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工法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中隔壁法(CD 法)开挖施工工艺

中隔壁法(CD 法)开挖施工工艺

中隔壁法(CD 法)开挖施工工艺中隔壁法(CD 法)是将隧道分为左右两大部分进行开挖,先在隧道一侧采用台阶法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待该侧初期支护完成,且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70%以上时再分层开挖隧道的另一侧,其分部次数及支护形式与先开挖的一侧相同。

适用于 V 级围岩或隧道浅埋段。

- 24 -2425 - 25 -施工准备 超前地质预报 不满足 监控量测 加强支护 全断面初支中隔墙封闭右侧下台阶开挖支护 左侧下台阶开挖支护 右侧上台阶开挖支护 左侧上台阶开挖支护调 整开挖参数 右侧上台阶超前支护 左侧上台阶超前支护测量放线一、 作业内容超前支护、 分部开挖、初期支护、施作中隔壁、监控量测、中隔壁拆除、浇筑仰拱。

二、 工艺流程图(见图 2.3.3-1)满足下循环施工图 2.3.3-1 中隔壁法(CD 法)开挖施工工艺流程图三 工序步骤及标准(一)施工准备可参照全断面施工工艺(二)施工工序顺序见图 2.3.3-2Ⅱ Ⅷ Ⅱ7 ⅩⅣ 1ⅩⅣ Ⅳ ⅩⅣ 3 Ⅳ9 ⅩⅣ 511 Ⅵ Ⅵ ⅩⅢ 1、先行导坑上部开挖;Ⅱ、先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 3、先行导坑中部开挖;Ⅳ、先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 5、先行导坑下部开挖;Ⅵ、先行导坑下部初期支护; Ⅹ 7、后行导坑上部开挖;Ⅷ、后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 9、后行导坑中部开挖;Ⅹ、后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 11、后行导坑下部开挖;Ⅻ、后行导坑下部初期支护; ⅫⅩⅢ、仰拱超前浇筑;ⅩⅣ、全断面二次衬砌图 2.3.3-2 中隔壁(CD )法施工工序示意图(三)超前支护可参照超前小导管施工、超前锚杆施工、管棚施工、超前预注浆施工工艺(四)先行侧施工。

1.开挖。

当为软弱围岩时,可预留核心土,核心土的断面应大于开挖断面的 50%,每循环进尺一般为 0.5~0.75m。

台阶长度宜为开挖洞径 1~1.5 倍。

采用钻爆时,风钻钻孔,台阶同时爆破,周边全部采取光面爆破控制成形,开挖循环进尺宜为 0.5m 左右。

中隔壁法CD 法开挖施工工艺作业指导书

中隔壁法CD 法开挖施工工艺作业指导书

中隔壁法CD法开挖施工工艺作业指导书中隔壁法(CD法)是将隧道分为左右两大部分进行开挖,先在隧道一侧采用台阶法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待该侧初期支护完成,且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再分层开挖隧道的另一侧,其分部次数及支护形式与先开挖的一侧相同。

适用于V级围岩或隧道浅埋段。

二、工艺流程图(见图2.3.3-1)监控量测下循环施工不满足加强支护三工序步骤及标准(一)施工准备图2.3.3-1 中隔壁法(CD法)开挖施工工艺流程图可参照全断面施工工艺(二)施工工序顺序见图2.3.3-2ⅡⅧⅡ7ⅩⅣ 1 ⅩⅣⅣ1、先行导坑上部开挖;Ⅱ、先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3、先行导坑中部开挖;Ⅳ、先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5、先行导坑下部开挖;Ⅵ、先行导坑下部初期支护;Ⅹ7、后行导坑上部开挖;Ⅷ、后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ⅩⅣ 3Ⅳ9 ⅩⅣ9、后行导坑中部开挖;Ⅹ、后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5 11 ⅥⅥⅩⅢ11、后行导坑下部开挖;Ⅻ、后行导坑下部初期支护;ⅫⅩⅢ、仰拱超前浇筑;ⅩⅣ、全断面二次衬砌(三)超前支护图2.3.3-2 中隔壁(CD)法施工工序示意图可参照超前小导管施工、超前锚杆施工、管棚施工、超前预注浆施工工艺- 25 -- 26 -(四)先行侧施工。

1.开挖。

当为软弱围岩时,可预留核心土,核心土的断面应大于开挖断面的 50%,每循环 进尺一般为 0.5~0.75m 。

台阶长度宜为开挖洞径 1~1.5 倍。

采用钻爆时,风钻钻孔,台阶同时 爆破,周边全部采取光面爆破控制成形,开挖循环进尺宜为 0.5m 左右。

2.支护,包括立拱、挂网、喷射混凝土等工序,当围岩变形较大时,宜及时在台阶处设横 撑。

边拱和中隔壁拱脚应安设小导管及锁脚锚管并注浆。

3.出碴,上台阶出碴利用挖掘机扒碴至下断面,下台阶利用装载机装碴,自卸汽车运碴至 指定的弃碴场地。

(五)后行侧施工1.施工工艺同先行侧施工。

2.两侧先后距离宜保持 10~20m 。

(六)初支闭合 及时施作仰拱,完成全断面闭合。

7、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实用工艺工法

7、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实用工艺工法

交叉中隔壁法(CRD)施工工艺工法QB/ZTYJGYGF-SD-0107-2011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刘成峰1 前言1.1 工艺工法概况交叉中隔壁法又称CRD法,是Cross Diaphragm的简称,将大断面隧道分成4个或者6个相对独立的小洞室分部施工。

施工遵循“小分块、短台阶、短循环、快封闭、勤量测、强支护”的施工原则,自上而下,分块成环,随挖随撑,及时做好初期支护。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有利于围岩稳定,保证施工安全,目前主要运用于Ⅳ级围岩浅埋、偏压地段以及Ⅴ级围岩段的隧道施工。

1.2 工艺原理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就是在隧道等地下工程掘进施工中,通过设置中隔壁和临时仰拱(两者交叉)将开挖断面分成4个部分,然后再根据围岩情况细分部进行开挖,此法是以新奥法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在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通过超前导管、锚喷网、格栅洞壁支护系统和中隔壁、临时仰拱联结,使断面支护及早闭合,控制围岩的变形,并使之趋于稳定。

同时,建立围岩支护结构监控量测系统,随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合理安排,调整施工工艺和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2 工艺工法特点2.1各部开挖及支护自上而下,步步成环,及时封闭,各分部封闭成环时间短,中隔壁能有效的阻止支护结构和收敛变形和下沉,在控制地面沉降和土体水平位移等方面优于其他工法。

2.2充分利用了中隔壁和临时仰拱的支撑作用,并辅以超前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挂网和格栅喷砼等支护手段,加之开挖对围岩扰动小,故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安全度。

2.3其支护系统能很好的适应围岩的变化,与围岩形成一个整体,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2.4能有效应用监控量测等信息化管理方法指导施工,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2.5交叉中隔壁法施工作业空间狭小,工序繁多,各部各道工序相互干扰比较大,无法利用大型施工机械,施工速度较慢。

3 适用范围交叉中隔壁法主要适用Ⅳ~Ⅵ级大断面软弱围岩铁路、公路隧道。

4 主要引用标准4.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

交叉作业专项施工方案范本(三篇)

交叉作业专项施工方案范本(三篇)

交叉作业专项施工方案范本交叉作业是指施工现场的上下和水平不同层次,于空间贯通状态下同时进行的作业,交叉作业分为水平交叉作业和垂直交叉作业。

为了规范交叉作业人员行为及施工场所的管理,明确责任和权力,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特编制该方案。

一、工程概况:桃源居二区二标段工程,位于渝北区空港工业园区桃源大道,29、30、31、33、35、37、38、39、___号栋花园洋房为5+1∕-___层,32、___号花园洋房为5+1∕-___层,52、___号为14∕-___层,建筑面积___㎡,结构形式为短肢剪力墙,层高___米,最大高度___米,抗震等级三级,设防烈度为6度。

二、管理办法: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四十条规定,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根据32、36、52、___号楼施工情况看,主要存在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外架作业队与土建作业队、___作业队三者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给对方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为了控制因交叉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必须由三方作业单位的技术负责人进行安全协议的拟定和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作业范围,防护措施,安全管理职责,安全管理人员,具体实施人员等。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这种检查不能时有时无,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具体安全生产情况确定。

要制定检查的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检查。

要经常深入现场,及时发现生产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立即处理。

这里的处理包括个人亲自处理,也包括___现场有关人员一起处理。

立即处理有困难的,要采取临时性安全管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

对于重大安全隐患,有关负责人应当立即报告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交叉中隔壁法(精)

交叉中隔壁法(精)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2 工序图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3 施工要点
先行施工部位的临时仰拱应有向下的弧度
各部分开挖自上而下 及时施做初期支护、中隔壁、临时仰拱,步步 成环 缩短各部分开挖面的距离,使支护及早闭合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4 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适用条件:Ⅴ、Ⅵ级围岩,浅埋、偏压及洞口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项目三 隧道开挖方法
任务二 :洞身开挖方法 ——3.2.7 交叉中隔壁法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知识目标
熟悉中隔壁(CRD)的工序图;
掌握中隔壁( CRD )施工特点; 了解CD与CRD工法的区别。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1 定 义
将隧道分为左右 部分开挖,先分 部开挖隧道一侧 施做初期支护、 中隔板中隔壁, 并封闭成环,在 分布开挖另一侧, 完成隔板施工, 使隧道封闭成环。
• • • •
CRD法 1、做临时仰拱 2、步步成环 3、开挖后地表沉降小 4、安全性更好
优点:步步成环、沉降小,安全可靠 缺点:速度慢、成本高
隧道施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CRD工法
案例:郑西客 运专线秦东隧 道出口新黄土 段(Ⅴ级围岩) 和穿越远望沟 段采用“CRD 法” 施工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4 CD和CRD区别
• • • •
CD法 1、不做临时仰拱 2、不能步步成环 3、开挖后地表沉降较小 4、安全性好

洞身开挖-交叉中隔壁(CRD)法

洞身开挖-交叉中隔壁(CRD)法

5.1.1.1 交叉中隔壁(CRD)法
①施作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开挖1号洞室,施作初期支护及锁脚锚杆,1号洞室初期支护封闭。

②开挖2号洞室,施作初期支护及锁脚锚杆,2号洞室初期支护。

③施作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开挖3号洞室。

施作初期支护及锁脚锚杆,3号洞室初期支护封闭。

④开挖4号洞室,施作初期支护及锁脚锚杆,4号洞室初期支护封闭。

⑤施作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开挖5号洞室,施作初期支护及临时仰拱,5号洞室初期支护封闭。

⑥开挖6号洞室,施作初期支护及仰拱,6号洞室初期支护封闭。

⑦拆除中隔墙及临时仰拱。

⑧填充混凝土、拱墙二次衬砌。

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工序见《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工序图》
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工序图
A-超前支护;1-左侧上部分开挖;B-左侧上部初期支护成环;2-左侧中部开挖;
C-左侧中部初期支护成环;3-左侧下部开挖;D-左侧下部初期支护成环;4-右侧上部开
挖;E-右侧上部初期支护成环;5-右侧中部开挖;F-右侧中部初期支护成环;6-右侧下
部开挖;G-右侧下部初期支护成环;7-拆除中隔墙及临时仰拱;H-仰拱及填充混凝土
;J-拱墙二次衬砌。

中隔壁法(CD法)施工工艺

中隔壁法(CD法)施工工艺

XXX中隔壁法(CD法)施工工艺1 前言1.1中隔壁法(CD法)定义中隔壁法是将隧道分成左右两大部分进行开挖,先在隧道一侧采用台阶法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待该侧初期支护完成,且喷射混凝土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等级的70%后,在分层开挖隧道的另一侧,其分部次数与支护形式与先开挖的一侧相同的施工方法。

其开挖部序见图1-1。

图1-1 开挖部序图1.2 工艺特点采用自上而下分2~3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完成初期支护和中隔壁;待喷射混凝土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等级的70%后,进行另一侧的开挖及支护,形成带有中隔壁支护的左右洞室;最后,拆除支护,施作仰拱、拱墙衬砌和铺底及填充。

1.3 适应范围适用于于Ⅳ级或Ⅴ级围岩和不良地质及洞口工程的施工。

2中隔壁法施工工艺2.1 工艺流程图其施工流程可参照图2-1。

中隔壁法开挖断面示意图图2-1中隔壁法施工流程图2.2 施工准备2.2.1 钢架准备配置钢架加工及试拼设备,准备钢架加工车间及储存棚。

2.2.2 施工用风(1) 空压机功率要求隧道施工用风应采用固定或移动空压机供风,空压机最大功率应能满足同时工作的各种风动机具的最大用风量和足够风压的要求。

(2)空压级位置要求固定式空压机站应设在洞口附近,并靠近变电站,当有多个洞口须集中供风时,可选在适中位置,但应靠近用风量较大的洞口。

空压机站应有具体的防水、降温和保温设施。

移动式空压机可根据工作面掘进距离布置在洞口或洞内,但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3)工作风压隧道工作面风压不应小于0.5MPa ,高压凤管的直径应根据最大送风量、凤管长度、闸阀等条件计算确定。

(4)风管的安装和使用1)高压风管及接头装置的材质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规定;2)高压风管应敷设平顺,接头严密,不漏风;3)在洞外地段,当凤管长度大于100m 以内和温度变化较大时宜安装伸缩器,靠近空压机150m施工准备超前地质预报1部上台阶超前支护4部上台阶超前支护1部上台阶开挖4部上台阶开挖1部上台阶支护4部上台阶支护2部中台阶开挖5部中台阶开挖2部中台阶支护5部中台阶支护3部下台阶开挖6部下台阶开挖拆除中隔壁临时支护仰拱浇筑、回填混凝土监控量测下一循环施工3部下台阶支护6部下台阶支护以内,凤管的法兰盘接头宜用石棉衬垫;4)长度大于1000m时,应在高压凤管最低处设置油水分离器,定时放出管中的积油和水;5)洞内高压凤管应敷设在电缆电线相对的一侧,凤管的前端至开挖面距离宜保持30~40m,并用分凤器(可自制)连接高压软凤管;6)各种闸阀在安装前应拆开清洗,阀门应进行水压强度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7)高压凤管在安装前应进行检查,当有裂纹、创伤、凹陷等现象不得使用,管内不得保留有残余物和其他赃物;8)高压凤管使用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养护。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CRD法)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CRD法)

3.4 交叉中隔墙法(CRD法)CRD又称交叉中隔法,在软弱围岩大跨隧道中,先开挖隧道一侧的一或二部分,施作部分中隔壁和横隔板,再开挖隧道另一侧的一或二部分,完成横隔板施工;然后再开挖最先施工一侧的最后部分,并延长中隔壁,最后开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

图3.1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施工3.4.1 适用范围交叉中隔墙法(CRD)可适用于Ⅳ~Ⅵ级围岩浅埋的双线隧道或多线隧道及特殊大断面隧道施工。

(1)优点①各部封闭成环的时间短,结构受力均匀,形变小,且由于支护刚度大,施工时隧道整体下沉微弱,地层沉降量不大,而且容易控制。

②由于施工时化大跨为小跨,步步封闭,因此,每步开挖扰动土层的范围相对小得多,封闭时间短,结构很快就处于整体较好的受力状态。

同时,临时仰拱和中隔墙也起到了增大结构刚度的作用,有效抑制了结构的变形。

③该法适用于较差地层,如采用人工或人工配合机械开挖的IV~V级围岩和浅埋、偏压及洞口段。

(2)缺点①由于地层软弱,断面较小,只能采取小型机械或人工开挖及运输作业,且分块太多,工序繁多、复杂,进度较慢。

②临时支撑的施作和拆除困难、成本较高。

③有必要采用爆破时,必须控制药量,避免损坏中隔墙。

3.4.2 施工工艺流程图3.4.2 隧道CRD法施工工艺流程图3.4.3 施工工艺3.4.3.1开挖(1)采用CRD法施工时,一般采用人工开挖或者机械开挖,尽量控制对围岩的扰动。

(2)开挖之前应根据施工图纸施做超前支护。

(3)按设计要求控制开挖进尺,一般控制在1榀钢架距离。

(4)开挖后及时施做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3.4.3.2初期支护3.4.3.2.1 初期支护工艺流程图3.4.3-01初期支护工艺流程图3.4.3.2.2 初期支护施工工艺(1)喷射混凝土①喷射混凝土原材料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严格控制拌合物的水灰比,并经常检查速凝剂注入环的工作状况。

喷射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控制在8~13cm,过大混凝土会流淌,过小容易出现堵管现象。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是一种精准高效的建筑施工方法,它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将建筑组件分为多个相互交叉的部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相互协调,以确保施工的高效和精确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交叉中隔壁法施工的具体流程和特点。

1.施工准备施工准备阶段是交叉中隔壁法施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涉及到施工所使用的材料、施工图纸的设计、现场测量、设备和工具的选择等。

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评估,以确保施工的可行性和效率。

2.材料选用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高强度、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以满足建筑结构的要求。

在材料选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耐久性和防火性能,保证建筑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安全设备和工具,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施工图纸设计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所使用的施工图纸必须精确、清晰、详细,涵盖了所有建筑分部分项,确保施工的高度精确度和管理性。

在设计施工图纸时,需要考虑到所有配合方案,并确保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4.现场测量在交叉中隔壁法施工的过程中,现场测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场测量可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精度。

测量包括了建筑结构的尺寸和相对位置,以确保建筑结构组件的拼装正确和平衡。

5.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首先要进行建筑结构组件的制造和准备工作,包括各个组件的预制和配合。

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安装,确保每个组件的尺寸和角度的精准度。

组件的安装直接影响了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因此需要保证组件的安装精度和协调性,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6.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质量控制涉及到建筑结构的设计、材料选用、安装和维护等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7.施工总结完成建筑结构的施工后,需要进行施工总结,以总结本次施工的优点和缺点。

施工总结不仅可以发现建筑的缺陷,更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安全水平并减少施工成本。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专项施工方案╱CRD法╱衬砌支护╱隧道开挖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专项施工方案╱CRD法╱衬砌支护╱隧道开挖

北岭山隧道交叉中隔壁法(CRD法)专项施工方案一、北岭山隧道进口D3K384+422~D3K384+452段工程概况1.1原设计概况原设计为Ⅴ及围岩,衬砌支护类型为Ⅴa,地质情况为:山前洪积扇,表层为冲洪积漂石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好,下伏岩性为泥盆系上统灰岩,弱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

1.2变更设计概况该段为岩溶段,充填物为硬塑状土夹碎石为主,地下水不发育,底部发育弱风化碳质灰岩,岩面溶槽发育,衬砌支护类型变更为Ⅴc,并增加超前大管棚、双层超前小导管等辅助支护措施,开挖方法变更为交叉中隔壁法(CRD法)。

二、编制依据⑴设计院下发的北岭山隧道参考图及北岭山隧道施工图;⑵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共同会商的议决事项;⑶我公司对本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施工工法等要求。

⑷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及验收标准;⑸我单位所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工程施工经验;三、交叉中隔壁法(CRD法)CRD法是在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开挖、支护,分部闭合成环,最后全断面闭合成环。

每开挖一部均需及时施做初期支护、中隔壁及临时仰拱。

3.1 CRD法施工工艺流程CRD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CRD法施工工艺流程见3.2 CRD法施工方法CRD法施工工序见图2。

1 2 3456ⅠⅢⅡⅦⅧⅤⅣⅥⅨ7图2 CRD法施工工序示意图Ⅰ-大管棚、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1-左侧上部开挖;Ⅱ-左侧上部初期支护封闭成环;2-左侧中部开挖;Ⅲ-左侧中部初期支护封闭成环;3-左侧下部开挖;Ⅳ-左侧下部初期支护封闭成环;4-右侧上部开挖;Ⅴ-右侧上部初期支护封闭成环;5右侧中部开挖;Ⅵ-右侧中部初期支护封闭成环;6-右侧下部开挖;Ⅶ-右侧下部初期支护封闭成环;7-拆除中隔墙及临时仰拱;Ⅷ-仰拱及填充砼浇筑;Ⅸ-拱墙二次衬砌施工。

3.3 CRD法施工控制要点⑴.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断面的分部,应以初期支护受力均匀,便于发挥人力、机械效率为原则,一般水平方向分为两部,上下分为二至三层开挖施工。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交叉中隔壁法是一种常用的施工工艺,用于建筑物中的墙体施工。

该工艺通过在墙体中设置交叉中隔壁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交叉中隔壁法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确定交叉中隔壁的位置和尺寸,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

其次,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砖块、水泥、砂浆、砂石、砌筑工具等。

最后,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整理,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工艺步骤1. 打线定位:根据设计图纸确定交叉中隔壁的位置和尺寸,使用墨线或者其他工具在墙体上进行打线定位。

2. 砌筑墙体:根据打线定位的位置,进行墙体的砌筑工作。

在墙体砌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墙体的垂直和水平,确保墙体的稳定性。

3. 设置交叉中隔壁:在墙体砌筑到一定高度后,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开始设置交叉中隔壁。

交叉中隔壁的设置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

4. 固定交叉中隔壁:在设置好交叉中隔壁后,使用砂浆或者其他固定材料将交叉中隔壁与墙体进行牢固的连接,确保交叉中隔壁的稳定性。

5. 完善墙体砌筑:在设置好交叉中隔壁后,继续进行墙体的砌筑工作,确保墙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墙体砌筑的过程中,要注意砌筑的质量和效果,避免出现砌筑不牢固或者墙体不平整的情况。

6. 后续处理:在墙体砌筑完成后,进行墙面的打磨和处理工作,以保证墙体的平整和美观。

同时,要对墙体进行验收和检查,确保墙体的质量和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交叉中隔壁法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砌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质量好、符合施工要求的砖块、水泥、砂浆等材料,确保施工质量和墙体的稳定性。

2. 施工工艺的掌握:要熟悉和掌握交叉中隔壁法的施工工艺和步骤,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达标。

3.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砌筑技术水平和经验,能够熟练操作施工工具和材料,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CRD法)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CRD法)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施⼯⼯艺(CRD法)3.4 交叉中隔墙法(CRD法)CRD⼜称交叉中隔法,在软弱围岩⼤跨隧道中,先开挖隧道⼀侧的⼀或⼆部分,施作部分中隔壁和横隔板,再开挖隧道另⼀侧的⼀或⼆部分,完成横隔板施⼯;然后再开挖最先施⼯⼀侧的最后部分,并延长中隔壁,最后开挖剩余部分的施⼯⽅法。

图3.1 隧道交叉中隔壁法施⼯3.4.1 适⽤范围交叉中隔墙法(CRD)可适⽤于Ⅳ~Ⅵ级围岩浅埋的双线隧道或多线隧道及特殊⼤断⾯隧道施⼯。

(1)优点①各部封闭成环的时间短,结构受⼒均匀,形变⼩,且由于⽀护刚度⼤,施⼯时隧道整体下沉微弱,地层沉降量不⼤,⽽且容易控制。

②由于施⼯时化⼤跨为⼩跨,步步封闭,因此,每步开挖扰动⼟层的范围相对⼩得多,封闭时间短,结构很快就处于整体较好的受⼒状态。

同时,临时仰拱和中隔墙也起到了增⼤结构刚度的作⽤,有效抑制了结构的变形。

③该法适⽤于较差地层,如采⽤⼈⼯或⼈⼯配合机械开挖的IV~V级围岩和浅埋、偏压及洞⼝段。

(2)缺点①由于地层软弱,断⾯较⼩,只能采取⼩型机械或⼈⼯开挖及运输作业,且分块太多,⼯序繁多、复杂,进度较慢。

②临时⽀撑的施作和拆除困难、成本较⾼。

③有必要采⽤爆破时,必须控制药量,避免损坏中隔墙。

3.4.2 施⼯⼯艺流程图3.4.2 隧道CRD法施⼯⼯艺流程图3.4.3 施⼯⼯艺3.4.3.1开挖(1)采⽤CRD法施⼯时,⼀般采⽤⼈⼯开挖或者机械开挖,尽量控制对围岩的扰动。

(2)开挖之前应根据施⼯图纸施做超前⽀护。

(3)按设计要求控制开挖进尺,⼀般控制在1榀钢架距离。

(4)开挖后及时施做初期⽀护,尽早封闭成环。

3.4.3.2初期⽀护3.4.3.2.1 初期⽀护⼯艺流程图3.4.3-01初期⽀护⼯艺流程图3.4.3.2.2 初期⽀护施⼯⼯艺(1)喷射混凝⼟①喷射混凝⼟原材料检验合格后⽅能使⽤,严格控制拌合物的⽔灰⽐,并经常检查速凝剂注⼊环的⼯作状况。

喷射混凝⼟的坍落度宜控制在8~13cm,过⼤混凝⼟会流淌,过⼩容易出现堵管现象。

8CRD法开挖

8CRD法开挖

3-1-8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施工工艺1 前言1.1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定义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是将隧道分侧分层分部封闭成环的施工方法。

其开挖部序见图1-1。

图1-1开挖部序图1.2 工艺特点采用自上而下分1~2部开挖隧道的第一侧上、中部,完成初期支护,施作中隔壁和横隔板;待喷射混凝土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等级的70%后,进行第二侧的上、中部开挖及支护,施作中隔壁和横隔板;最后依次开挖第一侧、第二侧的底部,完成初期支护和中隔壁、临时仰拱,形成带有中隔壁和1~2层水平支撑的网格状支护系统;最后,拆除支护,施作仰拱、拱墙衬砌和铺底及填充。

CRD法的每部开挖均形成格栅钢支撑和喷射混凝土结构的环形封闭支系。

1.3 适应范围适用于大断面软弱围岩、偏压、浅埋或隧道洞口地段。

2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施工工艺2.1 工艺流程图其施工流程可参照图2-1。

交叉中隔壁法开挖断面示意图图2-1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流程图2.2 施工准备2.2.1 钢架准备配置钢架加工及试拼设备,准备钢架加工车间及储存棚。

2.2.2 施工用风(1) 空压机功率要求隧道施工用风应采用固定或移动空压机供风,空压机最大功率应能满足同时工作的各种风动机具的最大用风量和足够风压的要求。

(2)空压级位置要求固定式空压机站应设在洞口附近,并靠近变电站,当有多个洞口须集中供风时,可选在适中位置,但应靠近用风量较大的洞口。

空压机站应有具体的防水、降温和保温设施。

移动式空压机可根据工作面掘进距离布置在洞口或洞内,但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3)工作风压隧道工作面风压不应小于0.5MPa,高压凤管的直径应根据最大送风量、凤管长度、闸阀等条件计算确定。

(4)凤管的安装和使用1)高压凤管及接头装置的材质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规定;2)高压凤管应敷设平顺,接头严密,不漏风;3)在洞外地段,当凤管长度大于100m以内和温度变化较大时宜安装伸缩器,靠近空压机150m以内,凤管的法兰盘接头宜用石棉衬垫;4)长度大于1000m时,应在高压凤管最低处设置油水分离器,定时放出管中的积油和水;5)洞内高压凤管应敷设在电缆电线相对的一侧,凤管的前端至开挖面距离宜保持30~40m,并用分凤器(可自制)连接高压软凤管;6)各种闸阀在安装前应拆开清洗,阀门应进行水压强度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7)高压凤管在安装前应进行检查,当有裂纹、创伤、凹陷等现象不得使用,管内不得保留有残余物和其他赃物;8)高压凤管使用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养护。

交叉中隔壁法(精)

交叉中隔壁法(精)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隧道施工工序图工序图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隧道施工施工要点施工要点先行施工部位的临时仰拱应有向下的弧度各部分开挖自上而下及时施做初期支护中隔壁临时仰拱步步缩短各部分开挖面的距离使支护及早闭合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隧道施工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适用条件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 • • •
CRD法 1、做临时仰拱 2、步步成环 3、开挖后地表沉降小 4、安全性更好
优点:步步成环、沉降小,安全可靠 缺点:速度慢、成本高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CRD工法
案例:郑西客 运专线秦东隧 道出口新黄土 段(Ⅴ级围岩) 和穿越远望沟 段采用“CRD 法” 施工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4 CD和CRD区别
• • • •
CD法 1、不做临时仰拱 2、不能步步成环 3、开挖后地表沉降较小 4、安全性好
项目三 隧道开挖方法
任务二 :洞身开挖方法 ——3.2.7 交叉中隔壁法
隧道施壁(CRD)的工序图;
掌握中隔壁( CRD )施工特点; 了解CD与CRD工法的区别。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1 定 义
将隧道分为左右 部分开挖,先分 部开挖隧道一侧 施做初期支护、 中隔板中隔壁, 并封闭成环,在 分布开挖另一侧, 完成隔板施工, 使隧道封闭成环。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2 工序图
隧道施工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3 施工要点
先行施工部位的临时仰拱应有向下的弧度
各部分开挖自上而下 及时施做初期支护、中隔壁、临时仰拱,步步 成环 缩短各部分开挖面的距离,使支护及早闭合
隧道施工

隧道工程施工:交叉中隔壁法施工要点

隧道工程施工:交叉中隔壁法施工要点

隧道工程施工:交叉中隔壁法施工要点1.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断面的分部,应以初期支护受力均匀,便于发挥人力,机械效率为原则,一般水平方向分两部、上下分二至三层开挖。

2.先行施工部位的临时支撑(中隔壁、临时仰拱),均应右向外(下)鼓的弧度。

3.各部分开挖及支护应至上而下,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中隔壁、临时仰拱、步步成环。

4.同一层左右两部开挖工作面相距不大于15m,上下层开挖工作面相距宜保持3~4m,且待喷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开挖相邻部位。

5.宜缩短各部开挖工作面的间距,使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6.根据监控量测结果,中隔壁及临时仰拱在仰拱浇筑前逐段拆除,每段拆除长度宜部大于15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工法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交叉中隔壁法(CRD)施工工艺工法QB/ZTYJGYGF-SD-0107-2011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刘成峰1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交叉中隔壁法又称CRD法,是CrossDiaphragm的简称,将大断面隧道分成4个或者6个相对独立的小洞室分部施工。

施工遵循“小分块、短台阶、短循环、快封闭、勤量测、强支护”的施工原则,自上而下,分块成环,随挖随撑,及时做好初期支护。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有利于围岩稳定,保证施工安全,目前主要运用于Ⅳ级围岩浅埋、偏压地段以及Ⅴ级围岩段的隧道施工。

1.2工艺原理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就是在隧道等地下工程掘进施工中,通过设置中隔壁和临时仰拱(两者交叉)将开挖断面分成4个部分,然后再根据围岩情况细分部进行开挖,此法是以新奥法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在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通过超前导管、锚喷网、格栅洞壁支护系统和中隔壁、临时仰拱联结,使断面支护及早闭合,控制围岩的变形,并使之趋于稳定。

同时,建立围岩支护结构监控量测系统,随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合理安排,调整施工工艺和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2工艺工法特点2.1各部开挖及支护自上而下,步步成环,及时封闭,各分部封闭成环时间短,中隔壁能有效的阻止支护结构和收敛变形和下沉,在控制地面沉降和土体水平位移等方面优于其他工法。

2.2充分利用了中隔壁和临时仰拱的支撑作用,并辅以超前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挂网和格栅喷砼等支护手段,加之开挖对围岩扰动小,故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安全度。

2.3其支护系统能很好的适应围岩的变化,与围岩形成一个整体,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2.4能有效应用监控量测等信息化管理方法指导施工,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2.5交叉中隔壁法施工作业空间狭小,工序繁多,各部各道工序相互干扰比较大,无法利用大型施工机械,施工速度较慢。

3适用范围交叉中隔壁法主要适用Ⅳ~Ⅵ级大断面软弱围岩铁路、公路隧道。

4主要引用标准4.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

4.2设计图纸、合同文件。

5施工方法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时采用将大的断面划分为四个部位开挖支护,交叉中隔壁工法分部图1:图1交叉中隔壁工法施工图开挖支护顺序:先开挖①部,①部全封闭完成8~10m后开始开挖②部,此时①、②部同时向前开挖,在②部开挖开挖支护完成8~10m后,再开挖③部……同样的方式开始开挖④部,这样就形成了以①-②-③-④开挖支护顺序的CRD法开挖支护局面,四部同时施做,同时前进。

6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6.1施工工艺流程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2。

6.2操作要点6.2.1施工准备1风、水、电管线敷设、施工便道、施工现场布置,机具设备、人员配置、材料装备、修建防排水设施等。

2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施工设计,详细了解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监测计划。

水泥并掺入一定量的水玻璃溶液,以缩短初凝、终凝时间,注浆压力0.5~1.0MPa。

6.2.3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施工通过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可主动获取地质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预报开挖面前方不良地段的位置、规模和性质,为优化、完善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提供地质信息依据。

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及早制定预案,采取相应的技术和安全措施,以保证施工的正常、安全进行。

6.2.4交叉中隔壁法洞身开挖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共将隧道分为六部分,具体划分为见图3.1①部施工临时支护(23③部施工开挖③部→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初喷混凝土→接长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4④部施工开挖④部并施作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仰拱,步骤及工序同⑶。

5在滞后于④部一段距离后,开挖⑤部;隧底周边部分按设计初喷混凝土;接长临时钢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安设仰拱型钢钢架。

6开挖⑥部并施作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步骤及工序同5。

并使型钢钢架之封闭成环。

采用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将隧道共分四部分完成。

相邻开挖导坑施工间隔为8~10m,每侧导坑采用正台阶法开挖,上下台阶长度3~5m。

分部开挖后及时施作临时支护和初期支护,使分部支护成环,各部每次开挖进尺不大于1m。

6.2.5初期支护施工施工程序:开挖后初喷混凝土→系统支护施工(锚杆、钢筋网、钢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1开挖完成后,检查断面并对欠挖部分进行处理,及时进行混凝土的初喷,以尽早封闭开挖面,确保施工安全,混凝土初喷厚度不小于4cm,且不大于6cm。

为了保证初喷厚度,可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在拱顶挂设金属网。

2初喷完毕后进行钢支撑的架设,钢支撑纵向连接采用螺纹钢筋连接,按照设计设置钢支撑及连接钢筋的间距。

3钢支撑施工完毕后进行钢筋网的安设,钢筋网搭接长度应为1~2个网格边长,钢筋网必须和工字钢焊接牢固。

4安设钢拱架,每榀钢架分拱、墙两次架成,钢架的拱脚或脚底不得置于虚碴上,若是虚碴则先夯实,用混凝土找平并支垫槽钢或砼预制块,然后再架设钢拱架。

5钢筋网施工完毕后进行复喷,复喷至设计厚度。

6锁脚锚管要紧随钢拱架施作,锁脚小导管与拱架焊接必须牢固。

7临时仰拱距掌子面距离要严格控制,一般为3~5m。

8锚杆按照设计要求布设,锚杆钻眼安装时要求定位要准确,钻孔应与围岩壁面或其所在部位岩层的主要结构面垂直,钻孔深度应大于锚杆设计长度10cm。

6.2.6监控测量监控测量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控,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时调整测量项目和内容,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与工程类比法相结合,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或施工决策。

1监测项目交叉中隔壁法施工主要监测项具体见下表:表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2测量结果分析在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由专业监测人员真理分析监测数据。

结合围岩、支护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或应力~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3围岩稳定性判定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应根据量测结果按以下方法进行。

1)按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见表2。

表2变形管理等级表2)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别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

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度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15mm/d,围岩基本达到稳定。

在浅埋地段以及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等情况下,应采用监控量测分析判别。

3)根据位移时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围岩稳定性判别是一项很复杂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结合具体工程情况采用上述几种判别准则进行综合评判。

6.2.7临时支护拆除1拆除的前提条件支护拆除前必须保证拆除段的永久支护已经封闭完成,且结构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实践证明:封闭后若背后存在空隙、空洞,初支仍然会有一定量的变形,甚至会开裂。

此时的初期支护为半刚性结构,必须加强注浆回填工作,充填初支背后空隙、空洞,增强初支的刚性,避免因拆除中隔壁引起初支下沉和变形,导致隧道出现险情。

2拆除判定标准及原则1)拆除的判定标准规定如下:支护拆除前该拆除段沉降和收敛量测结果都满足稳定条件,沉降收敛达到稳定的标准为收敛不超过0.2mm/d。

拱顶下沉量控制在7d时间的增量≤2mm;净空位移量控制在7d间的增量≤4mm(拱顶下沉量的2倍)。

2)拆除临时支护作业点离最近的④部开挖掌子面距离不得小于60m,临时支护拆除后能尽快进行二次衬砌支护,确保隧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3)加密布置监控量测点,做好监控量测工作,拆除期间认真分析监控量测结果,若有异常情况,停止拆除作业,确保施工安全。

3拆除顺序拆除时采用破碎锤破除喷射混凝土,用氧炔焰割除连接,局部采用风镐破碎。

临时支护拆除时一次性拆除长度以不大于5m为宜。

拆除顺序为:破除上部中隔墙混凝土→割除上部中隔墙工字钢→破除右侧临时仰拱混凝土→破除左侧临时仰拱混凝土→割除右侧临时仰拱工字钢→割除左侧临时仰拱工字钢→破除下部中隔墙混凝土→割除下部中隔墙工字钢。

7劳动力组织应根据开挖断面大小,机械化程度高低及作业空间能否允许各主要工序间开展平行作业或影响各主要工序间开展平行作业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劳动力配置。

以某三车道公路隧道CRD法施工为例:现场共分6个组,即一个技术组、五个综合班。

技术组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和测量量测工作;综合班分别负责交叉中隔壁①②③④部开挖支护工作。

机械班负责机械、管路等的维修和机械开挖、出碴工作,如表3所示,供参考。

表3某公路隧道CRD法施工劳动力配置表8主要机具设备机械设备配置以先进、高效、适用、配套为原则,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规格型号和数量必须充分满足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艺的需要。

由于施工工序众多,施工机械和设备要尽可能的①③部、②④部协调配合使用,充分发挥施工机具的最大效益。

做到配套合理,经济实用。

某三车道公路隧道CRD法施工机械设备配置如表4所示,供参考。

表4某公路隧道CRD法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9质量控制9.1易出现的质量问题9.1.1支护不及时,封闭不及时,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造成扰动松动圈扩大;9.1.2各部部距不合理,仰拱(或临时仰拱)距各部掌子面距离太大;9.1.3拱架落底处承载力不足,落底处不密实或悬空;9.1.4沉降未稳定,过早拆除中隔壁;9.1.5喷射混凝土不密实,背后存在空洞。

9.2保证措施9.2.1导坑施工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围岩,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中应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少使用爆破,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喷射砼紧随开挖掌子面施作。

由于围岩松软,因此及时封闭断面是关键,并要充分运用交叉中隔壁法所赋予的手段,力求在最短时间内用临时仰拱封闭断面,做到“自封闭”。

9.2.2各工作面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隧道各相邻掌子面应相距10~12m,以保证导坑开挖的稳定,各导坑内上下台阶距离3~5m为宜。

9.2.3每榀钢架分拱、墙两次架成,认真加固拱脚,如采用扩大拱脚、槽钢支垫、打拱脚锚杆、加强纵向连接等方法,使上部初期支护与围岩形成完整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