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闲”成就了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闲”成就了苏轼师说学到《记承天寺夜游》,以“游”为线索梳理完全文后,我却把全文最核心的内容——“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这个问题留了下来,让学生自己去鉴赏评价。
收上来的短文颇多可观之处,择其最佳者二篇,以飨各位看官。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成就了苏轼■郑若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那个夜晚宁静平和的场景,体现了一个意境,那就是“闲”。
“闲”这个字也可以说是整首诗的诗眼(编者按:小作者认为这是一首诗。
哈~),句句话都透露出了“闲”。
晚上闲着没事做去挑灯夜游,古时挑灯苦读、挑灯看剑的人都有,而夜里游玩也是“闲”到了一种境界。
更有趣的是一个人夜游还不尽兴,拉了一个躺床上没事干的张怀民一起夜游,更透露出一种闲。
而诗的末尾“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苏轼自嘲自己是“闲人”。
但这种闲并不是普通的闲,而是一种带有情绪的闲。
这种闲是悲伤的,一种壮志未成而悲哀的闲。
苏轼当时想为国家做一番事,成就自己的大业,而在政治上屡次遭受打击,经过乌台施案而侥幸未死的苏轼对成就大业已经有一些灰心丧气。
所以苏轼这种闲是无奈的,悲哀的,一身才华与学识无处施展。
于是苏轼渐渐成了一位闲人,逐渐远离人间烟火,看破红尘。
而政治上的失利与乌台施案的打击使苏轼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作为一个闲人,游览各处名胜古迹,游玩各地奇山异水。
有一句话说得好,“山川之美,人人可谈,可赏;山川之奇,非淡泊之人不与。
”(编者按:引自刚刚学过的另一篇课文《答谢中书书》)只有闲人才能真正把风景之奇美看懂,忙人只扫上一眼,看出了大概,却不明白精华。
苏轼正是成为了闲人,淡泊了名利,才看懂了山川之奇美,从此走上了伟大诗人之路,成为了一代诗神,正是这种闲才有了他之后惊艳后世的诗,有了“一点浩然之气,千里快哉风”的感悟。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心得作文(精选7篇)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心得作文(精选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篇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完寥寥仅84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这句话就像一句铿锵有力的呐喊,似是想要唤醒什么。
苏轼的才华自不必说。
倘若按谢灵运所说的话,我认为苏轼亦可占八斗,奇才岂会比不上曹子建呢!他不仅志向远大,又有济世之才,怎么着也不会闲着。
的确,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他从未闲过,当上了皇帝秘书的苏轼自然是往来奔波、任劳任怨的。
与王安石相比,他更有远见:向百姓增加赋税在短期内是会有些起色。
但是长此以往,原本就贫苦的人再加上身负的种种苛捐杂税,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而国家呢?从前与变法之后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王安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界狭窄的他最终劝皇帝将苏轼赶到黄山,自己一意孤行继续变法,结果自不必说。
之后苏轼纵使想做些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做的。
当然,他不会对王安石有丝毫的怨气或愤恨,常以乐天派自居的他不会如此也不屑于如此。
终日无所事事的他既不对名利场上的斗争感兴趣,也无隐居深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兴。
他只是每天举杯销愁而已,自然是不能与在朝廷当官时的风光相比了。
但他似乎并没有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有什么太多感想,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悠哉游哉,游山玩水,充满闲情逸致。
他表面上是淡然的,其实内心有几分隐忍,是对于根据的隐忍,对于朝廷的隐忍。
我真不知道为何硕大的朝堂可容得下君王,容得下文武百官,为何就容不了一个苏东坡呢?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篇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可当秋天那温馨的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得透进来,像一面镜子,又好似一张白纸,又亮又白,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时,我睡意全无,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走在两旁有竹林的小道上,听到秋风里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很舒服的一种感觉,走出了小路,便到了一个小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又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的自由摆动。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3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3篇以下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3篇是由的本人为各位编辑们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第一次认识苏轼这位奇人是在语文书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期间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有感而发所写的。
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随遇而安、乐观开朗的个性。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叹,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东坡的一生,从他母亲教授读书到父子三人进京赶考,不难发现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坛中据一方,在壮年时期的他血气方刚,对于不满的事写下不少抗议诗,以致与被逮捕审讯,到了成熟时期,可以发现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宠,他也借此发挥他的才华,为国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党争的结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贬到海南岛,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
虽说他“驰骋”官场,但他并没有“进朱者赤,进墨者黑”。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不也体现诗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态度吗?淡定即宁静,淡泊。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也以此为座右铭,可见此语所示的人生态度。
一方之霸气的曹操终成天下霸主,却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论英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终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绝唱;海尔集团面对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尔的总裁却平静地说:“我们公司的信念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爱因斯坦摒弃尘嚣,独自在房内拉着不怎么悦耳动听的小提琴,终于在音乐的灵感中触碰迸发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相对论》。
淡定的生活态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回归自身,从而坚定自己的追求。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写道“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人苏轼的一篇游记,记述了他夜游承天寺的情景。
文章不仅描绘了月夜下承天寺的静谧与美丽,更表现出苏轼闲适、旷达的心境。
下面我将从主题、结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五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主题《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在于描述月夜下承天寺的景色,以及表达苏轼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文章通过对寺院的静谧、月光的皎洁以及竹柏影子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然、宗教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整篇文章充满了闲适、恬静和哲理的气息。
二、结构文章开头直接点明夜游的起因,以及所游地点为承天寺。
接着,通过描写月夜下的承天寺,引出了苏轼对于自然景观的感受。
最后,作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为结尾,表达了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三、语言风格苏轼的语言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韵律感。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运用了形象的描写,使得景色栩栩如生。
在表达内心感受时,他运用了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使得情感深刻而易于理解。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风格清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艺术手法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他运用对比手法,将月光下的承天寺与白日里的承天寺进行对比,突出了月夜下的静谧与美丽。
他还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下的竹柏比作水中的荇菜,形象地描绘了竹柏的影子。
此外,他还运用抒情的写作手法,将情感融入到对于景色的描绘中,使得景色更加富有情感色彩。
五、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表达苏轼思想感情的文章。
通过对于月夜下承天寺的描绘,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宗教和人生的理解。
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第三 ,我想要说的是东坡先生的 人生态度。作为一代文豪 ,苏轼 毫无 疑 问是极具个人魅力的 ,他的魅力不 仅在于它的诗文才气 ,更在于他看待 人生 、看待生活 的态度 。有人说 ,苏 轼 是个 “不可救 药的乐 观 主义者 ”, 这一点从他被贬 以后的诗文中可以窥 见 。在杭 州 的诗 : “我 本无 家更 安 往 ,故乡无此好湖 山。”在黄州的诗 : “长江 绕郭 知 鱼 美 ,好 竹 连 山觉 笋 香 。”在惠州 的诗 : “日啖荔枝 三百 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的诗 : “九死 南 荒吾 不 恨 ,兹 游 奇绝 冠 平 生 。”而 “何 夜无 月?何 处无 松柏 ? 但 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更 是将这 种 对人 生 的豁达 与乐 观表 达到 了顶 峰 。 这 种 豁 达 与 乐 观 已 经 达 到 了 “禅” 的境界 ,正所谓 “江 山风月本 无常主 ,闲者便 是主人 ” (《东坡志 林》)。
e唐 文成
解读苏轼的 祝 承天寺夜游》
《i己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 州时所作的一篇随笔 。这篇 随笔仅凭 八十五个字,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幅 清雅脱俗 的图画,其朦胧、幽静之美 让人不忍移 目,不愧为宋代笔记小 品 中的 “妙 品”。这里 ,我就试着解读 这篇小品 ,也藉此解读一下东坡先生 其人。
记承天寺夜游心得
记承天寺夜游心得记承天寺夜游心得「篇一」苏轼诗文,在文坛上最大的贡献是,一改唐五代盛行的纤巧柔媚、婉约绮丽之风,从题材、内容、写作手法等各方面开旷达豪放之先河。
因此,苏轼诗文被人传唱不绝的往往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洒脱奔放。
但是,细究其诗其文,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和很多因宦海沉浮,而文风大改的文学大家一样,苏轼也因官道坎坷而深谙世事,诗文风格有了明显的分界。
如果说,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诗文前期是飘逸灵动、汪洋恣肆、精新奇巧,让人读来畅快淋漓的话,那么,被贬黄州之后,其诗文风格则转向了坐看云卷云舒、笑谈疾风骤雨的闲淡宁静,有了更多的禅意佛理。
《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一篇代表了其后期诗文风格的名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统共85字,却是一篇值得揣摩,甚至是值得“临摹”的佳作。
一.逆境中的高深立意作者何以写作此文?为己。
放在今天,就是一篇日记而已,把今天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夜游承天寺——写了出来。
用我们今天的话译出来,是一篇多么简单,多么平凡的一件事情。
那么,其立意之高远、之深刻从何而来?文题告诉我们,此文所记乃“夜游承天寺也”,何以夜游?且地点是承天寺?文首告诉我们,夜游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个曾经的科考举人,官场骄子,当是“案牍”缠身,何以有此雅兴?连作者都自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今夜有何特别?心境不同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两人:苏轼、张怀民,俩“闲人”,遭贬谪,被流放之人。
元丰二年,苏轼因与当庭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为“新政”中人所不容,遂兴“文字狱”,苏轼因诗获罪,下狱御史台(又称“乌台”),遭受103天的审问折磨,几次濒临被杀境地。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任团练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果然是闲人一个啊,曾经胸怀报国惠民之大志,而今落得朝不保夕之境地,在黄州一呆四年,心境该是何等凄凉?但是我们细品此文,既无悲秋伤月,更无满腔愤懑。
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通用12篇)
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通用12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篇1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喜欢坐在花园里那轻轻摇晃的秋千上,捧着一本书,感受阳光的温暖,清风的和煦,青草的芳香还有枝儿上畅快啁啾的小鸟儿的欢乐。
它们看似很安静,却很顽皮。
阳光偶尔会躲进云里害我找不着;清风时常偷偷翻开我的书;青草却喜欢挠挠我的脚丫,逗得我乐不可支;而小鸟儿会悄悄告诉我昨晚她做的甜甜的梦。
每当这时,我便觉得自己真是自然的孩子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然的孩子,不是吗?我愿意将自然的记忆装进一个瓶子里,当清风来临时,将它们洒向空中,刹那间,纷纷扬扬的花叶缀满天际,又像晶莹的流星滑落下来。
那时的我会开心地抬头望天,找到孩童时代的纯真。
在缤纷的花叶中,绿的力量是巨大的。
绿总是藏在小小的角落里,但只需一隅阳光或是一滴净水滋润,绿就会沿天际蔓延化开,化开,延至苍穹,海岸。
在万紫千红的荣光面前,绿是暗淡,微不足道的。
但它不气馁,坚信自己会为自然献上一份力量。
没错,当生命需要绿意,前行的人需要希望,绿的价值自然会被发现。
永不言弃,努力奋进是绿的真谛,也是自然带给我的启示。
人类的建设让自然蒙上了面纱,我很难再找到它。
于是,小狗“布丁”成为我家的一员。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自然的孩子,所以现在我依然可以享受自然的乐趣。
每天放学,我都会尽快赶回家,因为我知道,家里有个小“朋友”正盼着我回家。
学习之余,“布丁”会逗我开心,分享我的快乐,在我不开心时,默默陪伴,分担忧愁。
可爱的动物和人类拥有共同的家园。
生命对人类来说只有一次,对于自然界的动物也只有一次。
为了大自然的和谐,为了人类自己,我们应该多给予动物一些爱心,壮大自然的“力量”。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透明的孤独——《记承天寺夜游》重读
字则 少, 如水泻地 , 汩汩 自然 。 整篇文章不像个文
章, 随手 H记 , 但 时地人事, 写景抒 隋议论 , 无一字不
悠闲 , 又无一字 闲置。
有人说 , 苏轼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记承天寺夜游》 开启了明清小
正是一个“ 盖” 字, 唤起 了两个 问句 :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当 然不是每个夜晚都有月亮 , 当然不是 每一处地方都有竹柏 。 而是 , 哪一个晚上有这样 “ 积 水空 明” 的月色呢? 哪一处地方有这样 影如 “ 藻荇交 横” 的竹柏呢?
消遣苦闷与寂寞呢? 可以肯定的是 , 他一定不 会蒙头 大睡 , 所 以要“ 寻张怀 民” , 也让他 的孤独透明起来 !
让孤独透明起来的途径就是心闲下来 , 心闲了, 自我
才会从心底被唤醒 。
心闲下来了 , 笔调 自然也就悠闲起来了。 从准确 的 日子 和时问开始 , 步步紧紧环扣 , 多一字则多 , 减
苏轼精神世界中柔软的醉乡,苏轼无法入睡了, “ 欣 然起行” 。 “ 欣 然” , 情绪为之一振 , 心底透明起来 了! “ 念无与为乐者” , 昂扬 的情绪为之一转折 , 想找点高
兴的事做做 , 想找一个人一起高兴高兴 , 然而, 没有 ! “ 遂至承天寺 ” , “ 遂” , 轻轻松松 , 不假思索 , 自 然
而然 , 就到 了承天寺。 “ 寻” , 同样说来轻巧 , 然 而, 张 怀民不就在承天寺嘛, 何用寻找? 似在说从 临皋堂往 承天寺一路寻去 ,又似说到了承天寺再四处寻找怀
的人被迫 闲 下来 , 而又不想闲下来的人是痛苦的孤 独 的, 苏轼与张 民 及张舜民都是这样 的人 。 不想闲
下来的闲人尤其能感受到孤独 的煎熬 , 张怀 民用 “ 快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哎呀,说到《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我心里头那滋味儿,简直就像是被月光洒满的湖面,波光粼粼,又静谧又深邃。
这可不是我瞎扯,是真的有那种感觉,就像苏轼老先生穿越时空,拉着我一起在那承天寺的院子里溜达了一圈儿。
一开始读这文章,我就被那股子悠闲劲儿给吸引住了。
你想啊,大半夜的,苏轼老兄不睡觉,反而跑到寺庙里去溜达,这得是多有雅兴的人啊!他可不是去上香祈福的,他是去赏月的,还是跟好朋友张怀民一块儿。
这哥俩儿,感情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大半夜的也不嫌冷,就这么肩并肩,走在石板路上,聊着天儿,赏着月,那叫一个自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我读着读着,眼前就像真的出现了那么一幅画儿:月光把院子照得跟白天似的,地上白花花的一片,就像是积满了水,清澈透明。
而那些竹子啊、柏树啊的影子,倒映在地上,摇摇晃晃的,就像是水里的藻荇在跳舞。
你说这景色美不美?美得我都想去承天寺走一遭了。
再往后看,我更是被苏轼那种豁达的心态给打动了。
他被贬官了,心里头肯定不好受,但是呢,他却没有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相反,他还挺乐观的,觉得这种被贬的日子,反而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去享受生活。
这种心态,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一句俗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苏轼老兄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他虽然失去了官职,失去了权力,但是却收获了更加纯粹、更加真实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那些整天忙于官场争斗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而且啊,我还觉得苏轼这个人特别有意思。
他不仅是个大文学家,还是个生活家。
你看他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就像他在承天寺夜游的时候,不仅赏了月,还跟张怀民聊了很多家常话儿。
这种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都让我觉得苏轼这个人特别真实、特别可爱。
总之啊,《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看到了苏轼那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想大全(1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想大全(16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对书中的观点和主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对于读书的热爱和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打开书本,拂过书页,轻轻瞭探着一位文学大师的随笔。
苏轼,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闪亮的一颗巨星。
写这篇随笔时,他身陷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连一向为他说话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无法救他。
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
在黄州,苏轼彻底醒悟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最好写照。
在黄州,有个同样被贬,同样淡泊名利的张怀民。
他俩志同道合,心心相惜。
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重新变得豁达、开朗。
仅仅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吧。
苏轼尽管是大诗人,但是被朝廷贬谪,也基本上是门庭冷落。
此时看见月色毫无势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兴地起来,他要找来张怀民,一起欣赏世间这最美的风景。
一截炫丽的文化,如同一颗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黄州绽放。
尽管这个时期,在政治上,正是苏轼失意的时候,然而,失意和打击摧毁不了苏轼,他依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光照千秋。
一篇随笔,区区八十来字,却能道出苏轼那淡泊名利安然闲适的心境。
能够将月光比作水的,或许还有很多;能够将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许也不少。
但是,把这两种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却只有苏轼了。
身为一名大诗人,却能如此观察仔细,实在是难得。
仅仅一篇随笔,却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闲人看月图》,实在是牛!洒满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苏轼的心境一般,感觉进入了一个表里澄澈的世界,抛却了尘世间的束缚,自由自在。
两位“闲人”,并没有终日悲叹官场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场来投奔纯净的大自然,不失为一种雅趣。
诗意似乎充满苏轼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迹的地方,诗的意象便浓了:西湖、海南、黄州……仅仅是篇随笔却能让我感慨良多,苏轼再次将我震撼。
假如我是苏轼——读《记承天寺夜游》心得札记
假如我是苏轼——读《记承天寺夜游》心得札记望月将至,夜色暗沉如渊,寺中万籁都寂,庭院深深,树影重重,独倚窗前,望着漆黑暗幽的天空,曾经的抱负,皆化作残瓦破垣,坠入暗无天日的深渊了,摔得粉碎。
我解下麻衣,无奈处叹息连连,不再理会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将尘凡俗愿忘却,安稳入眠。
可卧榻时,愁绪复来,心下顿生凄凉。
举目望向门外,月光不知何时已拨开浓云,沿着门边悄悄溜进来了,清幽的月光偷偷地伏在我的肩膀上,仿佛于我的安慰。
我微微弯了下眉眼,披上外衣走到庭中央,看那月色如水,勾动人游玩之心。
如此美好月色怎能辜负?步出院子,思寻于你。
料想你与我一般不得志,心中必然更加烦忧,不如让月色排遣你的烦忧?你低头寻思了一会儿,承应了下来,同我一起在庭中散步,我缓步慢行,忽然你停了下来,凝视着粼粼水波,你叹道:“我二人虽不得志,可朝廷事务冗繁,汴京固然富丽,可如今看来,竟也不如这荒地山水了。
”我怕他伤感,就顺口接道:“确实,我自眉山别乡后,再也未曾见过如此山水了,想来做官倒不如在山野中隐居快乐,做个闲人也比当官自在的。
”你被我说的失笑,我本来也只是信口回答,如今这么一说,倒也细细地打量起周遭的景色,平生未曾见到过荒凉之地,在院中郁郁之久,如今想来,我颇为可惜,错过了这般清幽之景。
把眸子微微抬起,便可看到月光在院中清明澄澈,如同雨后小水洼一般清幽可爱,而疏影横斜,竹木的影子如水中藻荇纵横交错,的确是空谷幽兰般的容色美丽、清静。
我就叹道:“哪个夜晚没有这么可爱的月色,哪里没有这么灵动的竹柏呢?只是世人为功利所惑,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我低首敛去笑容,自嘲似的瞥了一眼挂在身上的官服,但随即又丢开心事,去赏我这般闲人该赏的月了,遥念起汴京的繁华,黄州的荒凉,不由觉得恍然如梦,又觉得十分讽刺,高官贵族们啊,享乐的享乐,改革的改革,激进的变法,又害死了多少在他们眼中的蝼蚁呢……我还是做我的闲人,待有朝一日,圣上复用,或许我还能为百姓做些事罢。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精选9篇)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精选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篇1月光所到之处,万物都镀上一层清冷的光辉,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在于远离世俗的喧嚣:藻荇在墨绿色的溪水中纵横交错,就如同竹柏之影;林中的老柏树早已放弃昔日荣华,历无数春秋寒暑,不为流光掠影所迷;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莛。
梦回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贬谪的悲京还未在心中消散,甚至温饱也成了问题。
苏轼白天耕种,只有到了夜深人静,鸡不鸣,犬不吠时才能享受一份清闲,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正解衣欲睡,却不想辜负这大好的月色,打算出去走一走。
可是以苏轼现在的处境,朝廷打压,环境偏僻,生活苦寂,又有谁愿与他为伍?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苏轼遇见了同样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可能是双方的遭遇相同,让他们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最高级的灵魂契合,也是最极致的心灵相许相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得知张怀民亦未寝,内心欣喜,于是相约步于庭中,不谋而合,月光澄澈、树影斑驳、幽静清新。
望着这一轮明月,苏轼是否会念起远在他乡,聚少离多的亲人;是否会想起曾经提携陪伴自己的良师益友;是否会忆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寒寥数语,意味售永,景色虽美但掩盖不了苏轼此时复杂,感慨的心绪。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归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他深知:自己正值壮年,还有着大好的青春与才华;他深知: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国家为这黎民百姓而活,他为官的理想是希望大宋朝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不汲就于富贵与名利。
对于苏轼来说,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众生。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1.“哇塞,《记承天寺夜游》里的那个夜晚好神奇呀!就好像我晚上偷偷跑出去看星星一样!”有一次,我晚上做完作业,偷偷拉开窗帘看外面的星星,心里想着:这和苏轼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美呢?那一瞬间,我好像有点懂了苏轼夜游的心情,不就是好奇和惊喜嘛!我觉得啊,生活中就是要有这样偶尔的小冒险,才会有特别的乐趣呀!2.“哎呀,承天寺的夜晚感觉好宁静啊,跟我上次在老家院子里的感觉好像啊!”记得那次在老家,晚上大家都睡了,我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周围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一些小虫子的声音。
这不就跟苏轼写的差不多嘛!这种宁静真的能让人心里特别舒服,让人能好好想想自己的事情呢!我觉得宁静就是生活中最珍贵的时刻呀!3.“嘿,苏轼在承天寺夜游好有意思啊,我也想有个那样能一起夜游的伙伴!”有一回,我想偷偷跑出去找小伙伴玩,还计划着我们也来个“小夜游”呢。
要是有个像苏轼朋友那样的伙伴就好了,能一起分享这种特别的经历。
这样的友情多棒啊,真希望我也能有!4.“哇,承天寺的月光肯定好美,跟我看到的月亮一样美吗?”那次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我看着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就在想,苏轼看到的月光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这月光总能让人心里暖暖的,就像家人在一起的感觉一样。
我觉得月光就是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呀!5.“哎呀呀,苏轼夜游承天寺好潇洒呀,我啥时候也能这么潇洒一下!”记得有一次我想去公园玩到很晚,但是又有点不敢,纠结来纠结去的。
想想苏轼多潇洒呀,说走就走。
我也应该勇敢一点呀,人生有时候就得潇洒一点才有意思呢!6.“咦,《记承天寺夜游》里的那种悠闲,我也好想体会体会啊!”有一天下午,我做完作业后在小区里闲逛,什么也不做,就这么走着。
突然就觉得,这有点像苏轼夜游的那种悠闲呢。
这种悠闲的时光可太宝贵了,能让人放松下来,好好享受生活呢!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多给自己找点这样悠闲的时刻呀!7.“哇哦,承天寺的夜景肯定很独特,是不是跟我看到的烟花一样让人难忘!”过年的时候,我看到了美丽的烟花,那一瞬间的绚烂让我难忘。
评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评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评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
胸有“万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
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浪涌,汪洋浩;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寻“乐”。
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
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
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
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接着便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打开书本,拂过书页,轻轻瞭探着一位文学 大师的随笔。
苏轼,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闪亮的一颗巨星。
写这篇随笔时, 他身陷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连一向为他说话的宋神宗都 被逼迫得无法救他。
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
在黄州,苏轼彻底醒悟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最好写照。
在黄 州,有个同样被贬,同样淡泊名利的张怀民。
他俩志同道合,心心相惜。
在这样 的环境下, 苏轼重新变得豁达、 开朗。
仅仅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的, 恐怕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吧。
苏轼尽管是大诗人,但是被朝廷贬谪,也基本上是门 庭冷落。
此时看见月色毫无势利之情的目光, 于是高兴地起来, 他要找来张怀民, 一起欣赏世间这最美的风景。
一截炫丽的文化,如同一颗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黄州绽放。
尽管这个 时期,在政治上,正是苏轼失意的时候,然而,失意和打击摧毁不了苏轼,他依 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
前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光照千秋。
一篇随笔,区区八十来字,却 能道出苏轼那淡泊名利安然闲适的心境。
能够将月光比作水的,或许还有很多; 能够将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许也不少。
但是,把这两种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却 只有苏轼了。
身为一名大诗人, 却能如此观察仔细, 实在是难得。
仅仅一篇随笔, 却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闲人看月图》,实在是牛!洒满庭院的月光,清澈 透明,正如苏轼的心境一般,感觉进入了一个表里澄澈的世界,抛却了尘世间的 束缚,自由自在。
两位“闲人”,并没有终日悲叹官场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 官场来投奔纯净的大自然,不失为一种雅趣。
诗意似乎充满苏轼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迹的地方,诗的意象便浓了:西 湖、海南、黄州……仅仅是篇随笔却能让我感慨良多,苏轼再次将我震撼。
轻轻合上书本, 想象着, 千年前, 大师的模样, 是否如我所想一般——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