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质学_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
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如下:
1. 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奇峰林立,石芽、石林、峰林等形态分布广泛。
2. 溶沟和漏斗:地表水流的冲蚀和潜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溶沟和漏斗状地形。
3. 落水洞和溶蚀洼地: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的空洞不断扩大,地表会出现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地貌特征。
4. 地下河和溶洞:地下水在地下侵蚀形成地下河和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
5. 岩石绚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如石林、峰林等。
6. 地貌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包括各种地表和地下形态,如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河、溶洞等。
7. 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特征表现为地表崎岖、地下洞穴丰富、岩石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
喀斯特指的是坡地,它是由流水、地层运动或冰河作用形成的特征性地貌景观。
因此,喀斯特景观具有凹凸不平、斜坡、落差等特征。
很多植被聚集在斜坡、深谷位置,在喀斯特景观中可以看到树荫蔽日,当经过落差时,小溪沿着峡谷流淌,在坡地之间产生凹凸不平的地貌,并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景象。
喀斯特地貌对地质科学家的研究至关重要,它们形成的斜坡、峡谷、小溪等都会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有助于研究地质活动、地层构造和地表沉积历史等内容。
例如,斜坡暗示着地壳某处发生了地质活动,峡谷中可以发现地层构造,而小溪沿坡地分布传递的信息揭示了地表沉积历史。
喀斯特地貌可以被用作地形地貌学上的教学案例,可以探究坡地植被的分布规律,以及坡地积水的规律。
在将来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坡地的地貌特点,如面积、高程、坡度、植被、深度、形状等,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以便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林业管理和土地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喀斯特地貌也是旅游胜地,喀斯特景观凹凸不平、斜坡起伏、山谷秀色,是登山运动的绝佳之地,也是拍摄山水画的理想圣地,是新奇、壮观、可观赏性极强的自然风光。
总之,喀斯特地貌可看作是一幅宝贵的自然画卷,它具有众多地质科学、地形地貌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也是一个绝佳的休闲娱乐名胜之地。
对这种地貌,我们应当热爱它,保护
它,以维护地球的美丽。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是地球上最为独特和壮观的地貌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南方和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中国贵州。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如下:一、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影响。
当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较高的碳酸盐时,会与岩石中的石灰石等溶解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特有地貌景观,如峰丛、峡谷和地下河等。
二、地貌特征1. 峰丛: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峰丛。
喀斯特地区的山峰通常呈现出陡峭而突兀的形态,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山峰,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效果。
2. 峡谷:喀斯特地貌中的峡谷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而形成的。
这些峡谷通常非常深且狭窄,两侧峭壁陡峭,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
3. 地下河: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是地表水经过溶洞后流入地下继续流动形成的。
地下河一般流速较快,水流湍急,有时还会形成地下瀑布等壮观景观。
4. 石林:喀斯特地区的石林是由于溶蚀作用使得地表石灰岩溶解后形成的。
石林通常由许多奇特的石柱组成,形状各异,犹如一座座巨大的石林。
5. 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之一。
溶洞通常由于地下水侵蚀作用使得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
溶洞内部常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地下奇观。
三、景观价值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壮观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贵州的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对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不仅供应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滋养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群。
因此,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生态系统的关键。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相关推荐喀斯特地貌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喀斯特主要分布于广西、淇东,贵州、湘西、鄂西、山西等省区,此地处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的东部,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所以自古以来喀斯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五一四世纪就出现有关喀斯特的记录,),为世界上喀斯特记载最早的国家。
明代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道记》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
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幻。
18世纪末J9世纪初近代科学兴起,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喀…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
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
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石林景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
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
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它不仅造就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岩石的可溶性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有石灰岩、白云岩等。
当雨水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后,与这些岩石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将岩石溶解侵蚀。
经过漫长的时间,就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
比如,溶沟和石芽就是常见的形态之一。
溶沟是地面上的一道道沟槽,而石芽则是突出地面的尖锐岩石。
它们就像是大地的指纹,记录着溶蚀作用的痕迹。
溶洞也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洞内部有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钟乳石从洞顶向下生长,石笋从洞底向上生长,而当它们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柱。
这些奇妙的景观都是由于水在溶洞内滴落,水中的矿物质逐渐沉积形成的。
有的溶洞规模宏大,内部还有地下河,河水在黑暗中流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天坑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壮观景象。
它是由于地下溶洞的顶部坍塌而形成的巨大坑洞。
有些天坑深不见底,周围陡峭的岩壁让人望而生畏。
而峰丛和峰林则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另一种美。
峰丛是基座相连的山峰群,而峰林则是基座分离、疏密有致的山峰。
它们在大地上错落分布,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喀斯特地貌较为集中的区域。
其中,广西桂林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那里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喀斯特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它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独特的地貌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喀斯特地貌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特点,以避免出现地基不稳等问题。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类型,它以其奇特的地形和丰富的地下水系统而闻名。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被称为地下溶蚀地貌的代表。
在人类的视角下,喀斯特地貌仿佛是大自然用魔法描绘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主要是由于溶蚀作用造成的。
长时间的雨水和地下水的腐蚀作用使得岩石表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裂缝和溶洞。
这些裂缝和溶洞会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壮丽的喀斯特地表景观。
在喀斯特地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陡峭的峭壁、奇特的石柱、深邃的溶洞和幽深的峡谷。
这些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令人陶醉其中。
除了地表景观,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景观同样令人惊叹。
地下溶洞是喀斯特地貌最具特色的地下景观之一。
这些溶洞由长时间的水流侵蚀而形成,内部常常有各种奇特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等。
进入这些溶洞,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充满了惊喜和探险的机会。
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系统也十分发达,形成了众多的地下河流、湖泊和瀑布。
在这些地下水系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神奇。
喀斯特地貌不仅给人类带来了观赏的乐趣,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在喀斯特地貌的山区,人们种植着茶叶、水果等农作物,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此外,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人们依靠这些地下水资源进行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表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给人类带来了美的享受和丰富的资源,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在人类的视角下,喀斯特地貌仿佛是大自然的艺术品,让人们感到无尽的敬畏和惊叹。
让我们一起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奇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
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表面上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地貌类型。
它以岩溶作用为基础,形成了许多景观独特、奇特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等。
这些地貌特征源于溶蚀、溶洞塌陷等一系列地质过程,构成了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风貌。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大理石和石膏等可溶性岩石地区,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好地区。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有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和中国贵州喀斯特、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和斯洛文尼亚的普列斯卡特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有溶蚀、溶洞塌陷以及地下水系统的发育。
在溶蚀作用中,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溶解,形成溶洞和地下河。
同时,溶洞塌陷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当地下溶洞遭受侵蚀或外力作用时,溶洞顶部会发生塌陷。
此外,地下水系统的发育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解作用决定了地表地下水的分布格局。
喀斯特地貌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喀斯特地区的溶水对于当地居民的水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喀斯特地貌也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区,对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是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对解释地球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其特殊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分类分布特征。
对喀斯特地貌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理环境,并对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定义,同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这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和预期,为后续的内容做好铺垫。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这个名称来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地表和地下两大类。
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茨维奇(J.Cvijic)借用亚德里亚海北部沿岸喀斯特高原的名称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
列举主要喀斯特景观

列举主要喀斯特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石灰岩为主的地貌类型,因为岩石易溶而形成了许多特殊的景观。
以下是喀斯特地区的一些主要景观:
首先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包括了许多岩溶塔、岩溶丘、岩溶平原和地下溶洞等景观。
岩溶塔是喀斯特地形的代表性景观,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溶蚀作用以及风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岩溶丘是由于地下水的上升、侵蚀、溶化和岩层下落造成的,岩溶平原则是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和地表侵蚀作用相结合所形成的平坦地带,地下溶洞则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洞穴。
其次是喀斯特峡谷,峡谷是由于地表水流的侵蚀形成的。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石灰岩易溶,地表水会在石灰岩中形成河道,而不是在地表形成河谷。
这些河道被称为“喀斯特河道”,当喀斯特河道的宽度不断扩大,就会形成喀斯特峡谷。
第三是喀斯特冰柱,这是一种在喀斯特地区独有的冰柱景观。
当地表温度低于零度时,地下水在岩石裂缝中冻结,逐渐扩大并形成冰柱。
这些冰柱会在冰融化期间不断增长,有时甚至可以达到15米高。
最后是喀斯特峰林,这是一种在喀斯特地区较为罕见的景观。
喀斯特峰林是由于地下溶洞坍塌和表层岩石受到侵蚀而形成的。
在这些峰林中,山峰和岩石塔相互交错,形成了一幅奇特的景象。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其景观形态丰富多样,其中以上列举的几类景观是较为典型和重要的。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是自然界最迷人的景观之一,它被定义为受地壳活动改造而形成的地质系统。
它以其独特的地形和景观吸引着人们。
它通常由山、溪、窑坑、洞穴等不同类型的地形构成。
此外,它也可以包括自然形成的悬崖和海岸线。
喀斯特地貌地表面最常见的特征是多层地貌,也就是层状地貌。
它主要是由不同形状和深度的峡谷、溪流、溪谷、沟谷、湖泊或其他地貌构成的。
溪流是喀斯特地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有助于形成层状地貌。
山脉和河流是主要的构成元素,形成了许多悬崖,峡谷,溪谷和湖泊。
悬崖和海岸线是喀斯特地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们能够展示出自然的美丽和壮观。
这些景观有时可以被视为陡峭的纯净的峭壁,有时可以被看做是纵深的深海海岸。
悬崖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如熔岩悬崖、礁石悬崖、丘陵悬崖和沙滩悬崖等。
此外,窑坑、洞穴也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特征。
喀斯特地貌地表也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有时可以堆积成熔岩、岩石和沙砾等,而有时可以形成海洋环境。
这些物质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棱角分明的,有的是圆润的,有的又是卷曲的。
有些地表根据它们的种类,如火山、沙漠、森林和草原等来分类。
喀斯特地貌有时也被称为砂岩地貌,这是因为其特征以被侵蚀的砂岩层为有力支撑。
这种砂岩层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貌,包括峡谷、悬崖、湖泊和窑坑等。
此外,喀斯特地貌也可以形成众多的植被,有助于增加它们的美丽。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由自然因素控制,如运动的构造、风化和流水侵蚀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地表发生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形。
此外,人类活动也可以造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如开采、建筑和土地平整等。
总而言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形成的美丽景观。
它充满了独特的地貌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而且还能提供许多旅游资源,以及一些独特的自然体验。
因此,保护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喀斯特地貌是地质结构上的重要特征,它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它可以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独特的景观,以及空间、时间上的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地质结构的主要元素,也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崖地、岩坡、洞穴。
崖地一般由许多悬崖和沟渠组成,它们通常呈球形,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崖和沟,表面常常有锯齿状的凹凸,可以构成非常壮观的景观。
岩坡是由岩石堆积形成的,表面有许多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岩石,形成奇特的景观。
洞穴是由岩石堆积形成的,它们一般带有大量高低不平的洞穴,可以构成非常壮观的景观。
喀斯特地貌也有很多不同的空间形态,如陡坡、平坦地、浅壑、湖泊和河流等。
陡坡有许多山坡和峡谷,这些山坡和峡谷可以构成独特的景观。
平坦地呈现出平坦的地形,可以构成宁静的景观。
浅壑是由岩石沟渠组成的河流,可以构成平静湛蓝的景观。
湖泊是由大量岩石湖泊组成的,可以构成安静祥和的环境。
河流是由水流而形成的,有许多曲折的河段,可以构成宁静而又热闹的景观。
喀斯特地貌可以说是一种连续变化的景观,它根据其外形、结构和空间结构来表达视觉上的连续变化,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以及时间的改变也可以导致其变化。
在这样的地貌及景观中,它们有着特殊的地貌形态,但这种特殊形态也会根据环境发生变化,可以说它具有活动性和可塑性,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视觉和版式需求。
当人们走入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中,他们会发现它的独特性,悬崖、岩坡、洞穴等形状的山坡和河流,它们可以提供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体验。
此外,时间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因为季节的变化会改变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也会改变人们的心情和视觉体验。
总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可以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可以令人惊叹不已。
它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可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景观,也可以根据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满足不同的视觉和版式需求。
因此,喀斯特地貌景观一定会成为各种景观游览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简述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
地表崎岖,沟谷纵横,山高坡陡;石芽、溶沟、石林到处都是,形成一片喀斯特的景象。
这种地貌多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在我国分布广泛。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最为发育。
它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交界地带,称为云贵高原岩溶区,素有“岩溶博物馆”之称。
其他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省市区也有不同规模的发育。
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育最为典型,已命名的各种类型有200多处,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10。
其他省区发育也很典型,只是类型上有所变化而已。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峰林地形等地质现象在全世界分布极广,故国外学者称之为“喀斯特地形”或“岩溶地形”。
1。
景观2。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既是自然遗产,又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是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的良好场所,还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喀斯特景观优美,如果与周围环境协调,并配以合适的科学解说牌、宣传牌,就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喀斯特风光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喀斯特景观也将逐步为人们所欣赏和接受。
因此,发展喀斯特旅游,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喀斯特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和现代旅游设施,特别要加强交通、电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尽量开辟航空、水路旅游线路,努力把宜林荒山开辟为森林公园。
旅游经营部门要利用大企业集团的优势,统筹规划旅游线路和服务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喀斯特地貌简单介绍

喀斯特地貌简单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喀斯特地貌呀!这喀斯特地貌啊,就像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艺术家,在地球上雕琢出的一幅幅奇妙画卷。
你看那连绵起伏的山峰,有的像宝剑直插云霄,有的像骆驼慢悠悠地行走,形态各异,多有意思啊!还有那一个个神秘的溶洞,就像是通往地下王国的大门。
走进去,哇,钟乳石倒挂着,有的像巨龙,有的像花朵,那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惊喜礼物吗?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那也是相当神奇呢!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小刻刀,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岩石。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地貌景观。
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玩泥巴,慢慢地塑造出各种形状一样,只不过大自然这个“玩家”更厉害,它的“作品”更加壮观和震撼。
在喀斯特地区,还有奇妙的地下河呢!那河水在黑暗中流淌,不知道会通向哪里。
你说这地下河是不是很像一个隐藏的冒险通道呀?说不定里面还藏着什么宝贝或者神秘的生物呢!想想都让人觉得刺激。
而且喀斯特地貌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呢!比如可以去爬山,感受一下那陡峭的山峰带来的挑战;还可以去探索溶洞,体验那种黑暗中的神秘氛围。
要是夏天去,那简直太棒啦!溶洞里可凉快了,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
咱再说说那喀斯特地貌上的植被。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那里的植物也都很有特点呢!有些植物长得奇奇怪怪的,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它们在岩石缝里扎根,努力地生长着,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一样,不服输,不放弃。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喀斯特地貌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好好欣赏和探索啦!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呀!可别等以后没机会了才后悔莫及,那可就太可惜啦!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去感受一下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
喀斯特

亚热带
喀斯特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 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 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 部较多。
地带特征
热带 亚热带
干旱地区 寒冻高原
热带
喀斯特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 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 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 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 特征。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 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 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喀斯特
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
01 地貌类型
03 中国
目录
02 形成原因 04 地带特征
05 开发利用
07 相关新闻
目录
06 旅游景点 08 地貌区
基本信息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 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 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现象,源于地质构造过程。
它主要体现在构造变形、侵蚀分解和风化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并以独特的地形景观呈现出来。
喀斯特地貌景观通常包括细石滩、石柱、峡谷、平原、浮标和坎子等,它们以连续的山丘、山谷和高原为特征,可能以一定格局分布,也可能在没有显著格局的地方分布。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形成多种特殊的地形景观,其中最常见的是细石滩。
细石滩是由侵蚀、风化和沉积等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它们是结构构造特征的表现。
它们呈现出窄短、高耸、两端尖锐或弯曲的形状,最大的可以达到几米高。
由于细石滩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是动态变化的,它们的形状还会不断变化。
其次,喀斯特地貌中还可以看到石柱的存在。
石柱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空间结构,其通常由侵蚀和风化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
石柱以独特的造型出现,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视觉效果。
石柱的外形各不相同,有的像一根根高大的、宽厚的石柱,有的像一个个小小的、扁平的石柱,有的像圆柱体,也有像锥形或其他形状。
它们具有一定的视觉空间要求,能使人们体会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
另外,喀斯特地貌中还可以看到峡谷和平原的存在。
峡谷是穿越山脉的谷地,它们也是侵蚀和风化作用共同形成的地形景观。
峡谷有长有短,一些可以达到百里之长,一些只有几十米,它们可以体现与山脉相比巨大的落差。
另一方面,平原也是侵蚀和风化作用共同形成的地形景观。
它们有一定的坡度,具有溪流和山谷等特殊形状,同时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会有浮标和坎子的出现。
浮标是由风吹水搬运砾石形成的圆形石堆,它们具有凹陷的特点,在水面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可以使水域更加活跃。
另一方面,坎子也是由风化和沉积等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貌景观,它们具有较大的落差,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
以上就是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展现出自然风貌的多种可能,它们是地质过程的结果,反映着地质构造的多样性。
喀斯特地貌的出现丰富了地貌景观,同时也提供了休闲旅游的绝佳契机。
名词解释喀斯特

名词解释喀斯特摘要:一、喀斯特概念简介二、喀斯特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正文:一、喀斯特概念简介喀斯特(Karst)是一种地貌类型,源于波斯语“kars”,意为“石头”。
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岩石受到地下水溶解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喀斯特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地表起伏较大,山势险峻,峰林、峰洞、峰谷等地貌常见。
2.地下特征:地下发育有庞大的洞穴系统,隧道、溶洞等地貌丰富。
3.水域特征: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丰富的水文景观。
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岩溶、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
气候条件决定了地下水的生成与补给,岩溶作用使岩石溶解,生物活动则加速了岩石的侵蚀。
喀斯特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沉积阶段、溶解阶段、地下水动力阶段和地表风化阶段。
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均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在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洞穴可用于储藏、旅游开发等。
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1.生态价值: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2.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优美,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1.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地貌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
3.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在石灰岩等溶蚀岩中形成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丰富多彩,涵盖了洞穴、岩溶塔、溶洞湖、地下河等众多自然景观。
在这里,我们将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一、基本概念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喀斯特地貌是指由酸性水体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根据地表形态和溶洞分布情况等不同特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洼地型、岩溶尖峰型、岩溶洞穴型、峡谷峭壁型等多种类型。
二、形成原理1. 石灰岩的溶解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可溶性物质,而地下水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溶液,反复渗透到石灰岩中,加速其溶解和糜化。
2. 溶解和沉积的平衡当岩石的溶解速度和沉积速度达到一定平衡时,就会出现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态。
三、喀斯特地貌的发展过程1. 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阶段在最初的阶段,地表会出现众多小型陷洼,地下水一般通过小缝隙或是沿着石灰岩层面流动而形成。
2. 喀斯特地貌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地下水开始形成大型的洞穴和洞室,形成地下河道,营造出壮观的溶洞景观,同时,地表的凹陷也逐渐变得更加明显。
3. 喀斯特地貌的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洞穴、地下河道、露天洼地和丘陵、峡谷和山峰等各种地形景观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喀斯特世界。
四、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1. 喀斯特地下河喀斯特地下河是指在岩溶区形成的地下水河道。
2. 喀斯特溶洞喀斯特溶洞是由地下水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中溶解形成的大型空洞。
3. 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是由地下水在溶洞内沿着洞顶或洞壁滴落形成的石柱状的物体。
4. 喀斯特岩溶塔喀斯特岩溶塔是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蚀形成的尖峰状的地形。
五、总结综合来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貌类型,具有形态多样、地貌风貌奇特、景观壮观、科学价值高等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 旅游地质学结课论文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摘要:本文将针对本人所了解的喀斯特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分类等,开展论述。
然后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详细简绍喀斯特地质景观,以及此处与众不同的岩溶地貌等。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熊耳山碳酸盐正文:一、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1、喀斯特地质景观定义喀斯特又称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2、喀斯特地质景观成因(1)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条件A、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 > 硫酸盐岩 >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 白云岩 >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B、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C、水的溶蚀性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在英国,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主要特征是凹凸不平的悬崖和山脉,受到岩石和陡峭山坡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是英国伊甸园般的美景,它具有非凡的美丽与神奇,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
大自然在喀斯特地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特征是悬崖和山脉的凹凸不平,地貌景观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从平台山脉到各种悬崖凹陷,从深谷到葱郁的绿草,自然景观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秋季绚丽的红叶点缀其中,更是一见如故。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由一系列平台山脉和悬崖组成的,这些悬崖表面覆盖着坚硬的礁石,花岗岩和碳酸盐岩,而悬崖的内部则有大量的河水和湖泊潜入其中,构成了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悬崖和山脉的表面都有相当的湿度和高度,在每一处,山谷和悬崖上覆盖着各种绿色植物,有时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出现在景观中,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而美丽的氛围。
晚霞西下、景色宜人,喀斯特地貌景观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太阳落山时,山谷里的河流以及湖泊都会折射出美丽的橘黄色的阳光,令人惊叹不已。
夜晚,流星划过天际,星光熠熠,令人惊叹万分,再结合喀斯特地貌那抒情的晚景,更是令人徜徉在神奇的世界里。
喀斯特地貌景观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景观,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和古迹深深融入其中,令人着迷。
比如,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圣玛丽教堂就坐落在喀斯特地貌景观中,让人惊叹不已。
通过观看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古迹,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和领略喀斯特地貌的美丽和历史意义。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一幅美丽的杰作,它既充满着神秘感,又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
这里有自然的景色,有古老的历史,就像一幅完美的画卷,这里是英国美丽的伊甸园,也是英国历史的缩影,是岩石和山脉的集大成者,是英国历代的杰作,值得人们去探索和领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一、概述1、定义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兼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karstfication)。
由此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源于该地而得。
)2、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3、形成条件(1)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是发生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像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很难溶于水,如岩浆岩、大多数变质岩,所以岩溶作用在这些地区难以进行。
而碳酸盐岩较易溶于水,所以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的地区。
(2)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透水性强的岩石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在这些岩石中的地下水运动速度相对较快,新鲜的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它处于不饱和状态,具有较大溶蚀能力。
岩石的透水性最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结构,构造,破碎程度和空隙的连通性。
由粗颗粒或大小不均匀的碎屑组成岩石的透水性能强,利于地下水流动。
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时其透水性好,反之则差。
所以在石灰岩的破碎部位,地下水易于流动,岩溶作用也最为发育。
(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含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其溶蚀能力越强。
在地下较深处,渗流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由于围压较大,可溶解较多的二氧化碳;而在地表,因压力较小,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另外,二氧化碳的含量海域温度有关,温度高溶解就少。
气候条件对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影响很大,在降雨量大的地区,地表水充沛,下渗的水量也大,地下水具有丰富的补给水源,使地下水的成分长处于不饱和状态,大大的增加其溶蚀能力,所以潮湿气候区比干旱气候区岩溶作用更发育。
温度除影响二氧化碳的含外,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气温高的地区溶解过程要更快一些。
此外,潮湿,炎热的地区,植物繁茂,生物作用也可以使水中的有机酸含量增加,因而加强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所以在潮湿,炎热地区岩溶作用最为发育。
4、发展阶段(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 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 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5、分类(1)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a、裸露型喀斯特b、覆盖型喀斯特(2)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3)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4)按地质构造:水平层岩溶、褶皱区岩溶。
(5)按地下水运动特征和岩溶地形的延伸方向可分为:a、地下水的垂直运动与岩溶地形主要有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等b、地下水的水平运动与岩溶地形常形成水平运动的溶洞。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二、分布及特征1、喀斯特类型及形态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
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
(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
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
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5)峰丛、峰林、孤峰、天生桥a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
b 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
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
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
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c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
d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a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
b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碳酸钙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碳酸钙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
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c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碳酸钙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碳酸钙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
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
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情况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1)华南地区包括广西、广东和台湾地区,均有我国典型的岩溶分布。
(2)西南地区主要包括贵州的中部、南部以及云南东部。
有比较典型的峰林、石林等热带岩溶地貌。
a、云南云南东部碳酸盐岩石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其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63%,以中上石炭系,下二叠系和中三叠系岩层岩溶最为发育。
路南石林最著名,是巨大的石柱组合体,高3米至20米。
形成时代为老第三纪。
b、贵州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叠系岩溶发育最强。
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有黄果树石林和天星桥石林。
贵州中南部六枝一带有覆盖石林,高达10米以上,已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3)中部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浙江,其中尤以鄂西、湘西和川东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从震旦纪至三叠纪的碳酸盐类岩层均有出露。
在构造上,本区为复杂的褶皱地带,长江切过褶皱山地,成为著名的长江三峡(4)华北地区碳酸盐类岩石以寒武、奥陶纪的为主.地表岩溶形态(如大型洼地、落水洞等)一般不发育,而以岩溶泉、干谷为主。
大型洞穴及暗河也不如华南、华中那样广泛. 主要分布在北京市西山地区,山东中南部,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燕山一带。
(5)西藏高原西藏高原的岩溶发育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高原上,是世界岩溶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珠穆朗玛峰北麓为例,岩溶主要发育在侏罗纪致密块状灰岩和老第三纪厚层石灰岩中。
3、河南省鸡冠洞喀斯特地貌鸡冠洞景区是我国长江以北罕见的洞穴旅游景区,位于洛阳栾川县城西三公里处,属天然石灰岩溶洞,形成于早、中更新纪,诸多景观在八亿年前就已定形。
鸡冠洞洞深5600米,上下分五层,落差138米,目前已开发洞长1800米,观赏面积23000平方米,共分八大景区,依次命名为玉柱潭、溢彩殿、叠帏宫、洞天河、聚仙宫、瑶池宫、藏秀阁、石林坊。
洞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景观布局疏密有致,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瀑、石花、石盾、石珠、石琴、莲花池、透明石等景观,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1993年4月,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为鸡冠洞欣然题名“北国第一洞”,同年7月,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为鸡冠洞作出了“景观壮丽、堪称北国第一洞府;成因独特,正是国内首家龙宫”的权威性评语。
4、保护溶洞中的景观主要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其主要是由含碳酸钙含量较高的地下水在渗出岩石后慢慢沉积形成。
而由于洞中湿度较大,温度适宜,再加上大量游客参观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很容易造成它们衰退、风化、氧化,使景观造成破坏。
对其保护,可从其形成的条件与破坏途径着手。
可以在溶洞溶液中渗入纳米级高性能抗氧化、风化材料和高效的聚沉材料,一方面减弱已有景观的破坏,另一方面加快岩石渗出水中碳酸钙的沉积,使已经风化或正在风化的景观起死回生,重新生长。
对于地表由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形成的景观,如石林、峰丛等,可采用在景观表面涂上高抗风化层,防止其进一步风化破坏。
对于喀斯特地貌的保护,除了采取人工措施保护外,还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恢复原始的自然环境。
其实不单为保护喀斯特地貌我们才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我们自己和人类的未来,我们也必须这么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