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1.2 教学内容1. 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讨论主题与情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等。
2. 阅读分析法: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4. 作业法: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深入解读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拓展学习。
4.2 教学材料1. 课文《荷塘月色》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2. 笔记本和笔:学生用于记录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相关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单元测试成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诵、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板书课题)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和感受。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描绘荷塘月色时的细腻描写和丰富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
(2)提问:大家对中国传统的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全班交流:邀请几组代表进行汇报,让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荷塘月色》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图片或图像。
4.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六、教学步骤1. 情感激发:(1)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配以轻松柔和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古典诗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营造月夜的意境,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荷塘月色》,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词赏析:结合《荷塘月色》中的诗意意境,学生学习相关的古典诗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表达与写作: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撰写关于月夜的感想或诗歌,培养文学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宁静和美好,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
1.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读,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提升课堂氛围。
3. 朗诵演绎: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朗诵等形式展示文学创作。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荷塘月色》并撰写读后感。
2. 创作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散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了诗意表达的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
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
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2、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情)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景)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情)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五、理出心情(披情)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五、领会意境(入境)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过程】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排比博喻)拟人)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三、深入理解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作业检查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
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咀嚼语言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
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
“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
“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三、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
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四、布置作业写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