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小测试 复习05《周处》《黄鹤楼》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13.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黄鹤楼》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2.文题解读《黄鹤楼》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3.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主题思想《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三、写作特色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受。
后四句转而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以日暮思归之情作结,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四、考点梳理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昔人..。
..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江上使人愁。
..乡关何处是?烟波..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二)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八上《黄鹤楼》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
八上《黄鹤楼》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黄鹤楼唐·崔颢原文译文鉴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经骑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刻画了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飞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
内容:颔联是首联的延伸,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炼字:“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而“空悠悠”则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
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前两联两个“空”字,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汉阳原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木,清晰分明;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内容: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语言: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哪里是(我的)故乡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的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忧愁。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
情感:以抒情作结。
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和颔联全是虚写,从神话传说落笔,想象仙人乘鹤而去的情景,写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复习05《周处》《黄鹤楼》-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初三古诗文复习(5)----《周处》《黄鹤楼》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天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俱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终为.忠臣( )2、为.乡里所患.()()3、谓为.三横( )4、实.冀三横唯余.其一()()5、或说..处()() 6、蛟或.浮或没.()()7、更.相庆() 8、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二)句子翻译:(1)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2)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4)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5)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三)常识及内容理解:1.《周处》一文出自朝(人名)编撰的《》。
2.“古人贵朝闻夕死”是从(人名)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化用而来。
3.作者精选“”和“”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现了周处和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他由到“”的成长过程,由此告诉我们:。
4.周处的性格有两面性,指的是5.从全文来看,周处能改过自新的原因有:(A)(B)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略写周处危害乡里的情况,是为了突出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容。
B、周处杀虎斩蛟是为了得到乡人们的谅解。
C、“寻访二陆”充分表现了周处改过的决心。
D、周处由“凶强侠气”到“终为忠臣”,表明立志改过的重要性。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经死了。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专题 《黄鹤楼》(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黄鹤楼》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作者】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赏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初中考试题目古诗及答案
初中考试题目古诗及答案1. 请默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解释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答案:《登鹳雀楼》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是: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这句话比喻了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2. 请写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国家沦陷、山河依旧,但城池荒芜、草木丛生的景象的感慨。
通过对比国家的兴衰与自然景物的生机,诗人抒发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 根据李白的《静夜思》,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床”在这里指的是井边的栏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床铺。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时,不禁抬头仰望,随即引发了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
4. 请解释孟浩然的《春晓》中“处处闻啼鸟”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处处闻啼鸟”描绘的是春天早晨,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日景象。
5.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请简述这两句诗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瓜洲,远眺京口,两地之间只隔着一条江水,而钟山则被几重山峦遮挡。
诗人通过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相隔、远近有致的江南水乡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
全国重点中小学资料库初中诗歌考前演练《黄鹤楼》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诗中“历历”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颔联描绘黄鹤楼远景,抒发了“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B.颈联描绘了黄鹤楼外江上的优美风光,为引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C.尾联描绘了朦胧的烟波江上晚景,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D.这首诗引入仙人乘鹤的传说,表达了作者也想乘鹤仙去的情感。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6.这首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感。
(2分)7.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引传说,为抒发游子乡愁情结作铺垫B.颔联描绘登楼远望,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C.颈联描绘美景,表现诗人四海为家的豁达D.尾联表现缠绵的乡愁,同时和开篇相照应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7.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
C.“历历”、“萋萋”采用了迭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8.诗人面对“黄鹤楼”,抒发了之情。
(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4)7.“乡关”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5)7.“历历”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6)7.诗中“萋萋”的意思是。
(2分)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黄鹤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 (公元704?—754 年)唐玄宗开元11 年(公元723 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 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上海中考语文6-9年级课内文言文复习
上海6-9年级文言文课内复习一、专题知识梳理知识点1:文学常识积累及内容与主旨六上1.《为学》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2.《天时不如地利》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选自《晏子春秋》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
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4.《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
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
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选自《柳河东集》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黄鹤楼》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黄鹤楼》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2)、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1)C. (热爱,错。
思念之情)2)C(荒芜衰败。
错。
萋萋:茂盛的意思)试题2: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乡关: 萋萋: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颈联描写景物,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
C.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吊古怀乡之情。
D.这首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79.请说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78.A 79.示例:日近黄昏,长江上烟雾升腾,一片凄迷。
诗人凭栏远望,故乡被雾霭所隔,望不可见。
产生浓浓的思乡愁绪。
【分析】78.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的能力。
A.“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表述有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句意是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
依据句意可知,句中的“昔人”是指仙人。
所以,这是诗人想象仙人乘黄鹤从这里飞走的情景,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自己孤独伫立楼上,追古抚今,因而内心惆怅。
故选A。
79.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单纯地翻译诗句。
要忠实于原诗,不能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
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加以。
通过加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故尾联描绘了一幅浩渺的、迷蒙的日暮烟波图。
抓住日暮、烟波、江上等几个景物,扣住迷蒙、思乡的氛围情感进行描绘。
示例:太阳落山了,一轮夕阳斜落到江面上,江上的雾霭一片,朦朦胧胧,抬头透过雾气,眺望家乡,只能看见苍茫一片,此时此刻,我内心迷茫,怅然若失。
初中语文古诗小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古诗小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黄河入海流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4.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一岁一枯荣5. 孟浩然的《春晓》中,“春眠不觉晓”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处处闻啼鸟二、选择题1. 下列哪句诗出自《望岳》?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案:A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苏轼C. 王之涣D. 杜甫答案:B3. 以下哪句诗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象?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案:D三、判断题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答案:正确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答案:正确3.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答案:错误(《登鹳雀楼》主要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并未直接表达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四、简答题1. 请简述《春望》一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主题思想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忧虑。
诗中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2. 请简述《望岳》一诗的主要内容。
答案:《望岳》是杜甫的名作,主要内容是诗人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众山,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凌云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
诗中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黄鹤楼》《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黄鹤楼》《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颔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慨:【乙】诗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B.【乙】诗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C.【甲】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D.【甲】诗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草,呈现出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两句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8.这两首诗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其手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
【答案】7.D 8.(1)甲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诗人借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以及越来越深的暮色,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乙尾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有误,乙诗颈联是实写作者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故选D。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尾联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下面诗句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6.有人说本诗颔联的“悠悠”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悠悠”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5.C 6.不赞同,本诗颔联的“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悠悠”表达了诗人身在边塞时的浓浓思乡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情感。
本诗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里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是: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塞外雄浑壮阔之景的赞美;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表达了知音难觅的苦闷;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黄鹤楼》颔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思是: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这里的“悠悠”写出了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黄鹤楼》《咸阳城东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黄鹤楼》《咸阳城东楼》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1.下列关于《黄鹤楼》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既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又大大丰富了诗歌内容。
B.前四句中连用三个“黄鹤”,使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
重复用词是格律之大忌,本诗读来有滞碍感。
C.颈联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平野中,树木葱翠,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生机勃勃。
D.这首诗本身具有美学意蕴,集中体现在: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32.《黄鹤楼》的尾联和《咸阳城东楼》的首联都出现“愁”字,这两联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附诗:咸阳城东楼许浑【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答案】31.B 32.同:都借景抒情,都抒发了思乡之愁绪。
异:意象不同,《黄鹤楼》中作者因夕阳西下,烟波飘渺而引发了乡愁;《咸阳城东楼》中烟迷蒹葭、雾锁杨柳的景致颇似江中的小洲,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愁绪。
【解析】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描绘了黄鹤载着古人已经远去的景象,这里的“黄鹤”象征着过去的时光和已逝的历史。
接着,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的“黄鹤”则更多地指向黄鹤楼这一具体的地点,暗示着尽管过去的时光已经消失,但黄鹤楼依然存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这里的“黄鹤”再次象征着已逝的时光和历史,强调了这些都无法再次回归的现实。
虽然在这四句诗中,“黄鹤”一词被重复使用了三次,但是这并没有违反格律的原则,也没有造成滞碍感。
相反,这种重复用法恰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和韵律感。
第11讲八上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1讲八上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目录一、考点过关练 (2)篇目1:《黄鹤楼》 (2)篇目2:《使至塞上》 (2)篇目3:《钱塘湖春行》 (2)篇目4:《饮酒》 (3)篇目5:《春望》 (4)篇目6:《雁门太守行》 (5)篇目7:《赤壁》 (5)篇目8:《渔家傲》 (6)篇目9:《浣溪沙》 (6)二、真题实战练 (7)三、重难创新练 (10)篇目1:《黄鹤楼》1.(2023·广东广州·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找出诗句中运用神话起笔,为黄鹤楼增添神秘色彩的句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篇目2:《使至塞上》2.(2023·海南海口·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校考二模)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 ”“ ”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感受,表达了思乡情怀,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2)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篇目3:《钱塘湖春行》3.(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春行王明阳冬尽西归满山雪,春初复来花满山。
白鸥乱浴清溪上,黄鸟双飞绿树间。
物色变迁随转眼,人生岂得长朱颜。
好将吾道①从吾党②,归把渔竿东海湾③。
注:①吾道:我的思想、学说。
王明阳为明代著名哲学家,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
2023中考古诗词复习练习
202X中考古诗词复习练习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资料,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精华试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孤寂惆怅之感,气势雄壮,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涛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许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画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1.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3分)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形(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3分)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2分)1、(2分)描画了郑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忿、败兴的情绪。
2.(2分)积极、乐观,对前程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程仍旧充满信心。
202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 古诗词曲梳理与巩固训练——八年级上册(原卷板+答案版)
202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 古诗词曲梳理与巩固训练八年级上册八13 黄鹤楼 〔唐〕崔颢教材原文参考译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关键句理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情感:吊古怀乡,既有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也有望不见故乡而生发的无限愁思。
14 使至塞上 〔唐〕王维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经过了属国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他告诉我)统帅正在前线(指挥督战)。
关键句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壮丽景色的强烈赞叹,因它而变得胸襟开阔。
)15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看到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天相接。
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
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
2.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
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答案】1.示例一:这两首诗都使用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蒹葭”“黄鹤”均是双声词。
示例二: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如“苍苍”“悠悠”“历历”“萋萋”等词。
示例三:诗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如《蒹葭》押“ang”韵,《黄鹤楼》押“ou”韵。
2.《蒹葭》开头以景起兴,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怅惘之情;《黄鹤楼》结尾句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浓浓乡愁。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这两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蒹葭”“黄鹤”。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苍苍”“萋萋”“采采”“悠悠”“历历”这样的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使得诗句声调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另外,结合“苍”“霜”“方”“长”“央”的韵脚,可知《蒹葭》押“ang”韵,结合“楼”“悠”“洲”“愁”的韵脚,可知《黄鹤楼》押“ou”韵。
诗句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也便于相互传诵。
2.本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意思是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意思是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基础自测 八上 古诗文 唐诗五首 黄鹤楼练习 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八上古诗文唐诗五
首黄鹤楼练习新人教版
黄鹤楼
(时间:8分钟满分: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论该诗,莫非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谈谈你的见解。
(2分)
答案:该诗不单写景,还有抒怀。
前四句抒写了室迩人遐,世事苍莽的感触;后四句描述了登楼所见,衬托思乡之情。
“空”字,请联合诗意进行赏析。
(4分)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神仙已离开,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神仙的离开和自己流浪在外,诗人心里的孤单、孤独和难过,重在抒怀。
二、名句默写。
(4分)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绘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情形的句子
是:,。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形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哪处是烟波江上令人愁。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周处》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周处》(七年级上)复习指南一、字句解释1.为乡里所患。
关键字:为……所……:表示被动。
患:认为是祸害。
句译:周处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2.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关键字:谓:称。
为:是。
尤:特别,尤其。
剧:厉害。
句译:义兴人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其中周处特别厉害。
3.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关键字:或:有人。
说:劝说。
实:实际。
冀:希望。
余:剩下。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老虎和蛟龙,实际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
4.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关键字:行:走,这里指漂游。
俱:一起。
句译:周处与蛟龙纠缠在一起,漂游了几十里。
5.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关键字:谓:认为。
更:交替,轮换(课后注释中“更相庆”为“互相庆祝”。
)句译: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番互相庆祝。
6.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关键字:闻:听说。
为……所……:表示被动。
患:认为是祸害。
句译: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祝,才知道自己被人们认为是祸害,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7.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关键字:具:全部,详尽。
云:说。
修:提高修养。
改:改正错误。
句译:周处把自己的情况详尽地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提高修养,改正错误,却怕自己年纪已经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8.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关键字:且:况且。
患:担忧。
之:取独。
令:美好的。
名:名声。
彰:显露,显扬。
句译:况且人就担忧立不下志向,又为什么要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呢?9.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关键字:为:成为。
句译:周处于是改过自勉,终于成为一位忠臣。
二、内容理解1.选自南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
2.段落大意:第一层:周处年少时的“凶强侠气”,为“三横”之首。
第二层:周处听人劝说,杀虎斩蛟。
第三层:周处产生悔改之意,寻访二陆,受教于陆云。
第四层:周处改过自新,成为忠臣。
作者精选“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鲜明展现了周处凶强侠气和勇于改过的个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古诗文复习(5)----《周处》《黄鹤楼》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天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俱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终为.忠臣( )2、为.乡里所患.()()3、谓为.三横( )4、实.冀三横唯余.其一()()5、或说..处()() 6、蛟或.浮或没.()()7、更.相庆() 8、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二)句子翻译:(1)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2)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4)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5)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三)常识及内容理解:1.《周处》一文出自朝(人名)编撰的《》。
2.“古人贵朝闻夕死”是从(人名)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化用而来。
3.作者精选“”和“”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现了周处和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他由到“”的成长过程,由此告诉我们:。
4.周处的性格有两面性,指的是5.从全文来看,周处能改过自新的原因有:(A)(B)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略写周处危害乡里的情况,是为了突出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容。
B、周处杀虎斩蛟是为了得到乡人们的谅解。
C、“寻访二陆”充分表现了周处改过的决心。
D、周处由“凶强侠气”到“终为忠臣”,表明立志改过的重要性。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经死了。
B、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所具有的的英雄侠气。
C、本文主要通过“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表现人物个性的。
D、本文通过周处的事例告诉我们: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8.下列对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凶强侠气”说周处行侠仗义。
B“义兴水中有蛟”说义兴水中游蛟龙。
C“皆暴犯百姓”说一起祸害百姓。
D“义兴人谓为三横”说义兴百姓称他们为三大祸害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历历”的意思是,萋萋的意思是。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3.诗人借“鹤楼”来抒发怅然若失的感慨。
(从诗中选取两字填入空格)4.与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最相似的一项是()A.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B.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C.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引述黄鹤楼的传说,流露出怅然若失之情,为乡愁的抒发作了铺垫。
B、这首诗首联写远景,颔联写近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C、诗中多处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D、尾联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周处》《黄鹤楼》(答案)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天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终为.忠臣(成为 )2、为.乡里所患.(被)(以……为祸,认为是祸害)3、谓为.三横( 是 )4、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希望)(剩下)5、或说..处(有人)(劝说) 6、蛟或.浮或没.(有时)(沉没)7、更.相庆(交替,轮换) 8、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漂游)( 一起沉浮 )(二)句子翻译:(1)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且(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2)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
(4)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祝,才知道自己也被世当作了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改悔的想法。
(5)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再说,人就怕没有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彰显呢?(三)常识及内容理解:1.《周处》一文出自南北朝刘义庆(人名)编撰的《世说新语》。
2.“古人贵朝闻夕死”是从孔丘(人名)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化用而来。
3.作者精选“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现了周处凶强侠气和勇于改过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他由危害乡里到“终为忠臣”的成长过程,由此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周处的性格有两面性,指的是凶暴强横;讲义气,肯救人急难。
5.从全文来看,周处能改过自新的原因有:A.“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周处有自改意。
B.又受到了陆云“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指导,使他明白改过自新为时未晚(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A、本文略写周处危害乡里的情况,是为了突出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容。
B、周处杀虎斩蛟是为了得到乡人们的谅解。
(始知为人情所患)C、“寻访二陆”充分表现了周处改过的决心。
D、周处由“凶强侠气”到“终为忠臣”,表明立志改过的重要性。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经死了(原因是以为周处死了)。
B、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所具有的的英雄侠气。
C、本文主要通过“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表现人物个性的。
D、本文通过周处的事例告诉我们: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8.下列对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凶强侠气”说周处行侠仗义。
(这是古今异义词,凶暴强悍,任性使气)B“义兴水中有蛟”说义兴水中游蛟龙。
C“皆暴犯百姓”说一起祸害百姓。
D“义兴人谓为三横”说义兴百姓称他们为三大祸害。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历历”的意思是清楚可数,“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3.诗人借“鹤去楼空”来抒发怅然若失的感慨。
(从诗中选取两字填入空格)4.与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最相似的一项是( D )A.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B.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C.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诗人引述黄鹤楼的传说,流露出怅然若失之情,为乡愁的抒发作了铺垫。
B.这首诗首联写远景,颔联写近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远近与近景颠倒了)C.诗中多处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双声:黄鹤—H;叠韵:此地,江上---i,ang;叠音词:悠悠,历历,萋萋)D.尾联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首联写慕名前来,颔联写搂头远望,非联想)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联想不昔人乘着黄鹤见到而是诗人美好的憧憬与动情回忆)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应是两名字互换一下,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