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荷塘月色试讲10分钟试讲教案

荷塘月色试讲10分钟试讲教案荷塘月色是一篇古典名篇,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盛景,也描写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情感体验。
本次教学中,我将以此为蓝本,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达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学生能够读懂荷塘月色所包含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鉴赏方法,感悟诗意与美感。
2.过程和方法1)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感受情感。
2)采用问答学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
3)摆脱固定化的答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荷塘月色这篇优美散文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优美文学作品情感的抒发和体验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了解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感受情感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学美感中的情感表达和传递。
2)如何启发学生产生自己的文学理解方式,提高感受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简单介绍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全文,然后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文章写的是什么场景?2)文章描述了哪些物品?3)所写对象是谁,他们的特征是什么?4)作者在文中流露了哪些情感?3. 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和思想。
请同学们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情感是什么?2)文章中情感层次丰富,包括了哪些特点?3)文章中描写了大自然的美,这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4)作者安排人、物相互映衬以表达哪些思想?4. 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并参与文本解读。
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进行较深层次地讨论:1)文章中荷花有哪些特点?2)文章中写荷人有哪些特点?3)荷塘夜色的场景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片段?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文中所传达的乡土气息,意味着什么?5.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请同学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本文凭借哪些手法突出了荷塘和月色的美?2)文中语言生动、画面感强烈,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3)请结合文中语境,解释“清露净沾”这个词汇的意义。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2)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2)分析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荷塘月色》。
2.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3.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互动情况。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当中。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述,流露出作者想寻觅安宁但又不可得,空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期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下面是荷塘月色试讲教案,欢迎阅读。
荷塘月色试讲教案【教学假想】《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其写景特点值得咱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做功。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也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这篇文章可挖掘的内容很多,而最值得玩味的应是景情二端,且企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够起到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咱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
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讨气氛浓郁,学生个性才会取得进展,潜能取得开发。
因此我以为本课教师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和适时的点拨者,把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品读文章。
【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到效。
二、把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融合的写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和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重点】一、课文情景融合,“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二、借助关键语句明白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进程】一. 倘佯美景1预习展现:注音蓊蓊( )郁郁袅娜( ) 霎( )时峭楞楞( ) 梵( )婀( ) 玲妖童媛( )女鹢( )首欋( ) 敛裾( )2配乐初读听读中请学找出最能触动你美感味蕾的句子。
(一)荷塘月色月色荷塘【那个环节让学生自发的表达自己初步品读文章后,找出荷塘风物最美的句子。
各抒己见,每找出一句,引导大伙儿赏析,琢磨语言,体味修辞的美好,写景的细腻。
教师角色:(做配角,尽可能少发言。
关键处点拨,并最后补充)】1 ①轻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恍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师: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比做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主干?
师:嗯,你说是时间的先后顺序,非常好,还有吗?
师:你说还有——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也就是移步换景。
说的也非常的准确。
二、析读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还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它的叶脉呢?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组同学已经自觉的坐好。
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讨论成果。
师:哦,你们认为“精美的语言”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有哪些精美的语言呢?
师:是啊,文中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它们之所以读来流畅、自然,就是因为他们都采用了——叠词。
师: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
师:哦,你说如果不用叠词是否可以?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换一种说法。
师:“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很多的叶子”、“微风过程,送来缕清香”......
师:你的头啊,都快要成拨浪鼓了。
师:看来你是不赞成删掉叠词的,那就说下你的理由吧。
师:嗯,你说叠词更能体现的柔美、舒缓、流畅。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再次感受下的叠词之美。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第二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哦,你们觉得“贴切的修辞”也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师:哦,你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将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子,写出叶子的美丽。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不仅点出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指出了它的作用,基础知识非常的扎实,好,请坐。
师:你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将白花人格化,写出花的婀娜多姿。
同样精准到位,请坐。
师:那老师说一句,大家看看这是什么修辞?
师: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有同学说还是比喻。
再好好看看。
师:清香是我们用鼻子闻到的,而歌声是我们用耳朵听到的,我已经听到我想要的答案了。
师:没错,就是——通感。
师:也就是将嗅觉和听觉互通。
师:那缕缕清香和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师:哦,你说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是时有时无的,一会能听到,一会听不到。
就好像缕缕清香,若有若无,一会能闻到,一会闻不到。
师:所以通感的好处就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师:第三组同学说语言的凝练,也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课文中有哪些凝练的词句呢?
师:你们觉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一句话中“泻”字用得特别好,那它好在哪里呢?
师:嗯,泻字说明月光非常的柔和、细腻。
师:那如果我这里将它换做“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是否可以呢?
师:是啊,如果将“泻”换成“照”就和前面的流水不一致了,这足见作者把控全篇的能力,同时写出了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师:好了,同学们,课上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师:这节课,在各小组的共同补充下,我们知道本篇美在——精美的语言、贴切的修辞、凝练的语言。
师:其实,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值得鉴赏的角度可远不止如此,课下希望同学不用停止分析的脚步,继续去细细品读本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分析到这里。
师:现在,请同学们记下我们的作业。
师:,预习下一课《故都的秋》
师:第二,写写自己身边的美景,适当运用今天所学到的写作技巧。
师:好,同学们,下课。
三、板书设计。