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京规划

合集下载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

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

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南京民国建筑临时政府参议院三维~孙雅雯

南京民国建筑临时政府参议院三维~孙雅雯

毕业设计报告题目:南京民国建筑临时政府参议院三维复原中镜头语言的实践探索所属系建筑与艺术系专业动画学号 05211203姓名孙雅雯指导教师许佳佳起讫日期 2014.9 --- 2015.5设计地点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毕业设计报告(论文)诚信承诺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报告(论文)及取得的成果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引用他人成果的部分均已列出参考文献。

如论文涉及任何知识产权纠纷,本人将承担一切责任。

学生签名:日期:目录一、建筑概况 (1)1.1民国建筑镜头规划 (1)1.2民国建筑镜头设计意义 (1)二、设计说明 (2)2.1设计理念及构思 (2)2.1. 1镜头设计理 (2)2.1. 2镜头设计构思 (2)2.2镜头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 (2)2. 2.1镜头设计目标 (2)2.2. 2镜头设计原则 (2)2.3设计重点和难点分析 (2)2. 3.1镜头设计中的重点 (2)2.3. 2镜头设计中的难点 (2)2.4设计思路和表现方法 (3)2.4. 1镜头设计思路 (3)2.4. 2镜头设计表现方法 (4)三、设计成果总结 (5)致谢 (6)参考文献 (7)一、建筑概况1.1 民国建筑镜头规划项目背景:临时参议院旧址是江苏省南京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江苏省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它见证着南京近代城市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它无论是作为西式建筑还是著名的公共建筑,都极具有影响力。

现如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动画影片来表现建筑,通过利用电脑多种软件如3D MAX、AE、Lumiond等等,让设计师的制作意图能清晰的表现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这栋建筑的空间感。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复原南京民国建筑临时政府参议院,能让更多人看到这栋建筑,体会这栋建筑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故事。

1.2 民国建筑镜头设计意义临时参议院旧址是中国近代时期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舞台。

重现民国建筑的风采,需要运用好镜头来表现建筑特色,将整个主题的表现力度加强,并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动画的感染力。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 来自民国的时尚街区
【项目概况介绍】 • 南京1912位于太平南路和长江路交汇
处,距离新街口2公里,紧邻历史名胜风景 区“总统府”,与南京市图书馆仅一路之 隔,尽享核心商圈先天区位优势及周边得 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1912街区在规 划布局上呈L型分布,整个街区占地面积 32000㎡,总建面积约4.2万㎡,停车位约 800个,由19栋民国风格建筑以及共和、博 爱等4个街心广场组成。
酒吧区
餐饮区
休闲区
• 外立面的形象与设计 围绕总统府的“南京1912”的设计风格 也与总统府遗址建筑群总体风貌保持一致。 浓郁特色的民国建筑,时尚的酒吧 ,通过 对外立面的形象与设计相结合,都使“南 京1912”的建筑风格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
外立面设计 建筑特点(附图)
建筑风格(附图)
分析建筑风格
1912命名
• 在命名过程中,“1912”从600多个征集的名字 中脱颖而出,打动了运营团队所有人的心。 • 公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民国是南京历史 上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之一,是南京城最美丽 也最辛酸的一段绮梦。当时的南京城内聚集着 最显赫的政界要人和学术大家,孙中山先生正 是1912年1月1日在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这样一种历史经验和怀旧情怀,成 为总统府毗邻的民国建筑群承载时尚消费的最 佳背景。2004年12月24日,南京1912隆重面世, 一夜成名。
项目定位
• “南京1912”的定位是将浓郁的民国历史 风味与时尚的结合,也就是历史与时尚的结合。 建筑物本身所呈现的是文化,其中加入了商业 的元素,经营的内容是时尚消费。它的主题是 休闲、时尚,也有旅游功能。“南京1912 最大的优势在于,地处黄金地段,面积大建筑 少,视野开阔,形成了一个闹中取静的开放的 空间,以及里面的人想到外面来、外面的人想 到里面去的互动氛围,这是其它时尚消费场所 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以城市有机集中发展理论为视角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以城市有机集中发展理论为视角

南京作为原民国首都 , 积淀了丰厚的民 国历
史文化遗存 , 目前保 留下来 的民国建筑有数百栋 之多。这些建筑可分为行政建筑 、 文教科研建筑 、 官邸建筑等 1 0大类 , 并 明显呈 现 中国传 统宫殿 式、 西方古典式 、 新民族形式及早期西方现代派 四 大风格。与精美的建筑单体相 比, 民 国时期 的城 市规划更加难能可贵。早在 1 9 2 8年 , 民国政府就
人工环境 , 也是一 种文化 的载体和容 器 , 它 的变
迁和发展 , 就 是与城 市 有关 的人 类文 化 的变 迁
和发展本身⑥。如果我 们对 照芒 福德所 提 出的
城市空间的三项 功能理论 , 那么, 南京 民国城 市 空间段落 的物质 实体 , 即建 筑 与街 区空 问遗 存
教育建筑 以及以总统府 为核心 的民国行政 建筑 等城市空间段落 已成为体 现 民国历 史与文 化特
南京 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讲师 , 2 1 0 0 9 5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南京民国城市 空间段 落与现代城市 设计衔 接之研 究》 ( 0 9 Y J C Z H 6 3 ) 部分研究成 果。 ① 张鸿雁 : 《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 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第1 、 3页。 ② 单霁 翔: 《 关于“ 城市” 、 “ 文化” 与“ 城 市文化” 的思考》 , 《 文艺研 究》 2 0 0 7 年 第5期。
表3集中论及分散论的代表人物年代集中论者分散论者解决方案代表人物解决方案代表人物1800年新拉纳克罗伯特欧文萨尔泰泰特斯萨勒特1850年布尔纳维尔乔治凯德伯利桑莱特港威廉利弗1900年花园城市运动埃本尼泽霍华德1935年拉维勒拉迪尔斯勒柯布西耶广亩城市一种新的社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955年1960年1970年1975年反击城乡一体化奈恩规划新城镇运动芒福德奥斯本tcpa城市多样性雅各布斯森尼特德沃夫勒城市性紧缩城市丹齐克和萨蒂1990年紧缩城市国家政府纽曼和肯沃西ecoteccprefoe市场解决优质生活戈顿理查德森

第四章土地管理民国时期,南京市土地(地政)局曾在下关设…

第四章土地管理民国时期,南京市土地(地政)局曾在下关设…

第四章土地管理民国时期,南京市土地(地政)局曾在下关设立办事处,主办下关土地行政管理。

解放后,土地由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统一管理。

区房产、城建部门仅负责土地税、土地使用费的征收和居民建房用地审批,协助市有关部门办理土地征用的补偿、安置和基本建设用地的监督、检查。

1986年,区房地产管理局设地政股,加强土地法规宣传,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清理土地隐形市场,依法查处违规、违章用地,调解土地纠纷。

1991~1999年,共查处清理土地隐形市场97处(次),查处违章用地110起,调处土地纠纷7起。

第一节地籍管理【土地勘测】民国17年(1928),南京市为土地登记作准备,首次使用仪器进行地籍测量。

下关为一个测量区,东以城墙为界;南自挹江门,沿中山北路至复兴街,沿惠民河、三汊河为界;西以长江为界,北至宝塔桥官河。

中山北路以南,惠民河东至城墙部分及新民门外划作乡区。

设图根点188个,埋石桩160根,植钉28只,总长13.5公里,进行水准测量。

测量土地面积300.67公顷,测成1∶10000地形图,于民国25年完成。

【土地重划】民国36年(1947)南京市开始对下关土地分两期进行重划。

第一期土地重划的范围,东起小火车站沿兴安路及沪宁铁路,北至老江口,南以宁市铁路为界,西至惠民河,居民195户,土地总面积约7.67公顷。

各户原有土地面积除去应分担的公用土地面积,即为应重新分配面积,相差之数按照规定地价以现金补偿。

同一业主原有两丘以上土地者,重划时尽可能使之相连。

下关地区共重划195丘,每丘面积因所处的地形不同,故不完全相等,小则7~8厘,大则2~3分。

此次土地重划,于民国37年完成。

第二期土地重划已勘定范围,东沿护城河至宁市铁路,南至绥远路(今建宁路),西至惠民河,北至宁市铁路。

第二次土地重划,只做了勘定范围的调查摸底和草拟工作计划,尚未开展工作,南京即告解放。

【城镇初始地籍测量】1991年4月开始,南京市进行城镇初始地籍测量,选择下关姜家园作为城区类型进行试点,至1992年9月试点结束。

南京民国建筑研究--以中央饭店为例

南京民国建筑研究--以中央饭店为例

2021·04民国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断交融碰撞的产物,无论是在造型艺术、建筑风格还是装饰设计上都极具独特之处。

而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受当时《首都计划》的影响,其城市建筑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更吸引了以梁思成、吕彦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归国建筑师,进而诞生了一大批建造精美、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且极具高等级、大规模的民国建筑,使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而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央饭店,更是位于南京总统府东侧,是当时社会名流、政府要员的主要下榻之所,多次举办重要军政活动。

其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用途的特殊性,都决定了南京中央饭店建造设计的高标准、高要求,是民国时期建造设计集大成的结果。

作为建筑学工作者,我们在倡导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今天,有必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以中央饭店为例围绕南京民国建筑特色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南京中央饭店简介南京中央饭店位于玄武区中山东路237号,与南京总统府毗邻,以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等为代表的民国时期许多风云人物、达官显贵多踏足过此地。

这同时也使得南京中央饭店成为当时各种军政要务、酒会、记者会的主要举办地,决定了其民国时期最豪华最大酒店的社会地位。

整个饭店建筑呈一个巨大的“回”字形,在每层楼都设有宽达3米的观光走廊。

又因建筑中央呈“口”字形天井,因此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房间的照明,使任何位置的房间都能够显得十分明亮。

从建筑规模上来看,南京中央饭店上下三层结构,共200多套客房,包括单、双人间,以及三、四人间的大客房,底层更是专门设有用于为顾客服务之用的理发店、小商店、洗衣部、餐厅、车辆出租部等。

同时为彰显酒店的服务品质,除为每个客房配备电风扇、暖水汀等家居设备以及西式盥洗室外,酒店还专门定制了标有中央饭店字样标志的西式铜床、家具,并安装了进口电梯。

从正式营业开始,中央饭店始终作为南京一座标志性建筑存在,是当时社会重要的商业、政治活动场所。

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

民国“开发商”只建不拆当时“四大金刚”称雄南京的民国建筑,大多建成于1929年底制定《首都计划》至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的八年“首都建设”时期。

而在这些无与伦比的民国建筑背后,不仅有吕彦直、杨廷宝、李锦沛等多位著名的设计师,更有一批著名的建筑商。

其实,当时的建筑商就是现在最为“炙手可热”的开发商。

但与当下开发商的“先拆后建”相比,当时的建筑商因为面对是近乎“白纸一张”的南京城,因此他们的职责以建为主,以金陵大学为例,当时买下广州路干河沿2100多亩地用于建房。

当时建筑商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都非常认真负责,至少没有出现用不了几年就倒塌的“豆腐渣工程”,否则,大量的民国建筑也不会经历七八十年而流传至今。

当时南京的建筑商多叫“某某营造厂”,被列为民国建筑商“四大金刚”的是“陈明记”、“新金记”、“陶馥记”、“陆根记”,其中的老大即为“陈明记”。

南大南师和鼓楼医院都出自“陈明记”之手如果单说这些“营造厂”,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他们的建筑作品,相信许多南京人都不会陌生。

以“陈明记营造厂”为例,它是由浙江鄞县人陈烈明1897年2月创办的,是南京首家由华裔开办的营造厂,厂址在莫愁路87号。

1927年前,“陈明记”是南京最大的营造厂。

1933年,“陈明记营造厂”由陈烈明之子陈裕华、陈裕康经营。

当时年仅31岁的陈裕华担任总经理兼技师,陈裕华毕业于金陵大学,获文理双学士,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陈裕华、陈裕康与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金陵大学首任国人校长陈裕光为同胞兄弟。

早期南京的学校、教堂、医院等建筑,大都出自“陈明记”之手,如当时的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图书馆、东北大楼、礼拜堂、学生宿舍等,其中,图书馆还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杨廷宝独自设计规划的)、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金陵神学院、明德女子中学、中华女子中学的校舍,以及南京第一座正式的基督教礼拜堂(今白下路圣保罗教堂)、汉中路礼拜堂(今基督教莫愁路堂)、马林医院(今鼓楼医院),此外还有宝兴、宝庆银楼等。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及其对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越王勾践在南京地区建立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开始。

自此后,南京历经了东吴、东晋、南朝、宋、元、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南京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东吴时期:南京作为孙权的都城,城市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城区的西北部。

2.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3.南朝时期:南朝四国相继定都南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园林、佛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发展。

4.宋朝时期:南京成为江南东路的首府,城市规模达到高峰,人口超过百万。

5.元朝时期:南京被定为行省都元帅府,城市规划有了很大发展,建设了许多宫殿、庙宇、桥梁等。

6.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7.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天安门、天王府等建筑。

8.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城市规划有了新的发展,建设了许多近代化的建筑、道路、桥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调整,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南京城市规划以“江南古城、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美丽南京。

二、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人文地理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旅游、民俗等资源。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十朝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

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1912命名
• 在命名过程中,“1912”从600多个征集的名字 中脱颖而出,打动了运营团队所有人的心。 • 公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民国是南京历史 上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之一,是南京城最美丽 也最辛酸的一段绮梦。当时的南京城内聚集着 最显赫的政界要人和学术大家,孙中山先生正 是1912年1月1日在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这样一种历史经验和怀旧情怀,成 为总统府毗邻的民国建筑群承载时尚消费的最 佳背景。2004年12月24日,南京1912隆重面世, 一夜成名。
• 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之下产生的现代时尚元 素。
• 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五光十色的异国情 调。 • 烟灰色调为主的老式洋房里,包裹的是最 前卫的摩登生活 • 英式小楼和小阳台也是南京1912典型的建 筑风格。
外立面广告位(附图)
夜景灯光设计(附图)
【项目概况介绍】 • 南京1912位于太平南路和长江路交汇
处,距离新街口2公里,紧邻历史名胜风景 区“总统府”,与南京市图书馆仅一路之 隔,尽享核心商圈先天区位优势及周边得 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1912街区在规 划布局上呈L型分布,整个街区占地面积 32000㎡,总建面积约4.2万㎡,停车位约 800个,由19栋民国风格建筑以及共和、博南京1912”的定位是将浓郁的民国历史 风味与时尚的结合,也就是历史与时尚的结合。 建筑物本身所呈现的是文化,其中加入了商业 的元素,经营的内容是时尚消费。它的主题是 休闲、时尚,也有旅游功能。“南京1912 最大的优势在于,地处黄金地段,面积大建筑 少,视野开阔,形成了一个闹中取静的开放的 空间,以及里面的人想到外面来、外面的人想 到里面去的互动氛围,这是其它时尚消费场所 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酒吧区
餐饮区

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保护改造纪实_省略_出新中不变_可变_善变的辩证关系_刘宁旗

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保护改造纪实_省略_出新中不变_可变_善变的辩证关系_刘宁旗

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保护改造纪实 文章编号:1009-6000(2007)01-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刘宁旗,南京市玄武区建设局局长。

——兼谈历史街区出新中不变、可变、善变的辩证关系On-the-spot Record of the Preservation Renewal of the Settlement (1912-1949) in Meiyuan New Village, Nanjing: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among Steadiness, Changeableness and Capriciousness刘宁旗 LIU Ning-qi梅园新村是南京十大历史文化保护 区之一,是长江路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独特的风貌格局,独具的文化内 涵,优越的区位条件无疑是南京最具魅 力的城市名片之一。

对该地区进行逐步 改造建设一直是市、区政府的重点项目 之一。

梅园新村路沿线改造工程是整个 梅园历史片区改造的一部分,全长280m (另附汉府街东端长100余m的破旧门面 房群)。

沿线涉及部队、工企等12家单位, 200余住户。

这次改造,南京市玄武区仅 投资900余万元,做到“不迁一户、不拆一 楼”,于2006年国庆节前基本完成了该项 工程,如今呈现在市民面前的是一条街 面整洁、设施齐备,并富有民国风貌与内 涵的历史街区。

1 改造前现状分析梅园新村原为民国时期一处中高档 居住区,解放后未做较大的改造,因而风 貌基本完整。

其中大量的民国建筑,包含 数处民国旧址和名人故居,合理宜人的 街道尺度(6m左右的车行道,10m左右的 街道宽度,8~10m的建筑高度)以及两侧 历尽沧桑的行道树等均赋予了厚重的历史信息,给人以怀旧、亲切的感觉。

但由于历史变迁、管理不善、时代发展等一系列原因,区域内产生了许多与历史片区不相协调的因素。

主要是:(1)除了少量文物建筑与近期修缮过的建筑外,多数建筑(含大门、围墙、门楼)已显破旧,局部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落水损缺、饰面风化、脱落的现象。

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_首都计划_一个民国首都的规划与政治_董佳

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_首都计划_一个民国首都的规划与政治_董佳

H i s t o r i c a l P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 第36卷 第8期VOL.36 NO.8 AUG. 201214【摘要】作为复兴民族和重新建国的象征,国民政府对首都南京的城市建设极为重视,为此专事成立相关机构制订首都发展规划。

然而,受政治因素影响,首都规划的制定过程异常复杂。

不仅负责首都设计的政府主体发生改变,就连承揽具体规划设计工作的政府机关亦受党国高层权力倾轧影响而发生更迭。

在首都计划的最终文本中,国家亦大量植入党化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政治理念。

事实证明,国民政府的城市现代化努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实际上也是封建时代加强统治和区分异己这一古老政治传统的现代延续。

【关键词】城市规划;民国政治;《首都计划》;民族主义ABSTRACT: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of Chin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urbanconstruction of Nanjing, which was the capitalcity at that time and was regarded as a symbol ofnational revival and country reconstruction. Specialdepartments were established to formulate thedevelopment plan of the city. However, influencedby political elements, the formulation process ofthe plan was quite complicated. Not only did thegovernment that headed the planning change, butalso the institutions that worked on speci fi c planningand design were re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power fi ghting at the higher level of the government.We can see a lot of reflections of party-orientedideology and nationalism political concepts in thefinal version of the Capital Plan. It is proved inthis paper that the efforts on city modernization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both a renovation at technical level, and a moderncontinuity of the ancient political tradition fromthe feudal time, i.e., strengthening domination andeliminating dissident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politic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pital Plan; nationalism 就城市产生看,商业对于中西方城市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国首都计划

民国首都计划

民国首都计划民国时期,中国的首都计划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挑战。

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首都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这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的动荡,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首都计划不仅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首都计划始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

当时,南京被定为临时首都,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政治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南京并未能长期成为稳定的首都。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首都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北京、南京、重庆等城市,这一系列的变动反映了中国政治的动荡和不稳定。

在首都计划的变迁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北京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北京在民国时期并未能成为长期稳定的首都。

同时,南京、重庆等城市也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国的临时首都,反映了中国政治中心的不断变动和调整。

民国时期的首都计划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国内政局动荡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首都计划不仅受到了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首都计划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首都计划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动荡和变迁。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首都不断变动,反映了中国政治中心的不稳定和调整。

与此同时,外部势力的干涉也加剧了中国首都计划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这一时期的首都计划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规划首都民国南京的建筑制度

规划首都民国南京的建筑制度

规划首都民国南京的建筑制度建筑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是复杂、多层面的,既有物质层面,又有制度层面,更有精神层面的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对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研究重点集中于建筑本体内容,如类型、风格和技术特征、案例分析、保护利用手段等,而对建筑活动的制度体系、运作方面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使得形式与观念难免有空中楼阁之嫌,隔靴搔痒之憾。

这种见物而不见人不见事的现象,直接削弱了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和判定。

从总体上来看,建筑制度包含了社会分工、行业运作机制和政府机构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制度反映的是建筑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即各阶层在建筑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的总和。

生产的社会性越强,参与活动的社会群体越多样,建筑制度体系就会越复杂,层次就越丰富。

通过对民国时期南京建筑活动中部分制度的研究和介绍,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建筑近代转型的面貌和内在驱动力。

工务局――民国时期南京建筑活动的主要政府管理机构城市规划和建筑控制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管治,政府行政机构的效率、观念和创造性,对城市建设,对城市与建筑形态、品质等,具有根本性影响。

民国初年,南京进行过城市建制的尝试,但不幸都因时局原因半途夭折。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南京重新组织坚实和稳定有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的契机,当年6月,公布《南京特别市暂行条例》,共六章34条,开始在南京施行新市政制度。

以新市政体系中工务局成立为起点,南京近代城市建设和建筑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从此,南京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建筑活动有了明确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在新市政体系中,“工务局”和“土地局”执行的职能与城市建设相关。

1928年8月8日公布的《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工务局组织条例》规定,工务局下设设计科、建筑科、取缔科、公用科等。

土地局随后成立土地征收审查委员会等,颁布《南京市土地征收规则》及《补充规则》,对首都建设所需征地事宜进行规定和管理。

工务局主要职权之一就是规划新道路和兴建修理道路桥梁沟渠、取缔房屋和交通、管理公园和公共建筑、管理水电等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机构及其技术人员、营造商的注册登记与审查执照。

民国南京政府之中国铁路规划

民国南京政府之中国铁路规划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成立,开始系统规划全国铁路。

1929年1月,铁道部提出“庚关两款筑路计划提案”,利用英、俄、意3国退还庚款的2/3和根据当时关税新则例净增额的50%为基金,发行公债,作为铁路建筑经费;铁路规划依据“能以最小劳费发生最大效用者”之标准,以求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拟定新的铁路“五年建设近期计划”,对1929年的全国铁路规划重新进行修编和扩充。

主要以“贯通旧路,建筑新路”为要旨,计划五年内在全国建成四大铁路网及其联络干线,里程总计达8000km。

但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范围内也只修了9条铁路,总长3795 km(不包括日本在东北3省修筑的约1600 km 铁路)。

1938年1月,为加强战时运输的统一管制,国民政府颁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军委会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撤并为交通部。

至此,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结束,前后历时共10年零2个月。

国民政府南京十年(1927~1937)期间,是中国近代史上交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

虽然最终实际修筑的铁路总长度远低于铁道部原定计划,甚至勘定多年的铁路干线,如著名的川汉铁路(附图所示:成都-资阳-隆昌-永川-重庆-万县-夔州[今奉节]-宜昌-沙市[今荆州]-汉口)也因时局混乱和贷款不济,而迟迟无法动工,但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对全国铁路网的统一官方规划编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

全国关内铁路总里程达到11700余公里,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人员、物资的交流以及对外的贸易发展,“铁路是南京国民政府国营事业中唯一年年盈利的事业”。

附图: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铁路规划图。

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的保护与振兴_陶韬

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的保护与振兴_陶韬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Meiyuan Minkuo Residential Quarter In Nanjing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的保护与振兴文/陶韬 张志斌 张琦 Tao Tao Zhang Zhibin Zhang QiABSTRACT作者简介陶 韬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志斌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张 琦 无锡市崇安区重点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KEY WORDS梅园新村是中共历史上重要的革命史迹,还是一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多样、建筑类型齐全、总体布局自由而有序的居住片区,主要由梅园、雍园、桃源三个近现代风貌区组成。

由于历史变迁、管理不善、城市飞速发展等诸多原因,使得该区域呈现出原有肌理受到侵害、历史建筑破败不堪、功能活力退化的趋势。

本文在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语境下,对其历史文化多样的价值进行了充分认识,并探讨了保护该区域风貌格局、文化内涵和振兴区域内部的使用功能的策略,即街区整体风貌的严格保护、建筑分类分级保护更新、道路系统的适应性调整与改造,使用功能以居住为中心多样化的发展,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耦合共生等。

Meiyuan is an important site 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and a residential quarter with a variety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building types, orderly overall layout as well, composed mainly of Meiyuan, Yongyuan and Taoyuan. Due to historical changes, mismanagemen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existing urban fabric of this area was violated, historic buildings were dilapidated, which produced a sense of degradation. On analysing the diversity of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fast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otection of its layout, landscape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the strategy to revitalize its internal use, which led to the strict protection of the total scenery of this area, classification and renovation of buildings, the adaptive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road system, the multi-landuse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residence, and co-dwelling with the surround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民国居住区,保护与振兴Meiyuan,Historical District,Minkuo Residential quarter,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南京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何民魂为民国首都南京筹措建设经费

何民魂为民国首都南京筹措建设经费

何民魂为民国首都南京筹措建设经费⊙陈海懿1927年4月蒋介石定都南京,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就进入了建设时期。

但首都建设的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任市长,首任市长刘纪文就曾回忆,“当筹办之始,并无市政经费,亦无办公地址”,只是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领到了三千元开办费,并在旧贡院处寻得几间遗留房屋,就简单成立了南京市政厅。

第二任市长何民魂接任之后,终其任期一直为筹措首都建设经费而努力,殊为不易。

南京市第二任市长何民魂何民魂,字啼红,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1927年6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9月初担任南京市市长, 1928年7月卸任,后出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过南京文化大学校长。

20世纪30年代何氏和新桂系、冯玉祥、龙云均有联系,是倒蒋派人士。

何氏虽是江浙地区人物,但却有着深厚的桂系背景,早在护国战争时期与新桂系联系密切,得到了李宗仁、白崇禧的支持,故当“1927年桂系兵力到达长江时,桂系遂极力举荐何氏充任南京市长”。

何民魂一上台就宣布要大力推进南京的市政建设,“倘因陋就简补葺敷衍,则旧日之办市政者尽足了之。

我全市市民复何赖有此市政府,中央政府又何用设此市政府”,因此“须有一种彻底改革之精神”,促进南京市政的发展,使南京符合作为首都的气派。

但当时的南京财政情况实在不容乐观,根据1937年的统计,民国十六年度南京的市财政收支情况为收入924920.55元,支出941690.12元,每个月的收入还不到八万元。

何民魂也认识到“政务之焦点在建设,故经费之最重要者为建设费。

依照改造南京全部计划需费之巨,逾二千万,即按计划分期逐步实行,亦断非区区全市每月数万元之收入所能济”。

所以,何民魂从就任南京市长开始就为首都建设经费积极奔走,一直为其奔波至离任。

初次争取: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的经费筹措鉴于南京财政的短缺,何民魂上台之初即以经费原因将土地局卫生局停顿,同时编算全市总预算,整理市产,以期实现在南京市内部的开源节流,增加首都建设经费。

民国首都方案

民国首都方案

民国首都方案在民国时期,确定首都方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

随着政权更迭和国家形势的变化,首都的选择也成为了一个需要多方面考量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个备受争议的民国首都方案,并对其进行评述。

一、北京方案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一直以来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历史地位。

因此,将北京定为民国的首都方案备受青睐。

首都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是需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衡量。

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具备了较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

然而,北京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寒冷且干燥,不利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北京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对于国际交流和海外贸易存在一定的不便。

最后,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存在地质和环境压力,城市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南京方案南京作为中国的另一座古都,也曾是民国的临时首都。

南京方案主要考虑到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交通便捷,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

此外,南京的气候宜人,土地资源也相对较为充足,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然而,南京作为民国的临时首都,其政治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确认,给人一种不够稳定和权威的印象。

此外,南京相对于北京来说,在文化和历史上的积淀相对较少,缺乏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教育资源。

三、广州方案广州作为中国的南方重要城市,曾被一些人提出作为民国首都的方案。

广州方案主要看重其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的特点。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处海外贸易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对外贸易。

广州还具备较为宜人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居民的生活。

然而,广州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广州地处南方,与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重心相比较远,地理位置相对较为边缘化。

其次,广州与北方地区在文化和习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导致政府管理和社会融合方面的难题。

最后,广州市区的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城市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确定民国首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怀古:亨利·墨菲与吕彦直2009年9月7日10:5 王受之博客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心区规划布局现在能够看到痕迹的南京,在早期完整的城市规划中有两方面:一个是产生于朱元璋建造首都时的规划;另外一个则是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南京之时,请美国建筑、规划家亨利·墨菲领导做的“首都”规划,两者没有矛盾、互相补充。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一般都是建造城墙:四四方方,一边规矩是三个门,这样东南西北九个城门对着,就是大道,九经九纬,左宗右社,前朝后市。

不过南京这里有山有水,不可能完全这么工整地规划,因此作了些调整。

去过北京和西安的人会发现,同样是明城墙,南京的城墙和那两个城市的城墙差异很大。

西安和北京的城墙方位对称,距离对等,而南京城墙的走位极不规整。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南京起伏不定的特殊地形,使得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方法而建。

不过,我看到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则认为,明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其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认为,南京城市规划的象征主义体现了朱元璋欲借此将自己打扮成“国之中土”的、洞察秋毫的“天神”和“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

虽然如此,但是看看朱元璋时建造的南京城,事实上还是用地情况的结果。

朱元璋为吴王时,住在南京的王府巷;称帝后,本可以就地强拆民居建皇宫的。

但考虑百姓已久经战乱,再经不起纷扰,便避开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南地带,而在城东荒地上,建起了明皇宫。

朱元璋没有去破坏原先的城市风貌建皇宫,而是为南京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将本来荒凉的东郊和北郊包进了城区,使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好几倍。

他的这一工程,不但满足了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还为后人留下了600年的发展空间。

到民国为止,我们看到的南京城是这个朱元璋的规划。

民国期间,因为迁都于此,需要重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

这样,便是南京第二个规划脉络的出现。

南京大规模设计、兴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但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民间流行风气,而是当时的行政背景。

就好像1959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的时候所采用的民族形式和现代结构基调一样,也是行政主导。

南京曾经有十多年明确的行政主导民族化现代建筑的历程。

1927年,以黄埔军校为主力的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

同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

虽经短暂宁汉分裂,但是国民政府遵照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遗言,将南京设为首都的方向并无改变。

于是该政府宣布全国暂行的行政区规划中,将原本北京政府所设之金陵道省级城市,更名为南京市。

翌年,北京成为国民政府领地后,南京与北京同时成为特别市——即南京特别市与北京特别市。

翌年,中国统一且政权确定后,在反对首都设立于南京的强烈舆论下,为了表达建都南京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设立“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

其中三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但担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也被推选为该会主席。

除此,委员中尚有当时政要数十名,如:胡汉民、戴传贤、孙科、阎锡山等人。

另外在委员名单里,确定赵戴文、孔祥熙、宋子文为当然委员,孙科为常务委员。

之后,该委员会实际负责人孙科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为建筑顾问,由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吕彦直为其顾问助手,从事南京首都的整体都市计划。

1929年底,首都建设委员会发布《首都规划》,该规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都市计划。

主持民国期间规划南京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这个亨利·墨菲对南京的规划和建设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我对这个人特别感兴趣,查到了他的背景资料。

墨菲是正式美国建筑学院科班出身, 1899年他从耶鲁大学建筑系毕业,1906年获美术学士学位(Bachelor of Fine Arts),这段背景可以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资料中查到。

1900年,他来到纽约,1908年在麦迪逊大道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到1913年,墨菲和合伙人达纳(Richard H.Dana,Jr.)在纽约州和家乡康涅狄格州初步建立起可靠的商业信誉。

他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些校园规划,所运用的风格多种多样:在纽约州的新罗歇尔学院(The College of New Rochelle)中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康涅狄格州温莎镇的卢密斯学院(Loomis Chaffee,1912年)的设计中则采用了殖民地复兴风格。

1914年5月下旬,墨菲来到中国,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墨菲和他的学生吕彦直这两位早期的建筑、规划家,对南京的规划和建筑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他们的设计工作包括了对南京的重新规划、为一系列政府、公共、住宅建筑的民族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结合进行设计探索。

先看看南京的首都规划。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定南京为特别市,1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着手国都规划建设,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国民政府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使主其事”,聘请吕彦直建筑师等国内专家相助。

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

《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

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

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

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以美国矩形路网为道路规划的理想模式。

规划者对欧美模式采取三种态度分别对待,第一,在欧美得到实践检验、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规划模式,直接运用于《首都计划》:如道路、铁路的设计,规划形式及指标都直接借用了欧美规划的成功经验;第二,不符中国国情,不能直接用于南京发展的,进行调整后再予运用,如确定城市人口、城市分区用地方面,大都参照欧美的规划指标稍加修改;第三,摒弃欧美国家实践后出现问题的规划模式,以新的规划观念和模式代替。

如城市干道布局力避“对角线式”。

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

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区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划的思想与观念。

《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

《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共编制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都市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的改良、公园及林荫道、交通的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的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的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的研究、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的筹集等二十八项规划内容。

规划的国都界线,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尚路,东至青龙山,界线全长117.2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

远期人口规模预测至百年后,远期南京城市人口为200万人,以六年为近期期限。

规划分区为:中央政治区在中山门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区在鼓楼以北的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商业区在明故宫;文化区在鼓楼、五台山一带。

道路系统规划采用方格网,路网密度高,交通组织灵活。

规划的干道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子午路(今中央路)、热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玄武路、中华路等。

此外还有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国府路(今长江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今湖南路)。

计划还拟将旧城墙辟为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

市内交通保留从下关至建康路的"宁省铁路"(即"小火车")。

计划在新街口建立环形广场,周围成为全市交通、商业、金融中心。

工业区规划是根据孙中山"南京新建设计划"安排于沿江两岸,江南片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不含毒、危险小的工业为主;江北片为第二工业区,作为污染性工业之基地。

商业中心拟在明故宫旧址处,这一规划安排目的在于引导全城向东发展,实现城市以同心圆式向四周均匀拓展的目的。

文教区规划基本保持现状,以鼓楼、鸡鸣寺一带为基础。

公园区除在市中心设新街口公园之外,还计划以林荫大道联系全城公园,使之浑然一体。

在交通规划上,城内道路拟分干道、次干道、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类型。

环城大道拟利用明代城垣改筑为能行驶小汽车的"高架"道路,城垣内侧拟筑林荫大道相辅,供游人通行。

市郊公路共设九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并以横路联络"状如蛛网"。

铁路规划考虑了新线铺设的走向、总客站位置的调整以及火车渡船、过江隧道的设计构想。

其中作为近期规划的客站选址,拟模仿欧美模式,总客站设于将来市中心位置——明故宫、富贵山之间,意在"促其为一优美繁盛之商业区域,与纽约中部铁路总站,具有同一效力",以此引导城市中心区向东迁移。

港口规划以美国各大内河港为样板,试将南京建为国际贸易港口。

南京港分为下关、浦口两部分。

飞机场规划设有红花圩、皇木场、沙洲圩及小营四处。

红花圩机场紧接中央政治区之南,平时作为民用,战时可作军用机场,用来保护政治区。

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墨菲、吕彦直的第二个重要工作,就是探索设计具有中国形式的现代建筑,特别是政府建筑、公共建筑。

自从义和团运动之后,一部分在华基督教会,主要是美国北方的美以美会、美北长老会、美国公理会以及美国圣公会,调整传教重点,开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资金,尤其重视教会大学的建设。

墨菲抓住这一机遇,陆续为在中国南北各省传教的基督教会规划设计了多所教会大学的校园:长沙雅礼大学、福州福建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

由于这些基督教会都希望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因此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

所有这些校园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

这与同一时期中国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因此,墨菲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探索工作,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地位。

不过,因为意识形态上“殖民主义”、“宗教侵略”双重原因,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提到过他的贡献,现在,走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北京大学校园,看到那些抗战前建造的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建筑,一多半人不知道是他主持设计的。

除了设计教会大学以外,墨菲还进行了北京清华学堂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四大建筑的设计,以及位于上海郊外江湾的私立复旦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前者规格较高,属于地道的西洋风格,后者规模较小,基本上也属于中国古典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