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测规范

合集下载

麻醉操作与监测管理制度

麻醉操作与监测管理制度

麻醉操作与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麻醉操作与监测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麻醉操作与监测工作,包含手术室、麻醉科和术后恢复室等相关部门。

第二章麻醉操作管理第三条麻醉操作由具备相应资质的麻醉医师或麻醉助理进行,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进行麻醉操作。

第四条麻醉操作前,麻醉医师或麻醉助理应对患者进行认真的麻醉评估,包含病史、身体情形、过敏史等,并编制麻醉方案。

第五条麻醉操作前,麻醉医师或麻醉助理应与主刀医师、手术室护士和恢复室护士进行沟通,明确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第六条麻醉操作期间,麻醉医师或麻醉助理应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含心率、血压、呼吸等,并及时调整麻醉剂的用药量。

第七条麻醉医师或麻醉助理应随时留意患者的意识情形,确保患者在手术全程处于恰当的麻醉状态。

第八条麻醉操作后,麻醉医师或麻醉助理应将患者转交给恢复室护士,并向其供应相关的麻醉记录和麻醉药物使用情况。

第三章麻醉监测管理第九条麻醉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医疗器械管理规定,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第十条麻醉监测设备应依照标定要求进行定期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麻醉监测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功能测试,确保各项指标正常。

第十二条麻醉监测设备应与手术室、麻醉科和术后恢复室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数据的联动,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保管。

第十三条麻醉监测过程中,监护人员应保持警觉,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随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第十四条麻醉监测设备显现故障或异常时,监护人员应立刻报告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十五条麻醉监测数据的记录和保管应依照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

第四章监督与管理第十六条本医院应建立麻醉操作与监测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麻醉操作和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十七条麻醉操作与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事件应及时进行报告和分析,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

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

1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一、生命体征指标类指标:1.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率指标2.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发生率3.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4.术中体温监测率5.手术麻醉期间低体温发生率6.PACU入室低体温发生率7.术中主动保温率8.麻醉科术后镇痛率9.术后镇痛随访患者中重度疼痛发生率10.椎管内分娩镇痛应用率二、麻醉科结构管理指标:11.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医师数量比12.麻醉科手术科室主治及以上医师数量比13.麻醉科医护比14.麻醉科人均年麻醉例次15.手术室外麻醉占比16.日间手术麻醉占比17.麻醉科门诊工作开展情况18.麻醉后恢复治疗室(PACU)工作开展情况(单位时间总数)19.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工作开展情况(单位时间总数)20.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21.急诊手术麻醉占比22.各类麻醉方式占比23.麻醉科电子病历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24.麻醉科药品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情况25.麻醉科院内感染控制体系建设情况三、麻醉科过程管理指标:26.术中自体血输注率27.择期手术麻醉前访视率28.入室后手术麻醉取消率29.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30.非计划转入ICU率31.麻醉后恢复治疗室PACU转出延迟率四、麻醉科并发症相关指标:32.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死亡率33.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麻醉直接相关死亡率34.麻醉期间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35.区域阻滞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36.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率37.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8.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2020年修订试行的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分为四类,包括生命体征指标、麻醉科结构管理指标、麻醉科过程管理指标和麻醉科并发症相关指标。

生命体征指标类指标包括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率、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发生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术中体温监测率、手术麻醉期间低体温发生率、PACU入室低体温发生率、术中主动保温率、麻醉科术后镇痛率、术后镇痛随访患者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和椎管内分娩镇痛应用率。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技术,用于手术过程中使患者进入无痛状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为了提高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标准。

本文将介绍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患者评估在进行全身麻醉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确保患者不会因某些疾病或药物过敏等问题而出现并发症。

二、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各种监测仪器正常工作。

同时,还要确认患者是否已经禁食禁水,并为需要的病人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和材料。

三、麻醉诱导和维持在麻醉诱导阶段,医务人员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诱导。

另外,还需要进行气道管理,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在麻醉维持阶段,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药物调整,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四、监测和记录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等。

对于有需要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压测量。

同时,医务人员还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用药情况,以便随时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状态。

五、并发症处理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虽然尽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仍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应对各种并发症的能力,包括心血管事件、呼吸道梗阻等。

及时的处理和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

六、术后护理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需要进入恢复室进行观察和护理。

医务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

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适时减轻麻醉药物的副作用,确保患者顺利恢复。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患者健康的必要措施。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标准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总结: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包括患者评估、术前准备、麻醉诱导和维持、监测和记录、并发症处理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

麻醉中的患者监测与评估指标

麻醉中的患者监测与评估指标

麻醉中的患者监测与评估指标麻醉是外科手术以及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监测与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它们能够提供关键的信息,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本文将介绍麻醉中常用的患者监测与评估指标,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评估以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方面。

一、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是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指标,麻醉中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生命体征监测指标:1. 血压监测: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变化,可以判断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

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等指标。

2. 心率监测:心率是人体心脏收缩与舒张的频率指标。

通过监测心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状态。

3. 呼吸频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是评估患者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规律性等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呼吸状态。

4. 体温监测:体温是反映机体代谢状态的指标,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代谢率和机体对麻醉药物的反应。

二、神经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是麻醉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麻醉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以下是常见的神经功能评估指标:1. 瞳孔反射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可以了解其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包括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指标。

2. 意识评估:意识评估能够反映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包括清醒程度、反应性和意识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3. 运动反应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肉运动反应,可以判断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是否正常。

三、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是麻醉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患者的氧供需平衡情况,及时评估氧合状态。

以下是常见的血氧饱和度监测指标:1.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指尖或耳垂等部位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氧合状态。

2. 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插管等方式,从动脉中采集到血样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氧合状态信息。

麻醉科术中意外处理规范与流程

麻醉科术中意外处理规范与流程

麻醉科术中意外处理规范与流程一、引言麻醉科术中意外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提高麻醉科医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本文将介绍。

二、术前准备1. 术前访视: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手术方式、麻醉风险等,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2. 术前谈话: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意外,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术前准备:确保麻醉设备、药品、急救器材等齐全,并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三、术中监测1.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神经监测:对于部分手术,如神经外科手术,需要进行神经监测,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3. 麻醉深度监测: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监测手段,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患者处于适宜的麻醉状态。

四、术中意外处理规范1. 低血压处理:术中出现低血压时,应立即进行评估,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加快输液速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2. 高血压处理:术中出现高血压时,应缓慢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

3. 心律失常处理:术中出现心律失常时,应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电复律、药物治疗等。

4. 呼吸抑制处理:术中出现呼吸抑制时,应立即进行评估,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调整麻醉深度、使用呼吸兴奋剂等。

5. 出血处理:术中出现出血时,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使用止血药物等,并根据出血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6. 过敏反应处理:术中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抗过敏药物治疗、激素治疗等。

7. 神经损伤处理:术中出现神经损伤时,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评估神经损伤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神经修复、药物治疗等。

五、术中意外处理流程1. 发现异常:麻醉医生发现患者生命体征、神经监测等指标异常时,应立即进行评估,确定异常原因。

麻醉科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

麻醉科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

麻醉科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手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给患者提供合适的麻醉措施,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而在麻醉科手术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生命体征的定义和意义生命体征是指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指标和反应。

主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

监测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生理状况和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体温的监测和控制体温是人体内部的热量总量指标,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会对患者的体温产生影响,因此,对患者体温的监测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体温监测方法有使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或口腔体温、贴在皮肤上的温度贴、导管放置体温探头等。

在麻醉科手术中,常常使用导管放置体温探头的方法,这种方法准确、方便,且不会对手术过程产生干扰。

三、呼吸的监测和控制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它为人体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在麻醉科手术中,呼吸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态,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呼吸的监测方法主要有观察胸部起伏、听诊呼吸音、测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

其中,测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是一种先进且准确的方法,通过将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连接到呼吸机上,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四、心率的监测和控制心率是人体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评估人体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麻醉科手术中,监测患者的心率可以及时发现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心肌缺血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常见的心率监测方法有使用心电图仪、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

在手术过程中,常常使用心电图仪来监测患者的心率。

通过将导联电极贴于患者的胸部,可以实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并计算出心率。

五、血压的监测和控制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和血管阻力的大小。

麻醉和监测标准与要求

麻醉和监测标准与要求

麻醉和监测标准与要求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在手术或其他疼痛性操作中不会感到痛苦。

为了确保麻醉安全有效,医疗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旨在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麻醉和监测的标准和要求,提醒医护人员在实施麻醉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麻醉标准与要求1. 患者评估:在给患者进行麻醉前,医生需要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药物过敏情况、麻醉史等重要信息,以便确定麻醉方案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设备:麻醉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包括麻醉机、监测仪器、氧气供应等。

医院应定期对麻醉设备进行检修,确保其准确可靠。

3.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年龄等因素来确定,医生应熟悉各种麻醉药物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避免不当使用或过量使用。

4. 麻醉操作:医生在实施麻醉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要求进行,包括适当的穿刺点和技术,避免在手术中出现并发症。

5. 病情监测:麻醉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监测设备应保持准确度和敏感度,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6. 麻醉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疼痛。

二、监测标准与要求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生需要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应检查患者的血液、气道和呼吸系统等基本情况,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2. 生命体征监测: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体温等。

对于重症患者,还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力等指标。

3. 麻醉药物监测: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监测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程式进行,包括计量、浓度、给药途径等。

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使用的麻醉药物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或错误使用。

4. 术中事件监测: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需要及时记录和报告,以便进行事后分析和改善。

麻醉术前评估制度

麻醉术前评估制度

麻醉术前评估制度引言概述:麻醉术前评估制度是医院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和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而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的流程。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药物过敏史等进行全面评估,麻醉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更合理的麻醉方案,从而减少麻醉风险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麻醉术前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患者身体状况评估1.1 患者基本信息:麻醉医生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合适的麻醉剂量和药物选择非常重要。

1.2 体格检查: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麻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状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1.3 实验室检查:麻醉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这些检查结果能够提供患者的血液、器官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为麻醉医生制定麻醉方案提供依据。

二、患者病史评估2.1 既往病史:麻醉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这些病史对于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制定麻醉方案至关重要。

2.2 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对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非常重要。

麻醉医生需要问询患者是否对某些药物或者物质过敏,以便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2.3 麻醉史:了解患者的麻醉史,包括之前是否接受过麻醉、有无麻醉并发症等,对于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非常重要。

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麻醉史,制定更加安全的麻醉方案。

三、心理评估3.1 患者焦虑情况评估:手术前患者往往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可能会对手术和麻醉的顺利进行产生不良影响。

麻醉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焦虑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心理疏导等,匡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3.2 心理疾病评估:对于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麻醉医生需要评估其病情和治疗情况,以便制定更加合理的麻醉方案,并避免心理疾病对手术和麻醉的不良影响。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操作流程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操作流程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操作流程
手术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的监测能及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和意外,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一、手术麻醉期间常规监测项目:
呼吸、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无创脉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胃肠镜麻醉时应该使用呼气末CO2(PETCO2)监测。

二、手术麻醉期间选择性检测项目:
尿量监测、体温监测、有创血压(IBP)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连续心输出量(CCO)监测、肺动脉压(PAP)监测、肺动脉楔压(PAWP)监测、肌松监测、血电解质监测、血气分析、肝肾功能测定、镇静评分和镇痛评估、运动阻滞评级。

三、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各项监测项目的报警范围。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9)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

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

麻醉过程监测与管理制度

麻醉过程监测与管理制度

麻醉过程监测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医疗质量,规范麻醉过程,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订立了麻醉过程的监测与管理制度。

第二章麻醉过程监测第二条在麻醉过程中,必需进行全程监测,包含但不限于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药物使用和监测设备的使用等。

第三条医院应当配备一支专业技术骨干稳定的麻醉团队,通过定期培训,保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麻醉知识和技能。

第四条在麻醉前,麻醉科医生应当对患者进行认真病史询问,并开展相关的体格检查。

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麻醉风险。

第五条麻醉团队成员应当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含血压、心率、呼吸等,并记录在相关的麻醉监测表中。

第六条麻醉切线前,应使用正确的麻醉药物剂量。

麻醉药物的供应必需符合医院相关的采购管理规定。

第七条麻醉切线后,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重点察看和监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第八条麻醉监测设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准确可靠。

第九条麻醉团队成员应当具备应急处理麻醉相关并发症的技能,并依照相关流程和规定进行处理和记录。

第三章麻醉过程管理第十条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麻醉过程管理机制,确保麻醉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第十一条麻醉科应建立麻醉记录管理制度,记录麻醉操作全程的紧要信息,包含麻醉开始和结束时间、使用的麻醉药物及剂量、麻醉监测数据等。

第十二条麻醉科应建立麻醉医嘱管理制度,确保麻醉医嘱的执行,防范麻醉用药错误。

第十三条麻醉科应建立麻醉药品管理制度,确保麻醉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存储,遵从医院有关规定和标准。

第十四条麻醉科应建立麻醉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应对麻醉相关突发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

第十五条麻醉科应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价,评估麻醉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章质量监控和责任追究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麻醉过程的质量监掌控度,对麻醉操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第十七条麻醉科应建立麻醉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事件进行报告、分析和处理。

麻醉效果评定规范

麻醉效果评定规范

麻醉效果评定规范一、麻醉效果评级标准(一)全麻效果评级标准Ⅰ级:(l)麻醉诱导平顺,无缺氧、呛咳、噪动及不良的心血管反应,气管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深浅适度,生命体征稳定,无术中知晓,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优良的条件,能有效地控制不良的应激反应,保持肌体内分泌功能和内环境稳定。

(3)麻醉苏醒期平稳,无苏醒延迟,呼吸、循环等监测正常,肌张力恢复良好,气管导管的拔管时机恰当,无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呼吸道梗阻等,安全返回病房。

(4)麻醉后随访无并发症。

Ⅱ级;(1)麻醉诱导稍有呛咳、躁动和血液动力学改变;(2)麻醉维持期对麻醉深度调节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3)麻醉结束,缝皮时病人略有躁动,血压,呼吸稍有不平稳;(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1)麻醉诱导不平稳,气管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欠稳定,应激反应明显:(2)麻醉维持期对麻醉深度掌握不熟练,应激反应未予控制,生命体征时有不平稳,肌松欠佳,配合手术勉强:(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延迟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欠佳;(4)产生严重并发症。

(二)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麻醉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有波动,不需要辅助用药;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拉反应,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需要辅助用药;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有呻吟,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尚能完成手术。

Ⅳ级:改用其它麻醉方法。

(三)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神经阻滞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发生;Ⅱ级:神经阻滞欠完善,病人有疼痛表情,肌松效果欠满意,生命体征尚稳定,有轻度并发症发生;Ⅲ级:神经阻滞不完善,病人疼痛较明显,肌松较差,有呻吟,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Ⅳ级:改用其它麻醉方法。

麻醉药物使用及监测评分标准

麻醉药物使用及监测评分标准

麻醉药物使用及监测评分标准1.引言麻醉药物的使用及监测是麻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们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进行。

本文档旨在介绍麻醉药物使用及监测的评分标准,以帮助麻醉医生更好地进行麻醉操作。

2.麻醉药物使用评分标准麻醉药物使用评分标准是指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类型,评估并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的标准。

以下是常见的评估指标:患者年龄: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度不同,需选择相应的药物剂量。

患者体重:体重轻的患者通常需要较低剂量的麻醉药物。

手术类型:不同手术类型对麻醉药物的需求有所差异,需根据手术特点选择相应的药物。

评分标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麻醉医生应根据临床经验和患者状况,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3.监测评分标准监测评分标准是指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评估。

常用的监测项目包括:血压监测: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以及对血压异常的处理方法。

心率监测:监测患者心率的变化,及时发现心率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的氧气供应情况,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度,确保呼吸通畅。

麻醉深度监测:通过麻醉深度监测,了解患者的麻醉程度,避免麻醉过浅或过深。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监测项目,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麻醉医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监测。

4.结论麻醉药物使用及监测评分标准对于麻醉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类型,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并进行恰当的监测,以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

在实施麻醉操作时,麻醉医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灵活运用评分标准,并及时调整药物和监测方法,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麻醉科规范(全)

麻醉科规范(全)

麻醉科规范(全)简介本文档旨在规范麻醉科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遵守本规范是麻醉科所有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规范内容1. 麻醉前评估:- 在患者进行手术前,麻醉医生应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以确保麻醉的安全性。

- 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麻醉医生应选择合适的麻醉技术和药物。

2. 麻醉设备和监测:- 麻醉科应配备齐全的麻醉设备,确保其功能正常,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校准。

- 在麻醉期间,麻醉医生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氧饱和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

3. 麻醉过程:- 麻醉医生应准确计算麻药剂量,并按严格的操作流程进行注射。

- 麻醉医生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4. 麻醉复苏:- 术后,麻醉医生应全程监护患者的复苏过程,确保其安全。

- 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停止给药或采取其他必要的复苏措施。

5. 安全注意事项:- 麻醉科成员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如消毒手术区域、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等。

- 麻醉科应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存储、使用和处置符合相关规定。

总结麻醉科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评估、规范操作和严密监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麻醉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麻醉科的成员应认真遵守本规范,并随时保持更新对于麻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以上内容为麻醉科规范的概要,具体操作细节请参考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指南。

*。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09)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09)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09)一、前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及时全面地监测患者是围术期麻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0%)之一【1】。

我们没有任何策略可以保证麻醉科医师完全防止麻醉或手术的不良后果,但是麻醉科医师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的发生【2-4】。

为了提高中国临床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降低麻醉死亡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7-11】,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条件、医疗设备现状和麻醉科医师队伍结构制定临床麻醉监测指南。

二、临床麻醉监测指南鉴于中国各级医院麻醉科监测设备配备参差不齐,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提出的监测指南将成为医院科室建设和评定的参考标准;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等所有麻醉科医师参与的临床麻醉活动。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监测基本要求麻醉科医师必须在麻醉全程始终在岗。

基本监测氧合、通气和循环应该得到连续监测评估。

氧合观察患者皮肤和粘膜色泽、脉搏血氧饱和度。

通气肺部听诊呼吸音、观察胸廓运动、呼吸囊活动。

循环持续心电图显示、连续无创血压和心率,其监测间隔的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5min、同时注意脉搏触诊、脉搏波波动、心音听诊。

扩展监测可根据情况选择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脑功能、呼吸力学、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肌松、凝血功能、肺动脉压、心输出量。

附注:(1)监测基本要求和基本监测是完成每个麻醉必须做到的;(2)本标准暂不适用分娩镇痛和疼痛治疗;(3)在转运、搬动过程中或急救现场或监测仪器出现故障时持续监测可允许有短时间的中断。

麻醉患者从手术(监测)床搬到转运床时,麻醉科医师的首要职责是保护患者的头颈部和维护气道通畅;(4)某些临床麻醉过程中,麻醉科医师可以进行补充监测或采用其他可靠的监测手段来替代基本监测,例如体外循环期间采用血气分析替代常规通气、氧合监测;(5)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科医师的临床观察和判断。

麻醉科手术前评估制度

麻醉科手术前评估制度

麻醉科手术前评估制度一、背景及目的为了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在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麻醉科手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麻醉禁忌症、特殊检查结果、麻醉方式选择等。

本制度旨在规范麻醉科手术前评估流程,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麻醉工作。

二、评估对象全部需进行麻醉的手术患者,包含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

三、评估流程1.确定评估时间:在手术前七天至手术当天进行评估。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应在手术前尽快进行评估。

2.麻醉科医生负责评估:由麻醉科医生或经过麻醉科培训的医生负责进行评估。

3.与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目前症状等。

4.收集患者信息: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手术史、家族病史等,并进行认真记录。

5.进行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含生命体征、麻醉相关系统检查等。

6.依据患者病情选择麻醉方式:依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包含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神经停滞等。

7.进行麻醉风险评估: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形和手术类型,评估其麻醉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麻醉计划。

8.特殊检查和评估:对于特殊病史、特殊需求的患者,需要进行额外的特殊检查和评估,确保安全麻醉的进行。

9.填写评估表格:将评估结果整理记录到评估表格中,包含患者基本信息、病史、检查结果、麻醉方案等。

10.评估结果的沟通和反馈:将评估结果及麻醉方案与手术医生和患者进行沟通,并解答患者相关问题。

11.完善电子病历:将麻醉评估结果及相关资料完善到患者电子病历中,便于后续麻醉及手术过程的跟踪和记录。

四、评估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病史手记:认真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手术史、过敏史、家族病史等。

3.生命体征: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

4.麻醉禁忌症:排出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包含过敏性麻醉反应、重度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

麻醉科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

麻醉科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

麻醉科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人民医院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与诊疗常规术前访视诊疗常规择期手术应在手术前一天由麻醉师到病房探视病人,急诊手术视具体情况在手术室进行访视与签署麻醉同意书。

具体内容如下:一、全面仔细阅读病历:包括心电图、胸片、造影、同位素及检验科各项常规生化检查,对病情、诊断与手术麻醉风险有一个总体了解。

二、了解手术方案与对麻醉得特殊要求。

三、访视病人:(一)、首先向患者行自我介绍,向患者解释麻醉医师职责,建立密切与谐得医患关系。

(二)、与患者交谈,进一步了解病情及重要过去史。

(三)、按照一定得顺序全面询问病史:必须包括主拆、要求手术原因、现病史、过去史、手术麻醉史、外伤史、个人史、家族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

(四)、体格检查:应对与麻醉有关得各部位进行全面仔细得体检。

(五)、交代术前禁食、禁水,术前用药,更衣,小便等情况。

(六)、与患者说明麻醉得基本过程与入室后将要进行得各种操作,术后与麻醉相关得感觉与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具体麻醉方法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病情与手术得要求决定而且术中可能根据病情与手术变化而改变麻醉方法。

(七)、向患家属或患者讲述真实得病情,治疗、麻醉方案、可能得麻醉病发症、可能使用得麻醉方法。

讲明术后镇痛得必要性、优缺点、可能得价格、并说明镇痛装置未列入医保项目。

(八)、住院医师请家属签署麻醉同意书,讲解所列内容得含义。

四、就有关情况与外科医生进行沟通。

五、完成麻醉前会诊记录,具体内容包括:(一)、麻醉前会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

(二)、病人疾病名称、拟施行手术名称、既往史。

(三)、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特别就是与麻醉有关得体格检查阳性体征、与麻醉有关得辅助检查阳性结果。

(四)、ASA 分级,拟施行麻醉方式,就是否向病人及家属交代麻醉风险性与就是否签署麻醉同意书。

(五)、对病人与麻醉有关得体格检查阳性体征、与麻醉有关得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进行分析,就进一步处理提出建议。

麻醉前病情评估诊疗常规一、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正常健康。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0 年修订试行)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0 年修订试行)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0 年修订试行)生命体征类指标指标1: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率术中呼吸心跳骤停是指麻醉开始后至患者离开手术室前非医疗目的的呼吸和心脏停跳。

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率是指麻醉开始后至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术中呼吸、心骤停率患者数÷同期麻醉患者总数×.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呼吸、心跳骤停为全因性,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他任何因素。

在患者入室后、麻醉开始前发生的呼吸、心跳骤停不计入分子。

术中呼吸、心跳骤停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指标2: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发生率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是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直至离开手术室前,因呼吸骤停或严重呼吸抑制而进行的人工气道的建立,包括气管插管、喉罩置入和紧急气管造口术。

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发生率是指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数÷同期麻醉患者总数×100.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呼吸骤停或严重呼吸抑制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他任何因素。

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提示患者发生了严重呼吸抑制,需要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质量管理和/或手术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指标3: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是指在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内,非计划再次行气管插管术。

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是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占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1000.需要注意的是,因非计划二次手术而接受再次气管插管的患者不计入分子。

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提示在麻醉复苏阶段,对于拔管指征的掌握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患者出现其他问题需要再次进行气管插管,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质量管理和/或手术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规范及流程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规范及流程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规范及流程麻醉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和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为了降低麻醉风险,提高麻醉安全性,本文将介绍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规范和流程。

一、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预防1. 术前评估:在麻醉前,应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心肺功能等,以预测可能出现的麻醉风险。

2.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以降低麻醉风险。

3. 药物选择:合理选择麻醉药物,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良反应的药物。

4. 麻醉监测:在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麻醉医生的培训和资质:麻醉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麻醉技能。

二、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规范1. 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面罩供氧或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支持,纠正低氧血症。

2. 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处理方法包括:降低麻醉深度,减慢麻醉药物输注速度,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3. 低血压:低血压可导致患者器官灌注不足,处理方法包括:加快输液速度,提高麻醉深度,使用血管收缩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4.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心功能受损,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进行心脏按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电解质失衡。

5. 呼吸抑制:呼吸抑制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面罩供氧或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兴奋药物,维持呼吸功能。

6.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给予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三、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进行抢救措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
测规范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测规范
1.目的
规范患者在麻醉期间的管理,保证手术患者安全。

2.范围
医院科室/部门、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

3.定义
无。

4.内容
4.1 麻醉医师
4.1.1 所有麻醉医师均应系统地接受过麻醉学和复苏的培训,并持有行医执照。

4.1.2 在麻醉医师实施麻醉时,应有熟练的助手配合。

4.1.3 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不应离开病人。

最熟练的助手也不能代替麻醉医师的作用。

4.1.4 麻醉医师应有全面和清楚的麻醉记录,这一记录应是病历的一部分。

4.1.5 在麻醉开始前,麻醉医师应检查所有的麻醉设备并保证其正常使用。

4.2 麻醉机和麻醉器械
4.2.1 麻醉机应定期检查,保证其功能正常。

在麻醉前,麻醉医师除保证麻醉机能正常使用外,气管插管器械、
麻醉机呼吸回路和监护设备功能也应良好。

麻醉机呼吸回路包括管道、活瓣、贮气囊和其他附属设备。

4.2.2 麻醉机供氧系统在气源突然中断时应能立即报警。

4.2.3 麻醉机应有防缺氧装置,在2002年后生产的麻醉机均应有此装置。

4.2.4 麻醉回路内应有氧浓度监测和报警装置。

4.2.5 麻醉回路内应有测压装置能检测和显示异常的压力变化,如管道连接脱落、漏气和压力过高。

4.2.6 在应用机械通气时,一定要有接头脱落报警装置。

4.3 术中病人的监测
麻醉医师从麻醉诱导开始,就应不断检查仪器的工作情况,病人的麻醉深度、呼吸和循环以及氧合情况直至病人送至麻醉恢复室或麻醉后监护病房(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

4.3.1 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应认真持续地监护病人。

4.3.2 对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测应是临床观察和仪器监测相结合。

4.3.3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以下三个指标必须监测:氧合、循环和通气。

4.3.4 皮肤粘膜的颜色和切口出血的颜色可反映氧合情况。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为临床观察的必要的补充。

4.3.5 循环监测包括脉搏、心率、血压和听诊器监听心音。

4.3.6 血压和心率的监测应该详细记录,记录应放入病历中。

4.3.7 在麻醉过程中,ECG应持续监测,虽然轻度的氧合不良和循环不稳不会引起ECG的改变,但ECG对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有重要价值。

4.3.8 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监测通气是否适当,可通过:①胸壁的起伏。

②贮气囊的活动。

③胸前或食管听诊器听诊呼吸音。

4.3.9 所有气管插管人工通气的病人均应监测呼气末C02浓度。

4.3.10 除以上基本的监测指标外,特殊病例还需增加监测项目。

可采用的特殊监测有:①有创动脉和静脉压监测。

②神经功能监测。

③生化和血液流变学监测。

④应用肌松药时,可用外周神经刺激器监测神经肌肉功能。

4.3.10.1 在下列情况需以上监测:①复杂手术或特殊的手术操作。

②特殊麻醉技术如控制性降压或单肺通气麻醉。

③病人有严重的合并症。

4.3.10.2 预计术中病人体温有明显变化时,应进行
体温监测。

4.3.11 在手术室中,因各种原因,监测可允许有短暂的中断。

4.4 麻醉恢复期间监测
4.4.1 病人的麻醉恢复应在麻醉恢复室进行。

麻醉恢复室应配有专门人员和设备,人员数目和手术台数应成一定的比例。

4.4.2 麻醉恢复室必须配备的监测设备:①头部能升降的病床。

②有氧气源和供氧装置。

③呼吸机。

④进行心肺复苏的相应设备和药物,如除颤器等。

⑤监测仪。

⑥吸引装置。

⑦固定的人员。

⑧能迅速召集医务人员的通讯设备。

4.4.3 病人的转送应有规章可循:①手术室人员将病人转送至恢复室。

②恢复室人员将病人转送病房或出院。

4.4.4 每一病人在交接时均应有明确的医嘱:①病人的监测项目。

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

③病人出恢复室的标准。

4.4.5 病人发生紧急情况时,医务人员应能随时到达。

4.4.6 在病人出恢复室前,麻醉医师应巡视病人。

4.5 在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监测
4.5.1 在手术室外实施麻醉时,病人可能冒巨大的风险。

因为在有些地方,例如放射科和核磁共振室不能实施
有效的生理监测,所以在手术室外实施麻醉,麻醉医师应格外警惕。

4.5.2 在以下这些地方,病人应接受与手术室内同样水平的监测:①产房。

②介入放射室。

③内镜室。

④牙科手术。

⑤电休克治疗。

⑥伤员的抢救。

⑦放疗。

4.5.3 因为特殊的危险(如放射)不能对病人进行床边监测时,可应用仪器设备代替,以保障病人安全。

4.6 区域麻醉监测
区域麻醉的病人应像全麻病人一样进行监测。

区域麻醉包括:①蛛网膜下腔麻醉。

②硬膜外麻醉。

③臂丛神经阻滞。

④静脉局部麻醉。

4.7 镇静治疗病人的监测
病人应用镇静治疗可使其情绪稳定和产生一定程度的逆行性遗忘,以使病人在进行诊断检查和小手术操作时与医生配合。

但镇静药物也可产生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保护性反射抑制、呼吸循环的抑制等,并且由于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在老年人和危重病人就更容易出现意外。

4.7.1 任何镇静的应用,均应有合格的医务人员开医嘱。

4.7.2 用药者必须了解药物的作用,并能处理这些药物引起的并发症。

4.7.3 在病人的病历上,应详细记录用药的时间和
剂量,并同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

4.7.4 用药人员应该始终监测管理病人,不应参与手术操作。

4.7.5 在用药开始到病人完全恢复期间,一定要有通畅的静脉输液通路以备急用。

4.7.6 病人的镇静治疗应该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并且应有能进行紧急心肺复苏的人员和设备。

以下设备应必备:①应有能改变体位的手术台或推车。

②适当的照明设备和吸引设备。

③良好的供氧系统。

④喉镜、气管导管和人工通气设备。

⑤心肺复苏的药物和输液装置。

4.7.6 只有在病人完全恢复后,才能出院。

门诊病人出院时应有成年人陪同,并且告知其不能开车、喝酒和操作机械。

4.8 麻醉前访视
对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操作的病人,麻醉医师均应进行麻醉前访视。

其主要目的是判断病人手术前的病情,了解并评估与麻醉有关的情况。

4.8.1 麻醉前访视应有具体实施麻醉的医师进行。

麻醉医师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麻醉前访视时,应尽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病人情况。

4.8.2 麻醉前访视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应尽量考虑与麻醉有关的因素。

急症病人很少有访视时间,但在手术
开始前也应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判断。

4.8.3 麻醉前访视应包括以下方面:
4.8.3.1 了解有关的现在和过去疾病史。

4.8.3.2 了解现在和过去的用药和过敏史。

4.8.3.3 详细的体格检查。

4.8.3.4 了解实验室检查,放射检查和其他检查的结果。

必要时,麻醉医师可要求进行其他的特殊检查。

4.8.3.5 术前药的医瞩。

4.8.3.6 应让病人同意麻醉和手术,并让病人了解麻醉的细节和麻醉的重要性。

4.8.3.7 还应征得家属的同意。

4.8.4 在病历中应记录麻醉前访视的内容。

4.9 复苏设备在手术室、麻醉恢复室以及在手术室外任何实施与镇静治疗的地方和其他危重病人监护中心均应备有复苏设备。

这些设备应包括呋塞米药物和器械。

4.9.1 急救药物:1)肾上腺素;2)阿托品;3)异内肾上腺素/多巴胺;4)呋塞米;5)利多卡因;6)8.4%和4.2%的碳酸氢钠;7)肼苯达嗪;8)硝酸甘油;9)地西泮/苯巴比妥;
10)纳洛酮;11)氨茶碱/沙丁胺醇;12)50%和20%的葡萄糖溶液;13)胶体液和晶体液及静脉输注装置。

4.9.2 设备:1)各种型号的注射器和针头;2)各种型号的静脉内导管;3)各种型号的胸腔引流管;4)各种型号的
口咽和鼻咽通气道;5)喉镜和各种型号的喉镜片;6)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7)面罩,呼吸囊(如Ambu呼吸囊);8)供氧装置和氧流量法;9)吸引装置;10)脉搏氧饱和度仪和ECG等;
11)除颤器。

知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