务•“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反映人民的声音•艰苦奋斗、勤俭办报(五头骡子办报、清凉山精神、船上办报)4.帮助我们从前人的失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二、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古代(唐开元年间到19世纪初)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近代(19世纪初到1919)外国人办报、国人办报.现代(1919到新中国成立)五四、大革命、四一二.当代(1949至今)新闻学概论知识点1.新闻媒介的双重性新闻媒介的上层建筑属性。

②新闻媒介的信息产业属性。

2.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五个要素3.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

第二,正确导向原则。

第三,批评教育原则。

第四,依靠群众原则。

4.新闻指导性是新闻报道对受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功能。

新闻传播机构运用新闻手段,反映和评价现实生活,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受众在思想、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新闻指导性是按照新闻规律,发挥新闻手段的功能,在满足受众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由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创始人是麦克卢汉。

5.新闻自由,是指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本国媒体和公民采访、写作、报道、发布及接受新闻,创办媒体,出版、发行媒介产品等的新闻自由权利。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doc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学》是这本书是新闻学专业的同学需要好好读的,以下是关于《新闻传播学》,我们⼀!起去了解⼀下吧 新闻传播学概论,从各个⽅⾯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

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的理解及⼀些资料的辅助,就能⼤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第5章的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众传播以及⼈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些特殊功能性。

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及⽂化传递功能。

这个章节对我们的新闻宣传⼯作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 新闻宣传的报道、采访,⾸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信息对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才能要求我们抱严肃、严谨的态度来开展新闻宣传⼯作,严格要求⾃⼰今后在传播信息时,考虑到的更多是社会责任与社会作⽤,以此来严格要⾃⼰的⼯作。

第12章的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多是⼀些理论性知识它们⼤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较专业拗⼝,读起来⽐较⽣涩难懂,但对我们系统了解传播学发展路径,构建新闻传播学的体系有很好的⽀撑作⽤。

本书第7章的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与我们的新闻宣传有很⼤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策划新闻等有重要的作⽤。

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弄清受众需要的信息,才能更好为地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宣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实践中得⼼应⼿,为我们的学习及⼯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2 1.⽼⽂献往往能看出新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一、阅读书籍介绍
1、名称:《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
2、作者:郭武群
二、读书目的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在新闻史上是一条绵延不断靓丽多彩的风景线。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的报纸文艺副刊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时期的文艺副刊做了深入剖析。

阅读此书能够对民国时期的文艺副刊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分析此时期文艺副刊办报思想的精华。

结合现代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困惑。

挖掘那个时代文艺副刊和当代文艺的关联点。

借鉴民国时期文艺副刊中的优秀思想,指导现代报业文艺副刊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三、读书内容
第一章文学与报纸联姻
1、主要内容
这一章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的历史和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起源。

2、读书心得
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的端绪。

中国报业的兴起是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文化渗透同步的。

从1874年2月4日第一章国人创办的报纸《循环日报》诞生开始,中国报业跟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发展。

19世纪末迎来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期,中国近代报纸也开始注重本土化。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就是在国人办报的大环境中孕育产生并蓬勃发展的。

关于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缘起,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当时新闻来源的不通畅和事实稿件的匮乏,办报人不得不以“诗词杂搞”等填充报纸版面中所留出的空白,以保证报纸如期出版。

另一种说法认为,民国时期报职业激烈竞争是导致文艺副刊生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初期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文字与报纸中其他形式的文字的相通性;中国文学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都促成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

可以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出现是报纸成型后寻求发展的一种必然。

第二章精彩纷呈的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1、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概况以及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名报文
艺副刊。

2、读书心得
自1911年至1949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从民国初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生长阶段;从1919年2月《晨报》率先革新副刊至20年代末,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转型阶段;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繁荣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民国文艺副刊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泛滥到宣传当时进步文化思想的聚集地的演变。

鸳鸯蝴蝶派产生于辛亥革命后,我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低潮期,副刊的革命性色彩明显减弱,消闲性作品上升为主流。

到了五四时期,人们的革命意识又高涨起来,出现了四大名报副刊,涌现出鲁迅、郭沫若、孙伏园、徐志摩等一批代表性的优秀文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站在时代前面的《申报·自由谈》,把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开创的现代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

自成体系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在同业中率先采用了白话文。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成为革命进步文学的主战场。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弘扬了进步文化,繁荣了文艺创作,同时也教育、滋养了半个世纪的读者。


第三章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
1、主要内容
向我们阐述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4个基本属性。

2、读书心得
作者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基本属性概括为:相对独立性、原生性、文学性和消闲性。

在提到相对独立性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许多具有反动背景和倾向的报纸,其文艺副刊往往是革命的进步的。

”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文艺副刊的相对独立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文艺副刊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报纸所不能发挥或不能达到的作用;可以利用文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故事情节陈述、人物塑造等方式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

文艺副刊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讲到原生性的时候,作者提到了“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的区分问题。

作者在论述时事、历史时,即使秉承客观公正原则,他所描述出来的时事、历史必然带有某些个人的主观色彩。

民国报刊文艺副刊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说到消闲性,作者给我给出的一个观点在于:文艺副刊要注重消闲性,又要不失品位,
不应该把文以载道和休闲对立起来。

“我们应该倡导积极地思想内容和轻松的娱乐形式的有机统一,以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需求。

”这一点对于当代的文艺副刊同样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对文学的变革和改造
1、主要内容
本章为我们讲述了现代报刊对中国文人的塑造和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并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出现的报载小说、现代杂文和报告文学三种文学形式。

2、读书心得
稿酬制让从事文字写作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正当职业,文人既有了经济保障,又有了社会地位。

这也提高了文人对文字创作的热情,在开拓发展现代报业方面,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在介绍、翻译外国作品方面,他们是最先的创始者;在开发文学品种上,他们也做出了尝试,其中谴责小说的文学成就最高,言情小说的流布最广。

报载小说是文学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范例,尽管这一文学样式在出现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和硬伤,但它一直传承到今天,始终受到读者大众的喜爱,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现代杂文被视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灵魂”。

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把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开创的现代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

鲁迅无疑是《申报·自由谈》“杂文现象”的领军人物。

这种言简意赅,极具杀伤力的文体形式沿用至今。

报告文学——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文体。

“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报纸”总体来看,报告文学这从外国引进的新型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学优势,在报刊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位置。

第五章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社团、文学流派
1、主要内容
向我们介绍了《民权报》副刊与鸳鸯蝴蝶派、《新民意报·朝霞》与绿波社、《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

2、读书心得
我认为鸳鸯蝴蝶派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亥革命后,当时我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低潮时期,副刊的革命色彩明显减弱,消闲作品成为主流。

他们以“有口不谈政治,寄情只在风华”为办刊宗旨,迎合了当时社会大众失落、普遍没有方向感的心理。

与此同时,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与清末民初中国沿海近代化大都市有着直接的关系。

鸳鸯蝴蝶
派的策源地是上海的《民权报》副刊,《玉梨魂》、《孽冤镜》的成功使言情小说成为该派创作的主流。

他们将读者对准市民大众,采用文学形式表达了中国近代市民社会的自觉和心声,推动了中国人文和社会的近代变革。

由于受到金钱利益的驱动,后期作品成为刻意迎合大众的“精神残次商品”。

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文学品位,失去了原有的进步性。

绿波社是五四新闻学运动期间重要的文学社团。

《新民意报》文艺副刊《朝霞》见证了她酝酿、筹备、成立、发展的全过程。

绿波社以繁荣新闻学为宗旨,组织会员展多方面的文学活动。

编辑出版新闻学报刊是绿波社的重要活动内容。

《朝霞》紧随文学发展的步伐,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新诗初期理论的确立多有建树,并且还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

绿波社使当时热爱新闻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是一个积极进步、充满朝气的团体。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个“强调文学自身发展,带有艺术独立于政治斗争倾向”的文学流派——京派。

促成北平文人、作者结成京派的直接原因,是沈从文在《文艺副刊》第八期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所引发的“京派”与“海派”的争论。

他鼓励“作者诚实地去做”、“假如我们对于中国文学还怀了一份希望”,“最需要的就是文学态度的改变”。

“京派”以自身对文学的理解、追求和创作上的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位置,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始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读书总结
民国报纸副刊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亮点,现代报纸副刊也应该吸取其经验。

一份成功的报纸副刊,绝非只有“传播新闻信息”这个单一功能,副刊承载着拓宽报道领域、开掘报道深度、提高报纸品位、陶冶读者性情等功能。

对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历史嬗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辩证的地看待当今副刊的障碍与发展前景。

随着当代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产和消费市场复杂多变,报业市场更是丰富多彩。

而报纸副刊呈现高雅与通俗,俏皮与严肃,时尚与平凡,不断地交替转换的形态。

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蕴涵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当今报纸副刊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以加强副刊传播效果为手段,以加强副刊创新性为重点,将传统与时代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报纸副刊更快地融入到新世纪全球信息化的海洋之中。

姓名:卢璐
学号:13213910
班级:13级新闻与传播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