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 韩宝江

合集下载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得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得启示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得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得。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得今天,回头瞧瞧孔子,2000多年前得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得祖师,确实就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得,就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她得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得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得。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得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她得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尤其就是她创造出得“因材施教”得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她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得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得方法,发挥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得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就是“因材施教”得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得了解,作为有得放矢进行教育得基础。

她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得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她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她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她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她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她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就是不就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即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

正因为对学生得如此了解,她得教育与教学才能符合学生得实际水平与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得盲目性与随意性,注意从学生得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她不用千篇一律得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

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

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她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她一下。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2010-04-14
类别:宝宝成长日记
标签:因材施教特长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二、 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一、 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他把学生按年龄、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因此,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欢迎阅读。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经典中的核心著作,虽篇幅不长,却涉及到很多的内容。

在《论语》当中体现了很多儒家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循善诱”等。

而其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又成为重中之重。

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整个儒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方法。

第一,针对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进行差异教育。

孔子在《雍也》篇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孔老夫子强调人性的差异的论断,说人与人的差别是由天性决定的。

对此笔者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这句话当中的“中人”是有中等学识水平的人,而不是由于先天素质所决定的“中人”,它是指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具备的中等水平的能力。

那也就是说孔子说这话的实质意思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学识能力和学识水平对其实施不同的知识传授。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具体施教。

如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就要有难易的等级层次。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到这样的课堂学习之中。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

孔子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针对于此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同一个问题要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辨析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辨析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辨析作者:赵时艺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03期【摘要】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至今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深入探析,可以发现这一思想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材”有五层含义,如何了解学生的“材”有着独到的途径,如何“因材施教”有其可借鉴之处,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材”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其中的“因材施教”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一、“材”是什么在孔子那里,“因材施教”中“材”的含义究竟都包含什么内容呢?先看一例:《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在这篇文章里,“个性差异”是“材”的含义之一。

“材”的含义之二是“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论语·先进》有如下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由、子夏。

”可见其对学生的所长有着明晰的认识,孔子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进行不同的培养和教育,从而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材”的第三个含义是“能力和学问修养”,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习方面的能力,如理解、感悟、分析能力等,这个能力往往也与个人的学问修养有很大关系。

“材”的第四个含义是“本性、天赋”。

上文中讲到的“个性差异”是先天和后天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天作用占很大成分,这里的“本性、天赋”则主要来源于先天,是一个人出生时就带有的禀赋。

“材”的第五个含义是“志向”。

孔子的弟子们年龄不一、阶层不一,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来求学的目的也不同,有的就是要更好地从政,有的则是单纯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等。

浅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德育价值

浅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德育价值

浅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德育价值作者:刘玉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5期摘要:孔子在总结前人思想道德经验和结合自身几十年思想道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分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出发,探讨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德育价值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主张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孔子主要的施教方法之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在总结前人的思想道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几十年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形成的,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该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概述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实行的“因材施教”是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他认为“知人”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他非常重视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了解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听其言”;二是“观其行”。

“听其言”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被动地听,另一方面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与学生谈心,以便深入了解他们。

“观其行”就是教师要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提出了很多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中,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内涵、意义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点,并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因此,孔子主张应对个人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首先,“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育。

孔子认为,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一刀切的模式进行,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因素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安排。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能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因材施教”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此,教育者应该努力发现学生的潜力,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因材施教”也强调以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不同,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德育教育。

最后,“因材施教”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他们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灵活地调整和创新。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是一种追求个性化教育的理念。

本文将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教育方法。

一、概念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教育。

二、原则1. 以德育为先: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通过身体力行的榜样来影响学生。

2. 尊重差异: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擅长的领域和能力不同,所以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倾向来进行相应的教育。

他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强求一刀切的统一教育方式。

3.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擅长学习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挑战,提供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对于相对较弱学生则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关注他们的进步并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

三、实施方法1. 了解学生:孔子教育方法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他通过观察和与学生互动来了解他们的性格、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 引导学习:孔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学生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品质:孔子强调德育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注重品格塑造。

他讲究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榜样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4. 鼓励与赞赏:孔子认为鼓励和赞赏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赞美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因材施教是他的教学方法之一,也被认为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学。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和潜能,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灵活调整。

这篇文章将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其背后的原则和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教学方法强调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

他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天赋,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

首先,孔子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他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个人兴趣、学习方式和目标。

通过这种了解,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案。

其次,孔子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特长和优势,只要发现并加以培养,就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

因此,孔子会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所长。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第三,孔子重视个别指导和差异化教学。

他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当学生的水平较高时,他会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和挑战,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孔子会采取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并提高学习成绩。

除了上述方法,孔子还提倡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道德是人生之基础,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才能培养他们成为有德之人。

因此,孔子会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相信只有通过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他们才能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背后的核心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只有将教学与个体差异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发挥出更好的潜能。

其次,孔子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很清楚学生们只有对学习感到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

因此,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
“因材施教”源于孔子,他深刻理解学习者之间差异,发现他们有着不同的智力和爱好,教学应因材施教,即因材施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概念。

在孔子看来,师徒关系不只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传授思想,营造出一个能给予老师和学生以智力进步的环境。

孔子清楚地理解,学生的不同背景决定了他们各自的人格特点,所以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

对孔子而言,即使是智力差的学生也会有勤奋、努力和认真的精神。

这就是为什么他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认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特性,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权衡分配学习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来学习。

他还建议将一小群学生安排在一起,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培养心灵上的成熟。

归根结底,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可以展现的潜能,只要能有效把握学生的特点,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突出优点、纠正缺点,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思维能力,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目标。

这便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真谛,也是当今教育家深入探讨的重点问题。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策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这个策略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教学方式。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潜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也是因材施教策略的核心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而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时,孔子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家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

只有了解学生的优点和弱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有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培养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擅长音乐,那么教育家应该注重培养他的音乐才能,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其他学科。

其次,孔子主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环境中学习。

教育家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孔子认为,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不是被束缚于一种刻板的教育方式。

第三,孔子主张将学生的实际经验与学习相结合。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来学习,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书本知识。

这可以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在参观社会团体、实地考察和实习等实际活动中获取知识。

此外,孔子也强调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学生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育家应该提出引导性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互相交流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总之,因材施教策略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策略强调了个性化教学,要求教育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量身定制教学方式。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_因材施教的理念介绍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_因材施教的理念介绍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_因材施教的理念介绍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被广为推广,孔子一直奉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

《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_因材施教_理论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_因材施教_理论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_因材施教_理论.txt熬夜,是因为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

朋友,就是将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_因材施教_理论.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收稿日期]2005-04-11[作者简介]蒯义峰(1980-),男,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蒯义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孔子从“仁”、“性相近,习相远”、和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为“因材施教”确立了理论基础。

但具体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如何认识人的差异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理论基础;实施方法[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5)04-0079-02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其教育思想的璀璨明珠,古今学者多有论述。

但鲜见有人对其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进行论述。

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的“因材施教”,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与他的“仁”的思想、人性观和教育目的观是分不开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其学说的根本”[1](P37)。

那何为“仁”?“孔子从人的高度论仁,将其基本含义规定为‘爱人’。

”[1](P37)“仁者,人也。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君子学道以爱人。

”[4]一次,“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5]。

而“爱人的重要内涵就是教育人、勉励人去获得教育”[1](《38)。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乎,能勿悔乎?’”[6]而在教育实践中“爱人”,就是要把人当人看,把人视为有差异的个体。

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原则及其当代意义

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原则及其当代意义

2009年第1期现代大学教育9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原则及其当代意义姜国钧摘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是孔子的三大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首先要知人,知人后的施教要做到择乎中庸、长善救失。

大学的教学班级越来越大,导致知人难;大学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很难做到长善救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大学教育的人文性;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是科学主义的“助产术”。

循循善诱,一是用教师的人格感召学生,二是通过博文约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苦口婆心地劝人为善达不到教育目的。

“学”是继承传统,“思”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只有传统,没有创新,就会罔然无所得,诬罔受骗;只有创新,没有传统,就会疲惫不堪,深陷危机。

强调研究创新而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教育必然深陷“思而不学”的危机中。

关键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中图分类号:C,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1—0009—05因材]沲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是孔子的三大教学原则。

当代大学教学背离这三大教学原则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这三大教学原则,大学教师个个“耳熟”,但要说个个“能详”则未必。

认识上的偏差可能比实践中的失误更加严重。

因此,本文试图联系大学教学的现实情况,重新诠释这三大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孔子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教学原则。

虽如此,《论语》中并没有太多的关于因材施教的直接论述。

与因材施教有关的论述有这样两段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D16t“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76前一段话表明,人的智力潜能有上智、下愚和中人的差别。

对中人以上的学生,可以讲授高深的知识;对中人以下的学生,则不可以讲授那些高深的知识。

后一段话表明,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因而所劝戒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少年要戒色,中年要戒斗,老年要戒得。

孔子“因材施教法的教育价值研究

孔子“因材施教法的教育价值研究

孔子“因材施教法的教育价值研究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教育方法系统广博,教学原则丰富多样,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这些教育精髓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的“因材施教”法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实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孔子及其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和世界教学理论的瑰宝。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性格气质和年龄特征采取的具体教育方法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价值以人为本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晚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教育性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髓,至今仍可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

自2022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后,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围绕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如何让每个学生习得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有一定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孔子是我国以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张并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实际上,“因材施教”并非是孔子的原话,而是后人对朱熹“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其中“因”是根据,“材”是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年龄特征,所以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

孔子从庄稼中有不吐穗开花的,又有吐穗开花而不结果的自然现象中得出结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多样,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也各有不同,教育者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所谓“道”就是自古以来人的能力大小差异的客观规律。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的天赋、智力和兴趣都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对待学生。

他说:“教材斯达者,不可以不率也;教材亡达而反棄之者,亦難矣。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并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

因此,他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于聪明的学生,他会给予更多的挑战和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而对于智力较差的学生,他会采取更温和的方式,耐心地引导他们学习。

其次,孔子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质。

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德行,才能够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他说:“教無定準則,取其所長補其所不及。

”他主张“德育为先”,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因此在教育中,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

孔子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学习动力和目标,不能仅仅依赖于老师的指导。

因此,他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他说:“有教无类”、“能从众取众,不迷吾言”。

他强调学生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学问,多方面的获取知识,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最后,孔子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他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说:“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学生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他还提倡学生要有实际经验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策略是一种旨在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和实践能力。

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浅谈“以学定教”

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浅谈“以学定教”

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浅谈“以学定教”摘要:“以学定教”不仅沿袭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华思想,同时更加明确了“材”的意味,即学生学情。

它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知识结构水平、性格能力、志趣爱好、才能四个层面出发,全面、贴心地打造最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模式,值得教育者体会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当代的中国教育,从客观层面说,已经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经验化的模式。

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太在乎社会共同认可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才能。

这些现象在当下普遍存在,学生各方面的潜力都没有得到发掘。

因此,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把握对症下药的方法,是极为关键的。

所谓“以学定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并因势利导。

如何以学定教?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水平进行教学“以学定教”是在不违背学生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合理的教育,它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而选择合适的知识进行传授。

也许有些人会顾虑:这得需要多少老师,要完成多大的工作量!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倘若继续进行现在这种进度相同的教育,虽然老师的工作量会相对较少,牺牲的却是大部分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的机会。

这岂不是我们更不愿意看到的?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因材施教”是绝对有必要的。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学性格决定人生,能力影响未来。

对于每一个性格特点不同的人,往往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给出不同的答案。

就好像性格内敛的人可能不适合做外交之类的工作,性格外露张扬的人则不喜欢墨守成规的文书工作。

教师的教学不应当是毫无区分的灌输,应该结合学生不同的性格特质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更符合自身特质的学习活动。

在这个多元发展的社会里,企业、单位看重的已不再只是纸上的几个分数,而是学生体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礼仪常识、言语技巧、危机处理、实际操作、应激反应等。

因而,教师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各个环节而非空洞的分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韩宝江(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北京100091)摘要: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如“仁”、“孝”、“政”,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

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

这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学生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601(2006)03-0014-03《论语》一书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思想体系化和科学化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思想的时代价值,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着一定借鉴作用。

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识,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惯例,在长期私人讲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才提出来的,但是孔子一生实践教育,在世界上最早、也最成功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且卓有成效。

在孔子的门徒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这些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也代表了他教育理念的成功:因材施教,成就精英。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运用这一方法的事例是相当丰富的。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冉求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

这里的“进之”和“退之”就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

又如在《颜渊》篇中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收稿日期:2006 ̄03 ̄13作者简介:韩宝江(1972-),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一级教师。

第24卷第3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ol.24No.32006年9月JOURNALOFTAIYUANINSTITUTEOFEDUCATIONSept.200614——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总第79期)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子路》)”区别受教育者的才智高低进行不同的传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

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解答也深浅不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

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再如弟子们同样问孝(《为政》),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说,父母在时,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后,依照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说,对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

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与犬马养活人没有什么差别。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难在儿子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

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的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就竟然认为这就是孝吗?)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

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狂者”、“中行”、“狷者”三种类型,“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即“中行”)的三种不同性格。

对于为政之道,也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

见《子路》: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15——韩宝江: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

”“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再如《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

”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孔子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而施教,真可谓变化无穷。

难怪宋德叹服“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还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

”(《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孔子的培养目标在于“成人”、“成德”,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孔子最重视的还是他们的“德行”,如孔子评价子贡不如颜渊。

宰我虽以“言语”闻名,但孔子斥之为“不仁”,以其不行三年之丧而自觉心安理得。

冉有善于“政事”而为季氏聚敛,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夏以“文学”见长,孔子责之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仲弓长于德行,但讷于言而敏于行,时人评价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机变,孔子则称赞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不会不去作的(《公冶长》)。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和“一刀切”。

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照顾到个性发展的特殊需求,正视并适应个别差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使教育对象各尽其才,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1]严军.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2]何克抗.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J].教育技术通讯,1999,(12).[3]来可泓.论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